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给将士们吃,这是真的吗?

凤皇神


当时的军规法度吧,他的酒肉就是他的酒肉,又不是爱给谁就能给的,纯猜测。

大致的说,很多士兵乐意和他出生入死,就足够了。


素食的猫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因为这个事情不仅涉及到了霍去病,还跟司马迁有关。且听我细细道来。

霍去病少年英雄,功绩显著。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历来被人们称赞,而英年早逝也令人扼腕叹息。关于他虐待将士事情,虽然史书有记载,但是却常常被他耀眼的功绩遮掩,所以鲜有人提及。这么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呢?我们来看史书原文。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里说霍去病不仅不给将士吃饭,而且还去蹴鞠踢球。这件事应该是真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天子赐食。既然食物是天子所赐,那么只能够霍去病一个人吃,就算是吃不完坏掉了,也不能分给别人或者丢掉。因为这是皇恩浩荡,天子赐,不敢辞。在古代皇上的恩赐乃是无上荣耀,要是分给别人,那就是冒犯了皇威,犯了大忌。

二、身份尊贵,少年英雄。霍去病身份有多尊贵?他的姨母是皇后,也就是说汉武帝是他小姨夫。这种身份比皇子也弱不了多少,看不上或者说看不起某些普通士兵在当时的社会也没毛病。霍去病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那么他出征的时候还是十多岁的少年。现在的人,二三十岁爱玩游戏的大有人在,人家十几岁的小孩踢个球是不是也没毛病?更何况人家还是少年成名,立下赫赫战功的。


我们再说一下士兵挨饿的事。当时汉朝的皇帝是谁?是千古一帝汉武帝!那时候的汉朝有多强大大家可想而知,而霍去病是他媳妇的侄子,他出征,汉武帝会亏待他吗?必然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保证他出征顺利。所以士兵挨饿应该只是霍去病在处罚犯了错的士兵而已。而且针对挨饿这件事我们像两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士兵哗变呢?为什么霍去病这样对待士兵还是能够破匈奴、征大宛、降西域,封狼居胥呢??


我个人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霍去病有失偏颇。刻意强化了霍去病的某些"坏事"或者说"不良品质"。司马迁对霍去病和卫青应该是心怀不满的。何故?因为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了宫刑,再展不了男人的雄风,心中肯定是有恨意的。但是司马迁不敢贬低汉武帝。所以他就将不满发泄在了汉武帝宠臣卫青、霍去病的身上。在史书中贬低一番,小小的报复一下。

南宋有个人叫黄震,挺有文化的,他说: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这意思就是司马迁贬低卫青霍去病,夸大李广,厚此薄彼。所以我觉得霍去病对手下刻薄是假,司马迁报复皇家才是真。

我们现在看历史上的这些事,真觉得挺有意思的,大名鼎鼎的司马迁也忍不了变成太监的痛苦,总要写点什么搞一下皇家的心态。哈哈!


文史漫谈


【司马迁是史家败类,史记是诽谤之书】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司马迁和《史记》被鲁迅先生吹捧上天,“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司马迁私自写作《太史公书》,洋洋洒洒五十余万言,上下三千年历史,有多少历史记载是真实的,又有多少历史记载是虚假的。由于,司马迁带着个人情绪写作,不免把个人的好恶带进《史记》,烽火戏诸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等,全都是编造的,别的就不说了,秦汉史被司马迁写成一本糊涂账。冷清先生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评价:司马迁是史家败类、史记是诽谤之书,这个话从何说起呢?

