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真有夏朝嗎?

依影鳳


國際上普遍認為進入文明時代的三個標誌是文字、金屬冶煉或金屬工具、城池的出現!夏朝是否存在,主要通過考古挖掘來證實。2000年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心工作證實夏朝的存在。對於夏朝而言,發現早於商代的城池,以二里頭文化遺址為代表,也有挖掘的銅器,唯獨沒有發現相關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史學界推測應該有甲骨文的早期形態,但二里頭文化遺址沒有文字的遺物!這就是夏朝受質疑的關鍵點!
還有商朝的甲骨文沒有關於夏朝的片言碎語!關於夏朝的敘述,是從西周大量出現,這也是受質疑的一個點!二里頭文化遺址,說明商朝和原始社會末期之間,肯定存在一個王朝,具體是不是夏朝,還需要考古來證實!


去海的那邊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東至河南、山東和河北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北部,北及河北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

稱夏朝毋寧稱夏國。現在歷史學中的夏商是一種朝代輪替的因果關係。以這種觀點來看,除了一些並不可靠的史籍文獻沒有實物證據表明夏朝的存在。但是如果夏國和早期商代理解為並存的兩個部落聯盟,在一個長時間共存,或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雜存狀態。(商自契至湯史載凡九遷,王忠愨公詳考其起始。)也就是說現在的很多商早期的實物可以被理解成夏國的文物,而不是非要把兩國朝代的更替分的這麼清楚,斷代斷代,也行根本沒有辦法可以斷。夏國直至商末都有堅實的存在。

當然在神話故事中夏朝的傳說還是很多的。筆者認為不能忽視神話傳說的歷史考古價值,雖然神話故事大多是經過加工帶有奇幻色彩的文學作品。但這其中我們在進一步挖掘的同時也會發現深層次的東西。例如大禹治水,在聖經中大洪水和諾亞方舟的描述和各民族之間流傳下來的典籍來看,在人類某一時期確實發生過大洪水爆發的事件,只不過各民族在對這件事情的描述上各有不同,參雜著各種神話色彩

眾所周知,西方早在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6000年前就發展出了文明(兩河流域、埃及、蘇丹、以色列、敘利亞、伊朗、希臘、東歐高加索地區、土耳其半島、印度哈拉帕這些地方都在五六千年前就發展出了文明)。

西方文明以印歐人為主體,帶著先進的技術,通過“青銅之路”向東方遷移,逐步影響東方,或征服、或融合東方土著部落,發展出新文明。

最原始的《山海經》因年代久遠,也許是用最原始的、不成熟的文字書寫,後世無法完全讀懂,因此古人在整理過程中不斷編造,拼湊出來的《山海經》就顯得的光怪陸離。那麼,哪個朝代的文字最原始呢?當然是夏朝或三皇五帝時期


據此,當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夏王朝紀年範圍是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與夏朝年代對應的夏文化是存在的!!!記錄是有的!!!

就在祖國的山川溝壑裡面。夏文化的二里頭類型的分佈範圍比較廣: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陝西等等。

外國人不願意承認華夏的文化有著近5000年的文明。在他們的眼中中國只有不到4000年的文明(3000多年)。其實夏朝遺址已經發現了,夏朝的遺址集中在河南偃師二里頭處,學界稱“二里頭文化”。考古界認為二里頭一期、二期屬於夏文化。二里頭的地理位置,恰與古籍記載中的“太康仲康居斟”“桀居斟”相同,並發現有大型宮殿遺址和文物,因而它應當是夏的一處帝王都。


梅姑姑318


夏朝是中國最早的具有國家形態的王朝,這是國內大多數歷史及考古學者們所主張或承認的,而外國的一些學者是不承認的,甚至有否定的。這是為什麼?

有些人以為中國歷史學家盲目迷信《史記》和司馬遷。其實,在中國現存的早期的文獻中多提到了夏朝或大禹,一般都是夏商周三代並列的。例如,《尚書》有不少篇說到夏朝和商朝,周朝人確認夏、商是“受天命”的正統朝代。其中《周書》產生的年代在西周初年,距夏朝不過數百年。稍晚一些的《春秋左傳》中,夏商周三代是並列的,且提到夏朝及《夏書》的地方極多。也直接提到了夏朝君主

一,關於史記

在殷墟考古發現證實了史記中關於商王朝的世系是正確的之後,人們多相信史記中關於夏的記述也是可信的。支持歐美學者觀點的人會問,那麼關於五帝的記述是否也都應信?

