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這次疫情來看人口流動,還想去外地打工麼?有什麼想法?

土豆不是地瓜呀


不打工以後可能要向互聯網找事情做,工業區人多事雜,還真不如在家乾點什麼,以後不知道又出現什麼病的,還是農村安逸


只做好市民


我們兩夫妻是打工的時候戀愛結婚的,我老公8000元,我5000元,除去租房路費寄回家求人辦事等一年存7萬,好難融入當地生活。有了孩子後,我們就在縣開發區找了工作,我老公6000元,我4000元,早9晚5,中午廠裡提供午餐,過正常人的生活,晚上一家人聊聊天逗逗孩子,父母做好飯,休息時有時去同學朋友家吃飯,有事大家互相幫忙,一年存6萬,我覺得能不出去最好。


懂你38487363


我的家鄉是湖北荊州的一個縣級市!本地的消費水平偏高,本地各行各業工資水平低下!房價6000多一平,本地沒有特別多的就業崗位即使有工資也非常低!本地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掙錢,兩口子省一點的話一年也有10來萬!就目前的狀態還是會選擇出去打工比較好!


火星探測計劃


其實現在經濟發展已經開始從東部往西部慢慢的轉移,原來人口的輸出大省比如河南,四川,重慶等地,現在出來的人也相對沒有以前那麼多了。從我的角度來說,我更願意到離家近的地方工作,為什麼呢?

1.離家近,生活比較習慣,風土人情也比較瞭解,更容易適應。

2.古話說,父母在不遠游。去了外地一年見不到家人幾次。

3.自己的親戚朋友離的近,也不會那麼孤單。

4.現在就業方式有很多,網絡越來越發達,在家也有很多的機會。

所以如果從我的角度,我會盡量不外出。


在福州的那個菜頭


轉眼春節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如在每年,過了正月十五,農民工朋友就會爭搶著往外走,不管對家人有多不捨,也都會為了多賺點而奔走他鄉,我表弟家3口人分17.5畝地,種地收入少,年年這個時候都出來打工,沒辦法的事。

可是今年的形勢卻有些不同,由於出一了新冠疫情,從交通、出行風險、尋找工作難度等多個方面,讓本應農民外出打工的旺季變得行者寥寥。最近就有網友留言,年都過去半個月了,總在家待著也呆不起啊,現在出去打工行不行?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個事。

在筆者看來,要分根據自己所處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是否出行,不能一概而論。

第一種情況,如果當地沒發生疫情,並且公路、鐵路都沒有停運。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外出打工。但是出行一定要考慮交通工具最好不要途經疫區,並且打工的目的地也沒有發生疫情,如果具備這幾個條件,我個人認為現在可以考慮外出打工。

第二種情況,如果當地疫情比較輕微,也可以考慮外出打工,但有一定要考慮,就是交通工具的選擇,如果一同出去的人多,可以考慮與用人單位聯繫,採用“點對點”專線輸送的形式,保證人身安全,就象2月8日南充高坪48名農民工乘坐專線返回廣東東莞上工那樣,安全性大大提高。還有2月9日內江市用2輛“農民工返崗專家車”將91名農民工“點對點、一站式”運送到廣東深圳的工作崗位上。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一定要慎重,如果條件允許,應該暫緩出行。

第三種情況,就是如果當地的疫情比較重,我個人看法是就不要走了,因為一則各種公共交通工具都停運了,出行難度加大;二則當地號召在家待著,不要亂動,應該聽國家的,以免造成交叉傳染;三則現在發生疫情的地區比較多,企業開工也會延後,不好找活兒。我姐家孩子去煙臺一個電子廠打工,聽說廠子延期開工,一直沒走,打算疫情過去了再走。

現在看,內江市的做法不錯,希望各級政府能多向內江那樣,幫助農民早日安全返崗,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依個人看來,只要家裡能維持下去,在不能保證絕對安全的情況下,還是在家待著吧,等疫情過了再說,收入減少點總比出去冒風險強多了,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大家說咋辦好?



