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什麼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

閃擊伯爵2


美國獨立戰爭有三個階段,最開始的時候美國被英軍全面碾壓,到了後期的時候,英軍開始被美國“群毆”,甚至到了戰爭結束之後,英國又開始和美國做起了生意。

戰爭開始時的美國“大陸軍”

美國獨立戰爭是反抗英國殖民地統治的重要一環,雖然美國獨立時期有反抗英國統治的決心和力量,但在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卻在英軍面前沒有絲毫的反抗之力。

那時候的美軍還不是現在的美軍,當時的美國是處在殖民地時期,各個殖民地之間的軍隊素質參差不齊,並且各個地方之間的民兵只會和編制體系混亂。

不僅管理上出了問題,後勤方面和紀律問題也是老大難,當時普遍存在無視指揮和擅自脫隊情況等等。

更加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甚至有在戰場上“原地退役”的事情發生,當時美國各地的民兵都有明確的服役期,每年到服役期屆滿時,民兵部隊就會自動解散。

因為這一條的規定,即使是在戰爭進行過程中,都會出現成建制的民兵部隊立地退役四散回家的情況。華盛頓甚至要靠個人聲望,苦苦挽留民兵部隊至少等眼前這一場仗打完才走人。

後勤感人的大陸軍

因為戰鬥力的不足,華盛頓在獨立戰爭的時候也採取了“費邊戰術”,也就是比拼哪一方軍隊更加的“能耗時間”拼後勤。

華盛頓的這一條策略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英軍的後期需要從本土遠渡重洋才能運到,美國大陸軍是在本土作戰,可華盛頓忽視了自己的情況。

當時美國大陸軍的後勤也十分的匱乏,各殖民地嚴重缺乏軍工基礎,殖民地的大量裝備、武器、火藥是從歐洲進口的。長期作戰的情況下,運輸線能否維持,是否有足夠的錢購買軍需品,財政能否維持都是問題。

並且美國獨立也不是全員贊成的,在殖民地,仍然存在大量反對獨立的當地人。獨立戰爭時期有多少殖民地人民真心誠意的支持獨立是一個挺麻煩的問題,而且隨著時間和局勢的發展,也會出現波動。

在法國的富蘭克林

為了扭轉戰爭的頹勢,美國獨立派也開始改變,一邊調整內部部署,用煽動式的演講來動員全面參戰,另一方面富蘭克林也開始在法國巴黎遊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那時候的法國和英國之間也是各懷鬼胎,富蘭克林碰上法國貴族時,就說我們共同的仇人都是英國呀!美國是舉了國債打仗,決心很大哦。幫助我們吧,這是一雪前恥的機會!

而碰上法國資產階級時,富蘭克林就說我們美國人都是看盧梭的書長大的呀!你看我們的《獨立宣言》,就是你們盧梭的思想啊。我們很崇拜你們啦,要是被英國鎮壓了,那麼世界上唯一沒有國王的國家就沒有了。

富蘭克林在法國灌輸的思想就是現在的法國已經開始撐不住了,只要願意幫助美國,英國肯定就會失敗,敵人失敗了,你們不就勝利了嗎?

法國人很快就被說動了,畢竟之前七年戰爭的恥辱如鯁在喉,任何一個法國人都想要一雪前恥,但這時候美國還在節節敗退,法國人需要一場勝利來堅定信心。

第三國的加入

幸運的是這個勝利沒有來的太晚,1777年10月17日,由於孤軍深入,幾千英軍被1.2萬美軍包圍在了薩拉託加,隨後英軍被全殲,俘虜了5700名英軍。

法國人很快就堅定了信心,1778年2月,法國與美國建交,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大批的法國軍艦拖著武器、彈藥以及法國志願軍到了北美大陸。

這時候的美國獨立隊伍還是比較優秀的,有華盛頓這種帶兵打仗的,有托馬斯潘恩這種宣傳意識形態的,有富蘭克明這種外交拉贊助的,有漢密爾頓這種搞經濟的,還有一批起草獨立宣言的,這也讓英國其他的幾個老對手看到了機會。

在當時的美軍中有法國與普魯士軍官指導當顧問。美國自己有兵源有糧食,而武器資金又有盟國補給,美軍也像是小強一樣,越打越頑強。

但英國就沒有那麼舒服了,英軍的武器後勤都需要從英國本土,印度等殖民地跨過大西洋運過來,後勤補給線太長。

英美的握和與法國的“停止交易”

那時候還是風帆時代,陸地上陷入了膠著,英軍開始防守沿海大城市,從一場鎮壓戰役變成了長期的消耗戰。

戰爭到了第八年的時候,英王喬治三世立刻覺悟了過來,他決定要止損,如果不能收回北美殖民地,那就做他的第一個盟友吧!