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突围时,副将韩延年被射死了,李陵贪生怕死信仰崩溃,投降匈奴并为匈奴练兵。第二年,汉军斥候侦察到李陵的确切位置,汉武帝派出两路汉军前往营救,两路汉军皆遭到匈奴伏击无功而返。公孙敖和数千将士联名上书,李陵叛变汉朝率领匈奴伏击汉军。经过对匈奴战俘的审问,匈奴战俘供词也证实李陵确实为匈奴练兵且指挥匈奴骑兵作战,汉武帝决定廷议李陵之罪。

满朝文武皆曰:“李陵之罪夷灭其族”。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非议2000年前的汉朝法律是否合乎人道;2000年后,未来的人类会不会指责我们,我们的法律很不合乎人道呢?当时,司马迁是太史令,他的职责是忠实记录历史,历史事件的对错自有后人评说,李陵叛变汉朝罪证确凿。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陵脱罪呢?第一,司马迁想出风头,标新立异和大家不一样;第二,司马迁家族和李陵家族是世交,司马迁是非不分徇私枉法。

司马迁为叛徒李陵脱罪,被汉武帝下狱了,司马迁之罪非死罪,花50万铜钱(合500两银)可以赎罪,司马迁太史令的年俸是600石,大约折合600两银,完全有能力花钱赎罪,司马迁的家人为啥没有救赎他呢?因为,司马迁的两个儿子误以为司马迁和李陵同罪,可能会被朝廷灭家族的。司马迁的两个儿子放弃营救他,全都跑回陕西韩城老家,把司马改为“同”“冯”二姓,司马迁无奈只能选择“宫刑”。

司马迁被宫是国家法度,并非汉武帝徇私枉法,汉武帝的爱妃钩弋夫人的父亲犯法,汉武帝也没有利用职权网开一面,钩弋夫人的父亲同样被“宫刑”。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没有抛弃司马迁,任命司马迁为中书令,不再担任太史令。司马迁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三观不正,个人的感情左右记载历史,的确不适合担任太史令。司马迁入狱前写好半部《史记》,出狱后继续写作《太史公书》,因为司马迁内心仇视汉武帝,在写后半部《太史公书》时,伪篡历史编造谎言,大肆的抹黑和汉武帝有关系的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人,而刻意的拔高项羽、韩信、李广、李陵等人。

人格分裂的司马迁出狱后,他不再是太史令,《太史公书》是私自撰写的。严格来讲,《史记》是一部野史禁书,汉朝对它的定义是“诽谤之书”。班固在给汉明帝的上书中为司马迁翻案,汉明帝反问班固司马迁到底错在哪里?汉明帝的批文如下:“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什么意思?司马迁私自写成《太史公书》,这是一家之言,因此而扬名后世。司马迁为叛徒李陵脱罪触犯国法,由于受到宫刑的惩罚的缘故,反过来用文字骂人,而且污蔑诽谤国家,不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

《后汉书•蔡邕传》:“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董卓为乱,王允诛杀董卓时,蔡邕在旁边哭泣,王允就说了这段话。王允说:当初,汉武帝没有杀司马迁,司马迁私自写成诽谤之书《太史公书》,流传于后世。当今,国家衰弱,神器不稳固,不能让奸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不利于皇帝的恩德推行,让我们这些人遭受非议。

一个正直的史学家,他的职业操守就要“不持立场”,忠实记录前人历史和当朝事件,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评价,更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带进历史记载。司马迁因为犯罪受刑的原因,痛恨汉武帝而抹黑和汉武有关的历史人物,比如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等,拔高历史人物项羽、韩信、李广、李陵等等。司马迁抹黑和汉武帝相关的人物,这是容易理解的“仇恨”;司马迁为什么要拔高项羽、韩信、李广呢?因为项羽、韩信、李广是人生的失败者,司马迁也是人生的失败者。司马迁拔高吹捧李陵,就是要为自己翻案,只有把李陵塑造成英雄,才能证明司马迁是被冤枉的。

由于司马迁的三观不正,因此造成《史记》中的很多记载是不真实的,《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是不客观的,史记中英雄观念是颠倒黑白的,按照司马迁自己的喜爱好恶,把真正的英雄人物贬低为流氓无赖,把独夫民贼、叛徒汉奸拔高吹捧成英雄。因为,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又是卫青的小舅子,所以,司马迁把他们都放进了《佞臣传》,抹黑和汉武帝有关的历史人物,是司马迁人生的一大快事。司马迁在《骠骑将军列传》中记载一段话:“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或塌鞠。”

