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

舞羽流雲


常遇春是明朝第一勇将,在以武立国的大明朝当中,常遇春也算是战绩最为卓越的一名将士,在当时的明军当中,常遇春就是武勇的象征,但是这样一个武勇的象征居然在鼎盛春秋之时,突然病逝,确实让人大感意外。

于是,世人开始对于常遇春的死因,开始了猜测,大致得出了三点截然不同的猜想。


首先第一个猜想:常遇春被朱元璋害死


就是被朱元璋所害,这个基本上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因为当时常遇春死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彻底平定天下,北有元庭,四周还有各地军阀。

而常遇春作为明军当中最为勇武者,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一定是对他给予重用的,怎么可能想要去杀了他呢?古人有云,鸟尽弓藏,此时群鸟未尽,朱元璋怎么可能会去残害将领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常遇春当时是朱元璋的第一心腹,为了能够笼络住这员猛将,朱元璋让自己的儿子朱标,迎娶了常遇春的长女为太子妃。


试问,如果朱元璋想要杀了常遇春的话,又何苦花这么大的力气笼络于他呢?所以这个猜想基本上是不靠谱。


第二个猜想:杀降遭报应


非常的有意思。有人说,常遇春之所以早死,就是因为他杀的人太多,遭报应了,按道理古来将领也不少,其中手染鲜血的更是不在少数,也从来没听过这些将领遭到了什么报应,但是常遇春却和这些将领有些不同。


这位常大将军,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杀降军。自古以来,军队当中都流行着降者不杀这种不成文的规定。而朱元璋手下的将军,尽管大多骄横无比,但是对于这种军队当中不成文的规定却都是遵守的,而常大将军却不管这些,有时候一兴起,连投降的平民都要屠杀一番。所以,常大将军在当时的民间的口碑也是非常的差,这也造成了常遇春杀人太多遭报应的说法,是久经不衰。


第三个猜想:暗疮复发


在这么多猜想中我觉得这一个才十最靠谱的。


常遇春常年征战身上受伤众多,加上连年征战,吃饭饮食的不规律,其实早已经油尽灯枯了。常遇春虽然贵为一军主将,但是在战场上常遇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身先士卒。就算,常遇春本人勇武过人,但是难免在战场上也会有点什么损伤,连续二十几年这样的积累下来,常遇春就算再怎么强壮,身体上也早已经千疮百孔了。

而且,当时常遇春大军是在5月份出征的,一直打到7月份,这段时间正好是酷暑时节,对将领和士卒的体能是极其大的挑战。而作为主将的常遇春,所面对的压力也是极为大,晚上要制定作战计划,白天还要披甲作战。


而当时,常遇春所作战的柳河川,昼夜温差也是非常的大。这也极其容易引起一种古代疾病,卸甲风。柳河川这地,白日气温炎热,加上接连争战常遇春必然是汗流不止,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天气转凉,于是常遇春就脱掉了身上的盔甲,冷热剧烈的一交替,激发出之前身上的暗伤,一时之间顷刻毙命。

死亡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事情,而常遇春尽管早逝,但是他却用他短短的一生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所以,生命的价值不是单单看寿命的长短,而是看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做成了什么事。


青年史说


很久没讲民间故事了

据说朱元璋知道常遇春这个爱将还没有儿子,就赐给了他两个宫女,可是这两个宫女始终不敢接触常遇春,因为他们知道常遇春是个出了名的怕老婆,不过天天待在一块,总会有机会的,这不有一天清晨,这两个宫女看见常遇春一个人独自起床了,于是就端水过去,常遇春一看,来了两位漂亮的美女,准备洗脸时感叹了一句“好白的手啊!”结果自己就想着去摸一下,可是想起老婆又把手缩了回来。

傍晚的时候,常遇春的老婆无缘无故送了一个红盒子给他,常遇春说:“这不过年不过节的送我礼物干什么?”结果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血淋淋的手,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同时精神上也受到了刺激,结果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别人像朱元璋行礼时他却傻站着,别人行完礼了他才开始,朱元璋就开玩笑说:“你心里不会有鬼吧?难道要谋害我!”常遇春突然惊醒了,于是就和多疑的朱元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朱元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没事,你去喝酒吧,等下我再赐给你两个宫女。”

