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近體詩該怎麼寫?

愛老歌的人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如果寫是創作的意思,這不是我這種水平低劣的人所能回答的。你可以去讀讀唐詩三百首以及分析格律詩的書籍,可以給你以啟發。

我不知道近體詩怎麼寫,但是我可以談談近體詩該怎麼入門去創作,這都是我自己摸索總結出來的經驗。

近體詩是在唐朝時期建立規範的,包括律詩,絕句。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大家學寫古典詩歌,都是先學的唐詩三百首,但是唐詩裡面並不是全是近體詩,而是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全都有的。

很多人寫詩常常陷入一個誤區,以為自己寫的是近體詩,其實在格律平仄嚴格要求下,那隻能是古體詩。所以會學得不倫不類。這裡有一個被忽略的情況是:唐朝的古體詩創作是和近體詩一個風格相輔相成的,它不同於唐朝之前所有的古體詩風格。所以初學者會不知覺的用唐朝時期古體詩風格去認識近體詩,用唐朝古體詩的創作方式去創作近體詩。這就是不倫不類的根源所在。根本解決辦法是去讀讀中國古代文學史,對古典詩歌的歷史有個瞭解,而不是學寫近體詩而囿於唐詩。

認識上面了以後,就可以談談創作近體詩的入門。

創作近體詩應該從古體詩開始。這裡和上面說的不一樣。上面的情形是創作了古體詩卻把它當做近體詩。這裡是知道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區別,就寫古體詩。

創作古體詩,應該從五言古體詩開始。五言詩從曹植到南北朝有很大的發展,和唐朝時期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如果你只看唐朝的五言詩你不會自我意識到井底之蛙,只有你從魏晉南北朝這一個淵源和脈絡像歷史畫卷一樣的展開,你就會明白五言古體詩的魅力所在。

我以上只是說的創作近體詩應該從創作五言古體詩開始。至於如何創作近體詩,包括如何格局平仄,如何遣詞煉字,那不是吾等孤聞寡陋之人所能知道的。見諒。


吳文弄墨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有一定的格律規定。

要注意是:平仄,用韻,對仗,等。

一,平仄兩兩交替。135不論,246分明。也就是說一個律句,二四六字最為重要。即平仄平,仄平仄交替。這樣首句有四種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首句入韻)

如果兩兩交替即為失替,那就不是律句,寫成的詩也就不是律詩。

二,對粘。第二句與第一句二四六字平仄相反。三句與二句相同。如此類推。例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2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3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4

12相對,23相粘,34相對,…

如果失對失粘,就不是律詩。

另外必須注意避免,孤平,三平尾。

三,用韻。律詩一般用平韻,也可用仄韻。平水韻平韻有三十韻,分上平十五,下平十五。除首句可押鄰韻外,一般壓同一韻部的韻,否則就是落韻。

用韻還需要注意避免擠韻,撞韻,重韻,複韻,僻韻,連韻,律詩幾戒。

四,對仗,律詩八句以上除首聯和尾聯外,一般要用對仗,儘量工對。沒有對仗,那也不是律詩。

五,拗救。(也屬於平仄範圍)

說得對嗎?歡迎關注和指教[捂臉][捂臉][捂臉]



風塵客123


古體詩分兩種,一是古風,一是律體。所謂的律詩就是格律體了。

> 一般律體分八句(八句以上的叫長律或排律),絕句(又稱截句)得其一半,為四句。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者,“律“便是規矩了。

> 詩詞格律書店一般有賣,我所給你的只是簡化了的而已。若有興趣的話,有空去買一本來仔細瞧瞧,能得更多。

一:平仄

平就是平聲,即現代拼音第一,二聲,仄就是仄聲.即第三,四聲.每句詩都是平仄相間的,這樣讀起來才有節奏感.就這麼簡單.(古韻中仄是分3聲的,在古韻中,平聲是平,仄聲是上去入)

二:節奏

漢語中基本以兩個字為一個音節,第二個字即為節點.節點是這兩個字的支柱,後面要說的"起\

promise新德


近體詩該怎麼寫?


這個問題問得很生硬,就好像走在商場裡問別人:“衛生間怎麼走?”衛生間是一定會在角落裡的,但是文藝創作從來沒有定式——除非你把它看成死的玩意。

先要左拐——注意平仄,不能失替。

然後直行——注意格律,不能失對。

接著下樓——注意格律,不能失粘。

再往前走——注意對仗,押平聲韻。

繼續右拐——不能轉韻,不能竄韻。

老實排隊——注意字數,注意句數。

好了,這條路徑給你報清楚了,所有近體詩的規則也一條條列出來給你了。

你會寫了麼?