翻译成现代白话:“霍去病出征的时候,天子派遣军需官供给几十车物资(梁肉),回来的时候,好多车粱肉都臭了只好抛弃。但是,将士们都忍饥挨饿,士兵缺乏粮食,有的士兵都走不动路,但是,霍去病却穿着丝绸,有时候还踢球。”司马迁抹黑霍去病,就是把粱肉放臭了,都不给士兵吃。司马迁的记载说辞是否客观公正呢?因为司马迁不懂军事,为了抹黑霍去病而编造的这段话,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前后矛盾不符合客观事实。

在古代军队中,高级将领确实拥有一定的特权,但是,在战争中高级将领和将士同甘共苦,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只有高级将领和将士同甘共苦,将士们才会和高级将领同心杀敌。在历史上,由于高级将领不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而导致的兵败战例不胜枚举。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将军华元,在攻打郑国的时候,头一天晚上犒赏三军,盛羊汤的时候,华元忘记给自己的驭手羊斟盛羊汤。第二天两军对垒,羊斟驾驶着战车直接驰往敌军阵营,华元兵败被浮。

司马迁不懂军事,军队的给养以粮草为主,人吃粮食马吃草,当然还会有牛羊和肉食。司马迁所说的粱肉,“粱”是指小米、黄米,“肉”是指鲜肉。汉朝的时候,中国北方普遍种植黍和麦,黍是小米、麦可以磨面,军队行军打仗时,粮食以黍米为主,因为煮食比较方便;麦面在野外煮食不便,一般都是炒成炒面和炒麦,便于野外食用和长时间保存。军队行军打仗一般不会大量携带鲜肉,因为鲜肉保质期很短,必须尽快的吃掉,军队配给的肉食,大多是干肉、腊肉、咸肉,保质期都在半年以上不容易腐烂变质。

霍去病五次出塞北征匈奴,时间最短一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时间,汉军是不会大量携带新鲜肉类的,因为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保存。汉军出塞作战,以骑兵突袭为主,步兵赶着马车拉着给养跟进。一辆马车可以装载1吨左右的货物,几十辆马车可以装载几十吨粮食和干肉,这些物资仅仅是几千人的给养。霍去病第一次出塞作战时,他率领的骑兵800,相应的就会有2000步兵运送给养,3000人的部队一天就得吃掉两大车的粮食,五六十辆大车的给养仅能维持一个月左右,怎么还会有剩下的呢?

霍去病从第二次出征匈奴起,每次都是几万人行动,随军的给养都在几千大车,出征的时间从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行军打仗的变数太多,再充足的给养都是不够用的。卫青、霍去病向来注重“以战养战”,兵法所云:“就食于敌”,就食于敌无非是夺取敌人的给养。匈奴的军队是如何补给的呢?匈奴的军队除自身携带少量给养外,匈奴人的部落马车拉着粮食、赶着大量的牛羊跟随军队行动,夺取敌人的牛羊粮食补充自己,打击敌人的后勤补给,这就是以战养战。

漠北之战时,卫青、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10万步兵出征,两路大军的给养需要几万辆大车。霍去病深入大漠两千多公里,时间跨度长达几个月时间,这些给养是根本不够的,如果又得不到敌人的牛羊粮食,军队吃饭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杀马充饥。漠北之战,随军出行的私马就有13万匹之多,最后回到关内的仅剩3万匹,那10万匹私马哪去了?道理很简单,被杀了吃了,军队总不能饿死吧?