1783年英美簽署巴黎協定,正式結束美國獨立戰爭。而簽署條約前,美國人根本沒告訴法國人。

直到英美停戰之後法國人才發現,為了報復美國,法國人決定不和美國做生意,而英國人一看法國人不做生意了,就立刻接盤了法國人的生意。

一直到南北戰爭時,美國南部蓄奴州最大的貿易伙伴居然是英國人。

而英國為什麼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的原因也很簡單,當時的英國不是在和美國打仗,而是在和昔日敵人法國等角力,不可能長期一挑四,這會讓英國破產,而英國發現及時美國獨立之後也可以通過做生意來繼續賺錢之後也不願意在投入巨資繼續打仗了!


三書青史


這場戰爭太費錢了,再打下去英國的財政就得崩潰,所以只好止損,讓美國獨立了!

為了保住北美殖民地英國投資巨大。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為了能夠保護住這塊殖民地可是下足了本錢。

在獨立戰爭開始前,英國陸軍總共只有66個團,其中英國本土有20個步兵團,愛爾蘭有21個步兵團,美洲地區有18個步兵團,直布羅陀地區有7個步兵團,除此之外還有16個騎兵團,再加上炮兵部隊,總兵力只有6萬多。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政府認為憑這支部隊根本就沒有能力鎮壓北美大陸軍的暴動,所以除了在國內徵兵之外,還去德國談判,從那裡招募了大量僱傭兵。此外,英國還和北美大陸的土著印第安人聯繫,希望和他們一道對付北美大陸軍。

所以,從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1775年到戰爭結束的1783年,在大約8年的時間內。英國最多的時候出動了104艘護衛艦,17萬名皇家海軍官兵和25萬陸軍(其中陸軍包括了德國僱傭兵、印第安盟友、英國陸軍和忠於大英帝國的北美民兵)。


8年多的戰爭,讓英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整個戰爭期間,英軍共有2.5萬名陸軍士兵陣亡,1.85萬名海軍士兵陣亡,黑森僱傭兵陣亡了7800名,忠於英軍的北美民兵和印第安人的陣亡數不可計數。

此外,還有2.7萬人死於疾病。

海軍在這場戰中損失了90艘艦船和3300多門各種口徑火炮!

這是英國近代以來損失最大的戰爭之一。

和英軍損失的人員相比,他的財政更是已經面臨崩潰了。

在北美獨立戰爭爆發之前,英國的財政赤字就已經是天文數字。

1756年到1763年歐洲各大強國爆發了著名的7年戰爭,這場戰爭以英國、普魯士為首的陣營對抗法國、奧地利、俄羅斯為首的陣營,作戰地點包括歐洲,北美,西非,印度,東南亞等地,戰爭導致雙方超過100萬人陣亡,最終以英國和普魯士勝利為告終。

戰爭中,英國不僅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而且也付出了高昂的財力代價。

1763年,也就是七年戰爭結束之後不久,英國財政大臣格倫威爾認為,英國的預算赤字已經超過了1.22億英鎊,英國必須尋找新的收入來源,英國開始決定通過北美殖民地獲取新的收入。

當時,英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向政府繳納26先令的稅款,但是北美殖民地上的人卻只繳納1先令。

所以,英國在1765年3月通過了印花稅法,該法案將會影響幾乎所有美國人,同時也遭到了美國人的反對,由此成為美國革命的導火線。

英國的財政狀況讓英國決定通過在北美地區加稅緩解財政危機,沒想到卻成為北美獨立戰爭的導火線。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之後,為了鎮壓北美大陸軍,英國不得不擴充軍隊和美國人、美國人的盟友們作戰。整個北美獨立戰爭期間,為了鎮壓當地人的反抗,擊敗美國人的盟友,英國所花費的軍費更是天文數字。

在整個北美獨立戰爭期間,英國一共花費了2.5億英鎊,大約是1763年英國財政赤字的兩倍,這讓英國財政雪上加霜!