到了下午,朱元璋让人端来一碗汤,说是妒妇汤,让常遇春喝,确实十分美味,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还心里念叨着要多喝点就好了,突然转身看到旁边的人手里都拿着个小包裹,于是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自己没有?有个大臣就说这是皇上分给我们的悍妇之肉,常遇春一头雾水,回到家之后就想和老婆说今天皇帝请自己喝酒还喝汤,结果找了许久也没见老婆的踪影,后来有个丫鬟告诉常遇春夫人已经被人抓走处死了。

常遇春这才想起来,原来朱元璋在常遇春喝酒的时候命人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常遇春知道后一下就吓傻了,竟然吓成了癫痫病,最后年仅39岁就去世了。

这当然只是坊间传闻,那么历史上常遇春军中暴毙是什么情况呢?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名将,濠州怀远人,相貌齐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朝末年落草为寇,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虽然不认识字,但是作战勇猛,如果说军事才能可能徐达第一,但是第一猛将绝对是常遇春,他自己也经常说自己只需要十万兵马就可横行天下,所以他的外号也叫“常十万”。

公元1369年7月7日,这位战无不胜的猛将突然军中暴毙。很多人都认为是朱元璋干的,可是此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王保保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这个时候杀了常遇春绝对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朱元璋痛失爱将的心情以及后期对其后人的关照,都表达了朱元璋不应该是人们怀疑的对象。

其实常遇春征战几十年,早已经积劳成疾,身体一直都是处在亚健康状态,常年的征战让他居无定所,食无定时,从大军5月份开始北征,一直到7月,天气炎热,常遇春亲力亲为,不但要制定作战计划还要穿上铠甲冲锋陷阵,体内早已有多处外伤没有及时处理,大军走到柳河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这个地方昼夜温差比较大,常遇春白天一直穿着铠甲,到了晚上不顾身上的汗水,一下把铠甲脱掉,引发了中风疾病,霎时间全身遍体剧疼,而且越来越烈,连从前痊愈已久的箭创旧伤也无端溃裂!最后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把李文忠入帐,向自己的副将嘱托军事,没多久就去世了。

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患了严重的伤风感冒外加发高烧,还有体内多处旧伤复发,造成病亡,古人的伤风感冒大多治疗不及时都会面临死亡的。


猫眼观史


1.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这种猜测可以说完全不靠谱,首先结合当时朱元璋所面临的形势我们便能轻易的推翻这个结论。元末农民起义大军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除了朱元璋的割据势力东有张士诚,西有李思齐、明玉珍,东南有方...
2.戾气太重,杀降过多,天理报应。 据史料记载,常遇春杀戮过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变态地步了,究竟变态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一二...

常遇春确实功劳很大而且人也十分高调,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朱元璋特别不喜欢高调的武官,为此还剥了蓝玉的皮。况且将一个大将杀得神不知鬼不觉,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能做到了。但实际上朱元璋不大可能朝常遇春下手,因为正逢开国之初,杀了悍将会自乱阵脚。而且朱元璋杀官专挑三种:不记得自己是谁的武将,不晓得清廉的文官和贪念权力用力过度的文官。而后期杀功臣主要还是因为怕朱允炆震不住他们,必须不留下后患。

第二种说法虽然是朱元璋的老三下的毒,当然也是自己父皇的旨意,所以质疑理由如上。说到这个晋王,总是想到电视剧里面蠢蠢的烤鸭汉的形象,实际上朱棡是真的不靠谱,嚣张跋扈得很。要不是朱标护着他,他早就因为造反罪被朱元璋咔嚓掉了。

所以如果我是朱元璋,我宁愿自己找人在路上拦杀常遇春也不找这样做事嘚瑟的儿子。只不过这段野史的搜集者张合在《宙载》之中言之凿凿,说常遇春被害的地方至今的地名还叫五王庙,就因为当年晋王毒死的不仅仅是常遇春还有其他四个侯伯,所以其他四个侯伯是谁呢?