二者是不同的,在五帝記的有“太史公曰……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大意是:百家敘說黃帝,他們的文字不典雅可靠,士大夫很難據此敘說。)

已經明確的說五帝紀中關於黃帝記述的可靠性較差,而夏本紀則無此言,和商本紀同等述之。可見司馬遷應該是按某種官方的文獻寫夏本紀,而不是到民間去採風所得。

作為一個史學大家,司馬遷是相當嚴謹的,同時他又是文學家,其筆觸是有感情的。在寫他所喜愛的人物,如李廣,就能把在作戰不利甚至敗仗的事蹟中,把他寫成大英雄。但是,司馬遷絕沒有給李廣加上他所沒有的‘光輝事蹟’。

在記述五帝時,他聲明那些史料的可靠性不高,這正是他嚴謹的表現之一。

這反而證明了夏本紀的可信度比較高。

二,關於甲骨文中無夏的記錄

在甲骨文中尚未發現夏字,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實際上不是這樣。

甲骨文是夏滅三百年後的卜詞,夏在當時人的生活中影子也已經不存在或極淡薄了。

一種可能是卜詞中根本就沒提出過它。

甲骨文中無夏字,不奇怪。如果能找到商朝初建時的文獻,如果那裡沒有提到與夏(也可能是另一種稱呼)有關的事,才真是問題。

在甲骨文中提到夏人後裔杞人,這是合理的。大約是在殷商時代,夏人所能留下的痕跡了吧。

另一種可能是提到過,但用得是另一種名稱,尚未破譯明白。夏是夏人及其後裔對朝代的尊稱,其初本意是大屋大殿,後來成為中原人自稱,如華夏、諸夏等,是個很好的字眼,本非四季之一的稱謂。如是,則與之敵對的商人未必用它。看看清朝後期對西洋人的稱呼,如紅毛國、佛朗機等,還有官方文書中的夷、蠻、狄等。這些稱呼和其本國國名幾乎沒有什麼可連想之處。

把滅掉的國家,不稱其正式尊名,而稱勝國,是後來一種習慣,特別是被滅國的名稱有明顯的尊崇的意味。

在甲骨文中還有超過一半的字尚未破譯或或有人破譯了但未得認可。這些字絕大多數是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這裡面有沒有代表夏朝的相關信息?對於甲骨文只一知半解,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知會不會貽笑大方。

三,二里頭考古

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中華文明源頭探索中的一件大事。

在二里頭已經發現了早於商朝的遺址。在這裡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按一定規劃建設的都邑、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相當高的鑄造技術的銅作坊,發現了最早的城市道路網及車轍痕跡,還有大型綠松石龍型器物(長越70釐米)。由此可確認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或主要大都邑的遺址。

可以肯定的說,在商以前,中華大地上,就有著一個已經正在跨進文明門檻的國家。這個考古遺址的年代恰就是文獻所載的夏朝的年代,所在地域也恰就是文獻所載的夏朝後期主要活動區之一。所以,把二里頭文化就看作是夏文化,就是很自然的了。

結合考古成果和古文獻,除了把二里頭和夏文化聯繫起來,再沒有其它更合邏輯的了。

四,重要的問題在於文字

但是這種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卻是建立在推論的基礎上的。二里頭遺址所顯示的文化是相當輝煌的,但是它是不是夏朝都城,卻還沒有直接的證據,彷彿破案時證據鏈少了重要一環。

也就是說,要想把文獻中關於夏的記述和考古發掘的成果無爭議的結合在一起,還需要一些證據。例如,統治二里頭的君主們是不是文獻所記的夏的君主,還有按文獻,夏商之間曾有戰爭,商湯多次征伐夏桀等,這些都應該在考古成果中有所體現。

為了能得到這樣的證據,尋找文字遺存乃是不二法門。

鄭州商代大型遺址基本上是接續了二里頭的年代,所以,如果能找到鄭州商城中文字遺存,其中對於夏商間的鬥爭是應該有記述的。在距二里頭只有幾公里遠的地方,就有商人建造的一個小城(偃師商城),時間距二里頭的城池宮室的衰敗時間極近,可見二者曾有過激烈的鬥爭或密切聯繫。如果鄭州商城有文字遺存,這些都可能有所顯示。