戰爭所導致的巨大財政成本,讓英國納稅人的財政壓力變得越來越沉重,如果英國不及時止損,在還沒有撲滅北美革命的時候,本土老百姓就有可能揭竿而起了,於是英國治好結束了這場戰爭。

當然了,英國在這場戰爭中耗資巨大,他的對手美國,法國等也是如此。

北美獨立戰爭結束後,法國因為所負擔的軍費過大,最終導致了1786年的金融危機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漢諾威王朝只是受傷,法國波旁王朝連命都沒了,只有美國還活蹦亂跳的,在獨立後不久就出兵北伐加拿大!


歷史風暴


這事兒不算太複雜,首先咱們需要擺脫一個誤區,美國在獨立戰爭中與其說是軍事勝利,不如說是外交勝利。或者我們可以認為是很多國家合夥坑英國,就像後來蘇聯被坑死在阿富汗差不多。

英國沒法調集更多軍隊

1775年萊剋星頓一聲槍響之後,十三殖民地的大哥們剛折騰了一年就被英國佬糊了一臉,華盛頓同學被豪將軍抽得死去活來。但本傑明·富蘭克林同志很快證明自己有被印在100美元上的資格,他忽悠了一個狠爺下場了。

1778年7月27日歐洲陸權大國法蘭西直接把火燒到了英國家門口,雙方艦隊在英吉利海峽大打出手。隨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加入戰局,他們試圖收回家門口的直布羅陀海峽,也和英國大打出手。

這兩個國家對英國向北美的補給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光1780年8月9日這一天,法國艦隊就在亞述爾群島幹掉52艘英國船隻,造成的經濟損失摺合現在1.81億英鎊,這還不包括在亞洲、非洲殖民地進行的陸戰。

更要命的是海上馬車伕荷蘭也在1780年被迫下場,他們雖然沒有太強悍的艦隊,但掌握了足夠的運輸途徑與貨源。英國艦隊固然把荷蘭人修理個臭死,但同時也失去了重要的第三方補給。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精銳的龍蝦兵也好,號稱無敵的海軍也罷,完全被死死牽制在歐洲,壓根沒有餘力管北美的戰局。稍不留神都可能被法國和西班牙登陸本土(法西兩國確實有這個計劃,只是後來沒實施),老家和殖民地英國人只能留一個。

英國當時的投送能力不足

另外我們也不能忽略當時是18世紀,大洲之間的運輸基本依賴帆船,連最原始的蒸汽動力船都是1783年才下水。英國固然是當時的海權大國,但大兵團一次性投送到美洲根本不現實,如果分批投送很容易變成添柴戰術。

即使英國有足夠的投送能力也不會嘗試大兵團作戰,他們還得考慮補給問題,在另外一個大洲打大縱深戰役對補給要求非常高。控制軍隊數量還有辦法就地籌集,一旦軍隊龐大就得遠程運輸。

但遠程海運軍事物資的難度比運兵還打,光海量的火藥消耗就能把英國逼瘋,還不算糧食等必須品。所以當時英國跨洲的戰爭軍隊數量都不龐大,兩次鴉片戰爭軍隊都在5萬人以下,還得從印度調兵,不是他們不想多派,確實投送能力有限制。


總結起來吧,在獨立戰爭中英國已經用盡了自己能用的最大力氣,峰值時本國出動陸軍4.8萬人,林林總總的軍隊加一起超過了20萬。這已經是極限了,不是他們不想繼續打,確實打不動了,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感覺邀請,首先,美國人不是什麼亞非拉土著,而是歐洲白人移民後裔。獨立前北美十三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已經非常發達,殖民地有自己議會。革命軍有堅實的經濟基礎與一定的動員能力。

像軍隊,華盛頓等人之前參加過七年戰爭,和法國人,印第安人打過仗,經驗豐富;革命隊伍很優秀,有華盛頓這種帶兵打仗的,有托馬斯潘恩這種宣傳意識形態的,有富蘭克明這種外交拉贊助的,有漢密爾頓這種搞經濟的,還有一批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革命領導班子還是靠譜的。

其次,當時歐洲各國,尤其是英國幾個老對手一看機會來了,紛紛支持殖民地革命。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給錢給槍甚至自己親自出兵,美軍當時有法國與普魯士軍官指導當顧問。美國自己有兵源有糧食,而武器資金又有補給,就打不垮了。

