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設計輸出的中國身份是有限的嗎?

中國設計輸出的中國身份是有限的嗎?

在真人秀《Keeping Up with The Kardashians》(以下簡稱《KUWTK》)最新一季的第五集裡,大姐 Kourtney Kardashian 穿了一件黑色非傳統樣式旗袍短裙亮相,三姐 Khole 見狀,直呼「可愛」。許多通過網絡觀看劇集的中國觀眾並不瞭解的是,這件連衣裙的出處,正是中國的設計師品牌 Samuel Guì Yang。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Samuel Guì Yang 帶有中國元素的設計,來自 2019 春夏系列

播出 12 年來,真人秀《KUWTK》系列已經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積聚了極高的人氣。據悉,節目播出期間每週大約會有 300 多萬美國民眾收看,更不用說「Kardashian-Jenner」一家在社交媒體上數以億計的粉絲數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我們無從得知,以坐擁 8400 萬 Instagram 粉絲的 Kourtney Kardashian 的影響力,會有多少人在劇集播出後順便搜索一下「Kourtney 同款」,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穿旗袍的 Kardashian」形象,正是我們所處的這一以「娛樂」和「消費」為媒介的同質世界的一抹縮影。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Samuel Guì Yang 帶有中國元素的設計,來自 2019 春夏

設計師 Samuel Guì Yang —— 楊桂東來自深圳,與許多同樣來自這一中國經濟特區的「80 後」「90 後」設計師一樣,他選擇在倫敦完成對時裝設計的學習。關於他的故事,我們也曾有過多次報道。在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楊桂東一度為自己的「身份」感到無力和困惑,但也正是這種經歷過掙扎與矛盾的心理,讓他選擇了在畢業後,返回自己成長的源頭,創立品牌。

熟悉 Samuel Guì Yang 品牌的人都知道,楊桂東的創作語言整體上是非常「東方式」的。但他的東方,並非市面上大多數的設計那樣,只是對中國傳統元素流於表面的借鑑和堆砌。在他的作品中,「東方-中國」是流露於氣韻中的,是第一眼的感觀,亦可在觀賞後細細回味。但極為矛盾和有趣的是,撐起 Samuel Guì Yang 大多數單品的,卻是非常「西式」的骨架。這種對看似衝突元素的巧妙融合,使他的設計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為現代。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2019 年 10 月,設計師 Samuel Yang(楊桂東)在上海雍福會舉辦 2020 春夏系列的時裝秀,這是他第一次在時裝週的體系中獨立辦秀。在他身後是時尚公關公司 Attila & Co. 創始人 Andreina Longhi。攝影師:Meiwen

雖然來自深圳,楊桂東卻受潮汕文化的影響頗深。這位祖籍潮汕的設計師,童年有不少時光是在那裡度過的 —— 而他又是個念舊的人,恰好潮汕地區又相對完整地保留著諸多中華傳統,這一切也從側面幫助了他在日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設計美學風格。

同樣來自深圳,祖籍為潮汕的還有獨立設計師陳安琪(Angel Chen)—— 她也是聖馬丁的校友。現在,這個曾經叛逆的「90 後」女孩已然是中國新生代時裝設計師大軍中的佼佼者之一了。她曾幾度登上世界各大時裝週的T臺。就在不久前,她還剛剛完成了與瑞典時尚巨頭 H&M 的「Angel Chen × H&M」合作系列,這也是 H&M 歷史上首度與中國設計師合作的完整聯名系列。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Angel Chen × H&M 聯名活動外景

對於 H&M 來說,這次合作是基於集團的「本土化」戰略,意在為中國 —— 這個 H&M 品牌的全球第四大市場 ——「量身定製」。因此,向來在設計上突出東方符號的陳安琪也順勢成為其首選對象。在這次的合作系列中,騰龍、仙鶴、松樹、翠竹及漢字等元素反覆交替出現,正紅、明黃這些「代表中國」的顏色亦相當打眼,對刺繡、印花和肌理表現等工藝的偏愛延續了 Angel Chen 品牌的一貫風格,「功夫」主題更強化了人們對這個系列整體概念的理解。因此,無論對 H&M,還是陳安琪來說,這次合作都是個不錯的嘗試。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Angel Chen × H&M 秀場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系列的發售地區,除了主要針對中國(含港澳臺地區),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官網電商)和加拿大 —— 以上皆是眾所周知以華人為主或聚集著大量華人的區域。

