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之下,追求穩定的工作有錯嗎?

作者 | 孫瑞希

疫情之下,追求穩定的工作有錯嗎?

因為疫情關係,我的來訪者小夏最近糾結著是不是要回老家找個“鐵飯碗”工作。小夏在北京工作三年,雖然復工後,公司一直遠程辦公。但是受疫情影響,公司上下游很多供應鏈銜接不上,業務受到了不小衝擊。

有人傳言公司要裁員、降薪,小夏不知道真假,但去年公司給她的漲薪承諾現在遲遲不兌現卻是真的。

她不確定公司還能維持多久,也不確定自己要不要等到“金三銀四”求職季再去努力找找機會。爸媽都勸她辭職回老家,找個體制內的“鐵飯碗”,安安穩穩地生活。

她剛返京那會兒,作為租戶被物業為難過,被業主排斥過。這裡似乎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包容。再想想家裡溫暖的小窩和媽媽做的可口飯菜,她動搖了。

她總問自己,為什麼我要在這裡吃苦受累?我該回老家嗎?

01

追求穩定的工作有錯嗎?

在很多父母眼中,體制內的單位是子女最理想的就業單位,因為穩定壓倒一切。不過這種看似穩定的工作不代表風險小,只是被表面的穩定掩蓋罷了。

我有個親屬,夫妻倆都在某國企工作。隨著行業發展的下行,早在十年前,企業開始剝離附屬三產(企業出資辦的附屬服務行業)。

近年來,隨著行業的衰落,企業雖然沒有大幅裁員,但是員工的福利以及績效工資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任何行業都有興衰週期,從這點上看,體制內真談不上穩定。

2009年,我給某國有商業銀行的一個員工做職業生涯輔導,他那時剛剛大學畢業,需要在櫃員的崗位上實習一年。

一年後他調回了市行,過了幾年又進入了省行。之後,銀行的很多業務已經可以自助辦理,他之前做櫃員的那些同事們,幸運一些的被分流到其他崗位,有些只能被淘汰。

任何崗位都有發展週期,從這點上看,體制內也談不上穩定。

這還不算最大的風險,最大的風險來自於“體制化”。

長期的體制內工作,固化了人們的思維和習慣,這導致一個人一旦被迫從體制內退出的話,他重新適應外界的成本很高。

那麼,追求穩定的工作就錯了嗎?

非也!穩定也是一種需求,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剛需。

但我們不應該為了追求穩定而穩定,更應該探究的是:穩定背後的價值。

疫情之下,追求穩定的工作有錯嗎?

02

來自靈魂的拷問

小夏26歲,我問她:“4年以後你30歲了,先不管在哪個城市,30歲的你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小夏:“30歲時我的工資要達到每個月兩萬五千塊以上,也應該結婚了,安定下來。”

我:“能告訴我,你是怎樣計算出兩萬五千塊這樣的月薪標準嗎?”

小夏:“到30歲時,我已經工作了7年,不出意外的話,應該做到了中層。另外,我也希望自己在30歲時能有更高質量的生活,這些都需要錢。”

我:“高質量的生活,對於你來說有什麼更深的意義嗎?”

小夏:“我父母都是國企職工,普通的工薪階層,高質量的生活意味著我超脫了原生家庭,從工薪階層上升到中產階層。”

我:“這種超脫意味著什麼呢?”

小夏:“意味著我可以擁抱更豐富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我:“這對你有什麼更深的意義嗎?”

小夏:“有更多的掌控感。”

到這裡,問題已經比較明顯了。小夏希望自己30歲的時候能達到月薪2.5萬以上的水平,這樣的收入能夠帶給她安全感和掌控感。

我問小夏:“那麼,你想要的生活在哪裡更容易實現?”

小夏恍然大悟:“在北京!在老家我能做的體制內的工作,多數月薪都是四五千塊。我可以選擇在北京賺足了錢,在老家全款買套房。”

小夏說這些的時候,眼睛放著光。之後,我和小夏共同制定了她接下來的職業發展計劃。

疫情之下,追求穩定的工作有錯嗎?

03

工具——強有力的問題

細心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了我一直不停地發問,這種提問,你可以理解為“強有力的問題”。

其實對於生涯諮詢師來說,當我們針對來訪者的問題不停挖掘的時候就會發現,他給出的是和一開始完全不同的答案。

這個發問的過程就是不斷澄清目標的過程。如果你內心也有困惑,可以試著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1、這件事最理想的結果是什麼?

2、為什麼它對你來說重要?

3、你有哪些資源?

4、你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5、你過去是怎樣成功處理類似問題的?

6、接下來做些什麼可以讓你的計劃向前推動一步?

7、你具體的做法是?

其實每一個慾望背後,都藏著重大的意義。這次“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課,讓我們反思,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疫情過後,你的選擇是什麼呢?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17年職場歷練,以溫和、真誠、接納的狀態為廣大來訪者解決職業困惑,提升職場適應力,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