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孩子愛動手打大人,該如何處理?

樹洞媽媽說育兒


我家孩子也有這樣的壞毛病,我也正在幫助他改正這個壞毛病。

我分析孩子養成這個大大人的壞毛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大人過度寵愛孩子,在孩子面前和孩子一樣,可以說沒有自尊和威信。我家孩子媽媽在孩子面前就是沒有威信,可以說他是孩子的好朋友,更可以說他是孩子的奴僕。他對孩子的任何要求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而且孩子經常會試探他的底線,做出更多破格的事情。在孩子眼中,他大概就是一個沒有沒有底線的人,可以任意得罪,他真的很溺愛孩子。

第二,孩子有打人的習慣,而且還是孩子有欺負弱小的習慣。在家裡面孩子還有個妹妹,當然妹妹是打不過她的,所以孩子經常欺負她。按他媽媽的表現讓他認為媽媽和妹妹一樣好欺負,所以當有不如意的時候,他就會打媽媽。

第三,孩子有自大的毛病。自打讓孩子認為自己非常的厲害,比家裡面所有的人都厲害,而當家里人寵他的時候,讓著他的時候,更加助長了他自大毛病。讓他敢隨意打人而沒有顧忌。

為了改正孩子這個毛病,我和他媽媽也約法三章。

第一,孩子媽媽必須有原則,不能無限度的寵愛,讓著孩子。答應孩子的要求必須辦到,但是不能無限度地答應孩子任何要求。

第二, 當孩子又在誇誇其談的時候,媽媽必須糾正他。這樣大概可以糾正孩子自大的毛病。

第三,當孩子有打人的行為時,媽媽必須提出斥責,要求孩子改正。

經過一段的實施,孩子的打人行為有所收斂。他也意識到打人的行為不是不被鼓勵的,需要什麼懲罰的。

結束語:改正是需要時間的,希望孩子儘早改掉這個壞毛病。


曦寶和伊寶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今天發生在自己家的事。我兒子今年3歲3個月,吃過午飯,兒子在他玩具堆裡玩,我在一邊吃橘子。兒子看見了,跑過來找我要橘子,我逗他說不給,小傢伙跑到玩具堆裡找了一把玩沙子用的塑料鏟子一邊打我一邊嚷嚷著要吃橘子。我首先制止他打人的行為,拿走他的鏟子,然後一本正經的問他,你想幹什麼?兒子說我要吃橘子。我說你一邊吵一邊打我,我為什麼要給你橘子吃。兒子說因為我是你兒子呀。我又說你是我兒子我也不給你,我不喜歡打人的寶寶。兒子說,那我不打你了,我們做好朋友吧。然後我說你要親我一下我才跟你做好朋友。兒子踮起腳在我臉上親了一下。我表現的很開心,把橘子分給他一半,一邊吃一邊往我身上蹭,顯得很親熱。

關於這個問題,對於3歲的孩子,首先一個就是不能讓他養成強烈的佔有慾,看到別人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就想要,要讓他明白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東西,那怕你是我兒子也不能搶我的東西。2、我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你能得到我的東西,我跟你是朋友我才願意跟你分享。3、我告訴他怎麼才能讓別人成為你的朋友,你要付出,要讓別人從你這得到他需要的東西。4、要明確的告訴他,打人是不行的。打人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沒有人願意跟你分享。

作為家長對孩子一定要有原則,當孩子做的事情違反了你的原則,一定不能遷就他。孩子是很敏感的,會一再試探大人的底線,嘗試著突破。

還有一種觀點,大人不能事事遷就孩子,有時要做孩子的絆腳石,適當給他製造難題讓他去解決,即能給他教育又能鍛鍊他適應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雲上5621


hello,我是Sally,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

說到這個問題,到現在我都很後悔我家娃第一次大人的處理方式。

我家娃第一次打人是在早教課上,那時候他不到一歲,但是對方媽媽反應很過激,大叫你這孩子怎麼大人呢。叫的我當時一下子就蒙圈了,因為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所以腦子裡只剩下我家孩子打人了,對方媽媽不願意,怎麼辦怎麼辦?當時我的處理方式是嚴厲的讓娃去道歉,導致孩子一度不敢去社交了,後來我引導了很久才轉變過來。現在想想,不到一歲的孩子當時有什麼意識呢?他沒有!所以,應該是大人積極的去道歉,事後跟孩子講道理比較好。當然,這種方式適合無知小兒,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懂事且可以表達,就需要先了解他為什麼大人,知道原因後按照原因處理!


