新鮮老電影
晁蓋佔領梁山的時候,他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能找一個喝酒吃肉,嘯聚山林的安家之所,他是一個沒有政治企圖的人,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遠大的計劃和願景,所以自然而然的他把議事所在叫做“聚義堂”。應該說,這個時候他們是以人情為紐帶而聚合在一起的,總的來說是互相平等的。
但是從組織學和管理學的角度看,這種依靠人際關係為紐帶建立起來的組織是沒有任何的戰鬥力的,組織的崩潰也是早晚的事情。
宋江在認識和能力上要比晁蓋超出至少三、四個量級,他上了梁山以後做了三件事情,讓從“小作坊”模式,一下子成為了一家“創業公司”,直到被當朝的最大的老闆,也就是宋徽宗給看上收購了。
第一步,首先是給梁山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招牌,這就讓以前那種聚在一起吃肉喝酒的目的,具有了崇高的社會目標,自此梁山的號召力空前的提高了,很多好漢或山寨來投奔,擴充了梁山的實力。
第二步,改造組織內部,宋江打出旗號以後,就要打祝家莊,通過祝家莊來鍛鍊隊伍,培養骨幹。打下來之後,宋江在梁山的地位非常高,後來晁蓋打曾頭市戰死,宋江成了做了梁山頭把交椅。
在這時候宋江改“聚義堂”為“忠義堂”,設置了大致的紀律和排位,這就相當於確定了公司的規定和考核績效。
第三步,宋江通過一系列與大宋朝廷的戰鬥,證明了自己超強的作戰實力,引來大宋朝廷的關注,成功被招安,終於獲得了上市的資格。
宋江肯定不是臥底,可是他想又不遠大,他沒有方臘那樣建立地方割據政權的勇氣,梁山最後的悲劇,何嘗不是他個人的悲劇。
鴻客行
宋江骨子裡,並不想造反!他是一個想升官發財的人物,只是沒有捷徑可走!他折騰岀動靜,只是想和朝廷談條件!所以他把別的弟兄們做了談條件的資本!“聚義堂”的時候,是把兄弟們聚起來,改成“忠義堂"是向朝廷發信號,他是孝忠朝廷的,並不想反!
花狸貓mm
他不是臥底,這是肯定了!
那麼他為什麼改成忠義堂呢?聚義堂其實是很多江山好漢聚集的地方,他們更多講的是義氣,希望能聚天下之義,高舉義字大旗,做兄弟,喝酒吃肉,同甘共苦!當晁蓋死後,事情就發生了變化,宋江還是想報效國家,說白了就是想洗白自己,不想留下汙名而已,這樣後世子孫也不會掛上奸臣或是賊子後代之名。所以改成忠義堂就是兩層意思,一是忠於義氣,共舉大事。二是忠於國家,為國效力!
中國真話人
開門見山,我的觀點是:宋江不可能是臥底。至於宋江為什麼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這與他是不是臥底沒有半毛錢關係。
一、為什麼宋江不可能是臥底?
