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劉關張中,走上民間神壇的,為什麼只有關羽?

關羽是最接地氣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關羽講江湖道義,是教科書式的(當然是《三國演義》裡的關羽)。老百姓以關羽為做人的樣版,完全是實用主義。關羽出身粗鄙,是殺人逃罪之人,了無牽掛,忠義是他行走江湖唯一依賴的武器,所以和民間最貼近。而劉備有皇族光環,張飛是個大地主,兩個人和民間自然有些脫節了。咱們從劉關張一一說起。

劉關張中,走上民間神壇的,為什麼只有關羽?


一:劉備

先說劉備。首先劉備的起點很高,中山靖王之後,劉邦後裔。他身家也清白,爺爺劉雄做過一縣之長。雖然因父親早逝家道中落,但有了皇族的光環,就掌握了一個置高點。公元184年,劉備抓住黃巾起義的機會起兵,地方豪強張世平蘇雙等都攜千全來依附他。因為軍功,他從縣尉做到平原國相,平原國相地位高於郡守,俸祿兩千石,己經算不小的官了。

史書載劉備〝喜怒不形於色〞,他是個喜歡思考情商很高的人。他的一生可以用真正的〝厚黑學〞來概括,不停地失敗,又不停地崛起,懂得認慫,也知道示強,有高超的政·治表演術。情義這東西,有沒有完全是根據他的需要。所以他把老婆們丟來丟去,兒子也經常棄之不顧。一次阿斗被趙雲救起,劉備竟一把把阿斗摜在地上(幸虧不是石板地)說,〝為了你這小子,差點讓我失去一員大將。〞讓趙雲感動得不行。為了幫阿斗接班消除障礙,他因為一點小罪,斬了忠心耿耿追隨他多年的義子劉封,可謂冷酷之極。對於曾有恩於自已的呂布,他抓住機會落井下石,對曹操進言

〝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置不世英雄呂布於死地。不錯,劉備建立了很大的基業,《三國志》尊稱他為〝先生〞,他的仁義,有許多表演性質,比喻他叫諸葛亮取代劉禪稱帝等等。他的所作所為,與民間所推崇的〝義氣〞相處甚遠。為了成功不擇手段,他不過高高在上的政·客罷了。

二:張飛。

《三國志》上說關羽〝善待士卒而驕與士大夫〞,張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翻譯過來就是,關羽對下屬很好,但在士大夫面前很驕傲。張飛卻恰恰相反,他對士大夫很尊重,對下屬卻很粗魯。兩個人的死也確實與他們的性格有關。關羽因得罪士大夫被殺,張飛因得罪下屬被殺。

關羽看不起呂蒙。當孫權向關羽和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娶關羽的女兒時,關羽對孫權破口大罵,結果招來了孫權的報復。有學者認為,關羽的死與緒葛亮也有一定的關係。事實上關羽一開始就對諸葛亮不爽,同孫權交惡,本質上是對諸葛亮〝聯吳抗魏〞戰略的抵制,這自然讓緒葛亮不快。國內外的士大夫都得罪遍了,關羽豈有不敗亡之理。至於張飛,則是因為責打下屬,結果被下屬暗殺的。其實張飛和諸葛亮關係不錯,丞相長丞相短。後來諸葛亮還做媒把張飛的兩個女兒嫁給了劉禪,另一個女兒嫁給自己的侄子,這樣諸葛亮和張飛就成親家了。張飛自己的妻子,也是魏國豪門夏侯淵的親侄女。可見,張飛一直與士大夫為伍,與關羽有完全不同的處世風格。

歷史上的張飛也並非一介武夫,他本身就具有士大夫特質。袁枚在《隨園隨筆》中說,〝張飛是非椎魯無文〞,意思是張飛並非大字不識的武夫。明代的《丹鉛總錄》裡記載〝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寫。〞有學者考證:濠州鼓樓牆上的《女媧補天圖》和張飛故里萬佛閣裡的壁畫,都出自張飛的筆下。

張飛最有名的書法作品是《張飛立馬銘》,又稱《八蒙摩崖》,位於四川流江縣。記載的是公元218年張飛大敗張郃的事,共二十二個字,即〝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字體豐滿剛健,毫無魯莽之氣。元朝學者贊曰:〝關侯諷左傳,車騎更工書,文武趣有別,古人嘗有餘,橫矛思腕力,繇像恐難如。〞車騎者,車騎將軍張飛也。意思是關羽好武,張飛好文。張飛的字連鍾繇都比不上。

張飛的兩個女兒(劉禪皇后)以貌美著稱,可見父親也決非粗陋之人。

由此可見,張飛和劉備一樣,都以士大夫階層自居,以士大夫的眼光看世界,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高高在上,不然不會被下屬殺了。這和平民英雄的關羽,有著本質的不同。

劉關張中,走上民間神壇的,為什麼只有關羽?


