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古人的智慧:“得下情”才能得民心

墨子认为,统治者位居高处,在施政的时候,如果能得到下面的实情,对百姓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能够奖赏善人,惩罚暴人,那么国家就必然清明。

古人的智慧:“得下情”才能得民心

如果居上位者在施政的时候,不能得知下面的实情,对百姓的善恶不清楚,得到善人而不知赏赐他,遇到暴人而不进行惩罚,那么国家百姓就必定会发生暴乱。

统治者在进行惩罚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下面的实情,考察实际的情况,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如果身处上位、管理国家的行政长官不能体察民情,那么,他认为可以奖赏的人,可能正是大家所非议的人。众人都认为他不好,那这种奖赏就不能起到勉励的作用。

如果他认为应该得到惩罚的人,恰恰是大家所交口称赞的贤士,那么,这种惩罚反而会阻止人心向善。

由此可见,统治者能否真实的了解下面的情况,对于施政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而墨子说:

“得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得下情”的重要性,纵观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明主贤君,无不具有全面真实体察民意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得下情”才能得民心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朝,虽然当时的信息传递技术非常落后,但周天子还是采取了很多方法体察民情。除了通过各诸侯的上书了解各地民情以外,还特意微服私访,进行采风。

史书记载:

周天子每五年就要到各地视察一次,每到一处,都命采诗官陈述民间的诗歌,通过这些诗歌来了解民间对国家治理的态度。

中国的诗歌经典《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都是“采风”得来的。这些诗歌从各个侧面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周代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思想,在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的同时,也给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历史上的诸多朝代中,几乎都有几个喜欢微服私访的帝王,他们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民间疾苦,为自己指定方针策略提供了最为直接,也最为真实的依据。

清代的康熙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

《清圣祖实录》中,有关康熙皇帝巡幸的记载连篇累牍,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频繁巡视之地,康熙皇帝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当时的中国。他私访民间的目的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出于巩固江山统治的政务目的。

乾隆皇帝继承祖父的传统,继续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严整吏制,于是才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康乾盛世”。

古人的智慧:“得下情”才能得民心

古人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是历代统治者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然而,如何得到民心呢?

就是要“得下情”,在了解基层情况,倾听百姓呼声之后,所制定的政策才能顺乎民心,自然也就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旦凡历史上出现的昌盛时期,无不出现在能体察民情的君王统治时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德明君唐太宗曾这样说:

“朕每一食,便念稼樯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

这反映出了唐太宗的“知福、惜福”之心。由于他懂得百姓“粒粒皆辛苦”的辛劳,明白“一丝一线,恒念物力维艰”的来之不易。

古人的智慧:“得下情”才能得民心

因此,才在生活铺张奢华的时候想到节俭,在施政治国的时候考虑到国计民生,所以才有了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他自己也青史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