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七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為何有3本被刪掉?

情授


中國文學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普及度最高的古典文學莫過於七大名著,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七大瑰寶,它們分別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四大名著是在新中國成立解放之後才有的說法,而在解放之前其實是有7大名著的。而另外三大名著也是家喻戶曉,那麼究竟為何要把7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呢?

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原因一

清朝時期《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被列為七大名著。不過《聊齋志異》裡面的章節大部分都是短篇,這或許對於民眾是比較喜歡,可是對於社會要求宣傳卻並不適合。而《儒林外史》雖然長篇,可是裡面沒有整個流暢的故事也沒有明確的主角。而當時人民出版社,自然也要考慮對於利益的取捨,雖然說《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在文學上的造詣是足夠的,也是受到肯定的,可是最終卻也沒有入選為四大名著。

原因二

四大名著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被稱為是四大奇書,而這四大奇書自然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眾所周知,裡面有大量的“性”描學,因為文筆比較露骨,最終被列為是禁書,此後《紅樓夢》便取代了它的位置。


原因三

新中國成立後價值觀導向需求。《紅樓夢》說的是封建大家族的毀滅,預示著舊的社會已毀滅,而新的光明社會已誕生;《三國演義》說的是歷史大勢是分久必合,分久必合,當時新中國已誕生,新中國的誕生,說明曾歷經一盤散沙的中國,從此走向統一,走向昌盛;《水滸傳》說的是逼上樑上,新中國的誕生,正是因為舊的黑暗社會,逼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造了反,才建立起來的;《西遊記》也是這樣,是因為中國人民鬧了舊的黑暗的那個天宮,並取來新的“真經”,才走向了光明的新社會。這四部雖然也有糟粕,但總體導向是可取的,而其它三部在這方面就差遠了。


中國的四大名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光耀世界,就其文學價值以及思想深刻上來說,比世界上任何一部名著都高的多,但是其他四大名著也是非常了不起的。現在也有人認為“金”的文學藝術價值一點也不亞於“水三西紅”,這本第一輪被“淘汰”的奇書甚至被認為是“紅樓之母”,而“聊齋”也成為了影視常青題材,至於“儒”在文學層面得到的評價相對其他的則要低一些,但“儒”的現實意義仍然得到了同類題材的“鼻祖級”這一評價。


品牌戰略故事


提起名著,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咱們的四大經典名著:《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但是其實在歷史上咱們有一段時間是不止這麼幾本著作的,那時候一共有七本名著(中國古代人似乎對七這個數字情有獨鍾:一週是七天、顏色有七色、人有七情、七夕節等),除了上述的四本之外,還要再加上《金瓶梅》、《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這三本,下面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三本著作在“七大名著”中的“消亡史”,看看為何它們在“名著”中來了又走。



《金瓶梅》

《金瓶梅》作為明代“四大奇書”之首,成書於明朝中晚期,作者蘭陵笑笑生。本書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書中的三個女主人公: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在她們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得名。《金瓶梅》借用了《水滸傳》裡武松殺嫂這一典故,並以此為引,通過對邪惡勢力的代表人物西門慶的敘述全方位立體地揭示了明朝中晚期以來社會的腐敗墮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現代更是被翻拍演繹成了多部影視作品。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因為《金瓶梅》有許多情節比較情色露骨,所以一直被列為了禁書(其實實際上應該在此之前,《金瓶梅》就已經成為了禁書)。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所著的文言神話小說 ,本書表達的情感十分豐富:不但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抨擊了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表達了強烈的反封建反禮教的思想;而且通過神話的角度,描寫了很多奇異的“人妖之戀”來表達自己對理想自由愛情的嚮往,這在正處於清王朝這個封建時期的中國來說自然顯得獨樹一幟,與眾不同。