嘟媽Sally


一些大人在教養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在意,經常會用恐嚇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比如常對孩子說:“你再不乖,我就打你”。實際上大人往往並沒有真的去打孩子,但是孩子卻學到了:打我,是一個讓我乖的方法,那我也會可以用這種方式讓別人乖。這時父母需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幫孩子建立新的行為方式。跟孩子去溝通:一個事情,不能通過打人的方式得到滿足,另外平時需要帶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進而轉移孩子注意力,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別恐嚇孩子!




美小護的媽媽經


孩子愛打人背後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因為不知道孩子一般是什麼情況下愛打人,只能大概泛泛地幫您分析一下:

一般原因大概分下面幾類:

1)打人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如果孩子學會告訴別人“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你這樣我很傷心很生氣;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能xxx嗎?我希望你能那樣做”,ta通過打人來解決問題的行為就會少很多。

2)孩子愛動手打大人,大人要先想一下,過往的相處過程中,大人是否也是經常用打孩子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呢?孩子是大人的鏡子,很多時候,孩子有可能只是見樣學樣,因為ta覺得爸爸媽媽打我好用,那我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也要用打人的方式。如果是這樣,作為大人就要先改變行為模式,以身作則,做好好的榜樣才可以奧~

3)孩子打人有可能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或者權利感。潛在是說我也想說了算,我也想有力量。

不知道孩子多大了,如果是4歲往上的大一些的孩子,就該有基本的情緒認知與處理能力了,該知道主動打人是不對的,家長要把是非觀和情緒處理方法給到孩子。比如通過情緒認知類繪本和孩子認識一下情緒,討論一下情緒,學習一些表達情緒和處理情緒的工具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多鼓勵,孩子很快就能更好地用語言處理問題解決問題,而不再只是用拳頭。

而如果是小寶貝,則更多應該給孩子做好示範,示範給孩子可以怎麼好好說話,好好積極地解決問題,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情,從小身先示範,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能積極表達情緒,遇事不著急,能積極尋求解決方法,而不是通過吵鬧打人解決問題的人。

以上,希望對你能有一些幫助。如果需要更具體的建議,可以留言給我提供更具體的事例[微笑]


樹人繪玩家Echo


當看到孩子某個時期的行為時,可以接納,理解,抱持,而不是焦慮地放大到未來,對於這個孩子講是幸運的。

一個母親最可敬的行為,是她能夠被自己的孩子深深傷害,而她自己能深深憎恨孩子卻不會向孩子報復。

其實這一幕我們家裡也經常會發生。由於弟弟現在小,目前說話還不多,所以表現的行為就只能是肢體,有時候會拍媽媽爸爸姐姐,更搞笑的時候是從陽臺拿著棍子出來。奶奶看到後會很著急的,這麼小就打人,長大以後怎麼辦?

我們受傳統教育,開始也認同奶奶說的話。老人說什麼我們也不變直接產生衝突。但實際我們小時候也經常遭受這樣的冷落,批評。

但卻沒有出自己的憤怒,只是陌陌的接受別人的批評,指責,最終成為父母眼中的自己,一個不敢表達喜怒哀樂,擁有雙重性格的人。

通過看一些書,真正瞭解到孩子出現這些攻擊性行為的時候,我們不要簡單的認為孩子是在打人,應該多瞭解,恰當的給與回應。那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攻擊行為?

攻擊性的釋放伴隨孩子的成長

攻擊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攻擊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溫尼科特說,最早形式的攻擊從子宮中就已開始,那就是嬰兒的胎動。成長的動力本身包括攻擊性的釋放,《如何應對孩子的憤怒和攻擊》一書中提到,當孩子經歷一個成長節點時,攻擊性情感就會浮出水面。

剛會爬的嬰兒喜歡亂扔東西,學步期的兒童有咬人打人的行為,到兩歲左右孩子突然脾氣大增,處處跟父母對著來,這些攻擊性的釋放都伴隨著成長的重要節點發生著,孩子會享受制造混亂與激怒父母所帶來的快感,他試著用新的方式和父母溝通,這個行為的背後是他對於分離在做進一步的準備。

