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霍去病彪悍的人生值得大书特书

提及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就不得不说说汉族政权和匈奴之间你来我往的斗争。这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斗争的一个缩影,过程残暴血腥、手段冷酷毒辣,对中原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众所周知,匈奴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骑善射,民风彪悍、来去如风。且由于游牧民族本身就地处贫寒、物资匮乏,他们会经常发动以掠夺和杀戮为目的的战争来获取物资,其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十室九空。这在冷兵器时代,对中原的农耕文明政权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战之不胜、躲之不及。所以就连雄才伟略的秦始皇,也只能倾举国人力物力来修建万里长城,来抵御匈奴。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匈奴人曾是汉人的梦魇

但中华民族无愧于一个伟大的民族,百折不饶、越挫越勇,从而也衍生了无数让人热血沸腾的场面。战国时期,一代名将李牧用“请君入瓮、关门打狗”的方式,步兵围歼骑兵,一战全歼匈奴骑兵十万余众;西汉时期,少年天才霍去病用“千里奔袭、以快打快”的方式,骑兵对冲骑兵,招招致命匈奴引以为傲的军事优势。

相比于李牧的稳打稳扎,可能霍去病的“秋风卷落叶”、“快刀斩乱麻”可能更让人感觉到酣畅淋漓、快意恩仇一些但是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单一或者表层的行为,其背后必然也必须要有严谨科学的战术思想来支撑。今天,笔者就试图和大家来分享霍去病“以快打快”的骑兵战术背后的逻辑。

霍去病崛起的时代背景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战争太过儿戏

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荒唐的战争,比如“冲过一怒为红颜”但是绝大部分的战争还是政治的延续,甚至是生存的需要。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并能掩盖他们在生存环境上的缺陷。

气候的恶劣、物资的匮乏,使得他们在生存问题上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低级文明向先进文明靠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匈奴却选择了一种最原始、最野蛮的方式——侵略加掠夺,当然,这在他们心目中可能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

农耕文明政权的发展相对来说,更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所以中原政权相对来说是被动的,而且这种这种被动由于两种文明特性上的差别和差距,几乎是防御性的。冷兵器时代,单兵作战能力,几乎取决于参战人员的速度和力量,这一点中原汉人对战游牧胡人,从来都没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面对匈奴问题上,中原政权一直是以防御为主,从战国时代开始 ,就是这样。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白登之围让大汉心有余悸

秦末汉初,中原大地陷入混乱之中,匈奴借着这可趁之机,常常突入北部边疆大肆劫掠。汉朝立国后,汉高祖不得不挂帅亲征,结果却被冒顿单于围于白登山,困饿七日,依靠行贿单于阏氏才得以逃险。而且被迫采用送公主、赠钱粮,开互市等一系列“喂狼”的政策,这种委屈求全的政策是一种政治上的耻辱。

“攘外必先安内”吕后、文帝、景帝数朝,汉帝国由于国力不盛、根基未稳也不得不一直延续前面那些屈辱策略。先后和亲八次,贡献财物无数,才换来了北方边境的表面和平安宁。

知耻而后勇,汉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和推行“推恩令”的中央集权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稳定强大、团结繁荣的政治局面了。正如史书所记载的: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正如我们现在要做大手术之前,首先要想法设法把病人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一样,战争首先必须要有政治经济实力作为保障和后盾。国富民强、粮马充足的大汉国情,让雄才伟略的汉武帝觉得一雪前耻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针对匈奴多年以来一直威胁西汉边境安全的战争一触即发,扬我天威、永绝后患是汉武帝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下定决心要一雪前耻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战场却是军事家们永不褪色的舞台。在汉武帝对匈奴由屈辱退让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时刻,卫青、霍去病、李广、公孙贺、公孙敖、程不识、李息等名将们顺势登上了历史舞台,谱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热血风流。其中,少年天才霍去病一生未尝败绩,以“封狼居胥”的不朽成就和“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豪情壮志,千古以来,犹为人称道。

从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霍去病能够登上历史的军事舞台,首先是建立在“大汉帝国能够与匈奴一战”的时代背景下的。

