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音樂」臺灣流行音樂最佳專輯——3《橄欖樹》


「音樂」臺灣流行音樂最佳專輯——3《橄欖樹》/ 齊豫


《橄欖樹》 齊豫



1978年,還在讀臺大人類學系的齊豫同時報名參加金韻獎和第一屆“民謠風”大賽,一口氣包攬了兩邊的冠軍榮銜。她在金韻獎合輯錄制了李泰祥創作的《春天的故事》,開啟了兩人合作的歷程。1979年的《橄欖樹》專輯,便是“李齊配”交出的第一張震撼樂壇的成績單。

《橄欖樹》是三毛應李泰祥之邀寫下的作品。原詞還有一段:“為了天空的小鳥/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的姑娘/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這是她旅居西班牙的記憶,也是對她丈夫荷西的故鄉致意。李泰祥拿到歌詞之後,覺得不夠工整,便改寫了一段歌詞,加進“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廣闊的草原……”成為我們熟悉的版本。

三毛為此曾經不大開心,她說:“如果流浪只是為了看天空飛翔的小鳥和大草原,那便不必去流浪也罷。”李泰祥多年後回憶這首歌,則是這麼說的:“這首歌就是因為有自由自在的精神,才被大家認同。為了表達出自由自在的理想,所以才改寫成後來的歌詞……我自己經常被傳統束縛,生活上有許多框架,總覺得處處礙手礙腳,一心希望能自由自在地寫與創作。《橄欖樹》所代表的,就是我對個人生命完整的自由與追求完美的理想之寄託,可以打開胸襟,不再拘泥某些傳統……這些都是我真正有感而發的。”

當年,《橄欖樹》沒能通過廣電處審查,無法在電視、電臺公開播放,據說是當局恐怕“我的故鄉在遠方”會挑起兩岸隔絕三十年的敏感神經;又有一說是忌憚“流浪遠方、流浪”會“鼓勵青少年離家出走”……然而,這些畢竟都沒能阻止《橄欖樹》的廣為傳唱。齊豫天籟的歌喉和她波西米亞的浪漫形象,自此深植人心。

《橄欖樹》專輯是李泰祥在流行歌壇獨樹一幟、開啟新紀元之作。他原有紮實的學院底子,冶古典派與現代派音樂於一爐,之所以跨足流行樂壇,便是意圖結合文學、音樂、戲劇的元素,以“大眾音樂”做引子,搭起橋樑,漸漸引領更多聽眾一窺嚴肅音樂的堂奧。他說:“我決心要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走入群眾,寫出有風格、能表現我們現在大眾生活最動人、最精緻的感情,寫出眾人的悲歡離合與對時代的感覺,並融合文學,通過大眾歌曲的形式,帶給群眾,走進生活。”

李泰祥在《橄欖樹》專輯中身兼作曲、編曲、指揮、製作等多重身份,更動員近三十人的管弦樂團伴奏,這樣的大手筆,在當時是空前的嘗試。齊豫的演唱,原就有極為強烈的個人風格,李泰祥編曲與製作,則完美地引出了她最大的潛能,讓《橄欖樹》在編曲、演唱、製作各方面,都顯得嚴謹而完熟,和彼時充滿“素人”氣質的校園民歌截然不同。

《橄欖樹》把現代詩和古典音樂融入了流行歌曲的形式,這樣的嘗試,李泰祥或許並不是第一人,但在他之前,從沒有人能把這樣的融合執行得如此完美、細膩、天衣無縫。這張專輯在“傳統”與“現代”、“精英”與“大眾”之間,走出了一條“雅俗共賞”的康莊大道,箇中的才情與膽識,時隔多年,依然令人敬畏。(馬世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