攻擊的同時孩子也有和父母保持連結的複雜心情,所以孩子會非常關注攻擊之後父母的反應。

❷ 攻擊是孩子試探邊界的表現

弟弟一歲多的時候喜歡抓媽媽和姐姐頭髮,不經意的時候抓一下,媽媽和姐姐都喊疼,你越反抗。他越抓的緊。後來他抓的時候,媽媽會和他那溫柔的說,媽媽現在很疼,希望寶石放開,弟弟就像哪吒一樣,也溫柔的看著媽媽,好像感受到媽媽的疼痛,手也慢慢放開了。

媽媽會反覆和他說媽媽和姐姐很疼,其實他嘗試控制自己,也在試探邊界在哪裡。

大一點的孩子會因為搶奪玩具攻擊其他小朋友,這其實也在試探自己和別人的邊界,只不過通過搶玩具表現出來,所以攻擊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在學習怎麼和他人打交道而已。

❸ 攻擊是無法表達的親密

為人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和你玩得正開心時,會突然抓一把你的頭髮,或者摳你的鼻子,戳你的眼睛,看見你假裝發怒還會笑個不停,這些行為都是在表達他有多想和你親近。

遊戲中的一個小孩突然打了另一個小孩的行為,也可能是為了表達親密,因為他還沒有學會其他表達方式,比如說語言。

前幾天我帶姐姐弟弟一起出去,就在我和姐姐說話時,一轉頭,弟弟一個耳光打在我臉上,當時旁邊的人在笑,原來他一直想和我表達,只是語言上的欠缺,所有就用這種方式表達了。

我家裡兩個寶寶,每天姐姐和弟弟都會因為一些遊戲產生衝突,我和媽媽也會參與其中。在他們真正打急的時候,我們會把對方拉開,讓他們先冷靜。我們不會強化這次的相爭,會告訴她兩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們都愛對方,我們是一家人,然後他們兩會相互擁抱,繼續做遊戲。

我愛人也經常說,對於小孩來說,攻擊哪個,或者在哪個身上用力就表示喜歡哪個。

小孩子還分不清楚他的攻擊是喜歡還是純粹的攻擊,因為這兩者可能本身就是聯繫在一起的。

❹ 攻擊為了引起父母關注

我們談論孩子的攻擊行為,實際上在談孩子是如何建立關係的,攻擊也是關係建立的一種方式,在他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或者他還沒有完全被社會化之前,攻擊是孩子能選擇的建立關係的為數不多的一種方式。

通過觀察父母在自己攻擊行為後的反應,形成關於我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是可以被接納的還是不被接納的體驗,這樣的反饋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自我認知和自我如何在關係中存活的經驗。

理解了孩子的攻擊性,回應的方式就有了

❶ 意識到孩子的攻擊性是在經歷一個成長節點時,接納他的攻擊性,陪他度過這個節點。

如果媽媽不能承接住孩子的攻擊,她的反應是劇烈的,指責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願意打人咬人的標籤,孩子要麼認同這個標籤,攻擊行為越來越多;要麼被自己的攻擊性嚇住了,感覺自己可以摧毀母親,而需要把攻擊性隱藏起來或攻擊轉向自身。

壓抑的攻擊性等待日後的爆發,比如成年後的暴怒、肢體攻擊,甚至是犯罪,這種爆發就是嬰兒期的攻擊性沒有得到轉化的集中顯現。

攻擊性轉向自身就會變成自我攻擊,典型自我攻擊的行為是有很多自我否認,總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也會有不配得感。

如果媽媽接納了孩子攻擊性,孩子的經驗是“你接受了我本然的樣子,或者我可以成為的任何樣子。”這種對自我的認可使得攻擊性獲得日後昇華的機會,比如通過正當競爭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社會成就等。

❷ 給孩子一個清晰的邊界

接納並不是一味地縱容,接納的同時也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一個清晰的邊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設定邊界的時候要溫和而堅定,溫和的意思是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厭惡和懲罰的情緒,讓孩子理解到不當的是行為,而不是他本身,堅定的意思是規則明確,不是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也可以。

比如當他咬你的時候,你可以和他說:你咬媽媽的時候媽媽會很痛,咬人不是一個好的行為,下次你想咬媽媽的時候,可以輕輕地親媽媽一下,或者在媽媽手臂上吹一口氣。

讓孩子逐漸意識到他和你是兩個個體,他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的影響,他的邊界感就此慢慢建立。