第三种也是相当别致,也是张合收集来的民间说法。常遇春和蓝玉犯了同一个毛病就是对元朝的皇族女子起了色心,虽然从史料上来看元朝的妃子姿色普遍不行,贴两张皇后给大家看看吧,但也许将军们的审美就是不一样把。

常遇春看中了元朝的公主,想要强行取回来,被元朝的俘虏深恶痛绝,他们找了个法子将常遇春抓了起来,用篾戳穿了他的脚掌,然后拖着他行走,最后还将他给分尸了。这种说法确实奇葩,且不问元朝的俘虏能不能有这种能力将常遇春抓住。毕竟都成了俘虏了,想要报复不赶紧杀了赶紧逃,还想着慢慢折磨慢慢肢解,给敌人足够的时间发现他们还留下了更多的证据……这也太蠢了吧。

基于以上几种说法都不靠谱,我们还是暂且相信他是急病而死的把。


尉霖


说先常遇春排第二是因为,徐达是战略家而常遇春是战术家,常遇春冲锋陷阵徐达运筹帷幄,两个人在一起,经常是徐达是元帅,常遇春是先锋。于是朱元璋就认为徐达应排在常遇春前面。如果按照功劳和故事来讲,常遇春要比徐达丰富的多。就连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说张无忌给常遇春治病,由于医术不精给治坏了,最后活不过40岁等......

常遇春,明代著名将领,字伯仁,回族,安徽怀远人。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境贫寒,自幼习武,20岁左右勇猛过人,善于骑射。1355年常遇春25岁参加农民起义追随朱元璋征战14年,历任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忠义大元帅。

常遇春刚到朱元璋手下,就说:我不想当别的,我就想当先锋官。朱元璋吓一跳,心想这小子太狂了,刚来就想坐这么大的官。没想到采石战役中常遇春一人坐船登岸勇猛无敌,随后元军溃退。此后在两军阵前屡屡出奇制胜,勇冠三军。他的箭法特别准,曾经一箭射死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地地道道的狂人,看来天底下凡是狂人,必定有点能耐。要不然就是神经病。

常遇春到底为什么只活了39岁?真的如《倚天屠龙记》里说的,张无忌给常遇春治伤,由于用药重了一倍,最后胡青牛得出结论,本来能活八十岁,现在只能活40岁了。《倚天屠龙记》是这样解释常遇春为何39岁暴毙的,真是这样吗?

有野史记载比较可信的是常遇春得了一种病,常年穿盔甲冲锋陷阵浑身出汗,然后脱掉盔甲吹凉风被风吹病了,叫做卸甲风。公元1369年常遇春死在会军途中,年仅40岁。常遇春死后被赐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但常遇春到底是怎么死的,还没有一个定论。或许真是被张无忌给治死的也说不定......





V587累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相信看过《倚天屠龙记》的大家应该都认识剧中为人忠厚和善于打仗的常遇春,此人英勇无畏,敢于冲锋陷阵,不惧生死被称为明朝的第一猛将,这个称谓对常遇春来说毫不过分,最早的常遇春其实只是一个土匪出身,跟着刘聚干着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等勾当。

然而常遇春此人却胸怀大志有匡扶天下安宁之志向。觉得这种不良勾当不合适自己的前程,于是打算另谋其他良主,常遇春在寻找的路途中,刚好遇到了朱元璋带领着队伍攻打和州。由于常玉春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朱元璋治兵有道且待人宽厚。常遇春便直接投奔到了朱元璋的军队里,成为朱元璋军中的某个小兵。

最开始的朱元璋完全不看好常遇春,然而在之后的几次战役中,常遇春凭借个人优秀的打仗技能与才智发挥多次帮助朱元璋夺得了重大战役的胜利,朱元璋逐渐开始对常遇春另眼相看。并将他封为自己的先锋元帅。

然而在常遇春40岁的时候便暴毙身亡了,坊间有很多种说法,然而最靠谱的还是因为常遇春劳累过度感染风寒在军营中而亡,因为常遇春常年一直奔波于战场前线,而且一直奔波于不同的地方,温差和气候地理差别都非常大,导致常遇春的身体感染了严重的风寒,而在军中一直也没有得到根治,最终导致最后的身亡,他的身亡也对朱元璋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悠然读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常遇春40岁就死了,原因是所谓卸甲风。

什么是卸甲风?