宋江在當了梁山泊的老大之後,把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嘴裡時常唸叨著招安,最後也確實被招了安,做了一回朝廷的鷹犬,滅了明教的起義領袖方臘,最後梁山泊好漢走的走、死的死,他自己也被賜了毒酒,一命嗚呼。
這個故事如果向臥底故事去遐想的話,那確實有那麼一丟丟類似。臥底小弟在當了黑社會老大以後,為了更大的功名利祿,不再聽從原來大哥的吩咐,帶領黑社會發展壯大,為自己積攢政治資本,然後接受招安,得到高官顯爵,只是薑還是老的辣,小弟終究是小弟,小弟終究還是被原來的大哥利用,當了一回打手,軍事實力因此被削弱,人心團結度因此被衝散,最後付出了生命代價。
這可當不得真,因為這是遐想,經不住《水滸傳》裡的事實考驗。
1、朝廷不可能派臥底
梁山泊的勢力強大,那是宋江繼位後的事,在王倫時期,根本就沒有大動靜,只是幹搶劫殺人的買賣,在晁蓋時期,也是小打小鬧,結果一不小心,還碰上了曾頭市這顆硬釘子,被人家一箭幹掉了老大。所以,梁山泊這樣的小團伙毛賊,只是因為佔據了有利地形,再加上當地官員好逸惡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才能佔山為王,並不是因為他們實力多雄厚。
那時候,朝廷根本不知道梁山泊上的這股毛賊,假如真知道了,那也不用費腦筋派什麼臥底,直接撤換不作為的當地官員,重新任命能幹的官員去澆滅他們。所以,當時管轄梁山泊的當地官員為了自己的前程,也就慌報瞞報,盼不得沒啥大動靜,大家彼此相安無事,各自過活,各自安好。
2、宋江不可能當臥底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曾在潯陽樓喝酒,酒到酣處,詩興大發,在酒樓的白粉壁上揮毫潑墨,龍飛鳳舞般寫了一首反詞和一首反詩,裡面有“血染潯陽江口”和“敢笑黃巢不丈夫”這樣的句子,敢說自己比反賊黃巢還要大丈夫,敢說自己要血洗潯陽江口,這話只能是真的反賊或者有反心的人乘著酒勁說出口,俗話說,酒後吐真言,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時候,宋江還沒有上梁山,他在江州是有公幹在身,只因管理江州的劉太尉真小人,他實在是活得不自在,心情落寞,又無英雄好漢相陪,這才借酒澆愁,一不小心,吐出了自己有心做反賊的想法。他因此鋃鐺入獄,要不是晁蓋帶人馬來救,他也就身首異處了。
所以,宋江是真的反賊,沒有上梁山前就有反心,他不可能是臥底。
二、宋江為什麼改聚義廳為忠義堂?
梁山泊在王倫時期,組織結構鬆散,人心不團結。林沖來投奔梁山,王倫忌憚他厲害,所以不願意收留,而老二老三竟然反覆為一個無家可歸的外人林沖說情,這說明老大的威信不夠,組織結構和思想意識不團結。
梁山泊在晁蓋時期,還是同樣的問題。晁蓋要親自征討曾頭市,結果被手下之人三番五次阻攔,說什麼他是一寨之主,用不著冒那危險。而晁蓋自己知道,要是再不親自掌握軍權,自己的老大地位也就不保了。這時,梁山泊上分為兩派,一派是他自己的人馬,一派是宋江的人馬,而宋江的勢力已經威脅到他了。於是他在中箭身亡之前立下遺囑,誰捉住射他的史文恭誰就是梁山寨主。按理晁蓋死後應該是宋江接替位置,可晁蓋偏不,可見他對宋江的不滿之情,可見他已經忍耐了宋江好久。
而這一切,宋江都心知肚明,在他當了老大之後,他可不想類似的事情再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整頓思想,調整組織結構,刻不容緩。
宋江是從體制內走出來的,他自己也讀過經史子集,也懂得官場權謀,所以他就按朝廷的框架結構來調整梁山的框架結構,用朝廷制人的思想來約束眾好漢的思想。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建在“忠”字上面的。
所以,鬆散的“聚義廳”
模式改為等級森嚴的“忠義堂”模式也就順利成章。除了這個,忠義堂門前豎起的杏黃色“替天行道”大旗,也是他的權謀,看似是為梁山泊找到的精神指引,實際上與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如出一轍,“愚民”罷了,是為了屬下更加一心地、更加努力地為自己賣命。
當然,這一切也不排除新官上任三把火,為自己樹立威信,不過這已經是小的層面了。
龍易國學
聚是聚嘯山林,大秤分金,忠是忠君愛國。這和宋江的詔安路線和思想相合,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因此宋江要改。另一方面,以此也要試探兄弟們的意思,有針對性的做工作。
宋江確實是臥底書中有交代:
水滸傳第一會寫洪太尉放走一百零八個惡魔,
而在第四十二會詩曰:
為人當以孝為先,定省應須效聖賢。
一念不差方合義,寸心無愧可通天。
路通還道非僥倖,神授天書豈偶然。
遇宿逢高先降讖,宋江元是大羅仙。
注意這最後一句話:“宋江元是大羅仙”。
因此宋江不是魔頭是大羅仙,那大羅仙怎麼混進一百零八個魔頭中呢,另一個魔頭哪去了,可能大家想到了晁蓋也,晁蓋本來是這一百零八個魔頭之首,結果被害死,宋江竊位,宋江是有任務的,就是滅了這些魔頭,或者讓他們改邪歸正。這就是為什麼宋江死也不忘帶走李逵。書的結構已經確定了結局。難怪宋江裝瘋的時候會說是玉皇大帝派他來造反的,來殺人的,玉皇大帝給了他一顆金印,八百斤重......