唐and甄


人口流動是人類幾千年的遷徙習慣。縱觀世界歷史,每一次人類進程革命都伴隨著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可以說從古至今,人都是遵從本能,趨利避害,奔著可以讓自己生活更好的地區發展,從跟隨河流到跟隨經濟中心城市,可能未來的時間裡也是很難改變的,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教育醫療資源,即使再高的房價都不能阻擋北上廣的吸引力。幾乎清一色的回答都是,無可奈何,背上行囊還要繼續。但是既然在這裡提了這個問題,肯定是有個人獨特的想法。說句實在的,現在的國家級經濟中心基本已經固定,想要的教育醫療公平的就業環境晉升空間基本也就是這些,說句不設防的,在北上廣,無數的年輕人用自己的青春貢獻了高速發展的城市,其中極少數能留下來安家立業,更多留下來的人就像候鳥一下遷徙,春夏秋冬樂此不疲,可是隨著年齡增長,一個人終歸要回歸家庭,一個家庭考慮的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家人。可以說,無法安家但是依然停留下來的人,犧牲的是一家人珍貴的時光,孩子的成長,年邁的父母,每一次選擇都是一場有去無回的訣別。城市化進程催生了經濟,也催生了精神障礙,夜深人靜,到底是滿滿的鬥志和成就感,還是孤寂思念的情緒,不是當事人我們都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就是此刻,獨在異鄉為異客,必然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個人都是“進城務工人員”沒有職位高低之分,會不會哪一句話忽然就讓你醍醐灌頂,覺得得到遠不如失去?時間不能重來,人生沒有二次,這裡我不是說外出務工就是棄父母妻兒,只是從社會現實角度來說,是一個無法迴避客觀存在的問題。人的情感需求終歸是大於物質需求的。或許有一個更美好的願景能幫我們以人為本,尊重人性。那就是建立自己家鄉的經濟中心,而不是遙遠的第二故鄉。畢竟,只提問不回答,看上去總容易引起誤會。現在國內人口基礎並不在少數,下一代的教育也不可能只依靠校園,大量人口遠地區就業確實不利於社會穩定。這裡我偏重於沒有能力的一部分人。在我看來,討論這個問題,主要針對的不是有能力在第二故鄉安家立業,能對自己完全負責的這部分人,而是真正的流動人口(此處沒有歧視的意思)畢竟目前凸顯的問題類似留守兒童,社會閒散人員,都是不爭的事實。城市的包容性讓我們沒有辦法區別對待別人,接納了好的,也不得不接納了一些有問題的。有了問題,就要正式問題,去想解決辦法,而不是不得已而為之。試問,如果可以,誰願意背井離鄉,除了那些有崇高使命的部分人,確實能在其位謀其事的。這就是涉及到產業轉移的問題,讓一些二級產業適當像一線二線城市轉移,對部分人來說,我工作的內容並非高精尖,我是不是在第一故鄉可以享受相對有優勢的收入,我能保證生存,更能保證生活,而不是不分行業,我開滴滴也要去北上廣分一杯羹(雖然確實北上廣一杯羹可能還是比較大碗)。我們是不是可以創造這樣的環境,通過一些改變,讓一部分人,既能為經濟做貢獻,又能享受相對美好的生活。這裡我再強調一下我的觀點,我認為所有為了生活努力奮鬥的人都值得尊敬,職業不分高低貴賤,現在國家經濟需要發展,每個勞動人口只要不在家一呆,都是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都應該值得敬佩。我只是希望,我們每天努力工作的同時,是不是下了班,想見父母的時候,可以子欲養而親還在,想陪孩子的時候,可以以身作則不錯過成長。用一句現在特別流行的網絡俗語,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再接一句,我深切的熱愛我的祖國,我也深切的熱愛我的家鄉,我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更希望我的遷徙和留守都自有其價值!


土豆不是地瓜呀


一邊是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一邊是放棄薪水乃至失業風險。

職場人會不會按時去上班呢?

不消說,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交警朋友告訴我,儘管疫情嚴重,春節之後的返程高峰已經出現,不少高速公路像往年一樣,開始堵了。

你也可以問問周圍,除了罵兩句黑心老闆,除了加緊多準備點口罩和酒精,大多數人都已經做好了返工的準備,或者,已經坐到辦公桌前。

當然了,這種時候老闆們也不容易,畢竟每天睜開眼睛,房租、工資……都是成千上萬的開門費,不少行業幾乎癱瘓,中小企業主們的一片哀嚎,都已經刷屏了。

這個截屏在不少刷屏文章裡出現過

說回我們職場人,所有人都在擔心,伴隨返程高峰,病毒的又一次傳染會加強。

可是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上班。

這讓我想起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的那個比喻:

“就像舉著火把穿過炸藥廠去撿黃金,第一次第二次可能運氣好,後面呢?”

