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河州八景之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临夏是大禹治水的源头。《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关因此而闻名于世。然而还有一处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大禹神功——泄湖峡。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泄湖峡位于临夏盆地东北角,河滩镇小庄村、东塬乡塔山村与临夏县河西乡桥窝村、安家坡乡北小塬村交界处。泄湖峡谷从老虎口(咀)至泄湖峡电厂尾水口,全长约5公里。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关于禹凿泄湖峡的事迹,明 嘉靖《河州志》记载:“河州,古为湖也,禹凿之,湖水泄之于河”。清 康熙《河州志》王全臣主编有一首李苏的诗,名为《泄湖峡》诗前题记:峡,禹所凿,泄大夏水。石有二篆字,传系禹迹,类岣嵝文。诗文:西倾大夏乱石中,一窍才开万派通。 绝塞深沟埋禹迹,昔年平地凿蛟宫。 奔流石破摧珠玉,激湍人惊骤雨风。 咫尺河源同斧削,教余天外忆鸿蒙?从这首诗的记载,泄湖峡中的石崖上在明清时尚有两个岣嵝文篆字,现已不存。当然诗人对这里的大禹神工咏叹不已,故被称为“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是河州八景之一。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对大禹的赞美、对泄湖峡美丽风光的赞美的诗文太多了,这里再例举一位临夏人熟知的诗人 ,王竑(明 兵部尚书)他在《大夏秋声》中这样描写:河流滚滚日倾东,今古咸蒙大禹功。巨浪奔腾连日雨,急湍澎湃九秋风。雄音远渡凤林外,遗响频来草舍中。任汝蛙鸣蝉噪在,彼声不与此声同。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泄湖峡不仅有美丽的传说,也有名人墨客的诗文,还有历史的记忆一一地名永存,有大禹治水第一次居住的地方“禹王庄”(现临夏县土桥镇禹王庄村)第二次居住的地方叫“禹里家”(东乡县河滩镇)大禹开峡放水后修了一座桥叫“摺桥”实际是窄桥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摺桥”误读为折桥,折桥逐渐演变成地名(现指临夏市折桥镇)。当时受条件的限制没有桥墩只有用木桩代替,木桩在石头上不能站立故在下面凿了个石窝,凿石窝的地方叫桥窝,后来桥窝也演变成地名(今临夏县河西乡桥窝村)。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据传当禹下令全军集中力量,加紧开掘时,由于当时的工具落后,根本挖不开黑曜石,收效甚微,于是大禹命令疲惫了的治河大军就地在黑隆石上起灶做饭。十多里长的工地上支起了成千上万个支锅石,开始生火做饭。瞬间整个工地人声鼎沸,烟火缭绕,正在这时一股清风吹来,带来凉意,随后黑云滚滚,狂风大作,雷鸣电闪,大雨倾盆。暴雨越下越大,霎时将支锅石下的大火扑灭,人们正在沮丧避雨的时候,突然听见支锅石下面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被火烧热、烧红的黑曜石发生了爆裂,每个支锅石下的坚硬黑石霎时变成了一窝碎片。在工地指挥工作的大禹看到这种情况后大喜,对天大喊说:“天助我也!天助我也!”这就是有名的“大火烧顽石”,最终用这种方法凿开了河道。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大禹凿开大夏河后,水入老虎口(咀),由于与泄湖峡出口落差竟达上百米,河水湍急,以一泻千里。两岸峭壁如削,雄奇险峻。峡道中河水奔流湍急,惊涛巨浪,浊浪排空,声振如雷,滔滔东去。两岸树木郁郁葱葱,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置身其中,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根据近年考古工作的开展,考古队在泄洪峡旁的林家村发现了林家家遗址(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它坐落于海拔1900米的大夏河东岸二级台地之上,三面视野开阔,地形突出,山脚下是海拔1800米的大夏河。自大夏河上游双城段至下游泄湖峡全长40千米,宽1000-3000米,推测当年夏湖蓄水量可达数亿立方米。大夏河沿岸海拔1900米以下范围内尚未发现史前文化遗迹。西汉,唐宋,元代古城自西向东,均位于海拔1870米以上台地,这说明古人逐水而居。公元前1900年左右大禹治水后,夏湖退去,距此推断湖水退去时间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相当于夏朝早期,之后大夏河沿岸逐渐成为羌人的牧场,汉唐时期大量中原移民迁徙至此。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根据地方志记载,泄湖峡有大禹镌刻的“古篆之字”(有的记为“古篆二字”),所谓“古篆之字”也称为“岣嵝文”或“鸟迹篆”。《续修导河县志》载:“泄湖峡,旧志载,大夏水从此泄出,与凿石痕犹存,道旁卧石有鸟迹篆二。”又说:“鸟迹篆,在泄湖峡。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岣嵝文,又称蝌蚪文、鸟迹篆,是中国古代八大神秘文字之一。