其實近體格律詩的規則並不複雜,但是也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其中涉及到最重要的就漢字的音韻學——四聲標註法和平仄劃分。弄清楚了這一點,其他的格式內容,遠比數學、物理的公式簡單太多。總共才四種基礎格式,然後在絕句、律詩、五言、七言四種限定下變化,所有的格律關係也就四四一十六種變化。

而且這種變化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就是上面說的去衛生間的方式:相替、相對、相粘。

平仄的劃分、平水韻的應用、基本平仄格式的劃分、這些東西說難吧不難,說容易也要耗費幾千個字。

因為關於近體詩的這些細則本人都曾經回答過,都有相關的文章和專欄做出瞭解答,這裡如果照搬答,肯定會被判定為重複回答,就不在這裡囉嗦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看以前的文章,或者去專欄看看,反正前面也是免費的,基本上能解決近體詩初入門的大部分問題。

回到問題:近體詩該怎麼寫?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是有嚴格的平仄格律需要遵守的。

怎麼寫?按規矩寫,不按規矩就不是近體詩。

規矩無非就是上面提到的幾點。

至於要遵守什麼文法,怎樣提高意境,寫出好的近體詩來,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這個問題很生硬,感覺不到對詩的尊重。

所以回答也比較生硬,抱歉。


梧桐樹邊羽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著名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

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



武夷山小滿


古體詩分兩種,一是古風,一是律體。所謂的律詩就是格律體了。

> 一般律體分八句(八句以上的叫長律或排律),絕句(又稱截句)得其一半,為四句。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者,“律“便是規矩了。

> 詩詞格律書店一般有賣,我所給你的只是簡化了的而已。若有興趣的話,有空去買一本來仔細瞧瞧,能得更多。

一:平仄

平就是平聲,即現代拼音第一,二聲,仄就是仄聲.即第三,四聲.每句詩都是平仄相間的,這樣讀起來才有節奏感.就這麼簡單.(古韻中仄是分3聲的,在古韻中,平聲是平,仄聲是上去入)

二:節奏

漢語中基本以兩個字為一個音節,第二個字即為節點.節點是這兩個字的支柱,後面要說的"起\

橋頭有船橋頭直


詩歌分為近現代詩歌與古典詩歌,古典詩歌又分為古體詩與近體詩,古體詩如《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四個字就是詩。而近體詩只能以五個字或七個字為一句,寫四句(即絕句)或者八句(即律詩)或是更多(即排律)。本文將以通俗的語言對近體詩的格式作講解。

七律·煮茶

溪竹閒遮積翠鄉,新茶邀約客來嘗。

清泉吐水澆陳釜,巢鳥挑薪引赭光。

細葉入時青夾綠,碧煙起後赤攙黃。

百花耗盡今春力,不及盂中一點香。

欣賞一下這篇律詩,共有八句話,其中五句都是押韻的,韻腳分別為“鄉、嘗、光、黃、香”。在學習本文之前,你也許會感到這篇文章很厲害,朗朗上口,意蘊悠長,還押了韻。在學習本文之後,相信你會對唐詩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開門見山,此文的確押韻,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但其滿足的不僅僅是押韻這麼一個要求,它還有著許多“隱秘的要求”。現將基礎知識陳列如下:

1、節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為什麼近體詩要寫5個字或者7個字,就是因為要留出一個單字作為節奏點,讀起來比偶數句更有感覺。

2、對仗。律詩分為四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鍊、尾聯,其頷聯、頸鍊是需要對仗的,如“泛舟白鷺推波水”,它的下一句,需要是相同的詞性組合,如“執手南山採菊家”。

3、平仄。就如今而言,普通話就是我們的國語,共有四個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也就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現在,我們把一聲、二聲(即陰平、陽平)劃為平聲,把三聲、四聲(即上聲、去聲)劃為仄聲,那麼平仄我們就清晰了。但中華上下幾千年,許多字音都已經改變,每個年代都有著自己的讀音,而唐詩是唐朝的產物,若用那個年代的讀音來寫詩,自然更有風味。因此,寫詩用唐朝音調更佳,用普通話音調次之。唐朝的聲調有些許不同,其分別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普通話沒有入聲),平聲自然是平聲,而上聲、去聲、入聲便劃為仄聲,那麼唐朝的音調也就清晰了。深入一些,唐朝音調叫做平水韻,普通話音調叫做新韻,那麼是為什麼要區分平仄、韻書這些呢?後文見分曉。