疫情當前,你為什麼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去上班?

我覺得,除了少部分人已經在公司混到一定位置,離職意味著要找新東家從基層重新開始,大部分人的答案只有一個:

沒錢。

不要以為只有公司才有“開門費”,當每天早上,你從床上睜開眼睛醒過來,其實就已經在花錢了。

過年這幾天不是閒嘛,我跟幾個朋友打電話拜年,大家都在聊要不要按時上班,一箇中產朋友的話,我覺得很有代表性。

她說,怎麼可能不上呢?

一個月八九千的房貸得還吧;車雖然是全款買的,樓下的車位卻是租的,一年要小一萬;車的保險也要好幾千;

孩子的學費和補習班得小几萬;

老人退休金只夠吃飯,固定的藥費好幾千是夫妻倆承擔;

夫妻兩人的保險,要花一萬多;

這樣算下來,就是不吃不喝不買衣服不逛街不應酬更不旅遊,家庭一年的開支,也得接近二十萬了。

疫情嚴重不去上班,這二十萬從哪裡來?

不是上不上班的問題,而是公司資金鍊還沒斷,還在持續經營,自己有班可以上,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大家常說,年輕時拿命換錢,年紀大了是拿錢換命。

我覺得現在疫情當前,這個說法已經變得更加殘酷,殘酷到赤裸裸。

家裡存款夠的,現金流充裕的,就是可以不上班,大不了幾個月後重新找工作,職業生涯受影響,也好過生命被威脅。

這叫拿錢換命。

像我那位中產朋友,平時手腳散,開銷大,沒什麼節餘的,真的就只能拿命換錢了。

這段視頻反正我是看得心裡直冒汗,長時間密閉空間裡,口罩能起多大作用呢?

很多人都在抱怨,疫情的偶然爆發,讓他們不得不身處這個兩難境地。

要麼繼續呆在家,沒錢吃飯;

要麼出門上班,冒死掙錢。

我只能嘆口氣,搖搖頭。

如果你讀過一本叫《黑天鵝》的書,就會知道,這種兩難境地並非偶然,或者說,是必然中的偶然。

書的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紐約大學特聘教授,還是一個統計學家。

塔勒佈教授更富盛名的身份,是金融作家,他的兩本超級暢銷書,已經成為華爾街投資人士必讀的經典著作。

《黑天鵝》就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隨機致富的傻瓜》)

塔勒布定義的“黑天鵝事件”,指非常難以預測,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連鎖的負面反應,甚至會顛覆整個局勢。

這次疫情,絕對是2020年的第一隻黑天鵝了。

是啊,我臘月二十八回到老家之前,肺炎病毒傳播還算不上辦公室裡的主要話題。

回來兩天後,朋友圈開始刷屏,直到現在全國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口罩酒精脫銷,農村城市嚴防死守,國家總理掛帥防治疫情組長……

這局面,誰能料到呢?

對於黑天鵝事件,塔勒布提出了5個基本的應對原則:

1,不要預測;2,謹慎預防;3,危中取機;4,不要負債;5,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持充足冗餘。

什麼叫“保持充足冗餘”?

就是你要有足夠多的現錢!

如果有足夠多的現金流,我們拿出錢來換命就是,哪還需要糾結上不上班呢?

好了,既然保持充足的現金流,就可以在類似這次疫情出現,黑天鵝飛舞的時候掌握主動,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不願意節省開支,主動儲蓄?

就像隨著保險業的發展,保險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抱著僥倖心理,拒絕買保險,天天肉身在裸奔?

塔勒布的看法是,因為人們普遍不夠“誠實”。

這裡的“誠實”不是指撒謊,或者人品有問題,而是:願不願意承認和接受現實。

現實是什麼?

你可能留意到了,《黑天鵝》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叫做“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塔勒布的意思很明確,我們必須承認,未來本來就是“不可預知”的,因為黑天鵝隨時可能出現。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這次新冠疫情當然是只大的黑天鵝,那麼行業衰退,算不算小一號的黑天鵝呢?

