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魏蜀吳三國,每個國家各選出最強的五個將才和謀臣,該怎麼選擇?

丨沉寞丨


首先我的觀點,是從每個國家總共選五個人,我會這樣選

魏,軍師,郭奉孝,保鏢,許褚,元帥,曹仁,將軍夏侯惇,張遼

原因有,郭奉孝,一直深得曹操之心,而且對曹操,很忠誠,才華也就不必多說

保鏢許褚,對於保鏢首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忠誠,而且武功高強

元帥,曹仁,我要強調的還是忠誠,曹仁是本家兄弟,自然放心,而且有元帥之風

攻城拔寨的兄弟,有夏侯惇,張遼,原因夏侯惇本家兄弟作戰勇猛,最主要的還是忠誠,張遼在曹操攻打呂布史,戰鬥值爆表,大家有所耳聞,還有一點就是張遼不怕死,對主公很忠誠,最終曹操收為,麾下

對於曹魏這邊,因為大家瞭解曹操是比較多疑的人,所以非常重要,就是,忠心於自己

蜀國這邊,軍師,我選龐涓,鳳雛的外號就不多說,龐涓,最主要的功績是蜀漢奠定了國土根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龐涓善於進攻,保鏢,我選趙雲,我認為所有的皇帝都會對保鏢有嚴格的要求,一是必須忠誠,二是武功高強,趙雲不必多說,和劉備相識已早,更是忠心耿耿,元帥,我會選老黃忠,老黃忠身懷絕技,且不驕傲自大,為人老練穩重,不會出現張飛,關羽那種特別重感情,所以肆意妄為,最終敗壞了蜀漢的大好局面,將軍,我會選馬超,魏延,首先,馬超和魏延武力值爆表,而且聽從指揮,馬超不必多說,號稱武力值堪比呂布,魏延也很勇猛,但就因為反骨一直不被重用

東吳這邊,因為我不是很喜歡這方,就,簡單說說,吳國這邊,大多統帥都是文武全才,周瑜,魯肅陸遜都是元帥型人物,這也是孫權的幸運之處,當然,元帥才能必然高於,將軍,所以能用元帥,我當然會多選全能之才,所以答案是周瑜,魯肅陸遜,將軍,我會選黃蓋,黃蓋是一個不計個人得失的將軍,願意為國家為大局奉獻自己,所以就有了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保鏢,我會選太史慈,太史慈,如果看過三國,應該大家會明白劉備錯過了太史慈,而太史慈是因為恩情趣解,徐州之困,算是,忠義之士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謝謝



脆甜大柿子


魏蜀吳三國各選出最強的五個將才和謀臣

既然是三國時期,那肯定得從東漢滅亡算起,東漢時期去世的自然不能算數,那我會這樣選(作者自身的理解,不代表權威)

魏國(220-265):魏國是三國裡的第一大國,國力昌盛,各方面能力最強,謀臣武將如雲。但後期政治鬥爭劇烈,且黑暗,司馬家為了排除異己濫殺無辜,牽連較廣。好清談之風,缺乏實幹,曹魏時期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也遺害無窮,為晉朝門閥形成提供了渠道。

謀臣(排名不分前後):

1.賈詡:不用多說,都懂

2. 蔣濟:曹魏重臣,曾勸諫曹操不要遷移淮南百姓,曹操不聽,導致數十萬百姓南逃東吳。關羽北伐時,勸阻曹操不要遷都。後來又隨曹丕伐吳,獻策曹仁,曹仁不聽,導致失敗。後蔣濟官致太尉,侍奉數朝,但又在高平陵之變中承諾曹爽,間接導致曹爽敗亡,同年羞愧而死。

3.劉曄:曹操滅亡張魯後,向曹操勸諫攻蜀,曹操不聽,導致蜀漢政權形成。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曄升任侍中,賜爵關內侯。當時曹丕問朝臣究竟劉備會否為被孫權襲取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大多數都是認為劉備力量薄弱,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慮,根本不會再發動戰爭。但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一定會為他報仇。最終劉備果然於次年(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