军队不会大量携带新鲜肉类,这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常识,在正常情况下,干肉和粮食是不会在半年之内变质发臭。军队行军打仗,气候是一个重要因素,马车运送的给养,遭受长时间风吹雨打,如果保管不好被水浸泡,那就可能很快的发霉变质。遭受雨淋水浸的粮食给养,如果不尽快的吃掉,最后发霉变质只好扔掉了,霍去病总不能让将士吃霉变食物,然后大家得病死掉吗?因为司马迁不懂军事,他编造的谎言根本经不起推敲,司马迁说谎都编不圆,说谎也是需要专业知识的。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冷清先生


卫霍家族干的缺德事估计一百个司马迁也写不完,仗着一个心机表和皇帝睡觉走到哪都牛13红红的,李广家族玩命打仗牠们卫霍家族舔着邀功,赢了就是牠们的,输了就是李广家族的,眼看李广家族得了些皇恩牠们就恨得牙痒痒眼红了然后把李广族人杀得七零八落,还好老天长了眼报应来了,牠们家族最后也死了个干净,活该!


跪着生存


我是老泰迪,我来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且这件事确实是真的,但酒肉并不是霍去病故意放臭的。之所以不给将士们吃有两个原因,且往下看。

避免疾病

大家都知道,古代行军也没个冰箱啥的,肉啊酒啊的很容易放臭,同时古代的医疗也并不是非常的发达,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在现代看起来小小的疾病都有可能使整个军队军心溃散,最终不战自败。

霍去病率军远征前,汉武帝曾赏赐了他酒肉十几马车激励士兵们,而霍去病能够少年得志其情商肯定不会有问题,这也就意味着霍去病手下的酒肉很大几率是已经腐臭了,霍去病实际是为了不吃坏士兵们的肚子,为了不让疾病蔓延才将酒肉丢弃的。

望梅止渴

霍去病的这一举动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酒肉全丢弃了,意味着什么?我们已经没啥好吃的了,

想要好吃的?去敌人那里拿啊!敌人那里酒肉多多,只要你有能力,你能上战场杀敌,你能歼灭敌军俘虏敌军,酒肉想吃多少就有多少!而这一信号也恰恰激起了将士们的士气!

结语:

霍去病绝不是故意将酒肉丢弃,因为自古以来行军路上将士们的酒肉都是来之不易的,霍去病不可能傻到丢弃酒肉拉仇恨,而霍去病的这一行为激励了士气,也恰恰证实了他精湛的用兵之道!

【我是 ,请您关注我!】


老泰迪讲历史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了卫青和霍去病的生平,备述了他们的功绩。但是,在这个列传里,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比如在总结霍去病的缺点时,是这样记载的:

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我们看这个记载,就会先入为主的对霍去病有了不体恤部下的看法。但是,如果真的来分析一下,就感觉这个说法似乎有些偏颇。在这段评述中,都谈到了霍去病的部下缺乏粮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是霍去病有粮食吃不完,也要拉回来丢掉。一是霍去病不理睬部下的饥困,自己只顾玩乐。

一、霍去病为什么会委弃粱肉。

就我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情况是霍去病故意造成的。如果说霍去病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吃喝,不管部下的死活。我们可以对照一下酒泉的名字由来,就可以看出,这种说法的不恰当之处。

当年霍去病进军河西,在大获全胜的情况下,来到了酒泉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汉武帝的使者来到军中,不但带来了汉武帝的嘉奖,还赏赐了霍去病一坛美酒。霍去病当即下令,聚会全军,将美酒倒入泉水中,大家共饮。于是,此地被称为酒泉,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霍去病连一坛美酒都能够和全军共享,他会把成车的粮食和肉放坏了丢掉也不给部下吃吗?我看是不可能的。

那么,真实的情况只有一个。汉武帝从小就喜爱霍去病这个孩子,派他出兵打仗的时候,怕他吃不好就派人送来数十车的食物。这本是一个长辈对小辈的疼爱,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我们看看霍去病的战例,我们就会知道,霍去病是不可能带这些装满食物的车辆的。霍去病作战的战术就是奇袭。他的部下大多是收编的匈奴骑兵,自己又擅长骑射,所以他敢于大胆深入奔袭匈奴。

在霍去病的所有战例中,他都是速战速决。在霍去病的闪电作战中,他怎么可能带那些拖累他行军速度的辎重车辆。所以,汉武帝的这些好意,他也只能留在后方,根本不可能带在身边。