三:關羽

關羽的不同,就是他是貼近人間貼近生活的。他的出場,本來就具有濃厚的江湖氣息。他是一個殺了人的逃犯,從山西逃罪到涿郡(今河北涿州)。一個一無所有的帶罪之身。如果把劉關張比作一家股份公司,那麼劉備是以皇族身份入股的,張飛是以錢財入股的,關羽赤條條一個,能入股的就只有〝忠義〞了。所以為什麼《三國演義》裡關羽的忠義,都是教科書式的,讓民間祟拜得若痴若狂。通俗地說,關羽是個有血有肉有人味的形象。

我們說關羽〝忠義〞的形象,主要來自《三國演義》,比愉〝掛印封金〞,〝降漢不降曹〞的情節。其實關羽並非被曹操勸降的,而是被活捉的。《三國志》曰:

〝建安二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

而《三國演義》又這樣寫:

〝我與夫人一宅分兩院,始知皇叔信,便往相訪,降漢不降曹,後與丞相建立大功。〞

這就不堪了,把個〝兵敗活捉〞說的那樣清新脫俗義薄雲天,那樣富於詩情,讓一幫痴男信女淚眼婆娑,什麼〝千里走單椅〞,〝過五關斬六將〞等等,都是圍繞此展開的。

對兄弟忠,對朋友也義。比喻關羽和張遼的故事,有點象愛情小說。第一次關羽和張遼在戰場相遇,關羽在城樓上嚷道:〝公儀表不俗,何故失身於賊(呂布)?〞張遼低頭不語,一對眼就喜歡上張遼了。情節發展很快,不久張遼被曹操活捉,曹操要殺張遼,關羽竟然向曹操跪下(關公可是第一次跪人),曰:

〝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

之後在戰場上,關羽和張遼各為其主,實質交流不多,但眼神交流倒不少,〝華容道義釋曹操〞就有這樣一段描述:

〝…雲長回身時,曹操己與眾將過去了,雲長大喝一聲,眾將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發不忍,正猶像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一股濃厚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生活中我們多麼希望有那樣的朋友。

關羽和曹操的纏綿,〝華容道〞裡的一段最鮮明。

曹曰:〝曹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雲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己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孺子之事乎?〞雲長是個義重如山的人,想起當日曹操的許多恩義,如何不動心?觀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打住:話說你殺人都能忍,垂淚就不忍了,哈哈。)

《三國演義》一俟問世,即風靡民間市肆。明清以降,三國演義對中國人性格的塑造影響極大。清末民國革命志士,哥老會,天地會,同盟會,義和團等等民間組織,皆以關羽為圖騰。光緒年間,關羽被加封為〝

忠義神武靈佑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身份之尊貴,可謂空前絕後。他的光環,完全蓋住了劉備和張飛,被民間稱為〝武聖人〞(與孔子的文聖人齊名),〝關聖帝君〞,〝武財神〞,有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羽廟。尤其在東南亞,關羽不僅成為華族的精神圖騰,也是華人團結的象徵。

劉關張中,走上民間神壇的,為什麼只有關羽?


結語:關羽的人生很悲愴,他死無全屍,身首異處。他的全家後來被龐德之子滅門。但他卻在後世大放異彩。一方面關羽最具江湖氣質,他的故事也最貼近生活。特別是《三國演義》對他的塑造,強化了他在民間的忠義形家。對於封建時代的統治者來說,劉姓代表三國時代的正統。關羽忠於劉備,符合封建帝王的價值觀。所以,為了自身的統治需要,歷代統治者不斷地加封他。從宋徽宗時的〝忠惠公〞〝義勇武安王〞,到元朝的〝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再到明神宗時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君〞,最後是光緒帝時的〝忠義神武靈佑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使關羽的民間地位尊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一個夠人味兒的關羽,比高高在上的劉備和臉譜化的張飛,顯然更深入人心。關羽無疑是整個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他輸了人生,卻無意中贏得了整個世界。

(圖1:桃園結義雕像。圖2:張飛書法。圖3:宏偉的關帝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