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平定辽东之后,为何司马懿坚持不肯发棉衣给挨冻的将士们?

历史上的多多


尾大不掉,怕得胜将士乐不思归,反为患。无棉衣,天寒地冻,必然思归心切,司马懿之计老辣阴毒啊。


白云130654252


司马懿平辽东公孙渊之后,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而单衣薄衫的魏军将士面对辽东寒冷的气候,要求穿棉衣,哪怕是从那些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旧棉衣。司马懿都不同意。


他的理由是,这些战利品都是国家的东西。要赏你们,需要皇帝陛下的命令。我个人不能拿国家的东西,来给自己做人情。

司马懿说的对不对?那是非常正确的。这是在告诉曹叡,自己对曹氏三代,忠心不二,鞠躬尽瘁,没有你的命令,绝不逾矩。

司马懿也正是对别人不在意的这些小细节,看这些近乎无情的苛刻,才最终保证了他活到最后,笑到最后。


这个举动,既让曹睿放心;又避免了曹叡日后以“私分国用,以全私恩”作为把柄责难自己。司马懿考虑问题相当全面。

很多人认为军队会对司马懿有意见。有意见就对了,越有意见,司马懿越安全。但其实,他真不收买人心吗?不,他的方法更是独特。

司马懿上书曹叡,让下旨允许军队里面60岁以上的士兵回家,并且允许那些战死的把尸体运回家安葬。

这个方案其实比施舍一件衣服,更能收买人心。但是同时打完仗就削兵,这再次让曹叡放心,司马懿不会自己盘踞在辽东。


所以无论司马懿在辽东做了什么,他考虑的问题一定是围绕着曹叡的心思来考虑问题的。

这自然也包括他杀了7000个人做京观,震慑辽东。把辽东的汉人内迁,把辽东一把火烧掉。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做给曹叡看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曹叡对自己放心。三国打仗时,就两个最主要战略资源 ,要么是土地,要么是人口。既然自己也不能在辽东待,那么就只能要辽东的人口。

关于司马懿平辽东,杀了那么多人,并且把汉人内迁 ,导致辽东汉人空虚,最终导致鲜卑等胡族坐大。最大的责任其实还在公孙渊本人。

我们都知道三国,分别为魏、蜀(汉)、吴。但其实辽东还有一个是公孙家族的势力。公孙家族世居辽东,大汉崩溃的时候 ,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在群雄逐鹿中原,大家谁都顾不上谁的时候 ,辽东也就默认成为是公孙家的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公孙家族虽然势力不够逐鹿中原,但是在辽东为了保持自己的势力,不断敲打高句丽、乌丸、濊貊这些小政权 ,压制鲜卑,使得胡族不得壮大。


公孙氏大本营是襄平(今辽阳),在辽东割据一方。一面和东吴眉来眼去,一面向曹魏称臣,左右逢源。

但是到了公孙渊这一辈,他有点着急,也有点看不清形势。因为自己夺了叔叔的位子。然后上表曹魏,曹叡虽然不高兴,但是因为无暇顾及,便承认了他的既成事实。

然后联络了孙权,孙权打算在曹魏背后,开辟第二战场。结果封了公孙渊为燕王,派了大将到了辽东。到了关键时刻,公孙渊怂了,斩了吴使人头送到了洛阳。

结果得罪了东吴孙权,即便如此表忠心,曹叡也没封他为王,所以公孙渊耿耿于怀。等他打败了魏国大将毌丘俭后,觉得魏国也就这样,于是叛魏自立为燕王了,自己当皇帝了。

其实辽东本来也是公孙家自己的地盘儿,就算当了皇帝,也还是辽东的一亩三分地。但这个行为打了曹魏的脸。司马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兵攻打辽东的。

如果公孙渊自己不作死,至少不会自己落得那么惨的下场,更不可能埋下那么大的隐患。



炒米视角


司马懿“猜忌多权变”,他平定辽东时对待士兵的表现就能说明他的权谋多变。

一、是做给魏明帝看的

我们先来看他处理士兵寒冬问题的经过。

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辽东天冷,士兵衣服单薄,有属下要求司马懿发棉衣,而且军中有旧棉衣,但司马懿没有同意。