❸ 言說孩子的衝動

孩子非常容易認同他人的評價,因為他的自體還非常弱小,他需要通過他人的反饋來建立和認識自己。

當你的小孩因搶玩具打人時,你可以問他:你是不是想和這個小朋友一起玩啊,那你可以擁抱他一下,或者和他握握手。

先解釋他的衝動是什麼,再告訴他一個替代攻擊的行為,而不是直接打壓他的攻擊。

應對孩子攻擊性的目的是幫助他學會自控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首先意味著孩子從中認識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自己。父母的負面評價不但不能制止住攻擊行為,也給了孩子一個不好的暗示,這是最得不償失的地方。

說到父母的負性評價,實際上和父母的投射有關。

父母一輩的人迫於社會環境和養育環境的惡劣,很多攻擊性都被壓抑了,在看到孩子打人時攻擊性被激活,通過訓斥孩子來緩解自己的攻擊慾望。

相對父母而言我們的攻擊性壓抑得沒那麼厲害,還是有一些地方可以釋放攻擊性的,不會把過多的攻擊性投射給孩子,覺得一個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就是一個暴力的孩子,所以孩子的攻擊行為不會引起我們激烈的情緒反應。

在一個情緒穩定的狀態下更容易運用智力,也就是可以運用上述我們介紹過的那些理解和應對攻擊的方式。

除了這些出現攻擊行為後採取的方式之外,平時我們也可以安排孩子通過繪畫、運動和遊戲的方式來釋放攻擊性,尤其是繪畫,簡單易得,有時悅寶大發脾氣或亂扔東西時,我就會把他帶到小桌子旁給他幾根畫筆讓他畫畫,很容易安撫他的情緒,屢試不爽。

說到底,父母應對孩子攻擊性的目的不是控制他,而是幫助他學會如何自控。當孩子情緒爆發或出現破壞性行為時,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怎麼做實際上是在給他做示範,讓他意識到他的攻擊慾望是可以被接納的,也是可控的。

最後,想用溫尼科特說的一句話做為結尾:一個母親最可敬的行為,是她能夠被自己的孩子深深傷害,而她自己能深深憎恨孩子卻不會向孩子報復。


劉敏育兒知識分享


我們每個人父母都是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導師,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的憤怒,每一次的生氣,可能都會影響孩子的一身,孩子愛動手打大人,我們要看孩子是出於一種什麼狀態,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動手打大人,如果說我們太過於的溺愛,太過於的寵,可能都會改變孩子的心態,有一點我們一定不要慣著孩子向自己索要東西的時候我們在不給的情況下孩子出手打人,我們也千萬不要孩子動手打人了就給他,這樣會給他一個情緒動手思維,久而久之你不給東西,不順從他就會動手打人,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改正過來,比如說多陪孩子玩玩遊戲,多陪陪他聊天,在他動手打人的時候堅決批評,動手打人就該收到懲罰,我們可以從簡單的開始,比如說動手打人一次一頓飯不許吃肉,一天不允許喝飲料等等,這樣我們就會慢慢的給他把動手打人的習慣給慢慢改過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有需要的人。






韓星尚


我兒子開始總是和姥姥姥爺喊,老人總是慣著他,首先我會讓他知道他做的是錯的,會跟他講,告訴他他做的不對,然後不聽我就揍他,他打我一下我就得打他一下,必須我得還回來,我讓他知道沒有人總讓著他,孩子得慢慢講,但是孩子也真不能慣著,

溝通引導孩子,多關心和陪伴孩子,教孩子學會溝通。

1、家長注意抓住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使其身心向健康發展。

2、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並培養孩子對其他人和事物的愛心。

3、要教導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教孩子用多種方式來化解困境。

4、可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在和別人的合作中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



然麻麻566


寶寶現在還不會說話,當他想要一個東西,可能會通過揮舞手臂“打人”來表達。如果你明白了他的意圖,給了他想要的東西,他就形成了用打人來表達意願的習慣。

要及時地協助寶寶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用跟寶寶說“打人不對”、“不要打人”這樣的話,直接拉著他的小手,教他用手指一指,替他說出想要的東西,然後再把東西拿給他,多次練習,讓他把“用手指”和“得到東西”聯繫起來。下一次,寶寶想要什麼的時候,就知道用手指一指,而不是用打人來表達需要了。


any安逸的米菲


小孩子打大人一定要讓他認識到他的舉動是錯誤的,可以體罰與甜棗並用,讓其有敬畏和關愛之心。祝您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