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Y老師今天已經帶著口罩爬了一天的山,真不敢相信,史上最長的假期就已經過去了,真的要復工了。

Y老師今天見的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焦慮,聊的都是疫情帶來的影響和不確定性。其實真的沒那麼糟,即使是疫情最嚴重的春節期間,也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受到影響的,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比如又臭又長的國產電視劇的收視率就增加了。

前幾天剛剛大結局的《新世界》大家看了嗎?整整70集,沒看的就算了,別看了,疫情都快過去了,就別給自己填堵了。

真的是個爛片,但是算是爛片界的一朵奇葩吧,因為每個演員的表演都很不錯,尤其是兩個主角金海和鐵林的扮演者孫紅雷和張魯一,一個演什麼都像餘則成的演員和一個演什麼像什麼的演員。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這很像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肉桂是不是應該只有桂皮味。

現在的市場語境中,似乎桂皮味已經快成為肉桂的唯一標籤了,一般的肉桂是桂皮味顯,頂級的肉桂是“大桂皮”“濃凶煞”。“嗯,這泡肉桂不錯,大桂皮”就算是對於肉桂極高的的評價,肉桂真的除了貴只剩下“桂”了嗎?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你是喜歡演什麼像什麼的演員,還是喜歡在一種角色上做到極致的演員,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聊一聊。

好巖茶的標準是什麼?

在聊肉桂之前我們先把範圍擴大,擴大到整個巖茶,一泡好巖茶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標準。

老一輩的標準就是活甘清香,這基本上就是個文言文,能看懂的不多,看懂的還因為各種的原因各自解讀。

現在篩選好茶更多的是依據GB規範下的五項因子審評法,但日常喝茶我們不大可能每一泡都按照審評的方法來喝,再說就算是五項因子,每一個因子每個人的標準也是主觀打分,所以大多數時候大家對於好茶還是憑藉著自己的感覺以及喝茶的數據庫來做出判斷,套用很哲學的一句話就是:好巖茶的標準其實是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巖茶審評的這一套標準更多的其實是作為一個巖茶及格線水準的標尺,但審評之外還有審美,有許多的巖茶,用國標的特級,一級已經很難去規範他的好,這些在水準之上的茶,這裡面就不再單單是審評出好茶共性的東西了,還有各種不一樣的“個性”。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即使同一個師傅同一批青葉,做出來的茶也不盡相同,山場味,巖韻這些巖茶特殊魅力的地方就在於此,這也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巖茶當做是一種藝術品的存在的原因。

肉桂是不是隻有桂味?

當然品種特徵明顯是一泡好茶的基本要求,其實換個角度看,肉桂,老叢之類能成為市場上的主流也就是因為桂皮味、叢味不僅顯著也能被市場上的大多數人認知並接受。

但是其實即使是在國家標準這個最可能成為標準的標準中,桂皮味也僅僅是肉桂標準中的一條。在GB/T18745-2006的巖茶國標中,特級肉桂的香氣特徵是“濃郁持久,似有乳香或蜜桃香或桂皮香。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陳德華曾在《肉桂品種推廣歷程》一文中進一步詳細說到這種香型與製作工藝之間的關係:小開面採摘有“奶油香”,中開面則變成了“果香”,極品呈“水蜜桃香”,果香這種香型佔大多數,接近大開面,做青標準三紅七綠,中足火的情況下又會轉為“桂皮香”

而這幾年,隨之肉桂市場價值的挖掘,肉桂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被研究的最透徹的茶,怎麼做容易出什麼香,自己的客戶喜歡那種香、自己的山場做那種香有優勢,各種各樣的工藝風格也層出不窮,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但是大的趨勢分成兩條路,一種一條路是一條道走到黑,將桂皮味做到極致;而另外一條路就是在桂皮味的基礎上將滋味香型做得更豐富,有變化,有層次,分出更多的岔路。

現在看來在肉桂的審美上很多人都把樂於桂皮味做到極致作為肉桂高級的評判標準,這個也沒毛病,肉桂肉桂當然是越桂越好來得更加直白易懂,特別是對於需要賣茶的小夥伴來說,桂皮味這一明顯的標籤不需要太多的解釋成本。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但是不論是肉桂還是老叢如果只有桂味或者只有叢味,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感覺,有點乏味!

其實這幾年也老有人問,肉桂價格那麼高,有沒有泡沫,會不會哪天泡沫破滅了,價格就下來了。在我看來肉桂的市場地位能不能保得住一方面在於市場對於這種大肆宣揚的桂味喝膩味了沒有,或者聽膩味了沒有,

肉桂真的只剩下“桂”了嗎?


另一方面則在於做茶的師傅們到底把肉桂的潛在價值挖掘乾淨了沒有。

肉桂的魅力不決止於桂味,僅僅就香氣而言花果香,奶油香其實都是肉桂這個品種的魅力所在,不論韻味,即使就香氣而言,你也很難找到一個品種有如此多的可能性。

Y老師有很多小夥伴都是在一泡滋味香氣豐富,有變化的肉桂體會到巖茶裡所謂“活”的感受的,如果除了一桂到底的大桂皮,市場上還有很多既有桂皮味,後面還能轉化各種複雜優雅的香型的,我想肉桂的老大位置還能坐很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