美國獨立戰爭打了八年,英國其實是被拖垮的。英國軍隊武裝糧草要從英國本土,印度等殖民地跨過大西洋運過來,後勤補給線太長。那時還是風帆牛馬車時代。陸地上不能完全打贏,只能佔據沿海幾個大城市。長期消耗戰,大英帝國也耗不起,只能作罷。


海洋說歷史


因為美國獨立戰爭,壓根就不是僅限於北美大陸的局部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775年4月至1777年10月。

在這一階段,英軍優勢明顯,美國大陸軍被英軍削得很慘,最慘的時候,也就是1776年9月26日丟了費城後,大陸軍慘到跟叫花子軍團沒區別了。為了逆轉頹勢,美國獨立派一面調整對內部署,用煽動式演講動員全民參戰,把戰爭進化為了全面戰爭。另一方面向外求援,尋求歐洲列強的支持。比如美國開國先賢之一的富蘭克林當時就在法國巴黎到處遊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碰上法國貴族時,富蘭克林就說我們的仇人都是英國呀!我們美國是舉了國債打仗,決心很大哦。幫助我們吧,這是你們一雪前恥的機會啊!你們應該全面參戰啊!英國已經打不起仗啦,只要你們宣戰,英國肯定就投降了啊!

碰上碰上資產階級自由派時,富蘭克林就說我們美國人都是看盧梭的書長大的呀!你看我們的《獨立宣言》,就是你們盧梭的思想啊。我們很崇拜你們啦。我們被消滅了,那全世界唯一沒有國王的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就沒啦。



富蘭克林的這一通忽悠有沒有用呢?

還別說,真有用。不論是法國貴族,還是法國資產階級自由派,都被說動了。十幾年前的七年戰爭的恥辱如鯁在喉,任何一個有自尊的法國人都想一雪前恥。

當然法國人也很現實,比如法王路易十六就說了,你美軍現在節節敗退,你讓我跟英國全面開戰,萬一你們打敗了呢?那我豈不是肉包子打狗,前期投資都打水漂啦?你想要結盟,先得拿出資本來。

此時此刻,美國就缺一個勝仗了。

很幸運的是,勝仗沒有來的太晚。

1777年10月17日,由於孤軍深入,幾千英軍被1.2萬美軍包圍在了薩拉託加,隨後英軍被全殲,約5700名英軍被俘虜。這一仗的戰果不算小,法國從這一時刻開始動了心,決定砸鍋賣鐵也要幫助美國打贏這一仗。


1778年2月,法國與美國建交,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大批的法國軍艦拖著武器、彈藥以及法國志願軍到了北美大陸。

英國方面聽到這個消息,當時就急眼了,法國不是吃素的,世界第二強,法國一旦加入戰爭就等於戰爭範圍從北美大陸延伸到了全世界範圍,從局部戰爭變成了世界大戰。這不是開玩笑的。

為了阻止法美同盟,英國當局宣佈廢除剝削美國人的強制法令和茶稅法,並派和平使者前往費城拉攏美國人。

當然美國很清楚,這只不過是英國人慣用的緩兵之計,並且美國的議會已經批准了與法國的條約,新生國家要守信用,否則沒有國家敢跟你談合作了。所以法美同盟關係就這樣確定了下來。

英國一看是這種情況,氣急敗壞,也跟法國宣戰。然後美國獨立戰爭就變成了法國跟英國的列強戰爭。

過了一年,即1779年6月,英國的二號死敵西班牙見英國被打的首尾不能相顧,想起當年被英國如何欺負的屈辱歷史,遂即也與法國締結聯盟,並以法國同盟者的身份出資金援助反英戰爭。

戰爭又打了一年多,1780年底,英國的三號死敵荷蘭見英國被打的首尾不能相顧,也想起當年被英國如何欺負的屈辱歷史,遂即也宣佈參戰。從此時開始,英國在國際社會被眾列強孤立。法西荷這三個歐洲列強帶著美國小老弟共同對抗英國。