由于是快速奔袭,又没有辎重粮草,遇到缺粮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司马迁所写的实情。但是,在战役结束后,霍去病班师回朝的时候,这个粮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霍去病把这些装着粮食和肉的车辆依旧带了回来。一是感谢汉武帝的美意,另外的一个意思是隐含的意思,那就如同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样,让汉武帝看看,你送给我的粮食还没有吃完,我就扫灭匈奴了。在这个时候,汉武帝能不高兴吗?这说到底也就是少年英雄的一种心态罢了。

二、霍去病为什么会在军中游戏。

而第二个情况,则是领兵的将领,提振士气的一种手段。在军队处境困难的时候,士卒都委顿乏力,士气低下的时候,提振士气是将领的第一要务,它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存亡。

因此,霍去病组织蹋鞠,就是明白的让部下看到,情况并非是那么严重。跟随自己,一切都可以克服。正是霍去病这种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才振发了部下的士气,产生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后世,东晋的将领周访讨伐杜曾的时候,杜曾的士气旺盛,本人也是勇冠三军。周访的部下都心神不安。而周访为了安定军心,便故意在打仗的时候,在军阵的后方射雉鸟来故示悠闲。周访的部下看到主帅如此,也都放下心来,和敌军殊死拼搏。就这样,周访最终打败了杜曾,取得了胜利。周访的所作所为,和霍去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从上面的可以看到,这两件事都是事出有因,不能因此就判断霍去病不体恤下属。司马迁这么写,可能是有偏颇的地方。

三、司马迁这么写的可能的原因。

如果说体恤下属,那么卫青应该是体恤下属的了。他的部下犯了法,别人劝他杀之以立威,他都不肯。非要把犯人押送给汉武帝处理,从而救了那人一命。可是,司马迁对他的评介却是,“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这样一看,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这可能与司马迁的亲身遭遇有关。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话,遭到了汉武帝的处以宫刑的处罚。这是对他的巨大的侮辱,但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承受了下来。

在写到卫青、霍去病和李氏家族的恩怨时,司马迁的笔触自然就有所偏差,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写的还是比较公正的。他只是微言大义了霍去病和卫青几句,对他们的功绩还是公正的记录了下来。

今天,我们对霍去病和卫青的了解,还是主要来自《史记》。在这一点上来说,虽然司马迁有偏颇的地方,只要大家能够正确对待也就是了,没必要大惊小怪。

结语: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虽然对霍去病的缺点有所记录。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的除去历史的风尘,还是能够还原历史真实的一幕的。

霍去病和卫青,为了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留下了好汉这个名称。他们去世的时候,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坟墓一座修得如同祁连山,一座如同庐山,他们的功绩将永远彰显史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对此真的想夸题主一句:少侠好眼力。在大多数人都聚焦于卫青、霍去病的战功、军事成就之时,题主却发现了《卫将军骠骑列传》里面的不同,在这篇列传里面卫青、霍去病同列大司马之后,司马迁在接下来的记载里有这么一段话,其言: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翻译之后这段话说了两点,其一汉武帝喜爱霍去病赐予他很多米和肉,在征战回来时,霍去病吃不完,为了减轻辎重就给扔了,但此时在霍去病的队伍中却有士兵挨饿的;其二在塞外打仗时,因为缺粮,士兵士气不振,霍去病却在玩踢球游戏

关于司马迁为什么会写这些,有的人认为司马迁在黑霍去病,谁让他在汉武帝那里受到不公正对待,在写史书时难免会夹带私货,还有人认为司马迁是在嫉妒,嫉妒霍去病的功勋和皇家的关系,如此种种,在历史君看来这些都有失偏颇,理解这段话,需要把这段话放在整篇文章中,在写这段话之前,司马迁是在夸霍去病的,之后才写这段话来说霍去病的缺点,这就不难理解,人无完人,司马迁的目的是想塑造一位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不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完人。