霍去病凭什么可以登上历史舞台?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霍去病是一个幸运的私生子

霍去病是一个私生子,但是是一个幸运的私生子。

据《汉书·霍光金日磾碑传》载:“霍光字子孟 ,骠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仲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仲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 ,因绝不相闻。久之,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为皇后 ,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

父亲霍仲儒的风流荒唐给了他一个残缺的人生开始,但是姨妈卫子夫得宠于汉武帝又打开了他人生的另一扇窗,更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个才华出众又格外疼爱自己的舅舅——卫青。在同为名将的舅舅的影响下,霍去病自小练就一身好武艺,并在耳濡目染之下,养成了敢作敢当的性格。司马迁曾这样评价霍去病“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意思是霍去病人狠话不多,敢于承担责任。

也正是因为有了舅舅的格外关照,,并深受喜爱。所以17岁的他就被选入宫中担任侍卫,18岁就能以

“剽姚校尉”身份带兵首战大捷,被封为“冠军侯”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无畏,才能把握机会

所以很多人会说,霍去病的崛起似乎是“天之幸”,这固然是霍去病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运气永远是小概率事件,霍去病的成功与他与生俱来的勇气是密不可分的。勇气和胆略是实施他的战术思想的基础

,当我们把一个18岁且从未上过战场的少年,以800骑兵深入敌后,直捣黄龙的战绩归结为“运气”的时候,可曾想过前几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亮剑》里那些经典台词“文臣死谏、武将死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曾想起“一鼓作气”的典故?没有“亮剑精神”的将领是打不出辉煌的战绩的。

也正是霍去病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所向披靡”的信心,为其在随后的战争中开创闪耀千秋的“闪电战”战术奠定了基础。当然,他的这种勇气也离不开大汉国力强盛的有力支撑。

霍去病之前西汉的骑兵战术状态分析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对战匈奴的过程异常艰难

根据简单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原汉族对战游牧民族,由于文化上的差别,军事上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毕竟中原政权由于战马来源和地理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主要是以步兵战术为主。而游牧民族由于生存和战争的需要,几乎人人都是上马能战的骑士,几乎是清一色的骑兵。所以,西汉在于匈奴对决的过程中,据城而守尚有优势,野外对决几乎是被动挨打的。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关于卫青在纵横沙场之前是一个养马的。这也说明当时的汉武帝意识到了,对战匈奴必须依靠骑兵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徒弟打师傅本身就是一个有技术难度的事情,不交学费是不行的。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卫青是一个领路人

在霍去病横空出世并独当一面之前,汉朝(由卫青、李广等名将指挥)对匈奴先后发起的5次大规模战役,虽然取得辉煌战果,但也暴露不少战术上的不足,集中体现在:缺乏征战草原、沙漠的经验,喜欢多路出兵、分进合击

这主要还是受步兵作战思路的影响,不熟悉骑兵作战特点和作战要求所致。从战术设想上来看,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扩大侦查敌情的面积,迂回包抄然后一锅端进行围歼,这是一种稳重求胜的战术,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种战术对军队和将领的综合作战能力要求极高,否则,步兵原有的反应速度根本就跟不上战况的变化;要对敌情和环境了解得十分清楚,否则容易扑空甚至迷路。同时,这还要求各路将领的领导力和忠臣度十分高,否则,即使遇到了敌人,合围不及时就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而且一当军机泄露就更容易被敌人伏击或者被各个击破。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名将李广一时之间难以适应骑兵作战

这种战术的缺陷在西汉最初对战匈奴的过程中曾多次呈现,以公元前129年的“关市诱敌奇袭战”为例,当时汉武帝派遣大将公孙敖、李广、公孙贺、卫青各领1万骑兵分4路向北出击。结果,