传说古代的将军都会披着沉重的铠甲!

当年的重甲不但份量重,密不透风。

在夏天穿着这种铠甲一天下来,人真的又累又热,半死了。

所以一般将领回到营地就会立即脱下铠甲,穿单衣乘凉。

如果这时候过于贪凉,就很容易染病(比如感冒)。古代没有抗生素,恶性感冒也是可以致命的。

这就是卸甲风。

常遇春当时远征蒙古回师中原,到达了河北龙关县。

当时是8月,河北天气非常炎热,常遇春是最高将领,穿着最好的重铠。

一天下来,满身大汗,当晚扎营以后常遇春就立即卸甲后,穿着单衣躺在椅子上在大帐外乘凉。

当时吹了凉风要下雨,部将劝他回大帐休息。常遇春认为自己身体强壮,这点风算的了什么,就贪凉没回去,继续吹风。

谁知道,当晚常遇春突然发起高烧,得了重病。

当时医疗条件差,随军医生急忙救治,但无效!

前后才不过二三天,常遇春就死在大营中。

一般认为,所谓卸甲风只是病引而已。常遇春一生四处征战,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

在南征北战期间,常遇春的身体消耗很大。古代医疗很烂,40岁相当于今天的50多岁。

常遇春当时40岁其实也不年轻了,又有很多旧病。但他自持体壮,不太注重保养。

此次卸甲风只是一个触发点,可以因为重感冒导致常遇春各种旧病总爆发,器官衰竭,最终猝死。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先是震惊,随后伤心的写诗:“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陪葬孝陵,葬于金陵太平门外。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搞笑的是,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暗算了常遇春,这是无稽之谈。

因为当时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强悍的大将,是他的一把刀。而当时北元尚未彻底溃败。

常遇春最后一战,也不过攻陷了元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顺帝逃奔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

但北元实力还算雄厚,是明军的大敌。此时杀死常遇春毫无道理,就算朱元璋有杀他的意图也不会选择这种用人的关键时刻。


萨沙


话说,公元1369年,一生为将未曾败北的“常十万”常遇春,成功夺取元上都开平(内蒙古多伦县),不仅全歼了开平的元军,还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全军得胜会朝,7月7日,当回朝部队得意洋洋的走到了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常遇春却不幸暴病而故。


这个暴病,据传为“卸甲风”。卸甲风,就是因穿上盔甲太热了,脱下了后结果吹风,而引起的中风,现代医学叫脑卒中,轻则瘫痪,重则毙命。

卸甲风其实和当时的盔甲有直接关系,因为明初将帅战时一般采用两层甲穿戴,外面穿铁甲,里面穿棉甲:

1、铁甲:有全铁甲、布面铁甲等等,光一副全铁甲重量就在30明斤(一明斤590克),重量大约在34.4斤左右,要消耗优质的福建铁一百斤,北方煤炭四五担、南方煤炭十几担,代价极高,只有常遇春这类高级将领才能配发,当然它也是很热的,铁甲被阳光直晒,很快就会热得跟铁板烧似的。

2、棉甲: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粗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尽,鸟铳不能大伤。这些纺织物进行层层压制之后,就会失去纺织品的透气性,穿在身上就是“压缩的棉衣”。

如此两层棉甲和铁甲组合带来了巨大防御效果,穿着双层铠甲作战基本是无敌的。但是两层盔甲、密不透风,在夏天就太热了。但大家都知道生命和热相比,毕竟生命更重要。

所以,常遇春在夏天还是穿这么厚,等到休息时,因过热他脱掉盔甲就直接生病了,加上常遇春每次都是亲自带兵征战,连续奋战追奔千里,旧伤加上新疾,身体抵抗力跟不上,故暴病而亡,年仅40岁!


其实“卸甲风”引起的死亡并不少,战国时魏国的魏王豹也是死于“卸甲风”,五代时猛将“王不过项,将不过李”的李存孝也中过“卸甲风”,好在被治愈了。

《明史》赞曰:“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再中山(徐达)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永为元勋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锡土若王者,可谓极盛矣!”