再回到这两句话本身,霍去病做的也没有错,只是有人认为是霍去病的缺点,首先天子赐食,有人认为是天子所赐,所以只能霍去病一人吃,别人不能吃,不然就是犯了大忌,因此霍去病就是扔掉也不能让士兵吃,但在汉武帝赐予霍去病美酒时,霍去病为了让士兵也能喝到,转眼倒入河中与士兵共饮,这就不怕犯了大忌?因此双标要不得。

霍去病如此做有两点原因一霍去病被手下迷惑了,作为军事统帅,他主要关心点额是对敌作战问题,至于士兵的粮食问题,自有专门的人去负责,他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去关注,也就是说是底下的官员将问题隐瞒了导致霍去病认为士兵不存在粮食的问题。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霍去病是闪电战的鼻祖,闪电战的主要特点在于机动性和迅速性,关于给养问题,霍去病采取的策略是从敌人那里获取,以战养战,也即霍去病知道士兵的粮食不够,但就是不给他们,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狼性,让他们知道单单依靠汉军的补给是不行的,要学会从匈奴人那里获取。

有些人喜欢断章取义,所以造成了对霍去病的误解,也顺便贬低了司马迁。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要说到西汉的将士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去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他来说击退匈奴,匡扶汉室比什么都重要。他的出生是比较凄惨的,他的父亲以前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他很大胆的勾引了公主身边的一个侍女,于是就有了夫妻之实,但他父亲始乱终弃。在他母亲怀孕了之后,他不要这个孩子,去找了另一个女子,留下了他们母子两人。但是霍去病非常的争气,英勇善战,给皇帝打了很多胜仗,身份也提高了不少,他出名了之后,大家都开始关注他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当年跟匈奴进行河西战争的时候,汉武帝为了奖赏战士们,就赏赐了十几车的酒和肉,霍去病去战场的时候就带着这些军粮,等战争结束了之后,战士们都已经饿晕了,但是霍去病无动于衷。身边的人劝他把这些给士兵们分了,他也不听,结果霍去病把这些酒肉全部都给扔掉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他扔掉这些食物,是因为这些食物从出发去打仗就已经带着了,一直到当时打完仗,古代没有冰箱,所以已经变质了,也许会有人认为战场上有点能吃的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凭借当时的医疗水平,如果将士们都吃了变质的食物,得了病,根本就不用打仗了,战士们自己就被消灭了,所以霍去病当时也是为大局考虑。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霍去病是想鼓励战士们,打仗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起初还比较亢奋,但是战争慢慢深入,战士就会感到疲惫。霍去病在他们很饥饿的时候,但是还没到临界点,就当着大家的面,把酒肉扔掉了,是想告诉他们,如果想吃肉,就要打胜仗,打了胜仗想吃多少都有。战士们只要听到这句话,就会变得非常亢奋。

为了吃食也会跟敌人死拼到底,这是提高战斗力很有效的办法,所以他每次一扔掉肉,战士们就知道会有新鲜的大量的食物在等着他们,每个人就都会变得亢奋起来,这也是霍去病每次带兵都能打胜仗的一个原因。在汉军中,口头奖赏是非常清晰的,一个战士如果立了战功,不光有酒肉可以享受,还能在军旅生涯里百尺竿头。霍去病之所以把酒肉扔掉,也是为了战士们能够活着回去,吃到更加新鲜的酒肉,告诉所有人只要打了胜仗当上将军,就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霍去病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将领了,所以部队中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将士就不服气,他必须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就和士兵们保持距离。霍去病带兵交锋,下面的战士从来没有出现过背叛的情况,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霍去病带兵非常好,他明白士兵们打仗需要激情,明白鞭策他们奋勇杀敌也不是一顿酒肉就能够解决的,而是加官进爵。严格的要求才能激励士兵,打胜仗,这就是他这样做的原因。


