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说说易经:长守“中道”


易经“恒”卦,其“九二”(如图)爻辞说:“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说说易经:长守“中道”

“恒”卦


其含义是,悔憾消除。《象传》说:“九二‘悔憾消除’,是能够长久居中。

其中,“恒”,久,恒久,恒常。“悔”,悔憾。“亡”,消亡。

易有六十四卦,每个卦由上下两个单卦各三个爻构成,这六爻的爻位,自下而上依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易经符号阳爻“⚊”统称作“九”;阴爻“⚋”统称作“六”。“恒”卦由下上数第二爻序位是“二”,又是阳爻,就称作“九二”。

三国时,魏学者王弼,解读此爻道:“虽失其位,恒位于中,可以消悔也。”(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九二”之爻,虽然不当其位(阳爻处于柔位“二”),但久居于中位,可以消除悔憾。

唐代大儒孔颖达,解释道:“失位故称‘悔’,居中故‘悔亡’也。‘能久中’者,处恒故能久,位在于中,所以消悔也。”(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九二”因不当位,所以称有“悔”,而又居中,所以“悔亡”(悔憾消除)。“能久中”,是说处于“恒常”之境,所以能够长久,位居于中,所以消除悔憾。

北宋大儒程颐,进而分析道:“在恒之义,居得其正,则常道也。九,阳爻,居阴位,非常理也。处非其常,本当有悔,而九二以中德而应于五,五复居中,以中而应中,其处与动,皆得中也,是能恒久于中也。能恒久于中,则不失正矣。中重于正,正不必中也。九二以刚中之德而应于中,德之胜也,足以亡其悔矣。人能恒久于中,岂止亡其悔,德之善也。”(宋程颐《伊川易传》)

在“恒久”内涵中,居处得正,就是常道。“九二”,阳爻,居于阴位,不属常理。所处不属常理,本当有悔憾,而“九二”凭以中正之德,与“六五”因应,“六五”又居中,以“中”而呼应“中”,“九二”的静处与行动,都得有中道,能够恒久持中。能恒久持中,就不失正道。“中”重于“正”,“正”不必“中”。“九二”以刚中之德因应于中,可谓道德出众,足以消除其悔憾。人能恒久持中,岂止消除悔憾,是德之大善。

可见,“九二”之爻,本性刚阳,因处于阴柔之位,才有悔憾。却又处于“恒”境,能够久守持中,颇有“刚中之德”,所以,反而抵消了悔憾。

“不偏不倚,无适无莫”(明智旭《周易禅解》),久守中道,德之大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