再小一點的,業務受阻、公司裁員、組織調整,甚至辦公室政治;家人重疾,意外受傷……這些對你個人來說,也算是黑天鵝事件吧。

換句話說,即使沒有新冠病毒疫情,也會有其它黑天鵝,鬼知道潛伏在什麼地方,在你最脆弱的時候出現,橫掃一切。

我們只有鼓起勇氣承認這一點,誠實面對和接受它,才可能約束自己,控制花銷,控制慾望,從收入裡拿出一部分來,留著應急和保命。

靠辛苦掙的錢,不要靠衝動花光了。

直到某一天黑天鵝意外飛舞,你才能靠著餘糧,撐過漫長寒冬。

這次疫情爆發,你為了討生活不得不上班,也許平安無事,也許出門就中招。

我希望你足夠幸運,能從疫情裡倖存下來,更希望你反省自身,改正行動,為健康和未來生活修築起防火牆。

很多年前,法國作家加繆在《鼠疫》一書中,借裡厄醫生的口說到:

“這一切裡面並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的問題。與鼠疫鬥爭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誠實。”

讓誠實成為你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願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能平安度過疫情,在災難中成長起來。


百搭妙不可言


春節之後的兩個月,一直都是一年中唯二的求職高潮期。 而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令所有人措手不及。 發口罩,測體溫,還要安撫人心,忙碌的HR們的招聘工作受到影響了嗎? 近日,脈脈數據研究院對HR群體做了一個小型訪問,有60%的HR認為“受疫情影響,招人更難了”。 直面疫情,裁人還是招人?HR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儘管疫情打亂了企業們的招聘節奏,但HR們真的老老實實在家當“鹹魚”嗎?疫情之下,HR們都在幹什麼? 員工充滿疑惑,HR渾身是鍋 “現在的工作時間是24小時乘7個工作日。“在一家大集團做HR的恩先生,電話中聽起來有些疲憊,“疫情帶來辦公模式的巨大變化,而員工們將對工作的所有疑惑全部推給了HR們。” 恩先生說,由於剛開始實施在家辦公且比較突然,所以很多制度、流程都需要HR這邊來梳理。年後雖然沒有去公司上班,但基本上每天要開八個小時線上視頻會議。“有時候,八小時會剛結束,就會有很多員工來諮詢。關於打卡、績效、收入……” “以前諮詢集中在發薪前,而現在,因為沒有了明顯的上下班時間節點,所以員工們真是抄起電話就問你。” 除此之外,疫情期間的HR工作,還包括員工關懷。


0孤月痕0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說起打工,只是為了養家餬口,對於我們這種沒有什麼一技之長的人來說,除了能進工廠打工掙點錢,還能做什麼呢?誰願意背井離鄉,千里迢迢,跑到外面去打工。只能說老家的條件不允許,城市發展不起來,帶不動本地的就業。

作為我們八零後的人來說,上有老,下有小,家裡的那點工資根本滿足不了日常的開銷,只能去發達一點的城市,才能省點錢補貼家用,畢竟發達的城市公司多,選擇也相對多一點。

常年在外面打工,自己的那點技能也只有在公司才能發揮出來,被人認可,回家有誰認可你,而且有些行業本來就少,想在家找到對口的太難了。

出來打工,能勉強頂得住家裡日常開銷,稍微拼點還能存點錢。不出來,生活都成問題,你說到底要不要出來,這是沒辦法的,等到那天家鄉發展好了,我也可以不用出來,不用跑這麼遠來打工,那該多好吖!



黑馬飛哥


一:疫情期間的閉門不出,一方面讓人們的行動受限,做出了比如網上買菜這樣的事情,一方面長期在家依然滿足了生活所需,也在改變人們的思維。比如越來越多的人提到電商,新零售,智能機器人。相信疫情過後,會有更多的人習慣了網上買菜,社區群裡團購物品,習慣出門戴口罩😷等。

二:重複21天就會形成一個習慣。同理,人們也接受了多睡,晚睡,懶惰,懶散。休息兩天都需要調整,當然休息一個月,肯定需要更多時間的調整。而或許也有人會考慮,不再想回到大城市的繁忙生活裡,以身體為第一,以家庭為重,從而不再外出打工。

三:從江蘇等地接人返工來看,返工者人數並不多。這也是一次搶人大戰。相信這次以後,外出務工的人會減少。待在家時間久了,習慣了這種舒適度,就不再想去外地了。何況,目前的工資差距不太大了。對於普通工作者而言,在家附近也可以找到工作。

四:從疫情的發展,智能科技的投入來看,以後企業會加大智能機器替代人工。這順應了物聯網,5G,人工智能的一次大的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