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讀《她們知道我來過》有感

她們是世上最無助的一群人,八十歲以上、身體極度衰老,許多人腦萎縮老年痴呆,甚至沒有記憶和理性,最重要的是,她們沒有未來,她們似乎就是等待死亡的人。但她們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該留下痕跡。一個人,在生命的盡頭還能表現出一些東西,就是精華。這些精華,她們自己無法留下,就替她們留下吧。這些高齡老人,是世上的寶貝。因為她們就是我們自己,她們就是在替我們生活,讓我們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將來。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讓她們幸福的方法,以後就會有人以這些方法讓我們獲得幸福。

本書作者張大諾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關懷近百位八十歲以上的老奶奶,他發現:高齡奶奶的精神世界異常豐富;她們的煩惱與痛苦非常複雜;她們身上的人性溫情與生命力量讓人震撼。書中將大量實用關懷技巧融入到生動的故事中,把“高齡老人關懷”這一涉及每個家庭的艱難事情變成了“人人皆可做好”的事情,這些關懷技巧與方法,可以對每個讀者每個家庭有益,使得人們可以更好地去關懷家裡那位——老去的奶奶(爺爺)。

在《她們知道我來過》這本書裡,我們看到這些老人讓人唏噓的故事:

一個一百歲的奶奶對我說:“自己活得太久看,給孩子們添累”,還說:“以往能夠伺候孩子,活著還有意義,現在伺候不了孩子,活著幹什麼?”

另一個老年痴呆的奶奶走到醫院大廳,拿起電話,也不撥號,直接喊著:“閨女,你什麼時候來看我?”護士躲在她身後,應了一句:“下週我就來了!”聽到這樣的話,老人才放心地離去。

……

作者總結了對這位高齡老人的關懷方法:

請細心去找能讓老人高興的一句話,而這樣的話還是對她一生的一種“肯定”,以後的日子可以反覆地說,老人不怕重複!

他發現的其他幾十個方法還包括:

許多時候,不僅要把高危老人當做孩子,還要把他們當做嬰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知道他們的不易和需求。

哪些事、哪些人是老人的情感傷心點,作為子女和志願者,一定要非常清楚,那些“點”會激起高齡老人巨大的心理反應,而且他們根本無法自控,一定要規避那些“點”……

對高危老人有興趣做的事情,無論是什麼,我們都要讚賞她,鼓勵她,那是她自知的為生活多一些快樂而做的努力,那是她不自知的生命力的延續……

針對老人的某種身體痛苦,編造一些虛擬的人,這些人,或者與她年齡相仿但比她更痛苦,或者同樣痛苦但年齡比她小,讓她覺得自己還是幸運的,這個方法,很有效。

作為子女,請為高危老人至少做一件讓他特別特別感動的事情,這樣她就不會在心靈脆弱時再去懷疑親情。

當你的家裡有一位高齡老人,面對他們的身心痛苦,你可能手足無措,其實,他們和嬰兒一樣,是我們家中突然而至的“寶貝”,讓我們靜下心來,再以第一次做父母的心情和耐心,去關懷她們吧。

不知從何時起網上開始出現有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才會發現的新聞,而這樣的新聞讓我一次次震驚和心痛。很多人現在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把老人送到專門看護的敬老院。可是老人除了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贍養。一些子女片面以為只要給父母足夠的錢或者給父母提供足夠的物質享受就算自己盡孝道了,我想這是對孝敬的理解太片面。對於如今絕大多數的老人而言,他們更渴望的是子女帶來的精神愉悅,更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

這是一本讓人感動的書,書中的故事給我們溫暖,給我們感恩的力量,也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去關心、關愛我們身邊的老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美德,更是責任。我們都有老去的那一天,關愛他們,是關愛整個生命,關愛未來的我們。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老人,每個人也都有會變老的那一天,而這本書用一個又一個關懷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讓老人們過得更快樂和幸福。正如作者所說,“這些高齡老人,是世上的寶貝。因為他們就是我們自己,他們就是在替我們生活,讓我們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未來。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讓她們幸福的方法,以後,就有人以這些方法讓我們獲得幸福”。看完此書,種種感懷湧入心裡。這其中既有對一個個飽含溫度的故事感動。也對作者十年如一日的志願者行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