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有种说法:古人往往喜欢把读书人视作迂腐无用的化身?

羁文


古代,人治没有法治,皇帝一句话,决定你的生死。这是儒家文化熏陶的结果,社会个体的生死,变的极其渺小,人们只记忆宏大叙事。读书只不过是生存,当官的手段。文人读书是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读书只是通往上层的道路,不是真正喜欢。所以,我们在科学研究上,贡献很有限。所有的文化都是围绕皇帝是不是喜欢,或者让皇帝喜欢的东西。皇帝喜欢了,就得意的诗兴狂发,没有被赏识的,就失落的断肠人到天涯了。古代所有读书不是爱和喜欢,是一种通往上层的术。没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天天盼望皇帝赏识,怎么可能安静研究学问。所以,古代所有封建社会,限制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索。


老酒6625


因为古时儒学的儒生一生都在读四书五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说书本道理,不会也不懂世事,办事生搬硬套书本知识,只能说书生迂腐了。


谢刀


这和儒家的教育有关,儒家以《诗经》《尚书》《礼》《乐》等主要为社会和文化典籍,这种文化脱离了农业和工业生产。儒家也鄙视为农。

出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儒家培训的是当官人才。

因此孔子尚被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出处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科举考试也是考试书本上内容。因此造成大部分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了生产生活,更由于圣贤教的是仁义礼智信,但社会上是尔虞我诈,如果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有时会造成无用迂腐的印象。


凡人评论热点


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有这个操手就不会成书.呆了。死读书,读死书,愚夫也。古人有是说,今人也在内。

读书要小心,认真。用审视的目光,深思的思维,鉴赏的太度去读,批判地接受,赞许地记诵。让自已爬进书中,从书中走出来,去其糟pou,取其精华。


用户8257563979095


读书虽好,必须得用到生活当中去。如果学而无用,书呆子就是迂腐。


手机用户6047033671


读书人坚持理和道德底线!


手机用户57169735612


空淡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

臭知识分子,只会纸上谈兵,把科学和实干结合是真正人才。把科学知识学问运用到实际生产劳动中,转化成果实,价值,产品,科研成果的人,是真正的好知识分子。


用户76067480749


古人倒没说,现代人总以为食古不化的文人有点迂腐。其实真正有知识的人而且与实际相结合的人是非常开明的也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特别是那些与劳动人民打在一起知识分子,不但不迂腐,而且非常聪明实际。这是必须要分开对待的。


李勇平


我只能用这些成语来解释了:抱残守缺、因循守旧

老气横秋、皓首穷经

不思进取、死气沉沉

行将就木、陈词滥调

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固步自封、一成不变



健康是福有福人健康


中华上下五千年,朝纲的更迭基本都是暴力起义造就,书生只能纸上道法,挥斥方遒;不及那冲锋陷阵的猛将,砍杀恶敌。

中原土地,黄河流域,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生产劳动,实用的是力气,讲究的是勤奋,这种务实的价值观对书生之气,搏鸡无力有很大的排斥。

中国封建帝制多年,平民发迹大多只能依靠读书考取功名,而往往功名少而考生多,文人相轻,名落孙山的考生比考取功名的多得多,而这些人大都一生穷困潦倒,世人难免会发出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啊!这个文人群体反映出如下特点:

1,按照固有的学习方式学习,缺少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读书的成功经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认为努力就可以成功,缺少对方法的思考。

2,不相信经验和灵感,注重理性思维,不愿承认自己无法理解的现实,反而难以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3,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往往缺乏目标,不知道如何利用知识,为学习而学习,学的多但用的少,效率低,为满足对知识的探索欲而忽略了做实事。

4,习惯书本这种学习方法,抛弃了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感悟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