公孙贺从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向北搜索约150公里没碰上匈奴兵,只好无功而返。​而从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的公孙敖先向东,再折向西北,遇到了匈奴前锋部队并与之交战,公孙敖损兵7000余人,大败而归。从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县)出发的李广原本是打算与公孙敖配合作战,以便对敌形成夹击之势。却被匈奴打了个时间差,各个击破,李广兵败被俘。唯独从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县)出发的卫青很走运,他带兵向西北急行军约110公里,误打误撞,冲到了当时匈奴单于在漠南大会部属、祭祀神明祖先的“圣地”——茏城(野狐岭),毙俘匈奴700人得胜而归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卫青时期的作战方案还不够清晰和成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4路大军,1路无功而返;2路合围不成,被各个击破;只有卫青机缘巧合取得了成功。可见,最初的战术设想根本无法实现,问题就在于汉军对于骑兵作战还是经验不够,甚至思路不清。

首先,汉军出动了4万骑兵、实力上不弱于对手。但是其选择了4路分兵,分散了兵力是其次,关键是分兵的目标导向很模糊,“分兵出塞寻敌”战术规划完全依托于运气来实现。

其次,汉军选择近乎齐头并进的出击方向就是希望各自出战的情况下能够互相呼应,但是这个设想却并没有在实施前得到很好的预估。当时部队的机动性、地理条件、以及通讯顺畅性能否满足战争的需要?这些显然没有考虑清楚。所以,最后孤军深入的四支队伍只能各自为战,各安天命了

。所以即便公孙贺、李广2路汉军吸引了匈奴主力,才使得卫青有“趁虚而入”的机会,但是,战局的整体战略胜利已经无法得到保证了。

​第三,还有一个隐形的问题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领兵的将领多了,就更容易出现互不统属、“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混乱局面。指挥不顺畅,上下不协调,在一场战争中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卫青稳重求胜没错,但不能与时俱进

尽管后来卫青先后指挥或参与雁门反击战、河南战役、奇袭右贤王战役,成功遏制了匈奴的猛烈攻势并收复河套地区,扩大了汉军的防御纵深,也减少了首都关中平原的军事威胁。但在之后的​漠南战役中,汉军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短板,卫青麾下诸将又犯了军机泄露、迷失路途、配合不力的老毛病,部队遭匈奴重创,前将军赵信投敌、右将军苏建只身逃回,所部数万人马伤亡惨重。多亏主帅卫青指挥若定,集中兵力猛攻匈奴主力,歼敌1.9万人,汉军才转败为胜。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的西汉王朝对战匈奴之初,在军事上还处于一个由步兵作战模式向骑兵作战模式转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有卫青这样的绝世战将坐镇,但汉军骑兵作战战术的先天性不足是无法掩盖的,也是仓促之间无法弥补的。

霍去病骑兵战术的升华和成熟过程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敢想敢做,成就霍去病的一生

霍去病的成名战正是前文所提到的漠南战役。当时的卫青或许也只是出于对这个“任性”的外甥的一种娇惯和放纵,在霍去病的反复请求下,卫青交给了他一支800骑兵的队伍。于是霍去病带着这800骑兵和

一颗“勇敢的心”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霍去病脱离大部队,只带800骑兵深入大漠绕到匈奴主力后方寻找目标,一下子端掉了匈奴“老巢”,斩获包括相国、单于叔父在内的敌人2000余名。霍去病这一次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不仅仅是一次战场的胜利而已,它标志着汉军战术的一次崭新革命,从此“更上一层楼”,开始克服求稳、盲动的弱点,朝着出奇制胜、速战速决的方向演变。也就是说,汉人终于学会了用匈奴的方式去打败匈奴了。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匈奴人终于遇到自己的克星了

公元前121年,已升任骠骑将军的霍去病一年之内,两次用兵,再一次对匈奴施以重创。

第一次春季攻势,霍去病率1万精锐骑兵横扫河西地区。渡黄河、过乌逆水,沿着焉支山北麓向西快速穿插迂回千余里,短短6天时间就连续攻破位于河西的5个匈奴部落。当霍去病率兵突然出现在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驻地时,匈奴人只觉得不可思议,这在他们的印象中,汉军是不可能悄无声息做到这一切的。结果霍去病毙俘匈奴8900多人,二王败逃。