聊齋後來也曾經多次被翻拍,但似乎效果都不太理想,至今都沒有一個像六小齡童版《西遊記》、李雪健版《水滸傳》、唐國強版《三國演義》這樣公認比較經典的版本。



因為《聊齋志異》中宣傳的反封建反科舉以及自由戀愛思想太過“潮流”,可以說“糟粕”太多,所以這本書可能在清朝時期就被禁了,建國後也可能考慮到如果把這本書列為“名著”可能會影響年輕一代的價值觀,不利於老師開展教育,這本書也就沒有被選進“名著”之列了。不過所幸的是,這部書雖然沒有成為評為經典供人傳揚,但是現在好歹也還能隨手就買來一本,自己欣賞閱讀還是不成問題的,相比起《金瓶梅》它的處境還是好多了。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為清代吳敬梓創作,成書於乾隆年間。本書用寫實主義描述了各類人對於功名的不同態度揭示了清朝吏治的腐敗、科舉制度的巨大弊端(其中就產生了一個膾炙人口的典故:范進中舉)、害人的禮教等,並對此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嘲諷,可以說本書標誌了中國古代諷刺小說達到了一個不小的高峰。對此書,後人的評價也是相當之好,著名的文學大師魯迅先生說它是:“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指,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相比於前兩本,《儒林外史》算是翻拍的比較少的了,所以在公眾的知名度可能算起來也要比它們稍差一點。



《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算起來應該是屬於同時代的兩個作品,其抨擊的對象又是大同小異,所以我認為他們被強制在“名著上下架”的原因也應該差不離,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雖然《金瓶梅》、《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能夠成為我們的名著之一,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它們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地位,他們仍然是作品所屬的時代乃至於今天的優秀作品,仍然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瑰寶!


歷史漫談君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四大名著我們都知道,分別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

有人說明清時期其實是由七大名著的,為什麼後人只記得這四本呢?那另外的三本又有些什麼呢?

<strong>

一、《金瓶梅》

《金瓶梅》是明朝時期由蘭陵笑笑生所著的一部人情題材的小說,題目由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人的名字組成。描述了官僚、富商和惡霸這些勢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社會的黑暗、腐敗和人心的炎涼和麻木。但是到了清朝因為內容原因,被康熙列為禁書。

二、《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也就是我們說的《聊齋》。“聊齋”原本是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先生家中書房的名字,這本書主要記錄了蒲松齡在這間書房中的所思所想,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就叫《聊齋志異》。這本書以靈異的故事側面抨擊了封建社會的腐敗,表達了強烈的反對封建禮教,支持自由戀愛的思想。

三、《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八股科舉制度的長篇小說。

除了《金瓶梅》是因為內容不雅所以被列為禁書,這兩本在當時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兩本書,都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的不滿。

所以清朝末期的時候也是有“六大名著”這個說法的,並且還很流行。但是到了民國時期,也許是當時的人對於四這個數字有什麼執念吧,比如說有四大發明和四大天王都是“四”,所以這兩本也被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刪掉了。


江水趣談


被刪掉的三本名著,即:《金瓶梅》、《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

明朝的馮夢龍,曾把《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和《西遊記》四本鉅著列為四大奇書。雖說《金瓶梅》的文學藝術價值可能超過現在的四大名著,但由於《金瓶梅》並非能夠雅俗共賞的著作,因此,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將這本書列入禁書範疇。

當《金瓶梅》被列為禁書後,也就從四大奇書中被剔除了,而在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則當仁不讓地佔據了這個位置。

不過,在康乾時期,還出現了兩本奇書,分別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這兩本奇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其影響力絲毫不亞於曹雪芹的《紅樓夢》。

於是乎,在清末民初,就有了六大奇書或者六大名著的說法,還曾流行一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作為第一批小說名著正式出版,而《水滸傳》和《西遊記》也在不久後出版,這四本名著就形成了一個系列的叢書。

當時人們比較熱衷於定義“四大”,所以,這四本書就被人們稱為“四大名著”。

由於《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不是同一時期出版的,而且也不是同一系列的叢書,所以就沒有歸入“四大”的範疇。

至此,原本的七大名著,“金聊儒”因為各種原因被刪掉,到現在,就只剩下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以至於“金聊儒”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和“水三西紅”相媲美。


金兔歷史


人民看不懂可能是其中最大的原因,當然這其中《金瓶梅》例外。

魯迅的觀念:“窮人沒有時間之乎者也”。

1、先說文字

封建社會思想禁錮,等級森嚴,人們從出生就被分為三六九等,作為農業大國,各個朝代的農民、販夫、走卒們都只能夠個溫飽,窮是根深蒂固了的。

窮就唸不起書,更沒時間唸書,所以市井小民的白話文就應運而生。

七大名著中《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都是以白話文流傳於世。

通俗易懂是它們能夠膾炙人口的原因,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可以理解並談論。

而《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因為文言文,受眾反而被侷限在了士林和官宦人家。自然就首先被踢出四大名著行列。

2、再說內容

雖然貧窮,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總是如春天的野草般煥發勃勃生機,這生機裡就能孕育出許許多多的故事、傳說。