4.司馬懿:都懂。

5.董昭:向曹操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劃,建議遷移天子許昌。

武將:1.張遼:逍遙津一戰揚名,進入武廟祭祀。

2.于禁:水淹七軍前的五子良將之首,但由於晚節不保而被嚴重低估,嚴重黑。以官職論,我謹以建安二十年為例。這年,張遼威震逍遙津,拜徵東將軍。張郃遷蕩寇將軍。樂進在建安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間拜右將軍。徐晃昇平寇將軍。于禁二十一年前後升左將軍,假節鉞。張遼立下逍遙津大功也才不過是徵東將軍,而於禁就是左將軍而且還假節鉞了。

在當時,凡假節的武將可以代表君主和國家行使相應的權力。最常見的就是假節武將在戰時不必請示君主而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士官。

而假節鉞比假節更高一級,除了擁有假節的權力外,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和斬殺假節將。可見於禁的地位。

3.張郃:曹魏為數不多的活躍在三國時期的元老級大將,多次阻擋諸葛亮北伐,更是在第一次北伐在街亭大破馬謖,逼退諸葛亮。

4.曹真:曹魏宗室名將,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之一,是曹魏的關西柱石,多次抵擋諸葛亮北伐。

5.鄧艾:曹魏後期名將,多次阻擋姜維北伐,互有勝負,其後更是偷渡陰平,直接導致蜀漢滅亡,立下不世之功。也是三國時期為數不多能進入武廟祭祀的武將。

蜀漢(221-263)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理想國家,也稱季漢,猶言漢之季世。語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 ,參伊周之巨勳。”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東漢的延續。蜀漢國力雖弱,但也不乏謀臣武將,被小說嚴重低估。且國家安定,百姓富足(姜維時期除外),政治鬥爭少,且較為寬容。

謀臣(排名不分先後,諸葛亮除外):

1.諸葛亮(丞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三國時期唯一的武廟十哲,也是三國志裡除陸遜外唯一單獨列傳的人物。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2.李恢:正史裡比較厲害的謀臣,但小說裡存在感低。劉備攻蜀時,就是李恢勸降的馬超。劉備死後南蠻叛亂,諸葛亮平定南蠻時分三路軍南下,李恢為中路軍統領。李恢孤軍深入,建寧郡各縣叛軍相互集合成大隊人馬,在滇池縣包圍了李恢軍。當時叛軍的人數是漢軍的幾倍,而且又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消息,形勢非常嚴峻。李恢於是施計騙南夷道:“官軍糧草已盡,已準備撤軍回去了。我們中間有的人久離家鄉,而今得到機會回來,如果不能回到北方的話,就打算與你們共同謀劃大事,所以在此坦誠相告。”南夷叛軍相信了李恢的話,因而對包圍的防守有所懈怠。李恢抓住機會主動出擊,大敗南夷叛軍,並追逐敗敵的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與諸葛亮軍聲勢相連。與此同時,漢軍其餘兩路進軍也都取得了勝利。同年秋,南中叛亂悉數平定,李恢立功最多,被封為漢興亭侯,並加拜安漢將軍。

後來南中多次叛亂,都由李恢平定,他坐陣南中,穩定了南中秩序,促進了南中開發。

3.馬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接待。劉備東征時,馬良受命前往武陵郡召集五溪蠻,和東吳步鷙大戰,騷擾東吳後方,但由於後來劉備兵敗被害。

4.黃權:向劉璋進言劉備的野心,劉璋不聽,還外放黃權,後來黃權投降劉備。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舉兵南征張魯,張魯敗逃巴中,黃權向劉備進言:“如果失去漢中,則三巴之地就會受到威脅,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與臂膀。”於是劉備以黃權為,率領諸將進入巴中。但張魯已經回到,投降曹操。其後,劉備擊破巴郡賨人首領、巴郡七姓夷王,發動,攻殺曹操帳下名將,佔領漢中。人們只知道攻取漢中主要依靠的謀略,卻不知道這些計謀都是黃權首先替劉備想出來的。

劉備東征時,率軍在江北抵擋魏國,劉備東征失敗,黃權無法回國,被迫降魏,後來又多次在魏文帝面前稱讚劉備、諸葛亮。兒子黃崇在蜀漢仍然為官,後黃崇與諸葛瞻皆在綿竹之戰為國而死。

5.李嚴:劉備的託孤大臣,但由於作死被廢為平民,但兒子依然官運亨通,沒有被波及。他曾參與制定《蜀科》,參與建立蜀漢法律體系。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到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待另外發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都四散逃命,回家為民。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能文能武。後來他坐鎮永安,諸葛亮稱他“能擋陸遜”,只是他人緣較差,與同僚不和,被稱為“李鱗甲”。