原因是“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棉衣是朝廷官家,作为大臣不能用来换取私恩。

这一套是明显做给魏明帝看的。

你看司马懿之前在辽东“大行杀戮”,在辽东搞大屠杀,这也给皇帝看的意思。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这是告诉皇帝,杀人的锅我替皇帝您背了,赏赐军士的恩德也只有皇帝您才能施与,我司马懿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皇帝。

“乃奏军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余人,将吏从军死亡者致丧还家。遂班师。”

这天下是大魏的,赏赐只有皇帝首肯才行,

司马懿在辽东大杀四方很明显也没有经过皇帝的同意,为什么赏赐士兵却要皇帝同意呢?

这或许正是司马懿权谋的高明之处,恶名大臣来背,美名皇帝留着。

而且这些让司马懿免除大权在握,自行赏罚的指责,若是一切赏罚都是由司马懿说了算,回朝之后的攻击估计也就不停了。

二、是做给手下看的

作为军中领导,不能一切都听手下的,自己要有绝对的决定性。

司马懿的“猜忌多权变”也体现在这里。

之前在进攻公孙渊的过程中,手下将领提了不少建议,司马懿一概不听,最终他成功了。

现在手下劝他发放棉衣给士兵,他若听了,士兵可能记得恩情是某某劝谏来了,他司马懿反倒显得无情了。

所以他不听,按自己的意思来。

同时却主动上奏皇帝,“乃奏军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余人,将吏从军死亡者致丧还家。”

让六十岁以上的军士免除兵役回家,死者也治丧还家。

这恩情完全是司马懿为他们求来的,士兵永远会记得司马懿的好的。

而他拒绝给士兵发棉衣,却转头上书皇帝为士兵求利益。

这操作让手下完全猜测不到的,这神出鬼没的心思转动,也是在告诉手下你们别猜测我想干什么。

这正是他的驭下之道。


微史春秋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辽东之战结束后,时间已经进入隆冬。众所周知,辽宁的冬天是极为寒冷的。士兵们冻得快死,因此纷纷向司马懿索要棉袄。诸将皆认为:“魏明帝给了我们一仓库的冬衣,完全可以分给士兵们。”然而司马懿却冷酷地说:

“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也就是说,棉袄是官家之物,做人臣的怎能私自施予士兵?作为前方主将,司马懿对于这些棉袄本来就有自专之权,皇帝之所以送来这些棉袄,就是用来分给士兵的。司马懿之所以不分棉袄,实际是一种自污之术、韬晦之术。

在当时的曹魏朝廷,司马懿功劳最大,威望最高,如今平定辽东,更是无人可及。魏明帝本就是猜疑心极强的君主。司马懿掌握兵权,他自然不愿意看到他再借助官物,私自结恩于军队。因此司马懿宁愿背上虐待军士的骂名,也要证明自己对君王的忠诚。而司马懿在辽东的屠城,实际也是向朝廷表明,自己没有野心。

司马懿撤军时,魏明帝已经病入膏肓。于是,魏明帝将司马懿火速招至洛阳。在病榻前,魏明帝流着眼泪,将8岁的太子托付给司马懿,甚至还让太子抱住司马懿的脖子。

很显然,在魏明帝心中,司马懿真被当成了诸葛亮式的纯臣,值得他以举国相托。司马懿的步步为营,最终征服了这位雄猜之主。而当时人也和魏明帝一样被骗倒,甚至将司马懿与诸葛亮并称为“二相”。实际若司马懿死于高平陵之变以前,还真有可能成为历史知名的、不输于诸葛亮的大忠臣。

但与诸葛亮不一样,司马懿的忠诚全是装出来的。辽东之战结束后的第11年,也就是公元249年,“大忠臣”司马懿在蒋济等老臣的支持下,发动了针对大将军曹爽的高平陵之变,最终篡夺了最高国政。

而在此时,司马懿终于揭下了他所有的伪装,露出了尖利的獠牙。在曹爽等人的血泊中,蒋济等人惊讶地发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不是为了匡正国家,诛杀国贼,而是为了篡夺曹氏政权,实现自己的野心。

司马懿数十年如一日地扮演着忠臣,数十年如一日的韬光养晦,最终成功骗过了所有人,其狠毒与阴险可谓是举世无双。正如陈寅恪所指出:“司马懿的坚忍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缓无能之士所能比。”而他的后代晋明帝听完司马懿的事迹后,更是哭着扑倒在床上:“如今狠毒,难怪晋室的国祚不长久!”