古往今来,研究岣嵝文的不乏其人,但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传说岣嵝文暗藏大禹治水图,岣嵝碑为大禹治水记事。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原碑面刻有七十七字岣嵝文,因字形似蝌蚪又称蝌蚪文。对于这七十七字的含义一直被史学界视为“天书”。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历史上曾有人前去泄湖峡探寻禹迹,但至今尚无人找到“古篆二字”即鸟迹篆。民国十七年(1928年),临夏大旱,并发生战事,河州名人张质生与邓隆在临夏赈济灾民,乘闲游离泄湖峡,寻访禹迹。张质生在峡内扪苔寻访“禹篆”岣嵝文,但未找到,却见到了元人修路所记摩崖石刻。此次旅游,他们受到当地村人的热情接待。事后邓隆作《游泄湖峡歌》,张质生作《后游泄湖峡歌》。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1938年临夏名人张思温先生去泄湖峡探秘。他在《积石录·泄湖摩崖》中说:“泄湖峡,在临夏市城东二十里,大夏河穿流其中,两崖壁立,浪激箭驶。传有禹篆刻于峡石。一九三八年行经峡中,于西岸崖壁见题刻一方,字已剥落,仅有痕迹,后有‘王保保’三字尚约略可辨。邓德舆先生隆《游泄湖峡歌》有云:‘搜求禹篆已销铄,仅剩元碑尚可拓’者,或指此欤?……旧传岣嵝碑为禹篆,人亦疑其非。予至峡亦未访得。”张思温先生虽然未找到禹篆,却找到了摩崖石刻“王保保”。证明元代王保保曾来河州,并修了路和桥。(也许提起王保保的名字我们都会有些陌生,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里的赵敏的哥哥叫扩廓铁木尔,其实赵敏的原名叫做敏敏铁木尔,扩廓帖木儿的汉文名字正是王保保,王保保不仅是武侠小说中的角色,他在历史上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历史上的他是一个让朱元璋都非常忌惮的人,被称为天下奇男文武双全)。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说到泄洪峡的路和桥,我们就要说两座桥,第一座被当地人称为“旱桥”,第二座是“折桥”,旱桥位于小庄村尕磨河滩,是大夏河多年冲击后形成的一处自然景观。相传,大禹在开凿泄洪峡是难道很大,累了就坐在这里休息,他看着远方日晒焦泥卷的喇嘛川感慨万千。最终在他的领导下泄洪峡开凿成功,洪水一泻千里,到了这里洪浪抬头凝视大禹而不敢前,大禹随手把他的拐杖 (树枝)一扔,洪浪低头默默的从中间冲了一个洞便过去了,后来人们取名叫“旱桥”,是为了纪念大禹。泄洪峡的开通使河州大地有了生灵,也是喇嘛三川不在干旱,并成为肥沃之地富甲一方,旱桥现在还在使用之中,各种大小车俩能正常通行。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这个第二座桥就是“折桥”,据说禹开峡放水后修了一座桥叫“摺桥”实际是桥窄的意思。折桥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但碑刻对面河心有巨石露出水面,据说是原来架桥基址。相传,大禹修桥时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制做桥墩只有用木桩代替,木桩在石头上不能站立大禹命人在下面凿了个石窝,在石窝上放木桩当桥墩,最后修成了这座窄桥。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关于泄洪峡桥的建造,泄湖峡石崖有碑文。张思温《积石录》記有《明成化十四年造桥碑》文。曰:“明成化十四年造桥立碑,(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临夏县泄湖峡”。此碑刻于距临夏市城东十二公里处泄湖峡之大夏河西岸石岗顶部一巨石上。该地现属临夏县安家坡乡北小塬村黄家社,北距下游泄湖峡一级电站约400米,南距上游老虎口约500米。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据说是原来架桥基址,附近约五六百米处有古城遗址。当地居民说,古老相传此处曾有桥一座,名‘右丞桥’。东经东塬通往东乡、广河等地,西经北小塬坡通往河州城,北至莲花城。是当时河州至东乡又一通道。清康熙二十六年《河州志》载:‘右丞桥,州东二十里’。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同,惟下称‘今废’。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从《河州志(卷一)·桥梁》上记载,此桥在明朝弘治、正德、嘉靖时已多次重建或修缮。清道光年间,由当地政府出面修建了由两个石柱作为主桥敦的新桥。长约30多米,宽约2.5-3米,上面铺设木板,可供马车通行。除了对桥体的加固外,还对桥身进行了美化处理,刷上油漆,“绘以彩色”,使其既美观大方又防止风雨浸蚀。该桥造型新颖、美观,有“遥望之宛若长虹”的赞美,加之“两岸杨柳掩映,俨然一副图画”。遂成为河州一道美丽的景观,被称为“长桥卧波”。有些文章把建在泄洪峡的“长桥卧波”,称为河州八景之一,但怎么说一个是先说水再说桥,把水作为重点,一个先说桥再说水,把桥当做一个风景,总之桥和水各有千秋,互相衬托成为河州八景中的一景。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同治年间重修,均系维修上部木结构部分。民国37年又重建一次,由当时的县政府筹款募捐银元12823元,修建石墩木面桥。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