當時在西印地群島,英、法互有勝負。

在歐洲戰場,西班牙艦隊小勝了幾回。

在北美大陸,英美陸軍打得有來有回。

在印度,法國延續了七年戰爭的慘敗……

英國憑藉強大的國力優勢,一挑四,它沒佔多少便宜,但也沒有多大的損失。

不過英國是個海權國家,它的陸軍規模本來就不大,開戰之前的陸軍只有45123人,為了一挑四,把軍隊規模擴大到了15萬。這已經是它的動員極限了。再擴軍,戰爭就變成了賠本買賣。虧錢打仗,這不符合英國人對戰爭的一貫認知。

而且從1775年開始,英軍在北美大陸的損失本身也很大。在薩拉託加,英國陸軍死傷約六千人(陣亡440,被俘5700),在約克鎮又損失約八千(死傷468,被俘7685),光這兩仗加起來就將近14000人。

在當時死傷俘超過一萬人是非常誇張的,法軍要是能在歐洲大陸殲滅這麼多英軍,七年戰爭它就不會輸了。

所以戰爭最後的結果用腳指頭也能知道,英國四面為戰,處處捱打。北美的4.7萬英軍被打的只能勉強維持防禦,光紐約就有兩萬人縮在城裡不敢出來。截至戰爭結束前,英軍被迫全面收縮,僅僅佔了紐約等幾個沿海據點,其餘地方全部放棄,北美的戰爭根本毫無勝算。


戰爭打到第八年,英王喬治三世立刻覺悟了過來,他決定要止損——如果不能收回北美殖民地,那英國就做美國第一個盟友吧……

瞧人家這智慧和臉皮厚度。能屈能伸,一看就是成大事的料。

1783年,英美簽署巴黎協定,正式結束美國獨立戰爭。而簽署條約前,美國人根本沒告訴法國人。直到英美停戰後,法國人這才發現美國人竟然先媾和了?!可惡的美國佬怎麼這麼不講信用啊?為了報復美國,法國決定不跟美國做生意,美法之間的貿易構架至使至終沒有建立起來。

英國人一看,可愛的法國人竟然賭氣不跟美國做生意?這孩子咋這傻呢,你不做,我跟他們做!結果美國獨立後的頭幾十年,一直到南北戰爭時,美國南部蓄奴州最大的貿易伙伴居然是英國人。



回看整個美國獨立戰爭可以發現,美國人強烈的獨立決心是英國決定放棄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的一方面原因,法國砸鍋賣鐵,用不惜把自己政府搞破產的決心,把英國政府也差點搞得要破產,也是一方面原因。

當時的英國不可能長期一挑四,這會使英國政府瀕臨破產,並且英國人發現美國獨立了貌似也可以做生意繼續賺錢後,自然就不想再投入巨資、人力繼續在北美大陸打仗了。


Mer86


美國獨立戰爭,造就了其後輝煌200多年的美國。

當初為了獨立,北美的人民和英國人展開了激烈的戰爭。一個是為了獨立而奮鬥的北美民眾,一個是世界強國,“偉大的大不列顛帝國”。

但,最後的結果是,英國人退出了,美國人站起來了。

那麼,為什麼英國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呢?

英國沒有把握增了兵還能打勝仗

雖說英國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但英軍本身存在這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導致英國人就算派人來了,也不一定能打勝仗。

一是英國強於海戰,但陸戰能力平平。

縱觀英國曆史,都可以發現,英國的海軍實力相當強大,被譽為“無敵艦隊”,這和英國是個島國有關係,因為是島國,英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非常側重海軍的發展。後來,就從防禦轉為掠奪殖民地了。

而北美戰場,是在陸地進行,因此,英國強大的海軍實力就發揮不出來了。其實,縱觀近代幾百年,英國的陸軍一直是軟肋,獨立戰爭時如此,一戰時如此,二戰也是如此。

二是美國的群眾基礎較好。

在當時的北美大地,廣大民眾熊熊的獨立火焰完全被點燃,誰願意一直被人殖民,誰願意總是低人一等?