之后,霍去病没有恋战恰恰表明了霍去病在军事上的日渐成熟。孤军深入不是仅凭勇气可以解决问题的,部队的战损已经十分严重。霍去病当机立断地立即率军向东疾驰返回,果然在皋兰山附近霍去病遭到匈奴折兰王、卢胡王2部阻击,结果霍去病

以3000残兵拼死击败敌军,斩杀二王

如果说把这次出兵河西是霍去病一次战术演练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就是他的积极推进实施了。他选择了匈奴人“马放南山”的时机(匈奴人也有吃饭,夏天是放牧的时候),带领公孙敖、李广、张骞等部予以掩护和配合,舍近求远,就是要打匈奴一个出其不意。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霍去病的人生彻底开挂

通过迂回穿插,霍去病最后顺利抵达祁连山脚下的匈奴游牧经济区核心地带。而此时负责策应配合其行动的公孙敖、李广、张骞各部要么半道迷路被迫折返,要么遭遇匈奴左贤王4万大军围困损失惨重,等于霍去病基本上陷入了孤军深入的困境了。

​危急时刻,霍去病表现出一个名将的风范,果断而不失冷静。他毫不犹豫地向当面之敌发起猛攻,一下子打垮了屯驻在河西走廊的匈奴精锐部队,歼敌3万余人,还抓获包括单于王后、王子、藩王、相国、将官在内的122名匈奴贵族。更值得一提的,也正是此战,单于属下酋涂王率众向霍去病缴械投降,从而开创了匈奴主动向汉朝投降的先例,这也标志着汉朝和匈奴对战以来,第一次在战争心理上获得优势。

后来,河西河西膏腴之地在霍去病的冲击下变得七零八落,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再也不敢面对霍去病的兵锋,

主动联络汉朝请降。后来,休屠王反悔不愿投降,被浑邪王杀死。而浑邪王的部属开始哗变、溃散成势。也正是霍去病果断出兵,铁血平乱。灭了叛乱的匈奴兵将8000人,降伏匈奴人4万多。

第一次河西之战: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
第二次河西之战:得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二千五百人,可谓能舍服知成而止矣。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匈奴彻底被打服了

河西两战,霍去病毙、伤、俘和迫降匈奴人马就达10万之众,不仅控制了祁连山-焉支山之间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的河西游牧经济区,还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从而彻底改变了汉朝在与匈奴作战时的被动局面。无怪乎,匈奴人做《匈奴歌》感叹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同时,这也标致霍去病的骑兵战术趋于成熟。

2年后的漠北大战,就更是霍去病战术登峰造极的发挥了。率5万骑兵、以匈奴降将为先导,再次穿越千里大漠从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突然杀出,毙俘匈奴含83名权贵在内的七万多人,几乎全歼左贤王部,一直追杀到今贝尔加尔湖才收兵撤队,从此“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战术特点的总结和分析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霍去病的战术有传承也有发展

霍去病以短暂军事生涯创造了璀璨的军事成果,祁连山因他而闻名,焉支山因他而失色,注定是要彪炳史册的。霍去病的战术特点基本上可以总结为:骑兵为主,闪电战,大迂回,讲究速度,打的对方措手不及,擒贼先擒王,最重要就是不怕死。善用匈奴俘虏,取食于敌,以战养战。

以上都是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很普通的战术描写,但是这其中有两个宝贵之处:一是前文已经提到过,霍去病这种战术是开创性的,在之前的汉民族对战匈奴民族的战斗中,从来没有人意识到,骑兵的优势要这样去发挥。二是霍去病这些战术是来自于实践之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就这一点,霍去病就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要高明许多了。据司马迁写道“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也说明霍去病的战术思想的核心就是“因时而变、不拘一格”

1、骑兵为王,以快打快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骑兵必须要发挥速度优势

前文已经说了,霍去病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原地区不擅长马战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当其冲的是战马资源的匮乏,然后是农耕文明决定了战争形式主要是“安营扎寨”的步战思维。