大禹神功一一泄洪峡

泄洪峡一头连着临夏盆地,一头连着喇嘛三川,它使沧海变桑田,使荒漠变绿洲。这也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已融入了画页,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然人间的致美,独用视觉又怎能企及它所蕴含的绝妙?倾耳细听,更是一番别致,不防有空带上你的心情去泄洪峡一看,你会收获满满。

强哥说事:

站在凤凰山上看泄洪峡近在脚下,站在泄洪峡边上,看美丽的凤凰山近在咫尺,还能看到出土了“中华第一刀”的林家村。如果我们以林家村为中心打造旅游景点,既“泄洪峡地质公园”,“林家古人类遗址公园”,“中华第一刀博物馆”,“凤凰山森林公园(东大坡一带)”,那么旅游资源很可能全面释放,临夏的明天会更好。

旅游线路推荐:

一日游经典线路:

1、临夏一万寿观一凤凰山一林家遗址一毛沟午餐一泄洪峡一塔张冰珠湾一尕磨沟鹿场一土桥一返回临夏

两日经典线路:

1、兰州一永靖刘家峡大坝一炳灵寺(乘船渡河至莲花)一住临夏市一夜游八坊十三巷一次日早餐后万寿观一泄洪峡一凤凰山一东乡县城午饭一布楞沟一返回兰州

2、兰州一松鸣岩一和政化石馆一临夏市住宿一夜游八坊十三巷一次日早餐后万寿观一凤凰山一泄洪峡一临夏市午饭一兰临高速返回

附:河州八景: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高岗凤楼一一罗家洞

古观仙踪一一万寿观,松岩叠翠一一松鸣岩

露古积雪一一太子山,大禹神功一一泄湖峡

丹凤晚霞一一凤凰山,缸泉雾雨一一缸缸泉

1、笔者整理,挖掘和编写了河州八景,编写的目的是挖掘临夏优质的旅游资源(因为是旅游资源的挖掘所以多用传说),让更多的人了解临夏,走进临夏,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2、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网络作品,同时为了写作的需要在文中引用了前辈们成熟的观点和优秀的诗文,在此表示感谢。

3、在文章中引用的诗文和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会马上删除。

作者介绍: 张作强 研学导师 ,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近年研究、关注研学工作,提出了:“研是形式,学是目的”,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