武將:

1.張飛:不用多說,入武廟。

2.黃忠:不用多說

3.馬超:不用多說

4.趙雲:不用多說

5.姜維:不用多說。

吳國(229-280)是三國裡面存在感最低的一個國家,也是綜合實力第二強的國家。政治鬥爭激烈,宮變政變此起彼伏,政治較為黑暗。且國君多為守成之主,缺乏戰略眼光和長遠目光。但其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討平山越,為東晉衣冠南渡奠定了物質基礎。

謀臣:

1.張昭:不用多說。

2.步鷙:為吳國平定交州,斬殺當地豪族,使得交州真正被東吳實際控制。劉備東征時,零陵,桂陽等郡叛亂,被他平定。陸遜死後,代替其為丞相。

3.諸葛恪:三國時期吳臣,蜀丞相諸葛亮之侄,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游軍事。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軍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後被孫峻聯合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

4.呂岱:呂岱本為郡縣吏,因避亂而南渡。受孫權賞識,遂仕於孫氏政權。建安十六年(211年),以督軍校尉之職,與蔣欽等領兵平定呂合、秦狼等叛亂,獲授昭信中郎將。建安二十年(215年),隨孫權進取長沙三郡,擊降安成等四縣,成功平定三郡。後討平吳碭、袁龍叛亂,升為廬陵太守。

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騭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陽、湞陽間的王金叛亂,升任安南將軍、假節,封爵都鄉侯。黃武五年(226年),平定士徽叛亂,控制嶺南,晉封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時,呂岱多次派官員“南宣國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島)以及今東南亞一帶眾多國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國紛紛遣使至吳朝貢。赤烏二年(239年),接替潘濬處理荊州文書公務,與陸遜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陸遜去世後,武昌分為二部,呂岱督領右部,升任大將軍。廢帝孫亮登基後,呂岱升任大司馬

5.顧雍:東吳名相,顧雍時常訪察民間疾苦,提出了不少適當而有效的辦法,功績不小,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不仗勢凌人。他與孫權相處注意君臣禮節,對國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對同事和部下,則態度和藹,十分謙虛。他辦事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主意,考慮問題周到全面,處理問題穩妥,很講究方式方法。在他的精心輔助下,吳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出現了全面興盛和繁榮,人稱他為“東吳名相”。

武將(不分前後)

1.陸遜:東吳柱石,也是《三國志》裡除諸葛亮外唯一單獨立傳的人物,入武廟祭祀,可見其地位。可惜後來捲入吳國二宮之爭,被孫權逼死。

2.陸抗:東吳後期柱石,中流砥柱,三國最後的名將。曾多次阻擋西晉羊牯進攻,為吳國續命數十年,後隨父親陸遜一起入武廟,合稱“遜抗”。

3.丁奉:三國時期為數不多能活到後期的老將,雪中奉短兵大破魏軍。忠心耿耿,誅殺權臣孫諃。

4.全琮:全琮很有謀略,曾參與多場重要戰役的謀劃。其父全柔是孫氏宿將。當時中州士人避亂江南,依附全琮而居者數以百計,全琮輒爾傾家財以給濟,貧富與共,於是遠近顯名。後孫權以全琮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命其討山越。全琮募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因功遷偏將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上表獻策擒關羽、破襄樊功,封陽華亭侯。黃武元年(222年),魏國使曹休領舟軍大出洞口,孫權使呂範督諸將相拒,全琮常帶甲仗兵,伺候不休,並與徐盛擊破敵兵,殺魏將尹盧。因功遷為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不久又與陸遜合擊曹休於石亭。

5.朱然:夷陵之戰中,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拜徵北將軍,封永安侯。江陵之戰,魏大兵壓境,將朱然團團圍住,當時朱然士兵許多浮腫生病,能戰者只有5000人,眼看彈盡糧絕,朱然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江陵縣令姚泰以為朱然非敗不可,暗地與魏軍勾結,充當內應,進行謀反。朱然發覺後將姚泰斬首。魏軍久攻江陵六個月不克,只好退走。“朱然於是“名震敵國”。


