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心學認為心即是理,我撿到一個錢包想據為己有,這是我心之所發,也是天理嗎?

小葉的生活日記


你好,看到這個題目我大致瞭解了一下心學,我感覺是我們東方文化中的唯心主義。但是大學裡面我們就已經學習了,唯心論是不科學的。就你本人這個例子來說,你撿了一個錢包,沒有打開之前你覺得裡面應該有1000元,按照你說的心即是理,那要是隻有900塊或者有1100塊都是沒有天理嗎?所以唯心論是古人的智慧,無可厚非,但是我們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歷史背景不同,人的感悟也是迥然不同

例如心學中,心即宇宙,宇宙即心。我的理解是心胸寬大,無所芥蒂的意思。只有心胸寬大,包羅萬象,才能縱橫天下,無所不能。但是對於當時的背景來說,這樣的想法是可行的。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利,你想800里加急,快馬加鞭三天三夜。算一算也就四百公里,高速路也就半天到了。在古代能活動的範圍有限,信息不流通,能有這樣的高談闊論勢必引起轟動,所以理論被認同、推崇、進而流傳至今。所以古時候的理論都有其一定的文化背景,不能完全套用。

2、學習理論知識不能斷章取義

很多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地屏蔽對自己不利的內容,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但是要知道有因必有果,因果必有數。以你自己的事件來說,你覺得據為己有是天理,失主覺得歸還是天理,那請問哪個是正的天理?這就是唯心論的弊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最基本的想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那麼就會有利益上的衝突。如果無法給出一個評價的標準和相應的處理方法,就變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永遠爭吵不休,沒有結果。所以凡是看因果,不能只看到了好吃的果實,就忘記了埋在土裡的根基。

3、盡興書不如無書

這句話我是到了大學畢業之後才體會到的。畢業之前我堅信每一本我看過的書,可是社會給我上了深刻的課程。我們不能活在文字裡,理論是實踐的基礎,但是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撿到失物不還涉嫌違法,這條規定是為了社會安定才制定的。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沒有這條規定,只有拾金不昧這個表揚的稱號。但是時代在變,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需要與現在的這個時代相匹配。


劍舞之風


用王陽明的四句教可以很容易解釋你的這種心理波動過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意思是說:

我們的心本來是無善無惡,心體明淨的。

但是因為我們的心受外界的干擾,所以就有了善和惡。

知道善惡判斷的就是我們內心的良知。

善的我們去做,惡的我們杜絕,這就是我們修煉自己的心。

用四句教來解釋你撿錢包的過程:

在未看到錢包時,你的心是無善無惡的。

當看到錢包時,你動了據為己有的念頭,這就是你心動了,於是有了惡的念頭。

因為你心中有良知,知道這是不好的想法。

所以你打消了佔為己有的念頭,然後轉而想聯繫失主,這就叫為善去惡,於是你就變得更高尚了。

下一次,如果你能撿到更多的錢也不為所動的時候,你你發現自己已經成了君子。

反之,當你有了據為己有的念頭時,你沒有為善去惡,真的據為己有了,於是你會發現你的心就是惡的,你就會受到良知的譴責。

當更多類似的事情出現的時候,你每次都選擇了惡的做法,而沒有選擇善的行動,你就會受到更大的良知的譴責。

所以:善惡就在一念間,就看你選哪一邊。

這就是用心學解釋你這個問題,我認為最簡單的解釋。


知行合一時


恐怕兄臺是曲解王大儒的心學了。

王陽明的訓蒙是:立志、勤學、改過、擇善。他從小立志讀書做聖賢,為了這個高遠的志向努力了一輩子,一生以堅忍不拔來努力實現目標。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只有把知識運用到生活的實踐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他創造了“心學”,提出了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聖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的,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

套用王老師的一個經典句子[害羞]

你未看此錢包時,此錢包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錢包時,則此錢包和你的貪慾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錢包不在你的心外。

這時候要淡定淡定再淡定[耶]

先拿王老師的四句教來參照一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致良知才是心學的目的,該咋辦 ,思想鬥爭激烈嗎。

王老師說的明明白白,知善知惡是良知,懂了還得能做到。

既然已經能明辨是非了,下一步該咋辦。[可愛]

還想揣兜裡嗎[打臉][打臉][打臉]。提醒自己一下,拾金不昧是良知。

《中庸》也說過要明辨之,篤行之。這個必須的。

再想想朱熹他老人家遇到這事該咋辦[機智]。

思想鬥爭中......[摳鼻][摳鼻][摳鼻]

拾金不昧是天理,貪小便宜是人慾。存天理,滅人慾。

啥都別說了 就近找個派出所交給警察👮叔叔安排處理吧。

錢包交出去了,是不是突然有點道德成就感,精神面貌跟剛剛掙扎在貪慾裡的自己完全不一樣了[耶][耶][耶]





夢蝶也逍遙


你這是曲解了心即理的意思,學習中斷章取義不行。

陽明先生天泉證道的四句話: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想據為己有不是心之所發,而是意念之動。

你知道據為己有會受天譴,故此一問,可見良知猶在。

所以還需為善去惡、格物致知。

心即理、神即道。


上班下班


我是行文恣意作者丘山直心,先明確答案。撿到錢包就想據為己有,這絕對不是天理。

很多人都聽說過“知行合一”、“心即理也”。其實用這幾個字來概括王陽明心學太籠統,以至於會讓很多人產生提問者這種困惑。

王陽明先生講得這個“心即理也”,是沒有受到任何私慾影響的心。也可以這樣理解,心中的正能量就是你的良知,良知就是你的本心,這顆本心才是天理。所以撿到錢包就想著據為己有,這當然不是天理!

如果大家對我回答有疑惑的地方歡迎和我一起討論,我讀王陽明心學經典《傳習錄》已經很多年了。


行文恣意


心學認為心即是理,我撿到一個錢包想據為己有,我想這就是天理嗎?

回答;

心學我沒學過,但是任何一個心理諮詢師都知道,心法二字是相當重要的。

心法,是心中的法條。

撿到東西,那一定是有人掉落的,是有主人的東西,撿到的也不能據為己有

特別值得說的題中有天理二字,如果是據為己有,我就把這個詞補充全面;

【天理不容】。

據為己有,天理不容!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撿到錢包據為己有是私慾,或人理;人理者,人性本自私。天理、天性之本乃“道”,“道”無私心、慾望;“道”理即天理、天性,其善利萬物而不爭。人性本利己,天理本利他。王陽明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或“心即理”_此中理乃順應“道”之理。



四維正邦


心,這個字的內涵有很多,不下十餘種。所以心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含義。

心即理的心,指的是道

而你想佔為己有的心理活動,

只是你個人的想法


青紫Kiki


對於別人說,則不是


王涉


想,出自於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