七大名著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民間故事的成分,但是故事反應的內容則大有區別。

已有的四大名著內容之評汗牛充棟,也不需要我來多此一嘴。我們來看另外三部名著。《金瓶梅》中國人對於床第之事向來諱莫如深,直至今日“掃黃”還是一項重要社會工作,更有小夫妻因在家中看黃片被請去警察局喝茶的事例在先。

對於《金瓶梅》也不用多說什麼了,禁,必須禁。

《儒林外史》利益腐蝕人心的官場厚黑學,官本位思想的抽骨扒皮之作,當官的人、文化人總對它愛不釋手,但是對於勞苦大眾來說,似乎離得有些太遠了。

缺少了大眾的喜愛,《儒林外史》便只能如陽春白雪般受到文化人的喜愛了。

《聊齋志異》,初看聊齋就是人妖之戀,寫神怪,《西遊記》比它技高一籌。但是諷刺人性聊齋志異一馬當先,和魯迅的文章一樣,它們總是能揭露社會的陰暗面。

神怪比不上《西遊記》,看多了還會讓人冷汗滿背,大眾看書更多的就是圖個樂呵。《聊齋志異》樂不如西遊,還得到一肚子氣,還不如去看《西遊記》。

四大名著就是中國人的大眾文化,而大眾更多耕讀傳家的窮苦人,沒有餘閒之乎者也。

因為文字的親近性具有無以倫比的魅力,帶有煙火氣的內容更給人們言談中帶來快樂,既然如此四大名著也就水到渠成。


auvya


【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好,我小答一下】

咱們中華民族有著大於等於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就憑這一點走出國門,我們都可以挺起腰板。正是因為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從古至今,流傳下來了很多文學著作,讓我們這些後人,有了數不盡的精神食糧。

1️⃣從“十大名著”到“七大名著”,發生了什麼變化?

其實,最初人們眼中是有著“十大名著的”,即《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鏡花緣》、《封神演義》、《官場現形記》、《東周列國志》。

這是最初的“十大名著”的說法,後來祛除了其中的《鏡花緣》、《封神演義》、《官場現形記》、《東周列國志》,變成了“六大名著”,後又加上了《金瓶梅》就這樣成了“七大名著”。


2️⃣從“七大名著”到“四大名著”,發生了什麼變化?

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最終將《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金瓶梅》又進行了剔除,最終形成了現在廣為認可的“四大名著”。

即現在的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四部名著,這四部名著或以歷史為基礎進行適當的演義,或積極反映了人們敢於對不平等階級制度進行反抗的積極精神,或文筆細膩文學造詣頗深,廣為流傳,被人們所接受和傳頌。


3️⃣被刪掉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清朝時期的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所創作的一個“短片故事集”,裡面有描寫科舉制度腐敗的,有描寫官場貪汙的,也有講述男女愛情故事的。不過,由於作者表現自己想法的方式大多數都是通過“妖魔鬼怪”的故事形式,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誇張,也助推了封建迷信的宣傳。

因此,《聊齋志異》與現在科技文化高度發展下,人們需要的“無神論”相違背,所以漸漸不受人們喜歡,最終被剔出了“名著”系列。


4️⃣被刪掉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朝時期小說家吳敬梓所創作的長篇小說,可以說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批判文學的巔峰之作。一直到清朝末期,甚至民國時期,它都深深影響著當時敢於批判黑暗社會的文學家們。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故事就是“范進中舉”的故事,它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的科舉制度對人格的摧殘。

而因為《儒林外史》是為了去反應以及諷刺當時的封建制度,刻意誇大以及渲染了消極的社會觀。所以,它適合專業人士去學習研判,而對於全社會而言,太過於消極的則不便列入“名著”中。


5️⃣被刪掉的:《金瓶梅》

該書一直就爭議很大,有吹捧的,有怒罵的,取自於“水滸故事”的一小段,而後加以加工成故事。但是它不知是為了加大流傳度,還是可以迎合部分讀者受眾,裡面過多涉及了低俗內容。

因此,該書甚至在封建王朝清朝時就已被視為‘禁書’,這樣的書縱使它有著再高的文化水平,但也不適合錄入“名著”中。


回答總結:

綜上所述,現在坊間相傳的“七大名著”變為“四大名著”,正是刪除了《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金瓶梅》三本書。因為畢竟無論從歷史教育方面,還是道德思想教育方面,亦或是社會風氣引導方面來說,這三本書都不太適合被廣為推廣。畢竟,社會需要的是積極向上的思想,只有這樣,人們才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鳴謝:

感謝您閱讀,喜歡我回答可以關注我,您的關注將是我持續創作優質回答的動力源泉


醉觀滄海


按照解題思路,應該是這樣回答——

第一,“七大名著”是啥?
第二,“四大名著”是啥?
第三,為啥刪掉了那三部?