凡人評論熱點
宋江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競成了朝廷派往梁山的臥底!?此問題真是腦洞上天呀~既使施公從復活,可能也會被這奇談怪論驚的腦梗!
一:宋江將聚義廳改忠義堂的深層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1:宋江雖是個仕途失意者,但仍然擺脫不了正統忠義理教的思想束縛,還對朝廷抱有極大的幻想
宋江出身耕讀世家,立志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怎奈科場腐敗,名落孫山。最後在江州謀了個押司公幹,在江州劉太尉手下做事,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鬱悶不得志,更對官場黑暗腐敗不滿。但深受儒家正統忠義思想教誨,不可能產生反抗朝廷的思想。可以說宋江是黑暗封建時代無數有能力讀書人中受害者的代表!
2:以鬆散江湖義氣聚集的梁山好漢急需從思想紀律上大力整頓
梁山泊從王倫時期起,就有五湖四海的各路江湖義士前來投奔。他們其中成份複雜,派系林立。組織結構鬆散,人心極不穩定,如何讓梁山泊做大做強,是擺在宋江面前最大的難題和困擾。因此整頓統一各路好漢的思想,加強對以宋江為首梁山首領的絕對忠誠就很有必要!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以及頒佈的相關條例,就是整肅思想紀律的具體行動!由此造就了梁山泊最強大鼎盛的時期。為今後轉型發展增加了相應的份量!
二:宋江向朝廷招安,我認為有以下因素造成,不存在派他去臥底:
1:書中無任何線索證據
書中無任何章節暗示宋江與江州以上高官有私下接觸。從潯陽樓上題反詩中的“敢笑黃巢不丈夫”詩句中可以看出,宋江內心對朝廷黑暗及世道不公是多麼的深惡痛絕!
2.與目的嚴重衝突
宋江如是臥底,何不在晁蓋時代離間他們,四散而逃??又何苦廣招天下反抗朝廷義士,壯大梁山泊勢力?
3.趁圍剿之時一舉殲滅,還打敗官軍
宋江如是臥底,何不裡應外合,將梁山主力一網打盡,還讓其屢次打敗官軍,發展壯大??
三:向朝廷招安的原由
1.梁山泊自身侷限沒有發展壯大的空間和可能
梁山泊雖有一定優勢,但只宜小規模發展,要想壯大,十分侷限,既無良田.資源.物產,又無正當稅收。與其被朝廷剿滅兩敗俱傷,不如採取向朝廷招安!
2.十分嚴重的生存現實危機步步逼近
僅靠周邊打劫難以長期生存,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稱分金,只是最初小規模時代的短期狂歡!數萬軍隊的糧草開支,對沒任何來源的梁山泊來講,生存艱難的惡夢馬上就要來臨。
3.多數好漢的人心所向
畸形的組織形勢以及渺茫的發展前途,迫使多數人懷念和嚮往正常的社會。因此向朝廷招安便成為人心所向,盼望早日迴歸正常的社會!不再身負賊冦的汙名!
梁山眾好漢招安後,受命剿滅了同為農民起義的方臘政權,梁山眾好漢死傷慘重,兩敗俱傷,被朝廷利用作了幫兇。梁山好漢的悲壯結局讓人痛惜,最後宋江也死在朝廷賞賜的毒酒之下,真是臥底,朝廷能如此對待他??
