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荔“同州梆子”的前世今生

心提示: “同州梆子”這一古老劇種在舊社會備受時局動盪戰亂所影響,以及統治階層和地方軍閥苛政的摧殘,最終導致班社解體、藝人星散,新中國成立前已絕跡舞臺近半個世紀之久。

大荔“同州梆子”的前世今生

“同州梆子”這一古老劇種在舊社會備受時局動盪戰亂所影響,以及統治階層和地方軍閥苛政的摧殘,最終導致班社解體、藝人星散,新中國成立前已絕跡舞臺近半個世紀之久。“同州梆子”這一古老劇種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通過搶救、挖掘、保護、傳承,時至今日依然保持著新的生命力。這一古老劇種以其鏗鏘激昂、高低迴轉的唱腔,向我們訴說著其前世今生走過的不平凡道路。

據考“同州梆子”(即“東路秦腔”),是陝西古老劇種,發源於西安以東,以大荔(古同州)為中心的十數縣。其伴奏樂器以二絃為主,除鼓板點拍外,兼以棗木梆子相擊作聲,以增強唱腔節奏,依此得名。自“西路秦腔”形成後,為了有所區別,百姓又呼之為“東路秦腔”。它在風格上保持著滿宮滿調的唱腔,慷慨激昂的音樂和粗獷豪邁的表演,有古秦風駟鐵車的情調,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堅強、勇敢、淳樸、真誠的性格特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最古老且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劇種之一,被戲曲界稱為“梆子腔的老狀元——梆子戲的根蒂”。

大荔“同州梆子”的前世今生

“同州梆子”劇種,在北曲盛行時,已在民間有所流行。明初,朱元璋第二子朱樉曾帶之入京。萬曆時“同州梆子”曾被陝西鹽商、木商帶到揚州演出。明末,李自成在孝同(今大荔縣與蒲城縣之間)練兵時,即以“同州梆子”為軍戲,起義後隨義軍到北京。清代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川陝總督年羹堯、嶽鍾琪也曾以“同州梆子”為軍戲,隨軍帶至四川,後又帶至西藏。“同州梆子”全盛時期是清代道光、咸豐以及光緒年間。據陝西老藝人談,除北京的儀秦班外,陝西東府十數縣中,班社即達三十個之多。“同州梆子”流行外地而影響最大還要算清代乾隆乙亥年(1779)傑出藝人魏長生二次入京的演出。京劇大師梅蘭芳曾撰文說,傑出的前輩藝人魏長生,以“同州梆子”轟動九城,讓北京的六大班為之減色,他的梳水頭,給旦角以很大影響。與魏同時,傑出藝人申祥麟、樊小惠等人亦曾名傳南北,各有千秋。至光緒年間先後赴京演出者,有正旦白長命(藝名蓋陝西)、文武旦李桂亭、大花臉銀頂兒、二花臉同州兒、三花面醜娃以及百姓譽為“活韓信”的老生王謀兒等。這期間,華陰的春盛班曾去寧夏,大荔的中和班曾去河北老河口,小旦兒雙元及大花面八百里去過山西,老生牛百順、燕四兒(蘭州紅)去過甘肅,他們均在各地影響很大。另一方面,就“同州梆子”唱腔曲調上說,同其他各地,特別是山西、河北的梆子劇種有極為相似之處。“同州梆子”到山西被稱為“河西梆子”,到河北被稱為“山陝梆子”,河北梆子藝人稱其為“地道梆子”。“同州梆子”藝人稱“河北梆子”為“京梆子”,在京並演唱“河北梆子”。這也表現了“同州梆子”和其他梆子劇種存在著深厚的血緣關係。

“同州梆子”的劇目相傳有千餘本,內容取材廣泛,形式多樣,上起殷商,下至明清,凡梆子劇種中所演劇目,絕大部分都演過,其內容角色、文詞都有自己的特色。音樂方面,文武場面,常用樂器二十四件,曲牌將近二百種,鑼鼓譜八十多種。演奏起來,委婉明快、和諧悅耳,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力,是我國梆子聲腔系統中源遠流長、別具風格的大劇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