回到上面那篇律詩,原句是

溪竹閒遮積翠鄉,新茶邀約客來嘗。

清泉吐水澆陳釜,巢鳥挑薪引赭光。

細葉入時青夾綠,碧煙起後赤攙黃。

百花耗盡今春力,不及盂中一點香。

換成新韻的平仄,即

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粗略一看,是否感覺平仄排列有點意思?別急,這只是新韻的平仄,當我們替換成了平水韻的平仄後再看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是否感覺看不出多大變化,也就改動了幾個平仄?同樣別急,待我標註幾個字出來(每一句的第二四六字)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一句話的第2、4、6字標色,就會發現每一處與相鄰處一定是相反的,其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相替。“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在每一句裡邊,三個平或仄一 定是交替出現的。即第2字為仄,第4字一定為平,第6字一定為仄,反之亦然。

2、相對。“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在每一聯裡邊,上句的第2、4、6字的平仄與下句的第2、4、6字一定是相反的。

3、相粘。“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上一聯的下句裡與下一聯的上句第2、4、6字一定是相同的。

三個要求,即近體詩所謂的相替、相對、相粘。為什麼總是說第2、4、6字呢?因為第2、4、6字是我們讀字的時候的側重點,是節奏點,在節奏點處抑揚頓挫,讀起來才更有韻味。雖然這幾個偶數位不可更改,但奇數位是可以根據情況修改的,只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就可以任意修改奇數位處的平仄。

1、押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詩八句話,第一句韻腳處可押韻可不押韻(此例為押韻式,不押韻式後文可見),第二、四、六、八句韻腳處必須用平聲字且押韻,第三、五、七句韻腳處必須用仄聲字。即上句仄聲收尾,下句平聲收尾。為什麼要這樣?還是一個原因,讀起來爽。但這裡要特別注意一下,前面已經說了字音在不斷的變化,因此有一些字我們讀起來看似不押韻,實則押韻,如“龜、兒”是押韻的。

2、忌孤平。目前文壇上有兩種孤平判斷方式。其一,一句七言(或五言)詩,除開韻腳處那個字,若前邊只剩下一個平聲字,那就犯孤平。其二,每一句詩裡,若有兩個仄聲字夾住一個平聲字,即“仄平仄”,便是孤平。

3、忌三連平。每一句的最後三個字不可以是三個平聲。

有了以上幾個條件,可以總結出四套公式(通代表可平可仄)

【1】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2】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3】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4】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這是絕句的格式,要變成律詩只需要一個格式寫兩次就行了,並且頷聯、頸聯對仗;七絕變五絕也只需要刪掉每一句的前兩個字即可。

以上格式我們稱作格律,有格律的詩詞更為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也更考驗著寫作者的水平,但這只是基礎,欲知唐詩更多內容,請聽下回分解。

注:本文均以個人理解闡述觀點,若有差錯,歡迎指正。


作家茅載


近體詩一般指格律詩。寫近體詩就應該懂平仄懂格律,嚴格按照要求寫。不要犯八戒。寫近體詩必須敬畏格律,格律格律有格有律 ,只有按格律寫詩填詞才是珍惜這璀璨的明珠。最可恥的是掛羊頭賣狗肉。冠以什麼律、絕、詞牌,行文卻失律犯忌,自以為詞華意美,這是對不懂格律者的誤導,這是可笑可悲的行為。格律詩是詩詞領域的精華,應該提倡,應該遵守。


青松2369396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這兩種。

(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

(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嘟嘟在杭州


近體詩該怎麼寫?

首先第一聯要找好切入點,為第二聯展開鋪平道路,拓寬空間。比如寫旅遊詩,我們看看人家是怎樣開篇的,久聞寧邑一名山,果見崎嶇不等閒。.從聽聞到親臨該地一看,確實名不虛傳,不等閒。為後面所見到的景色順利展開,"雲發不梳新樣髻,玉容末改舊時顏。用新與舊來比喻沒有改變,還和傳說中一樣美。首聯起得好,二聯承得恰到好處。從前二聯中可以看出,詩人是一個格律高手。我們用再看人家是轉的:月為鑾鏡霜為粉,霞作胭脂雪作環。詩人從聽聞到親臨其景,用大自然中的霜月霞雪,將山清水秀的雲髻山,描繪成一個美麗的少女。詩人這一轉也也著實高明,令人叫絕。近體法該怎麼寫?看看先輩怎麼寫就清楚了。尾聯.請各位根據詩人起承轉,自已去合一聯完整這首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