漁歌夜話
宋江把聚義堂改為忠義堂,起碼有幾點是當時需要的:1,體現了宋江和晁蓋不同的人生理念,宋江的理想不在江湖而在朝廷,他用義來拉攏江湖的好漢,發展力量來達到自己迴歸朝廷的目的;而晁蓋一直在江湖。2,忠義堂,可以更多招攬天下失意名仕,招牌就大了,那些不受待見的軍官,流放的名流,來到梁山,也是萬不得已,看到忠義堂,捫心自問,不是對國家不忠不義,而是暫時棲身在此,替天行道,等朝廷早招安,心方足。宋江又迎合了這部分人的心聲;3,為以後的招安提供了思想準備和口號,向社會宣傳也正面,容易被當地老百姓接收,發展的空間也就大了!在小說中,宋江這個人物形象,雖然讓讀者又愛又恨,但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他是代表主流的,所以說,宋江換牌子,還是符合現實的。
報紙廣告守望著
聚義廳:各路英雄好漢憑義氣相聚,行俠仗義。沒有朝廷家國概念,格局小,但是思想單純,初期收納的英雄好漢大多都是草莽英雄,也不管他皇帝老子,大家平起平坐。
忠義堂:格局較大,可收納的英雄可就多了。後期梁山好漢不乏名將,名仕。換而言之受奸佞迫害之人可以,報效國家的也可以,而不單單是草寇。另外排座次,也確立了宋江老大的地位,要說能當老大的不少。最後也為日後招安埋下了伏筆。
我個人認為這是兩代領袖的理念體現。晁蓋也是小打小鬧,大家一起樂呵樂呵就行了;宋江想的多,想的寬,當然後期招安也是個極大的錯誤,徵方臘,王慶,田虎也是個錯誤,當然此三方勢力也是比較悲催。
空盒子大叔
宋江是被逼上梁山的,但宋江骨子裡有著對朝廷的嚮往,雖然被迫上了梁山但還是渴望有朝一日迴歸正統。聚義堂乃草寇聚集之地,宋江心不在此,更希望帶領“眾弟兄”有朝一日能迴歸朝廷效力,所以改“聚義堂”為“忠義堂”實為後續招安邁出的第一步。
大宋茶盞
宋江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是表示對朝廷的忠心,為的是希望梁山泊義軍受朝廷招安。他不是臥底。
一,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使水泊梁山起義宗旨發生了變化。
小說《水滸傳》裡,晁蓋為首的梁山起義,是圍繞一個“義”字為核心思想的。
晁蓋等人劫取了梁中書的不義之財十萬貫珍珠寶貝,反上梁山泊,共聚大義,是為了與大宋皇帝做個對頭。核心思想,是反貪官也反皇帝的。
而宋江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就使起義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共聚大義,報效朝廷,為弟兄們謀得個封妻廕子,以光宗耀祖。
二,宋江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是他長期謀劃的受朝廷招安決策的重要一步。
宋江上了梁山,就豎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宋江所謂替天行道的“天”,就是宋朝皇帝。是替朝廷效力,剷除奸侫。
也就是說,宋江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與他的“替天行道”都是與他後來說的“盼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一脈相承的。
宋江的做法就是為了被朝廷招安。為了招安他與晁蓋進行一直面和心不和,也受到武松、李逵、阮氏三雄等好漢的極力反對。為了招安他費盡心機,硬逼盧俊義等上山以為臂助,他還不惜找宋徽宗的相好李師師表明心跡。
宋江的招安決策正確與否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不贅述。
三,宋江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與所謂“臥底”毫不相干。
宋江,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宋江起義也是歷史上實有其事的。
北宋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以宋江為首,雖然晁蓋也是實有其人。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並沒有小說《水滸傳》那麼複雜曲折,小說《水滸傳》是根據民間傳說和《大宋宣和遺事》等眾多本子為藍本,撰寫的文學作品。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被宋朝廷軍隊圍追堵截所撲滅。
題主的所謂宋江是不是臥底的提法很是幼稚,宋江作為北宋農民起義的帶頭人,自己怎麼有可能是臥底,他要當臥底,又要搞什麼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