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做事為啥總“眼高手低”?父母兒時的不當管制,正是罪魁禍首

文|橘媽育兒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覺到孩子有眼高手低、懶於動手的問題?

在網上,經常看到爸媽有這樣的抱怨:

我家孩子,明明會寫的題,就是不願意去寫;

孩子總是做白日夢,承諾考個好成績,就是不去落實;

孩子總是想很遙遠的事,不要眼睛放在現實生活中;

……

這些問題,很多孩子身上會有,很多父母身上也會有,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孩子做事為啥總“眼高手低”?父母兒時的不當管制,正是罪魁禍首

童年時期的行動不自由

在孩子0—6歲的時候,孩子會經歷各種敏感期,相信父母們也都多多少少聽說過。

處於各種敏感期中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到處去探索、去了解,到處用嘴啃啃、用手動動。

成年人的動作是有目的的行為,但是對孩子來說,這個動手的過程,就是他們的成長。

然而父母們常常因為孩子還小、怕孩子受傷、嫌棄孩子太慢等之類的原因去阻止孩子動手,孩子行為總是被父母無意識的制止。

這也就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懶的動手,懶得去親自嘗試,也沒有習慣和興趣去親自動手,只要沒人說他就不想動。

對自己能力的不瞭解

當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錯誤的評估時,會出現“簡單的不會”、“難得不想寫”、“考試的時候,不管難得、簡單的都寫不出來”、“做了計劃卻沒辦法完成”。

孩子做事為啥總“眼高手低”?父母兒時的不當管制,正是罪魁禍首

出現這種情況呢,除了跟上面提到的孩子的“他制”、“懶”有關係,還有就是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和狀態沒有更好的瞭解。

當孩子看到一道題目的時候,感覺很簡單,自己會做,但是真的在做的時候,對題目有十分恍惚,下不了筆。

對複雜的題,看著就說自己不會,不願意去挑戰,然後就認為“我不行”。

無論是覺得“會”還是“不會”,都源於孩子的不自信,害怕去進入到學習的狀態。

對“遠方哭聲”的羨慕與崇拜

在《奇葩說》裡面有一期題目是“美術館失火,是救畫,還是救貓”裡面,黃執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叫“遠方的哭聲”,是說對遠處、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憐憫,並且表示這種人活的更高級。

高曉松有一句常常被引用的話:“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孩子做事為啥總“眼高手低”?父母兒時的不當管制,正是罪魁禍首

在很多人眼裡生存是“苟且”,“詩和遠方”是高貴的,其實生存和夢想同樣重要。

但是在三觀還未成熟的孩子眼中,生存、努力學習這些都變成了“苟且”,幻想和離家才是值得被佩服的。

這就導致孩子建了“空中樓閣”,眼高手低,不願意去努力。

這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很多問題,比如說空虛、孤獨、恐慌、不知所措等。

上面從3個方面來說孩子為什麼在面對生活的時候不積極、眼高手低,這包括小時候的“行為被阻止”,也包括在教育上讓孩子對自己“不自信”,還是“看不起學習和生活”。

對於這3個方面,父母的引導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

我曾經聽到很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我管不了了,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我和他爸放棄了。

心理學家EmmyWerner在1980年代對夏威夷Kauai島上的698個孩子進行的一項追蹤研究中發現,即便生長於一個一無是處的家庭,1/3孩子有能力擺脫糟糕環境影響,成長為自信、能幹、關懷他人的優秀成年人。

孩子做事為啥總“眼高手低”?父母兒時的不當管制,正是罪魁禍首

孩子能通過自己的能力擺脫原生家庭中帶來的問題和影響是比較難的,需要父母改變、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仍舊在6—12歲,那麼對孩子0—6歲敏感期缺失的教育,父母還有很大機會去彌補。

1、不要代勞孩子去做,更不要總是阻止孩子去探索。

孩子犯懶、不願意去行動,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作為人,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對家庭是有責任的,而這個責任不是學習、寫作業。

父母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在家庭中達到一定的成就。

當孩子有了成就感,對生活、學習會有更多幹勁兒,他會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2、鼓勵孩子去嘗試,誇獎孩子的“努力過程”

說道讓孩子越變越好,就不得不提鼓勵這件事情。

很多父母覺得“誇孩子,他就該飄了”,在《家有兒女》當中劉梅對劉星的教育一直是打壓式的,很多人在彈幕中說:“如果不是夏東海,劉星一定不會成為一個這麼好的孩子。”

孩子需要鼓勵,鼓勵會讓他們變得更好,但是在鼓勵的時候,父母要注意多誇孩子的“努力過程”。

孩子做事為啥總“眼高手低”?父母兒時的不當管制,正是罪魁禍首

上面提到孩子學習上的眼高手低,就是這樣,父母要把重點放在“過程”上面。

引導孩子去一步一步的做題,誇孩子做題的步驟和過程,而不是隻誇一個結果,這樣孩子才願意把精力放在過程上,而不是對結果“望而生畏”。

孩子明白,能力是一步一步的走踏實,是過程,而不是超能力一樣的“看題就知道結果”的天分。

除了鼓勵之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跟孩子講清楚步驟,讓孩子知道該如何做,然後讓孩子知道:只要步驟清晰,很多事情都不是困難。

3、跟孩子產生共情,讓孩子看見“眼前”

很多孩子喜歡打遊戲、看電視、玩電子產品、“想得多,做得少”,跟無法跟現實建立聯繫有很大關聯。

父母應該通過共情,讓孩子把興趣從“虛的幻想”轉移到“現實”。

孩子對父母都有期望,希望得到父母正面的關注,這種關注比電子產品裡得到的快樂更實在。

當孩子產生問題的時候,父母認同孩子的感受,並且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認同,然後通過正面鼓勵的方式,讓孩子迴歸現實。

孩子做事為啥總“眼高手低”?父母兒時的不當管制,正是罪魁禍首

孩子出現“眼高手低”、“想的比做得多”的情況,和孩子“動手能力弱”有關,也和父母覺得孩子“眼高”、“想得多”有關。

孩子“眼高”、“想得多”並不是一件壞事,這說明孩子是有目標和期望的,但是如果父母在聽到孩子說自己的打算和願望的時候,一味的通過打擊來讓孩子腳踏實地,反而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打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