所以,参考一下西汉时期一匹战马市值一百金,就可想而知,汉武帝为了打造一支骑兵部队耗费多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也是西汉为什么要等到经历了“文景之治”近60年的倾国积累,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敢对匈奴用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幸运的霍去病更是聪明的,是他认真地思考和发挥了骑兵的应有军事优势“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聚;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骑兵的优势就是速度快、机动性强,战术运用更加灵活。像以前的那种稳中求胜、步步为营的作战方式已经不能扩大骑兵作战的战果了。

所以,

霍去病对战匈奴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快打快”,他想尽一切办法比以往的匈奴人做到更快。一人双马、轻装前进、千里奔袭、以战养战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也正是他比匈奴人更快,从而颠覆了匈奴人对汉人军队的常规认识,屡屡收到奇效。

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不嫩占据绝对优势就只能智取

尽管汉军对战匈奴是骑兵对战骑兵,但是如果是常规对撞,恐怕汉军还是会输多赢少,毕竟双方骑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霍去病体现他高超的军事才能的地方也正在这里,扬长避短、出乎意料才能一招制敌。

所以,我们再回看霍去病的每次作战都是采取这种方式,河西之战选择迂回前进,甚至不惜舍近求远和安排友军迷惑敌人。他就是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术效果,也只有做到攻其不备,他的千里奔袭、闪电战法才有效果。否则一当被敌人早有准备,守株待兔,奇袭战变成了阵地战,那么霍去病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也很难全身而退。

3、擒贼擒王、速战速决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速战速决才是王道

这或许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军事常识一样,但是这种对于战机的精确判断和选择,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擒贼擒王,首先就是为了瓦解对方的士气和战意,避免和敌军陷入死战。这是一门学问,因为霍去病是孤军深入,战争带给他的每一份损耗都有可能是致命的能最快、最直接击败对方的方式就是“擒王”,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霍去病每一次战斗都是擒获敌军首领一大串,那不是霍去病“抓大鱼”上瘾,而是战术的需要。

另外,河西战争中,霍去病在战损比超过一定程度就果断回撤,也恰巧说明这一战术的成熟和重要。假设当时的霍去病贪功冒进的话,只怕最后也只能葬身草原。骑兵千里奔袭承受不起过大的战损只能速战速决,不能打消耗战,这一原则被霍去病很好的把握了,所以,

霍去病就像一个刺客一样,一击必中、不中则退。

4、知己知彼、知人善用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匈奴人用对地方了,一个顶几个

汉军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两个致命的毛病:迷路和叛变。比如一代名将李广就因迷路而兵败被俘,前将军赵信就投降匈奴而泄露军机。

这深刻反映当时的汉军作战体系十分不完整。

而这些问题在霍去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事实上霍去病每一次对匈奴发动战争的时候,手下的匈奴人比例是十分巨大的。比如两次河西战争,随他出战的高级军官有:校尉高不识(匈奴句王)、校尉仆多(匈奴人)司马赵破奴(长期生活在匈奴的汉人),匈奴人占2/3。 再加上匈奴华侨赵破奴,河西之战霍去病手下可以说是全匈奴阵容!这就不得不说霍去病在识人用人这一块是极具智慧的。

凭借自身高超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彻底让手下的匈奴人对其俯首帖耳,也是霍去病纵横千里却从不迷路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他的收官之作——漠北大战中,更加体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霍去病以天纵奇才的天赋,开创了人类军事史上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让人叹为观止,其璀璨的军事成就让人高山仰止,把其称为历史少见的“军事天才”是不为过的。

尾声

徒弟也可以打死师傅,霍去病“封狼居胥”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对于历史来说,霍去病足够光彩夺目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载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 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日景桓侯。”

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感慨万千。但霍去病伟大璀璨的成就却是中国历史上无法掩盖的光芒,值得后世人们永远缅怀和敬仰。

清代龚自珍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们在感慨霍去病的人生传奇的时候,也不能忽略那个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和老到稳重的名将卫青对于霍去病的成就和知遇之恩。

最后,战争毕竟归根到底还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所以脱离战争本省带给我们的思考之外,我想,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王朝确实是无愧于热血、无愧于尊严、无愧于江山。当我们自称汉族、汉人的时候,那是一种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