以時裝為載體進行「輸出中國」,除了藉助中華傳統文化及元素之外,另一途徑便是搭乘當下風頭正勁的「街頭時尚」快車。

去年「十一」當天,設計師王逢陳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條有關國慶的內容,配圖是她在兩年多前於紐約發佈的 Feng Chen Wang 2018 春夏「Made in China」主題系列。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Feng Chen Wang 2018 春夏

紐約是王逢陳的「福地」。剛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剛畢業,她就曾攜自己的畢業設計系列踏上紐約時裝週的T臺,並取得了不俗的反響。而在 2018 春夏這一季重返紐約,她則選擇「宣佈」自己的「中國身份」,此舉對她來說別具意義。在接受某中國媒體的採訪時,她說道:「我很喜歡紐約,我跟這裡的關係非常特別也非常緊密,我的第一場秀就是在紐約走的……我們的報道非常熱門,因為我們的秀總是跟文化有點關係。我看 Vogue Runway 這次總結很有意思,他們覺得這次我們混合了不同國家的背景,重新定義了非常國際化的『Made in China』。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Feng Chen Wang 2018 春夏

如果不是在這一季選擇「自曝身份」,相信你很難從 Feng Chen Wang 的任何一個系列中找到和「中國」相關的痕跡,這位同樣留學於英國的福建籍設計師擅長的是當前風頭正勁,而本源來自黑人文化的街頭風格服飾。她的設計也備受國際流行明星的喜愛,從 Rihanna 到 Bebe Rexha,乃至 NBA 明星都曾穿過她的設計。

除了以上三位在內的獨立設計師,中國本土的商業品牌也開始更多選擇走上「輸出中國」的道路。

同樣是在紐約,前有 2018 春夏系列的 Feng Chen Wang,後有 2018 秋冬系列的李寧。2018 年 2 月,李寧藉助天貓平臺首次亮相紐約時裝週。這真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瞬間 —— 模特們胸前鮮紅的「中國李寧」字樣醒目地展現在中外媒體和國內外網民的眼前,彷彿一種宣言。這場秀後,在最年輕的「90 至 10 後」消費者中,「李寧」一下子火了。從知名度、口碑到銷售額,李寧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從一個人們印象中的運動「老品牌」直接晉升為最時髦的「國潮」品牌之一。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李寧 2018 秋冬

除了將「國潮」作為賣點的代表李寧外,「中國身份」的彰顯也越發頻繁地被商業品牌納入考量。

鄂爾多斯,一個由經典的「媽媽牌」成功轉型為中國高端羊絨時裝代名詞的本土品牌,自選擇劉雯作為品言人起,顯著的「中國性」便一點點明晰起來。2019 年秋冬,鄂爾多斯推出了以可持續時尚為核心理念的特別系列 ——「善SHàN」。從解構漢字「善」開始,鄂爾多斯將關於「羊」和「美」在古代中國人民眼中的內在聯繫娓娓道來,從文化根源上啟發消費者去重溫那些蒙塵已久的美好傳統。這個小小的舉動正是鄂爾多斯擁有「中國智慧」的體現,它也定義了一個真正的中國品牌在當下消費主義大潮的裹挾中,應該樹立怎樣的價值觀。「善 SHàN」系列將再生羊絨、犛牛絨與現代科技工藝結合,在時尚與環保之間探索一種平衡。不僅如此,它還傳遞和提倡著人與世間萬物和諧共存的生活態度。這樣的理念,不僅僅適用於現代西方,更是來源於中國傳統的。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以再生羊絨面料創作的鄂爾多斯善 SHàN 系列

除了鄂爾多斯,商業品牌中具有突出「中國性」的還包括二十多年來一直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理念的 Icicle,以及在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東方美學」的 Edition。這兩個中國本土商業時裝品牌中的佼佼者,其發力點還在於對「可持續」的關注和投入。

在以西方語境為基礎的時裝世界中,中國的新生代設計師和商業品牌們漸漸開拓出一條書寫「自我身份」的道路。這條路道阻且長,好在已經有人邁出了第一步。但是,我們也需要意識到,在不斷強調和輸出「中國身份」的背後,中國的設計者也同時面臨著更加宏觀的問題和更為迫切的使命。