百勝軍節度使


這個很好選擇。

曹魏

將才:曹仁、夏侯淵、曹彰、張遼、樂進。

也許有人認為曹彰和樂進不該上榜,其實不然,都知道曹仁、夏侯淵、張遼是曹魏的南、西、東區的最高指揮官,身經百戰,那北方呢?常年抵禦少數民族入侵曹魏的的人正是曹彰,因為曹彰是曹操的兒子,為避嫌,曹操並沒有封曹彰為徵北將軍,但曹彰確有帥才。而樂進是被演義嚴重低估的將領,熟悉三國志的人,從樂進傳中可以得知樂進十分強悍,劉備曾言,非關羽不能敵樂進。

謀臣: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

這個基本不會有爭議。有人說司馬懿很強,我認為司馬懿水分很大,諸葛亮六出祁山,前四次是曹真的功勞,2勝1敗1平,第五次曹真病重,司馬懿總督,上來就折了大將張頜,最後龜縮不出,耗死了諸葛亮,不算本事,反而還有死孔明嚇跑活仲達的故事,要論權謀,那司馬懿定榜上有名。

蜀漢

將才: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魏延

這基本上也不會有爭議,為什麼沒有趙雲,有魏延。因此歷史當中沒有五虎上將,趙雲基本沒有統兵經驗,唯一一次跟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統兵,還戰敗了。而魏延確確實實是個帥才。

謀臣: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董允

蜀漢謀臣真是屈指可數,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真沒有什麼有實力的謀士。

東吳

將才:呂蒙、太史慈、甘寧、淩統、徐盛

東吳將領很多,東吳十二虎臣就有十二個大將,其中甘寧、淩統、徐盛比較出類拔萃,另外加上呂蒙和太史慈。

謀臣:周瑜、魯肅、陸遜、諸葛瑾、虞翻

東吳的謀臣也是比較少了,大部分都是將軍兼謀臣,周瑜、魯肅、陸遜算是三個頂級謀臣,諸葛瑾和虞翻勉強湊數。


曹老師xixi


何為將才,治兵有方,克敵制勝,率軍伐國。

何為謀士,智計百出,能謀善斷,治國安民。

曹魏,

將才:張遼,陣斬蹋頓,大破烏桓;合肥之戰,威震江東。

徐晃,大敗韓猛;獻計平關中;擊破關羽,解樊城之圍。

曹真, 大敗羌胡聯軍,平定河西;破吳退蜀。

張郃,江陵破吳,街亭敗蜀。

鄧艾,治理魏國西方,與姜維多次對峙;率兵偷渡陰平,攻滅蜀漢。

謀士:荀彧,王佐之才,曹操首席謀臣,曹魏戰略規劃者。

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定遼東。

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唯一做到謀人謀己謀國。

司馬懿,抵抗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滅公孫平定遼東。

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穩定了曹魏政權。

孫吳,

將才:周瑜,輔佐孫策平定江東,赤壁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陸遜,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夷陵之戰破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

呂蒙,攻佔皖城;智取三郡;濡須之戰;襲取荊州。

甘寧,夜襲曹營,有錦帆賊之稱,善水戰。

程普,討黃巾、破董卓;救孫策,定江東。

謀士:張昭,輔佐孫策、孫權安定江東。

魯肅,為孫權策劃天下大計;聯劉抗曹。

諸葛瑾,為人正直處事公平。

步騭,平定交州,擊破叛亂。

陸抗,西陵之戰大破晉軍;維護吳國穩定。

蜀漢,

將才:關羽,斬顏良擒于禁、殺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張飛。黃忠。趙雲。馬超。

謀士:諸葛亮,隆中獻策;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和建立蜀國;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龐統,斷案如神,獻計取蜀。

法正,善於奇謀,輔助劉備奪取益州、漢中。

蔣琬,治理政事,負責糧草。

姜維,文武雙全。


談史論今10086


三國時期是一個戰亂的時期,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魏蜀吳都有忠於自己的謀臣武將,說一下我認為的各個集團最強五個謀臣和武將。

曹魏:

謀臣:曹操不算的話,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武將:曹操內姓武將除外,許褚、典韋、文聘、張遼、徐晃