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开平王,赐葬钟山,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从小爱历史


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9周岁,因此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死于39周岁(虚岁40)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而且常遇春死的早未必不是一件幸运的事,至少逃脱了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功臣的时期,比如常遇春的妻弟名将蓝玉就惨遭朱元璋剥皮实草的酷刑。

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率领刚取得开平大捷的明军南归京师。当明军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因为天气炎热,便下马卸下身上铠甲,想凉快一下再继续赶路。

这一歇不要紧,常遇春竟然全身疼痛难忍。随军郎中在一番诊断后,曰:卸甲风。

卸甲风,意思就是在卸甲时害了中风之症。 常遇春的“卸甲风”来势凶猛,随着病情急速恶化,他身上痊愈已久的箭疮旧伤也无端溃崩,血流不止。

常遇春自知大限将至,急召副将李文忠交代军中后事,之后便轰然而亡,年仅四十岁。

常遇春暴亡的消息传至南京,朱元璋悲痛不已,召来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

朱元璋追认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并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即便如此,朱元璋亦难掩悲痛,为他辍朝三日。


当常遇春遗体运回南京时,朱元璋亲自出城赶赴龙江迎接。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将此时正置身南北两条战线上的徐达和汤和召回京师参加常遇春葬礼,可见他的重视程度。

常遇春灵柩运抵应天当天,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前往祭奠,扶棺时,朱元璋泣咏挽诗一首——

“朕前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在南京钟山北麓的墓地是朱元璋亲自选的,此外,朱元璋还破例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朱元璋还曾对人言道:

“朕东抚高丽,西抵吐蕃,北际沙漠,南来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常遇春的死因,自明朝以来民间流传各种说法,有过劳死之说,有因惊吓犯有癫痫一说。

过劳死一说,应为最合理的说法。 常遇春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十五年,行军打仗的强度很大,常遇春的常胜也是拿命换来的,体力、脑力严重透支,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尤其是北伐期间,生于淮河流域的常遇春到漠北极寒极燥之所,饮食水土皆有不服。

北方七月,一场恶战下来,大汗之后必会有脱水的情况,加之早晚温差大,很容易“邪气入侵,中风致病。”

常遇春暴毙与癫痫有干系,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曾为常遇春导演过一出血性残暴事。

据明代《龙兴慈记》记载,朱元璋曾赏赐常遇春两名宫女作为侍妾。一日,一侍妾伺候常遇春洗漱,常遇春见侍妾肤白,便夸了一句:“好白的手。”

等到晚上,常遇春回家,他那妒悍成性的妻子蓝夫人便派人奉上一个锦盒,打开一看,竟是常遇春早上夸过的侍妾白手。

第二天朝会上,朱元璋见常遇春精神萎靡,便问缘由,常遇春道出实情后,朱元璋沉默不语。

到了下午,朱元璋让人端来一锅汤,说是妒妇汤,让常遇春与群臣们喝,确实十分美味,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还心里念叨着要多喝点就好了。

朝会将散时,常遇春与在场诸臣都收到了一个御赐的匣子,上面贴着一张字条,写着四个字:“悍妇之肉”。

常遇春一头雾水,回到家以后找了许久也没见老婆的踪影,后来有个丫鬟告诉常遇春夫人已经被人抓走处死了。

常遇春这才想起来,原来朱元璋在常遇春喝酒的时候命人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而且大卸八块做成肉汤,常遇春知道后一下就伤心欲绝,竟然吓成了癫痫病,最后在回军途中病重去世。

朱元璋因为常遇春老婆砍掉御赐美女的手而被杀是完全可能的,朱元璋嫉恶如仇,残暴好杀。

有一次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妻子谢翠娥进宫拜见马皇后,看到皇宫的富丽堂皇,此时她竟然心直口快的对马皇后说,你家真气派,比我家好多了。