2019 年 11 月,倫敦的中國時裝設計師圈掀起了一陣巨浪。在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下屬的時尚與紡織品專業預科官方 Instagram 上,有人放出涉嫌種族歧視和辱華的內容。隨後,事件經過網絡傳播,迅速在中國新生代設計師圈內發酵,近百位畢業或就讀於倫敦藝術大學旗下院校的中國設計師聯名上書母校,要求對此事進行公開表態和正式道歉。最終,聖馬丁正式公開道歉。

從表面看,這類事件是當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和國內高漲的愛國情緒又一次碰撞的縮影。尤其是近兩年,這類事件正在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時尚界,從前端的時尚教育領域到終端的奢侈品牌,似乎無一倖免。而事實上,這類事件的層出不窮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即當下的中國時裝設計,是否能與日漸崛起的國力和民族形象相匹配,是否具備有說服力的「軟實力」,來為「中國設計」發聲並贏得尊嚴?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Uma Wang 2020 春夏系列;具有東方哲學意味的剪裁設計

在近些年,尤其是 2019 年「十一」國慶之後,許多人越來越感覺到:「中國」這個身份,變得更「酷」了。21 世紀已經過去了兩個十年,時代的浪潮也再度回到東方,回到中國。隨著國力的快速發展,中國人的內心越來越確信這一點。但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對「軟實力」的需求也在此刻加倍凸顯。與我們的信心不匹配的是,在文化領域,我們依然缺乏能夠言明自身的底氣,這讓我們沒有把握能夠奪回自己的話語權。中國在發聲,但卻缺乏有效、持續的內容,而這終將成為我們「軟實力」崛起道路上的一塊巨大絆腳石。

中國問題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曾在他的著作《中國的知識重建》中系統地論述過這個問題。他強調,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卻還不能回答「中國是誰」這個問題,儘管「隨著經濟的崛起,中國內部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驅動力,希望西方來了解中國,瞭解中國崛起的意義」。但很可惜的是,目前,西方世界仍然掌握著解釋世界的權利和通道,而中國乃至東亞社會的崛起,雖然並沒有照搬西方的發展道路,但在思想領域方面,由於近現代缺乏具體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往往面臨著被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世界任意曲解甚至「妖魔化」的局面;而在國內,情勢也不容樂觀。

在歷經了近二百年的近代化和現代化洗禮後,人們也早已習慣了用西方建立的知識體系來解釋自身,但這往往是偏頗和不恰當的,以至於在很多情況下陷入被動。中國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但它們無法就當下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給出一個適時的答案,傳統與當下是割裂的。沒有符合時代的知識體系,沒有足夠「軟實力」的輸出,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認同和尊重。2019 年,相信很多人已經深刻感受到了這種影響體現的方方面面。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Feng Chen Wang 2018 春夏

國內的時裝創意行業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近五六年,是中國設計師品牌集中爆發的階段。這一點,從上海時裝週期間的各類秀場和 showroom 都能得到證實。然而,市場的活躍並不能代表設計「話語權」的強大。從此次的「聖馬丁事件」,我們發現,在過去的十年間,每年應該至少有幾十至上百位不等的中國留學生前往倫敦藝術大學學習,這還不包括前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和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等其他世界頂級藝術設計名校留學的學生。然而,走出國門的年輕人學習的也全部是根植於西方傳統的設計觀念和技法。無論是在設計內容還是設計理念上,設計師們都很難從根本上掙脫西方語境的桎梏,尤其是在中華傳統文化斷層的基礎上。

關於這一點,很多人不以為然。的確,在西方語境「一統天下」的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西方式的定義和形式,這畢竟也是構成「現代」的基礎。很多人認為,不論怎樣,我們的「中國身份」總是毋庸置疑的,就衝這一點,難道還「不夠中國」嗎?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設計師 Samuel Yang(楊桂東)在上海雍福會舉辦 2020 春夏系列的時裝秀

但實際情況或許沒有那麼樂觀。因為道理很簡單,假如你不去「解釋」和「定義」自己,那結果只有一個:別人會「幫」你定義。而來自他者的定義,必然是片面和難以控制的。因此,定義自己是很必要的,而且十分迫切。

儘管現代時裝設計的「根」在西方,但我們仍然有機會重新定義它,就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國力增強而走出國門的日本設計師一樣。此時此刻,歷史的機遇就擺在我們面前,中國的設計師要做的不僅僅是「又一件漂亮的衣服」,而應該自覺地實踐文化使者的身份。在被遺忘一百多年之後重新告訴世界,真實的我們是何模樣,這應該是當下中國設計最重要的使命。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編排:Lu Wang

中国设计输出的中国身份是有限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