北美聯軍有著非常好的群眾基礎,而英軍的群眾基礎一般,這也就導致了北美聯軍會有源源不斷的民兵加入,這讓英國很頭疼,頭疼的是群眾的想獨立的意願太強了。

英國總部離的實在太遠

如果說英國沒有逐漸增兵,那也是不恰當的,實際上,英國還是陸續派兵前來了。但是,就算陸續有人來,前後好幾年也只來了9萬兵,那也完全無法決定局勢。


總體來說,英國從總部的支援還是有點少了,這是有兩個原因造就的。

一是距離實在太遠。

美國到英國距離有多少呢?6000公里左右。這個距離實在遙遠,運送物資也好,運送兵源也罷,實在費勁。

物資補給線太長,往往容易出問題,況且那個年代沒有電報電話,無法根據戰況對物資補給的多少靈活調整。

二是船很落後,影響增兵。

十八世紀的船還是很落後,當時普遍採用的還是大帆船,這些船速度慢,順風情況下才可達到25公里時速,不順風可想而知了。

在那種情況下,從英國到美國最少需要二三十天時間,關鍵是風險還非常大,英國兵派少了,解決不了問題,派多了,萬一遇到大風暴怎麼辦?

因此,工業的落後,導致增兵並不容易。如果是在十九世紀中期,輪船很成熟了,那麼,英國人不見得就會放棄美國。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美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十八世紀的法國軍隊)

其實,美國的獨立戰爭,北美人並不孤獨,因為他們有幫忙的盟友。

首先就是法國。

北美獨立戰爭時期,法國非常強,其影響力在歐洲絕對數一數二。在法國面前,英國當不了大哥。

眼看著英國要收拾北美民眾,要擴大勢力範圍,怎麼辦?

法國站起來了,這哪行?北美也有法國的殖民地,絕對不能讓英國崛起在北美。所以,法國是支持美國獨立的。這讓英國忌憚不已。

其次是西班牙和荷蘭。

這兩個國家,也是傳統的老牌歐洲強國,一看法國支持美國獨立,反對英國人,這兩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也和法國站到了一起。

也就是說,英國人在北美這一塊,面對美國的獨立,對手不是隻有一幫北美民眾,還有法國、西班牙、荷蘭三個強國。而且,法國、西班牙和荷蘭都表示了要幫助美國獨立,不惜參戰的意思。

於是,英國人的顧慮更多了。

本來,面對北美民眾要獨立,英國山高水遠地過來就挺費勁,如今再加上法國、西班牙、荷蘭三個大佬,英國人痛定思痛,最終認可了美國的獨立。

綜合來說,英國人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沒有調集更多人過來,有三個原因,一是英國沒有把握大量增兵還能打勝。二是英國總部離美國太遠,有點鞭長莫及。三是美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有法國、西班牙、荷蘭在撐腰。


藍風破曉


美國鬧獨立戰爭時,雖然美國的資本工業有了一定基礎,但和英國比差的太遠了,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為什麼敗了,瞭解這個問題有利於解答,英國為什麼不派兵增援。美國鬧獨立時英國軍隊開始並不佔劣勢,美國能戰勝英國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美國軍隊力量不及英國,因此它們採取類似游擊戰的戰法,伏擊、襲擊英軍,疲憊英軍。二是美國的獨立戰爭可以說是一場能夠自己當家做主的民族獨立戰爭,獲得了廣發民眾的支持,美國屬於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三是大英帝國能夠坐到世界老大的第一把交椅,一路走來沒少得罪人,因此,老對手都趁機幫倒忙,法國、荷蘭、西班牙都開始幫助美國。四是英國殖民地眾多,彷彿對於美洲方向重視不夠,不是沒派兵,而是精力有限,需要從殖民地中徵兵,英國本土去的基本都是一些囚犯、痞子之類的,這些殖民地士兵都和美國屬於同病相憐,戰鬥力並不高。五是指揮上的失誤。總體來說,美國人的獨立戰爭屬於正義的戰爭,喚起了民眾的鬥志,英國的壓迫激起了民眾的反抗,英國必敗是肯定的。



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只所以失敗,也是最後無力支援,英國也是被嚴重消耗。做為當時的世界老大,屬於被一堆人窺視的位置,哪一個不希望大英帝國趴下,所以,英國除了從殖民地獲取利益,別的國家指望不上,最後英國也維持不下去了,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外部勢力插手美國獨立戰爭也讓英國無法應付,實際上美國獨立戰爭最後演變成了美國的北美十三州(英國殖民地),外加幾個歐洲強國共同和大英帝國打的一場戰爭。英國的殖民地都位於沿海,英國軍隊能獲得的支援也只能依靠海上強大的力量,英國對於美軍的消滅辦法也屬於等它們來,並不能控制美國的廣大鄉村,這樣一來,美軍就有喘息的根據地,也能獲得民眾的幫助。