其實這樣回答也有問題——

第一,能夠百度到的東西,就不值得再費筆墨;
第二,“四大名著”耳熟能詳,“七大名著”其實並未有蓋論。

下面說一下我的理解與回答:

第一,大家一定發現了,所謂的“幾大名著”其實都指小說,而小說這種題材,是到了明清時期才興盛起來。

在中國文化發展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固定模式,每一種題材都對應著當時的經濟文化。

  1. 比如唐詩,大唐氣象就是這麼壯闊,怎麼寫怎麼給力;

  2. 到了宋代,積貧積弱,文學表現上也有了曲折,寫詩寫不出那樣的氣魄了,轉而寫詞,又成了高峰;


  3. 到了元代,寫詞也寫不好了,只能作個曲子,其實意境也很不錯;

  4. 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說書人,有些文人就把這些說書的內容整理出來,變成了小說。

小說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高峰。

第二,所謂“七大名著”,有一種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包含《金瓶梅》《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三部。

其實在明清時期,小說很多,包括“三言二拍”,清代的《鏡花緣》《老殘遊記》《孽海花》等,都是很出名的小說。

但能列為“名著”的,其實不那麼多,就像現在演員(明星很多),但藝術家卻不多一樣。

我們來看“四大名著”,這幾本書是可以翻來覆去讀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收穫,它的藝術性,文學性,反正各種性吧,都達到了很高的高度。

——有多高,你看現代人有多不愛看,就知道它的水平有多高。

因為所謂名著,就是那些很厚的大家都願意說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讀的書啊。

相較而言,《金》《聊》《儒》雖然寫得也不錯,在自己的題材範圍內很突出,但還是有一些限制。

比如《金瓶梅》,這可真不是一部禁書,它在風俗描寫各方面,甚至為《紅樓夢》提供了範本。而且這本書的主旨,其實是在一開始做這就說明了——“酒氣財色皆傷人也”。

<strong>所以這本書是勸人從善的,他想從反面來給大家提供案例,結果沒想到大家都去看故事了,都開始羨慕西門慶。

這或許也是小說的無奈,他想表達的事,最後卻被故事奪取了注意力。

這也是小說家在古代“不入流”——甚至沒在“三教九流”之中的原因,因為他老是要寫怪力亂神,會把人教壞。

希望對大家有用,沒用我也沒辦法了。

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的新號:電影什麼都知道,這個老號就用來做問答了。


之乎者也說


我國並不存在什麼“七大名著”。

關於古代的經典小說,目前最流行的說法是四大名著,也就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

當然,歷史上的經典小說並不只有這四部。例如,《紅樓夢》就是頂替了明朝小說《金瓶梅》的地位。

在《紅樓夢》以前,流行的說法是“四大奇書”。例如,清初文學家李漁是這麼說的:

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

這四大奇書,是沿襲自明朝馮夢龍的說法。只是隨著《紅樓夢》的出現,《金瓶梅》的地位大幅度下降。

此外,民國時期還流行過“六大奇書”的說法。

在包括“四大奇書”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不去除《金瓶梅》的前提下,再加上清朝的《紅樓夢》、《儒林外史》,這六部小說合稱為“六大奇書”。

但不管是四大奇書、六大奇書,還是後來的四大名著的說法,都不存在所謂的“七大名著”一說。

四大名著,這是建國以來文學界的說法,離我們最近。既然你沒聽說過,顯然是不存在的。

總而言之,要麼是四大名著,要麼是六大奇書,沒有所謂的七大名著。


HuiNanHistory


七大名著的形成

在當下,提到“四大名著”,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指的是《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但是提到“七大名著”,這個概念卻讓人頗感陌生。

其實“七大名著”這種說法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只不過是當代人經過一番總結,形成了“七大名著”這個概念。