诗雨花魂


司马懿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谋士了。虽然司马懿早年被曹操强迫到曹魏集团干活,但是他却处处小心谨慎、锋芒尽收。在隐忍了几十年之后,司马懿才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江山。

曹操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就装病装了十几年;而司马懿坚持不发棉袄一事,也体现了他明哲保身的智慧:

公元238年,辽东的公孙渊发动叛乱,司马懿带领大军亲征辽东。到达辽东之后,司马懿先是调虎离山,在辽河旁大张旗鼓、做出准备进攻的架势,成功地将公孙渊的主力部队牵制在辽河,司马懿本人却带领精兵直朴公孙渊的老巢襄平。

而此时,公孙渊精锐尽出,后方空虚。眼见司马懿偷袭老巢,公孙渊只能带兵驰援。而公孙渊的这一举动也正好中了司马懿的计策,司马懿在襄平附近摆好阵型、以逸待劳,等待长途奔袭、人马疲惫的公孙渊部队。这一战,司马懿就轻易击败了公孙渊,并将其困在襄阳城内。

面对司马懿的围城战略,公孙渊实在是束手无策。很快,城中粮草就耗尽,军心大乱,公孙渊只能带上自己的亲信突围出城,最后被司马懿追上杀死。

然而平定辽东之后,已是隆冬时节,许多将士向司马懿讨要棉袄,司马懿却坚持不给,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史书记载:

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帝,即晋宣帝,指司马懿)

当时,司马懿甚至连旧棉袄都不愿意发给士兵们,并且冷冷地说了一句:“棉袄本来是皇上御赐之物,我作为臣子怎么能私下发给你们呢?”

但其实司马懿的这句话本身漏洞百出,棉袄虽是御赐之物,但是皇帝运送棉袄到前线,本来就是要发放给将士们的,司马懿本人对这些棉袄也拥有分配权。

说到底,司马懿之所以坚持不给棉袄,其实是一种自污自保的方法

  1. 当时的司马懿凭借军功,已经荣升太尉之职,掌管全国兵马。如今又平定辽东、威望大振,势必会功高震主,基本上赏无可赏,难不成还要封司马懿为王吗?

  2. 与此同时,魏明帝已经病危,他本人也是一位多疑的君主,并不希望看到司马懿用官家之物施恩于将士们。

  3. 所以说,司马懿宁愿虐待士兵,也要展现自己对魏明帝的忠诚。如果司马懿真的发放了棉袄,最后回朝托孤之时肯定会有杀身之祸。

但是司马懿这种表忠心的行为完全就是一种作秀,而且他本人也做得太过火了,以至于为后世带来隐患:

平定辽东之后,司马懿就下令屠城,并将辽东剩余的百姓迁回中原,导致东北边防空虚,鲜卑、高句丽等外敌趁机入侵,间接埋下了五胡乱华的隐患。

可以说,西晋王朝如此短命,司马懿难逃其责。


逍遥侃历史


其实我对三国的历史不怎么了解,但是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当年上班时的情形。

大概2000年左右,当时干活的车间门窗都损坏了,到处漏风。北方的冬天没有煤火很难熬的。去的头一年冬天,车间里有个大大的煤炉,大伙还不觉得冷。但是第二年换了一个管车间的股东,到了冬天不让生火。把煤炉弄走了。美其名曰: “ 为了提高产量 。”

按说这是和提高产量不挨边的事。可人家讲的也有道理。“ 反正你想歇会就的冻着,不怕冷你就歇着。想不冷就只能不停的干活。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节省煤,而且还环保。”

北方的冬天,早晨冷的手都伸不出来。可谁也没办法,那时工厂特别少,找个工作太难了。只能不停的干活来避寒,结果产量还真高了不少。


百姓糗事


此事出自《晋书·宣帝纪》:

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司马懿的做法没有问题,不能因为后来的事反推他之前所作所为都别有用心。


真正鳄鱼不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