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迷雾重重,“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古代皇位传承都是有很严格的规定,一般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虽然清朝的传承制度不一样,但毕竟是异族蛮族,我们应该理解,但皇位还是传给自己儿子,这点是没有变的。历史中总有例外,1000多年前的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在他去世前,将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弟晋王赵光义,史称宋太宗。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26岁,赵德芳17岁,完全到了具备继承皇位年龄。

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迷雾重重,“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自从赵光义当了皇帝以后,关于他得位不正的传言此起彼伏,在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而赵光义的做法也让传言更加证实。他继位没有赵匡胤的传位昭书,他也没有在次年改元,而是匆匆忙忙将只剩下的两个月从开宝九年改元成太平兴国元年。这不得不让大家怀疑,也为后面出现的“金匮之盟”“烛影斧声”,议论纷纷,成了历史的悬案。

迟来的金匮之盟


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迷雾重重,“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北宋太平兴国6年,赵光义突然公布了“金匮之盟”,说赵匡胤传位给了自己,因为赵匡胤他妈杜太后临死前要求赵匡胤这么做的,还让他们兄弟发誓,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大臣赵普全程参与了此事。迟来的“金匮之盟”,让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赵匡胤传位的诏书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金匮之盟的四个参与人,昭宪杜太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大臣赵普,其中两个已经死了,剩下两个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被皇帝折磨的郁郁不得志的赵普。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赵普和宋太宗赵光义之间是互相依附的关系,为什么赵普在赵光义刚继位的时候不拿出金匮之盟,而在太宗朝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才拿出来?既然有金匮之盟,为什么赵光义在刚继位的时候不去寻找金匮之盟,不去问赵普索要金匮之盟,这些都成了历史的悬案。大宋权力交接的第一棒,就充满着玄机与迷雾。

“金匮之盟”明确记载在《宋史·杜太后传》:

建隆二年(961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金匮之盟”是昭宪杜太后临终时要求将皇位传给赵光义,有赵普记录在案。“金匮之盟”的原文却从来没有出现过,里面到底是如何记录的,所以还有一种“三传约”: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给弟弟赵廷美,而赵廷美再再传位给侄子、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这在北宋的大量野史中有所记载。到底金匮之盟的真相是什么?大宋权力交接第一棒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金匮之盟”四个当事人的行为。

昭宪杜太后——公心


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迷雾重重,“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杜太后有四个儿子,老大老四早夭,剩下三个儿子,老二赵匡胤,老三赵光义,老五赵廷美,所以“金匮之盟”偏向于那个儿子的说法不存在。临终前杜太后为大宋江山能传承下去,避免走后周恭帝柴宗训年幼失国的教训,才向赵匡胤建议。将死之人其言也善,也许当时赵匡胤为了满足母亲愿望就答应了这件事。

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11岁,赵德芳3岁,如果赵匡胤像柴荣那样中年早逝,又会出现后周主幼的情况,为了保证大宋江山能传承下去当时23岁的赵光义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杜太后的意思是这样,但是到底是“独传约”还是“三传约”?站在杜太后的角度来分析,应该“三传约”的可能性比较大。当时23岁的赵光义还没有儿子,如果赵匡胤早逝,赵光义继位也发生意外,可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还是年幼,还会出现“主少国疑”的危局,所以传位给赵廷美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太祖赵匡胤——“三传约”


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迷雾重重,“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开国皇帝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长子和三子早夭,实际上能继承皇位的只能是次子赵德昭。那么赵匡胤有没有让弟弟赵光义接班的准备吗?答案肯定是有这个想法。

赵匡胤生前一直没有给两个儿子封王,赵德昭官拜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儿子赵德芳官拜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而弟弟赵光义呢?在赵普罢相后,赵匡胤就封他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意思很明显了。但是赵匡胤就愿意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屈尊人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赵匡胤眼中“金匮之盟”肯定是“三传约”,皇位最终还是回到赵德昭手中,自己子孙后代的手中。

太宗赵光义——“独传约”


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迷雾重重,“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赵光义是陈桥驿兵变的功臣,拥立赵匡胤为帝。大宋建国后,赵光义一直把持着重要的位置,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开宝九年,发生了著名的“烛影斧声”,赵匡胤暴毙,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作为“金匮之盟”的最大受益者,赵光义当然希望“独传约”,这是人性所决定的,也不需要我做过多的解释。从此赵光义一脉垄断皇位,一直到灭国南宋建立,由于各种原因皇位才回到赵匡胤一系。

唯一的外人赵普——利益


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迷雾重重,“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赵普,北宋开国功臣,赵匡胤的肱股之臣,赵匡胤时期任独相十年。因为在皇位继承人方面的分歧,赵普被罢相,随后就出现了赵匡胤暴毙,赵光义继位。所以太宗赵光义对赵普特别的狠,在赵普死后对大臣公开说我与赵普有仇。太平兴国六年,在太宗朝郁郁不得志的赵普突然在朝堂对赵光义上书,自己参与了昭宪太后临终时的嘱托,要求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的“金匮之盟”。就是因为这件事,赵普重新得到太宗的器重,封为司徒兼侍中,梁国公,第二次为宰相。

在赵普的眼里,“金匮之盟”只是他和赵光义的交易,是他爬上人生巅峰的垫脚石,至于“独传约”还是“三传约”还不是皇帝说了算,这是你们老赵家的家事,我提出来其他我不参与。

“金匮之盟”的真相

历史上,“金匮之盟”的原文已经没有了,因此到底是“独传约”还是“三传约”只能让后人来猜测。我认为,“三传约”的可能性比较大。大宋结束了一百多年的乱世,为了避免大宋王朝重蹈覆辙,“金匮之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三传约”的可能性更大,不然赵匡胤是不会同意把皇位白白的拱手让给别人,而不传给自己儿子。

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迷雾重重,“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民间流传的一部大宋野史《湘山野录》中记载了“烛影斧声”的故事,直指赵光义谋害了赵匡胤,夺得皇帝位置。大宋的皇位交接第一棒为什么迷影重重,悬案不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