這一切要從晚明說起。晚明大才子馮夢龍歸納了“四大奇書”的概念。“四大奇書”包括《西遊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以及《金瓶梅》。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四大奇書”對於統治者來說,有多部不被統治者所喜悅:比如說《西遊記》曾被明朝朝廷宣佈為禁書,而《金瓶梅》則被視為誨淫誨盜的書籍,《水滸傳》因為鼓吹打家劫舍,也有過多次被朝廷封殺的記錄。不過,文學屬於思想的一種表達,而思想管控是封建統治者所做不到的。因此不論明朝帝王怎麼封殺《西遊記》,還是攔不住《西遊記》等圖書在民間流傳。

到了清代,《紅樓夢》、《儒林外史》以及《聊齋志異》相繼問世。由於《金瓶梅》在某些方面的描繪讓很多人不接受,因此,清朝人習慣上將除了《金瓶梅》之外的“四大奇書”和《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相提並論。並在民國初年前後,有了“六大名著”的說法。近年來,有文史愛好者考慮《金瓶梅》和“六大名著”曾經排列在一起,於是有了“七大名著”的說法。

四大名著的來歷

事實上,“四大名著”的說法源自新中國成立之後,其說法比“六大名著”晚幾十年。

所謂“四大名著”的說法產生背景,是在新中國成立初年。有關部門認為,人民群眾應當有一定的文藝薰陶,但是舊社會留下來的文學作品未免有良莠不齊的情況,此外,考慮當時民眾的閱讀水平能力,經過千挑萬選,相關主管部門決定將《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合訂為四大名著,進行出版,由此《四大名著》的說法產生。

落選原因

那麼,為什麼《聊齋志異》等三部作品沒能入選?

個人認為:新中國建立初期,提倡革命精神和鬥爭精神,而“四大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此類思想的宣傳:

比如《西遊記》,猴子敢於挑戰天庭,被視為革命精神;

比如《水滸傳》,梁山好漢敢於挑戰大宋朝廷,被視為革命精神;

比如《紅樓夢》,揭示了豪門大族的沒落,被視為封建主義必將滅亡的證明,因此值得提倡;

比如《三國演義》,通過漢魏的興衰,向民眾普及唯物主義歷史觀,因此值得提倡。

而相對來說,《金瓶梅》不適合主流群眾閱讀,《聊齋志異》被視為糟粕太多,而《儒林外史》的可讀性較弱,而且教育意義不及《四大名著》,因此落選。


藤樹先生


我們說起四大名著,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它們分別是《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這四部鉅著,體裁都是古典長篇章回體小說。

關於目前這個版本的四大名著是有由來的。

明代王世貞的“四大奇書”

明代著名的史學家,“後七子”的領袖人物王世貞(1526年-1590年)提出了“四大奇書”的說法,分別是《史記》《莊子》《水滸傳》和《西廂記》。王世貞在戲曲和史學研究方面都造詣頗深,並且提倡復古主張,所以這“四大奇書”的提法也並不是偶然的,都與他個人的喜好相關。

明代馮夢龍的“四大奇書”

在王世貞之後,明代劇作家馮夢龍(1574年—1646年)也搞了一個“四大奇書”,分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他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最出名的《三言兩拍》中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這三言的體裁都是小說類的,而且極富傳奇色彩,所以馮夢龍眼中的“四大奇書”與王世貞的版本區別還是挺大的,但是都有個人愛好的影子。

清代李漁的“四大奇書”

到了清代,文學家李漁對明代出現的兩種“四大奇書”進行了歸類。他認為《史記》為歷史散文,《莊子》是講哲學的散文,《西廂記》則是屬於戲曲的劇本,從體裁上就不同,所以他否定了王世貞的說法,更傾向於馮夢龍的“四大奇書”,至少是同一個體裁,長篇通俗小說。至此,馮版的“四大奇書”流傳開來。
《金瓶梅》,眾所周知,裡面有大量的性描學,從清順治年間起,便開始被禁了,先後下了十多次法令,甚至殃及到它的續書,也一道都被禁了,所以沒有辦法再流傳下去了。

《紅樓夢》在民間的流傳也有廣泛的群眾的基礎,逐漸便取代了《金瓶梅》,擠進了“四大奇書”。如今的四大名著便是歷史上流傳的“四大奇書”的現代叫法。

商業催生“四大名著”

在近代史上,這四部長篇小說被廣為流傳,出版量都是巨大的。出版商為了方便讀者,也為了捆綁好賺錢,便把這四部書進行了打包,做成了一套系列從書,並冠以“四大名著”的美稱。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也首推了這四部書,其他出版社紛紛效仿,跟風出版,於是“四大名著”從此便算是開啟了。


於是七大名著也變成了四大名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