马皇后随后便向朱元璋打小报告,对朱元璋说谢翠娥对臣妾不用敬称,直接称呼“你”。在看到皇宫的富丽堂皇时,也感叹说自己的家不如皇宫,脸上露出不平之色。臣妾恐怕她心生贪念,希望陛下早做防备。

随后朱元璋召见徐达邀他喝酒,之后借口离开,吩咐手下在徐达家中将谢翠娥乱棍打死,并且还对徐达说:”爱卿此后再无灭族之忧,即可满饮此杯以表庆祝。”可见朱元璋此人心狠手辣至极。

朱元璋既然能够因为一句闲话杀害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妻子,因此朱元璋杀害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的妻子也是完全可能的。


厚德载物49847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大将,一生中都在为朱明王朝四处征战杀伐,建立无数功勋,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无不胜的大将军,竟然在征战途中突然暴毙身亡,年仅40岁,不能不令人惋惜,而自古以来对于常遇春的死,正史中对此并无过多的记载,所以在民间跟历史学界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下面我来说几个比较常见的,仅供娱乐,如有偏差,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朱元璋所害

常遇春一生作战英勇,常常自称可以率领十万铁甲军攻无不克,横扫天下,所以军中又常称为常十万。因此见常遇春在军中威望很高,并且形象及其高达,有人说朱元璋看不过眼,觉得自己的风头被常遇春抢光了,而且常遇春太过高调,功高盖主,所以朱元璋将他秘密杀掉。

但是我们回到历史去看那时全国的情形,元朝名将王保保此时佣兵关外,准备找个时机给明军致命一击反攻会京,而且此时云南,四川等险要地区仍未平定,放眼全国,仍有许多恶仗需要打,此时杀掉常遇春,朱元璋没有这么傻。

感染瘟疫

有人说常遇春是感染瘟疫而死,这种说法应该也不可信,因为当时常遇春死亡时间是7月份,正值大暑炎热之际,而我们知道瘟疫中的病毒不耐高温,所以瘟疫流行的时节应该是春秋两季,而7月份显然不可能有瘟疫流行,而且常遇春死于军中,有什么样的瘟疫能只杀死一个人,而千万人的军队却毫发无损呢?所以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实际。

杀伐太重,冤鬼索命

常遇春是一位狠人,他狠到什么程度?每征战一座城池,都要屠城,鸡犬不留,一生中平民,敌方将士,以及乱军杀过不计其数,有人说是杀的人太多,身上煞气太重,常遇春抗不过冤魂对他的索命,所以死去,这种迷信说法,现在来看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的看法

常遇春一生,可谓是全部为朱元璋的千古帝业奉献了,据记载,常遇春行军打仗中,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是他常打胜仗的的原因,但是这也为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少的病伤,因为他的身体不是铁打的,冲锋陷阵,受伤就在所难免,而且常年征战在外,东征西讨,自南到北,逢山开路 ,遇水填桥,居无定所,食不定时,身体的健康早就已经被透支,一身疲累,加上常年旧伤在身,新伤也在不断添加,才会突然暴死,不能不为这样的大将可惜。


丫丫说史


常遇春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然而,就在朱元璋称帝不久,40岁的常遇春却突然暴毙,这是怎么回事呢?

(常遇春剧照)

常遇春少年习武,到成年时,已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常遇春之所以会苦练武艺,一方面是因为他想改变泥巴腿子的命运,另一方面是他对元朝统治者充满痛恨。

1355年,朱元璋已经脱离郭子兴,开始了单打独干。这一年,他正好攻打和州。常遇春早就听闻朱元璋为人仗义,是个大有前途的人,所以他便扮着老百姓,在朱元璋驻军附近流连,观察朱元璋的所作所为。结果这一看,他就发现朱元璋的队伍不光纪律严明,朱元璋亦是个视兄弟如手足做大事的人。

常遇春追随朱元璋后。起初,并不受朱元璋重视,仅在帐下做了一名普通的士兵。但几战之后,朱元璋就发现,这个年轻人总是冲锋在前,其勇猛之势,锐不可挡。于是,便渐渐地开始注意起他来了。

