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論語.里仁第四》02:貧窮和安樂,誰才是人生大敵?

《論語.里仁第四》02:貧窮和安樂,誰才是人生大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試譯:

先生說:“不仁的人,無論是長時間處於貧困還是安樂,都容易做出不仁的事來。只有仁者,因為“仁”會使他們心安,還有智者,因為他們知道“仁”是對自己有利的,所以只有這兩種人才不會被貧困或安樂所改變。

敬亭山言:

人總是易於受到外在的影響,從而失去對真正價值的認識和判斷,而這,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又是難以避免的,怎麼辦呢?孔子沒有明說,但從《論語.子路第十三.子適衛》這一章來看,孔子大致上是會採取先讓他們富有,然後再教給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以讓他們有所追求的辦法。可見,孔子認為貧窮對人生的妨礙更大。這一傾向孔子在其他場合也曾表示過:“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第十四》)。

對這一觀點,相信大多數現代人也都比較容易接受。其實,我一直覺得孔子對人性的把握非常精準,否則,他也不可能有教無類地帶出那麼多形色各異的學生來。但是,或者是由於精力所限,或者是由於時代所限,孔子的目光很少停留在普通大眾的身上,他更關注的是社會精英人士,也許在他看來,通過精英們的努力和表率作用,整個社會的發展才更有效率。

“仁”,便是孔子給當時的精英們制訂的行為和內心規範。但很可惜,無論多麼完美多麼正確的價值觀,如果非要強迫所有人都去遵循的話,那它就不可能是一個好的價值觀。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其實根本不必探詢“仁”的含義,我們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任何東西來代替這個詞,只要你選擇的,是你內心真正想要的!

比如,一個追求藝術的人,就可以用“藝術”來代替“仁”,真正醉心於藝術的人,不會計較貧苦與安樂;而不那麼醉心於藝術但堅信藝術能給他帶來更大好處的人,也能在比較之餘,擺脫貧樂的影響。這,就是“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所以,貧窮和安樂,都不是人生最大的敵人。人生最大的敵人,是我們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