1781年法國海軍在乞沙比克城和英國打了一仗,英軍失敗了,這也導致英國在約克鎮戰役中被美軍打敗投降,隨後英國的元氣再也無法恢復,被迫1783年簽訂了同意美國獨立的巴黎條約,從此,地球上就有了一個名叫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而這個國家充分學習大英帝國的成功之道,美國的軍事理論家賽耶•馬漢所著的《海權論》對美國影響深遠,以海外軍事基地、遠洋艦隊組成的全球稱霸戰略被美國繼承。自美國獨立後就開始琢磨著怎麼扳倒大英帝國。二十世紀初美國就已經具備抗衡大英帝國的實力,但美國一直在隱忍,直到二戰爆發,美國利用大英帝國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機會,開始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下手,剪大英帝國的羽毛。用租借法案控制住大英帝國,並做為主導者參加二戰。二戰後再看看大英帝國,成了沒有毛的鳳凰,從此,再也沒長出一根羽毛來,而大英帝國的羽毛都成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盟友,包括大英帝國。



兔哥42928


當時獨立戰爭後期的英國更本沒有足夠的國力繼續與美國開戰。

美國的獨立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看。

第一個階段,美國打響了萊剋星頓的第一槍,勢必要獨立。


但是這時的英國那個是剛打贏了七年戰爭,士氣正弘,結果被自家小老弟欺負到了門口,當然不能忍了,於是調集了48000名士兵摁住北美佬就是一頓暴打。美國的大陸軍被英國佬削的很慘,幾乎就要成為一直叫花子軍隊了。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戰爭持續,原來被英國壓制的法蘭西趁機而起,意圖恢復法蘭西的榮光,(法蘭西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歐洲的中心),於是法國直接在英吉利海峽,也就是英國的家門口與英國爆發了戰爭。


隨州歐洲老牌強國對英國宣戰,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的西班牙為同樣打著自己的小心思,意圖奪回直布羅陀海峽,掌控出海口,於是也對英國宣戰了。

但是事情還沒有結束,眼看著英國就要被拖入戰爭的泥潭中,而且打的還越來越艱難的時候,曾經的海上馬車伕荷蘭也準備從英國身上撕下一塊肉來,於是也對英國宣戰了。

這樣一來,一個陸權強國,外加兩個曾經的海上強國,英國一是被打的焦頭爛額,絕大多數的力量都被拖住了,於是北美的大陸軍找準機會給英國佬打起了游擊戰,一步步的拖死了英國,最後英國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獨立。

可以說,英國在沒夠獨立戰爭的時候確實是用盡了權力,海上補給線被切斷,力量被牽制,最後真的是打不動了已經。

其實這也能看出英國之強大,以一己之力四線開戰,而且都是祖上曾經闊過,有一些家底的國家,但是奈何獨木難支,只能妥協。


這個歷史很正


因為英國人聰明啊。

昔日輝煌難久持,攢緊利益方為真。

小小的英倫三島,好不容易抓住歷史機遇成了日不落帝國,若是一味的想掌控所有,下場便是失去所有。

這也是為何一戰後,英國人竭力避免被拖入新的大戰。

同理,美獨立戰爭使得英國失去大片美洲殖民地,它努力過,事實證明繼續投入美洲戰爭是不明智的。

止損點出現了,英放棄直接掌控而改為新的方式。

事實證明,獨立後的美利堅不再是英國人的痛腳,且英國也度過危機,還能擁有餘力掌控大量殖民地。

當然啦,殖民地嘛,好比賭徒一不小心賺了暴利,在出現虧損跡象,壯士斷腕是沒什麼可惜,而且是必須。

英國人的賭徒素質不錯,不僅止損了,還能進行重新調整佈局,不至於倒退回島國狀態。

這一智謀遠超當年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

值得稱讚。


鴻哥iouyh福小鋪


當時的英國擁有世家上最大的殖民地,美國最開始的十三個州並不大。

同時並不只有美國一處鬧獨立,但唯有美國是跟英國同種同源的民族,其他地方都是被殖民地當地的民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自然要先解決民族,像非洲和其他印第安人。

英國當局一是並不太過重視美國的獨立,二是疲於應付兩線,三線的戰爭。先放過同種同源的美國,以後空了再說,然而,再也沒有以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