春秋乱舞


是真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意思就是霍去病出兵打仗时,天子曾派遣太官赠送他几十车食物,而等他回来时,他丢弃许多剩余的粮食和肉,可此时在他的军队中,却还有忍饥挨饿的兵士。



这件事是被司马迁明文记载在《史记》中的,以司马迁的严谨,此事应该不假。

那霍去病为何要这么做呢?明知军中还有在忍饥挨饿的兵士,他却偏偏还要去丢弃那些剩余的粮食和肉呢?难道就不能把粮食和肉分给那些饥饿的兵士呢?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事实,霍去病丢弃多余的粮食和肉不假,但这只是个例,并非是经常性的。而霍去病会做这件看似离谱的事情,也并非是不能理解的。



想想看,这些粮食和肉是武帝在霍去病出兵匈奴时赐予的,而古代的战争,尤其是这种长途跋涉的战争,没有两三个月是不会结束的,试想以古代的保鲜技术,即使肉是风干的,经过两三个月的风吹日晒,这绝对是会有点不新鲜的,试想把这些不干净的肉和粮食分给士兵吃,万一士兵吃坏肚子,这该当如何呢?

再者,霍去病统帅的征匈大军可不是只有百人,而是数万人。试想,即使是多余的肉和粮食不坏,这也不够万人分啊!虽说这些可以优先分给饥饿的兵士,但一旦开了分配的头,将士们总得人人有份吧,不然军心势必会有些不稳的。毕竟,如果要分配,总有人没有,总有人分少了,而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兵士肯定会有想法的,势必会觉得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


因此,对于霍去病而言,这些多余的粮食和肉,是绝对不能分的,当时已经是凯旋而归的日子,即使是军中出现饥饿的将士,他们也不会饿死,回朝之日就可饱餐一顿。因此,与其将它们分出去,让军中的军心出现动荡,倒不如将它们直接扔掉,谁也不给,这样谁都不会觉得自己被亏待。

只能说,有些事情做不如不做的好,做了反而会引起一些坏事的发生,而不做,虽然不能解决什么,但却不会让情况进一步恶化。

再者,“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只要是人他就会犯错,连孔子这位圣人都有缺点,比如他鄙视农民,维护封建制度等等。想想看,连圣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普通人呢?霍去病也是人,他总有做的不对,考虑不周的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绝对会发生的事情。



无论如何,霍去病这人始终是功大于过的,他对中国的贡献绝对是功劳卓著的。如班固所言:“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19岁时,霍去病就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直取祁连山,使得汉朝得以占据河西之地,而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占领河西之地,自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华夏文明得以广播四海。


澳古说历史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诚然司马迁先生为了《史记》的诞生付出了极大地心血,而《史记》也成为了我们的文化瑰宝,但是现在越来愈多的事实证明,《史记》中包含了司马迁太多的主观臆断,可能有些事情已经与真实的历史有所偏离。

题主说的故事记录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从这里确实可以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宠爱有加,每次出征都要给其准备十几车的酒肉,而这些东西霍去病一般都吃不完,最后都白白腐烂。但是很多的汉军因为吃不抱整个人都病恹恹的,而霍去病却精神十足的在旁别踢球。

看了这段话,可能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嚣张跋扈的公子哥形象,那么历史上的霍去病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我觉得这里的记载实际上有点夸张,汉朝对匈奴发动的战争动用了举国之力,虽然当时的物资运送极不方便,但是总不可能前线的将士连饭都吃不饱吧,吃不饱饭霍去病是怎么取得后面的大捷的呢?再说,司马迁又没有跟随霍去病出征,这些消息只是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可信度不高。

其实司马迁本就不喜欢霍去病,因为霍去病太过张扬,20岁就当上大将军怎么能不张扬?再加上霍去病“外戚”的身份,出身书香世家的司马迁自然对其不齿。与其说司马迁讨厌霍去病,不如说他嫉妒霍去病,谁不想在年少的时候就天下闻名呢?可惜司马迁到死都没有做到。

但是话说回来,司马迁依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史记》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司马迁这个名字也会流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