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好久不見!華強北、東門、科技園

好久不見!華強北、東門、科技園

好久不見!華強北、東門、科技園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防疫攻堅時期,深圳拉開了復工的序幕。那麼,往日裡車流湍急、人山人海的熱區在復工首日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2月24日下午,記者走訪了東門步行街、華強北電子商業街、南山科技園,人流量與車流量雖無往日裡多,但相較復工前確實有一些“回暖”。

東門

早在2月2日,記者曾到訪過行情冷清的東門步行街,24日下午3點,又重返該地發現也是相差無幾。一名市容巡查員告訴記者,“今天已經算是這段時間來人流量比較多的了,有一部分店鋪也陸續開始營業了,但目前復工情況還不到平日的一成。”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上圖為2月2日,在東門步行街人煙稀少,下圖為2月24日,東門步行街進入復工第一天,營業的店面還不到往日的一成。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東門步行街,人流量略有增多。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東門步行街部分商鋪已開始營業。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東門步行街營業的店面還不到往日的一成。

華強北

而在華強北電子商業街記者看到,街道的中間上搭起了許多臨時帳篷,地上散落著裝載有各類電子產品的紙箱,商家們正忙著清點貨物,為眼下復工做準備。相較2日記者看到的景象,今日人流量有明顯的增多,部分店面也開始恢復營業。

“早上坐地鐵四號線過來感覺人還是很多,我還專門戴了兩個口罩。“家住龍華區的劉女士是華強北的一位商家,她正在清點剛到的一批貨物。“我們也怕感染啊,但還是要想辦法維持生計,小心一點就是咯。“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上圖為2月2日,人跡罕見的華強北電子商業街,下圖為2月24日,華強北電子商業街人流量已有明顯增多。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華強北電子商業街中間則上搭起了許多臨時帳篷,商家正在清點貨物。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華強北電子商業街很多商家在拖運貨物。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華強北電子商業街車流量也有明顯增多。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一位商家正在清點貨物。

南山科技園

在南山科技園等片區,各停車場再無空位,正式復工首日,便出現車輛大排長龍的景象。值守的保安告訴記者,昨天這裡還沒有這麼多車的,今天上班開始,就跟先前一樣了,終於開始正常上班了。

臨近下班時間,記者看到,華潤·萬象天地外的路口開始出現擁堵,一改前幾日的寧靜,路過的行人也多了起來。在深圳軟件園門外,大量的士在等候著下班的市民,快遞小哥滿載著包裹,等著收件人前來取件。的士司機劉師傅表示,我們在師傅的微信群裡已經相互通知了,今天正式開始上班,所以早早來科技園等下班的人。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深圳科技園大樓外,工作時間的科苑科發路口車流量依舊不小。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工作時間的中興樓外,依舊有些許行人過往。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南山高新科技園內,幾乎沒有多餘的停車位。

高新園地鐵站

在高新園地鐵站,隨著下班高峰的到來,站內的乘客漸漸多了起來,高新園地鐵站陳站長告訴記者,今日正式復工後,早高峰07:30-09:30期間進出站合計10857人次。相較2月17日(星期一)早高峰進出站的3778人次,增加7079人次,同比增加187.37%;相較春節前1月6日(星期一)早高峰進出站的41298人次,減少30441人次,同比減少73.7%。

晚高峰17:30-19:30進出站合計9104人次。相較2月17日(星期一)晚高峰進出站的3417人次,增加5687人次,同比增加166.43%。相較春節前1月6日(星期一)晚高峰進出站的27140人次,減少18036人次,同比減少66.5%。

由數據可見,相較於上週的站內乘客數量已經大幅度增長,但是較往日的人流量,依舊相差甚遠。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高新園地鐵站,如往日般,上車需要排隊了。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下班時間,地鐵站內人流開始增加。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下班的市民行跡匆匆。

道路上的車輛也漸漸多了起來,臨近下班高峰,多數路口也開始出現擁堵,深南大道和沙河東路交叉路口,在遠處便排起了長隊,該堵車的地方如往常一般開始堵車了。不知為何,今天的車一點也沒堵到心裡去。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華潤·萬象天地外的路口如平時一般,出現擁堵跡象。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深南大道和科技南十路的交叉路口,車流量增加。

好久不见!华强北、东门、科技园

深南大道和沙河東路交叉路口,遠處便排起了長隊。

眼看著深圳正在逐漸恢復昔日的朝氣,

燈火通明的寫字樓、

熙熙攘攘的商業街、

車馬不息的深南大道……

不久將回到每個深圳人的眼前。

內容來源: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吳梓欣 鍾鴻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