商朝人是有文字的,殷商的甲骨文不會是一夜之間突然成熟起來的,何況在鄭州商城也曾發現過‘習字骨’。

一旦鄭州商城發現了商朝早期的文字大量遺存,對於二里頭是否夏朝最後的都城就應該有直接的證據。

按文獻,夏朝也是應有文字的。過去把陰陽合曆稱作夏曆,傳說中夏是把正月當作一年之始,這種曆法應該已經知道隔幾年要置閏月。很難想象根本沒有文字的條件下能產生相當成熟的歷法。此外還有‘夏篆’的說法。

在二里頭已經發現了刻劃符,二十多個不同的符號,還無法說就是文字,但是,距離文字也可能不太遠了。但願早日發現大量的商早期或夏的文字遺存。

總之,從二里頭考古成果看來,中國的上古文明絕不始於商代,在商之前還有著有青銅器、都邑、宮室等的輝煌文明。這是不容置疑的。推論這個文明就是夏,是合情合理的。

但可惜這是個推論。雖然二里頭文明是輝煌的。但是創造二里頭文明的人們及祖先有沒有大禹治水,夏啟立國,太康失國,夏桀淫暴等事,卻不好理直氣壯的說有。

而商前期的文字及其記述或夏文字的發現,就成為關鍵的關鍵了。

還有一種認為夏是周故意編造出來的說法。其實這樣的講的人自己才是在胡編亂造,因為舉不出任何證據。老夫是絕不信的,因為編造一個夏,對於周人的統治沒有任何一點好處,反而給了夏的後人杞人一些光輝,太不合算。

0


戰鬥大黃蜂


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商朝和周朝已被證實,夏也肯定存在。目前考古證實二里頭遺址有青銅器作坊和保存完整的青銅爵,有巨大的宮殿遺址群,有整齊劃一的道路,有幾近完美的龍形玉器,同時代甚至比二里頭更早的遺址群沒有那個能集如此恢宏氣勢和精緻完美於一身,徐宏教授說,二里頭遺址極有可能和最有可能是夏都!








曾雒


  夏朝是真實存在的。由於流傳下來與關夏代有關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首先,考古發現了夏朝的都城二里頭遺址。

  根據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也基本證實了這一點。 經碳14測定,二里頭遺址絕對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眾多“五都貫洛”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本著嚴謹的角度來看,夏朝以及其都城確實還未發現能證明自身的系統文字。但根據二里頭遺址範圍以及都城規模來看,其所在地區為上古三代中原王朝統治中心地區,其代表的王朝,若不是史書記載的夏朝,那是其他王朝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此外,還有新砦期城址——夏之前的過渡期

  新砦期到底介於什麼時期?這一考古學上的文化分期得名於新砦遺址,它位於河南省新密市東南18.6公里的劉寨鎮新砦村,包括今梁家臺、蘇溝、東灣和煤土溝四個自然村的大部分區域,是嵩山周圍大型史前聚落之一。由於其年代在龍山時代和夏文化之間,所以,考古學稱之為“新砦期”。“新砦期文化”儘管有著承上啟下的特質,但在考古界有很大爭議。有學者認為,不存在新砦期文化,因為只發掘到新砦遺址一個遺存,而且沒有證據證明新砦期文化有直接的承上啟下關係。直至東趙遺址的發現,再次證明了新砦期文化並非個體存在,更重要的一點是,東趙遺址充分證明了它在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之間的承上啟下關係。

  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介紹,此次在新砦期城址南牆外集中發現了40餘座灰坑,灰坑口部均為圓形,大小相若,五六座為一組,殘存坑口部填土多為質地緊密的紅粘土。通過對已解剖的18座灰坑觀察,它們均為袋狀、平底,少數坑底再另挖小坑,出土陶片年代都為新砦期晚段。在部分坑內發現有豬骨架、龜殼、人骨等。對此,有關專家推測,這或是倉儲類遺存,或與祭祀有關。

  夏朝也是有文字的,這要在一定意義上證明夏朝的存在,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已發現的一些陶器符號,具有明顯的文字特徵,有的還被釋讀。而龍山時代從年代學上看正處在夏朝之前,那麼與其緊相連接的夏朝亦應有其文字使用,且應比龍山時代的陶符文字更為發展和進步。其三,在夏代的考古材料中,如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亦發現過許多“刻畫符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這些情況表明,夏朝是存在的,並且夏朝有文字使用,當不是鑿空之談。





小卡妹


有🉐️


小小女人14446154



燁遙


有夏朝


東東教你養生



揮灑群星


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