蜀漢

謀臣:諸葛亮、龐統、法正、李嚴、黃權

武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東吳

謀臣:張昭、魯肅、顧雍、諸葛瑾、步騭

武將:周瑜、呂蒙、陸遜、黃蓋、甘寧

當然,除了這些我們比較瞭解的,能力比較突出的,還有許多謀臣武將與他們相差不多,題主要求的人數有限,就不列舉了。


老家伊濱的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漫長的分裂時期,誕生的謀士、武將,星光璀璨,在整個中國歷史中難有出其右者,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三國演義》中五大謀士。作為謀士,不僅要有戰略思想、戰術意識、也要能夠謀己、謀人、謀時、謀天下。

1、賈詡:號稱“毒士”, 在張繡手下時,曾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謀時的本事無人能及)。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都被賈詡看透了)。曹操與馬超對峙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助曹丕成為世子。以上每一件事,都是三國裡重要的大事,最後賈詡謹言慎行,安度晚年。

2、荀彧:曹操的“張良”,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每次曹操出征,荀彧經常替曹操把守後方,可見,曹操多麼信任荀彧,側面上也說明荀彧有本事。

3、司馬懿:他的本事其實應該無需贅述,在與諸葛亮的較量中勝負各半,雖然有“死諸葛走活仲達”這樣的笑談,有人可能還說諸葛亮空城計也是司馬懿輸了,事實並非如此。

司馬懿應該識得空城計,但是他心裡明白,一旦捉了諸葛亮,那對於曹魏來說,自己就再也沒有用處了,只有諸葛亮活著,他才能執掌曹魏兵權,司馬懿排在諸葛亮前面最大原因就是他的隱忍及謀天下的本事,他隱忍幾十年就為了奪取曹魏兵權的那一刻,在這一點,無人出其右。

4、郭嘉:自郭嘉歸入曹操帳下,每逢打仗,郭嘉形影不離,曹操稱其為“奇佐”,在戰術上,能與之爭鋒的不多。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臨死前還留下了“郭嘉遺計定遼東”的故事。

5、諸葛亮:人稱“臥龍”,後人稱為“智聖”,蜀國第一謀士,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可以說,諸葛既是偉大的戰略家也是偉大的戰術家,之所以位列第五,因為他的謀人、謀時本事差些,如錯用馬謖(識人不明),蜀國貧弱卻堅持北伐(逆天意而伐魏,正確做法應該休養生息),這些錯誤都是相當致命的。


木子卿53662013796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尤以魏國勢力最大,人才也最多。武將有:典韋,許褚,張遼,龐德,張頜等。謀士有:郭嘉,荀彧,賈詡,許攸,荀攸等。

蜀國武將當然是被後來稱為“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謀士有:諸葛亮,法正,龐統,費禕,劉巴等。

吳國的武將有周瑜,太史慈,甘寧,程普,韓當等等。謀士有魯肅,張昭,張弘,諸葛瑾,闞澤等。


路遙lgy


謀士的本意是學而優,但不能士者,但三國裡大部分謀士都有官位,只能叫謀臣,而吳國更是文武兼備者中多,以下的謀士大部分都是沒有做過“將軍”職務的,其中魏國太尉賈詡因此不入謀士列


魏國

武將:曹仁 曹休 張遼 徐晃 鄧艾

謀士:郭嘉 程昱 董昭 劉曄 荀彧

另外司馬懿鍾會可謂統帥

蜀漢

武將:關羽 張飛 趙雲 馬超 王平

謀士 龐統 法正 周群 馬良 馬謖

統帥 諸葛亮蔣琬

吳國

武將 太史慈 甘寧 丁奉 淩統 賀齊

謀士 吳範 張昭 張紘 陸績 虞翻

統帥 陸遜陸抗


子夢奇談


魏國:

謀臣:賈詡、郭嘉、荀彧、許攸、荀攸、程昱

將帥:典韋、許褚、張遼、徐晃、曹仁、張郃、曹真、司馬懿

蜀國:

謀臣: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

將帥: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馬超、黃忠、姜維

吳國:

謀臣:張昭、諸葛瑾

將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程普、甘寧、黃蓋、韓當


宋成貴


魏國謀臣:曹操、郭嘉、司馬懿、鄧艾,鍾惠

魏國將才:許褚、典韋、夏侯惇、張遼、張郃

吳國謀臣: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吳國將才:太史慈、甘寧、淩統、程普、韓當

蜀國謀臣:諸葛亮、龐統、姜維、李嚴、法政

蜀國將才:關、張、趙、馬、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