让常遇春展露头角的,是采石矶一战。

那一年,朱元璋率军继续南下,攻打采石矶。

当时采石矶的守将,是元末将领蛮子海牙。由于他防守严备,朱元璋的军队久攻不下。就在这时,只见常遇春撑一小船,在乱箭中急速往对岸驶去。很快他便跳上岸,冲入敌阵,左突右杀,杀得元军乱了阵脚。

朱元璋趁机率军攻到对岸,一番激战后,元军眼看不敌,纷纷归附。

接着,由常遇春打前阵,朱元璋一股作气,不光夺得太平,还拿下了集庆等地。

此战结束后,朱元璋得到了一块富庶之地。这块根据地,为他后期革命奠定了基础。常遇春自然功不可没,所以朱元璋封他做了大元帅。

随着战争推进,常遇春建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鄱阳湖之战中,他三战陈友谅,皆胜。为朱元璋一统天下,扫清了障碍。

(陈友谅剧照)

随后,常遇春又率军东征张士诚, 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一击破张士诚的壁垒,仅10个月就攻取平江城。

紧接着,常遇春又率25万大军北伐攻元。他数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杀得元军四散而逃。

常遇春曾夸下海口,说只要给他10万大军,便可横行天下。由于他在历次战役中,的确战无败绩,因此军中将士都深信不疑,尊他为“常十万”。

除了能征善战,常遇春对朱元璋还非常忠心。在刀枪无眼的战争中,他一边奋勇杀敌,一边还极力保护朱元璋的安危。

比如有一次,元末大将张定边在与朱元璋的交战中,已趋上风。眼看朱元璋将死在他的刀下,幸亏常遇春远远射出一箭,取了张定边性命,让朱元璋躲过了一劫。

既忠心又勇猛,这样的大将朱元璋如何不爱?所以朱元璋对他也非常厚爱,不光屡屡加官进爵,还让太子朱标娶了他的女儿。这样一来,常遇春彻底是摆脱了泥巴腿子的命运,成为了显贵荣耀的皇亲国戚。

然而,就在朱元璋建国不久,革命已告收尾,该好好享受胜利成果时,常遇春却“暴疾卒”。那么,常遇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暴疾”的呢?

(朱元璋剧照)

有关常遇春的死,在《明史》中虽只有寥寥几字,不过在明人王文禄的《龙光慈记》中却有提及。

据说有次常遇春打了胜仗,朱元璋一高兴,就赏了他两个貌美的侍女。

结果常遇春就像接到了两个烫手山芋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原来,他在外虽然勇猛无敌,但却是个怕老婆的主。

有次,他在酒后夸了其中一个侍女的手很白。结果,他的夫人就把那个侍女的手砍了,装在锦匣里送给他,着实吓了他一跳。

上朝的时候,由于受了惊吓难免恍惚。朱元璋见了便起了疑,问清后便留常遇春在宫中饮酒。不久,又端出一碗妒妇汤来,说喝了便不再惧内。常遇春信以为真,喝了两大碗后,见其他大臣都得了一个肉包。一问之下,才知是朱元璋就在刚才命人去杀了他的夫人,并将他的夫人炖成肉汤,让他和功臣们分享了。

常遇春知道后,惊厥引发癫痫而死。

但是,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占不住脚,因为常遇春的夫人是蓝玉的姐姐。

常遇春对蓝玉这个小舅子很好,先是将他收在帐下亲自培养,后来还把他推荐给了朱元璋。最后,蓝玉也成了一员手握重兵的大将。

再说常遇春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见过,怎么会因此就吓成癫痫呢?

也有人说,常遇春之所以会暴死,是他“杀降屠城”的报应。

原来,常遇春虽然勇猛无敌,但他嗜杀成性,但凡攻下一城必屠一城,对于那些投降的俘虏,他也是不留活口。古代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朱元璋也劝了他几次,但他却一意孤行,肆无忌惮。

当然了,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都是迷信的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

由于古代的科学不发达,人得了急症也查不出原因。而引发人猝死的疾病又非常多,因此,人们在解释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都会胡乱猜测,甚至陷入迷信。常遇春多年在外征战,进行一些剧烈的活动,突然猝死,其实也是很正常的。

(参考史料:《明史》《龙光慈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