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进士是什么官职?

用户6625393795416


很高兴遇到这个问题,我是一个古文历史文献资料的收藏家,在我收藏过的一本中国官职科举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大概是这样说的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的称谓,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也就是我前文说的殿试通过者,就可以称为进士,就单纯进士而言,本身是没有任何官职的,但是作为进士者可以由朝廷考核指派认命官职,但是官职大小不定

因为朝代官职不同,据史书考究,进士本身也分为三等,第一等为进士及第,二等为进士出身,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所以等级不同,朝廷指派官位也会不同!



悲酥清风998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哦。进士其实不是官职哦,进士之前还有一个举人。这相当于进入官场的准λ证。

只有拿到了进士,你才有可能做官。但是你考上进士还需等待朝廷的审核跟分派任务。而且不是说你考中了进士就一定会有官做,还要看你的排名。有甲上甲中甲下三种类型。第一名被成为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进士,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博士之类的。而且进士不是可以直接考,要先通过秀才考试。

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考进士。科举考试的历史要追溯到隋朝。隋文帝设立进士科。隋炀帝杨广正式开始去科举考试。儿科举考试在唐朝又被发扬光大。增加了更多科目。这也是穷苦人能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连英国的学者都忍不住赞叹。这也说明了人以文学来当官,体现了较公平公正。

也为皇上选举的人才。虽然说后期到了明朝开始了四书五经。导致学生的思想被禁锢。也影响了明朝清朝的发展。但是能考中进士的人都确实挺厉害的。他们是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淘汰,乡试会试等各种各样的考试。谢谢大家的观看,希望大家多多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在明、清科举可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分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分甲承袭的宋朝的制度:

宋太祖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取进士109 人、诸科207 人,还录取参加十五次以上科举考试未被录取的进士及诸科184 人,最后取考“九经”却不合格的老年举子7 人,特赐“三传出身”,总共录取507 人。将科举考试合格的进士及诸科300 多人“赐及第”,而将从考试不合格中录取的进士及诸科近200 人则“赐出身”,从而表明两者的区别。而后,宋太宗又命将进士及第者“定其优劣为三等”,这是史上首次将进士分为三等。这一举措提高了进士入仕的寄禄官及差遣职务,“第一等作监丞,第二等作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同出身以下免选,注初等幕职判司簿尉”。实际是将所有进士分为三等,一、二等为进士及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

宋太宗淳化三年将进士分为五等“进士分为五等自此始”,一、二、三等赐进士及第,四、五等赐进士出身。仁宗天圣五年将进士分为六等,后又变回五等,定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甲为“进士出身”,第四、五甲为“同进士出身”,后曾改第五甲为“同学究出身”。南宋孝宗时改为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四甲为进士出身,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殿试的名次分为一、二、三甲:

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又称亚元(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三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取士,除两朝开创之初外,大概每科取士三百人左右,又因为帝王诏恩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这种属于特殊情况,不是一尘不变的制度。同进士出身的进士也是正牌进士,不过是名次靠后,三甲进士也可以考庶吉士。会试后决定去留,而殿试需排名次,当时评阅试卷的试卷官的好恶和主考官的君王的心情很大程度上决定殿试的成绩及名次。

同进士出身这个名词是宋朝才出现的,按照宋人习惯的文法,如果想要表示这个人的资格、资历不足,但由于出于对你能力的认同考虑给与相应身份的话,则应该在头衔前加“权”一字,表示“临时”的之意。而身份的头衔前加“同”一字,则有“一起”之意。故不能望文生义的认为“同进士”是“如同进士”之意。

因此皇帝派大臣主管殿试,而不亲自过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只是个身份,官职需另赐。就像我们读书上学晋升一样高中考上大学我们拥有大学生的身份,却没有职位。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高中生能算有学问的人;举人,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因为他们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进士,可以这样说,它是一种类似于职称的说法,相当于现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员。因为每一届全国才出几十个;状元,不能说相当于博士,因为博士太多了,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至少应该相当于院士。


礼葬篱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张北海国学


谢谢提问!回答问题之前,先介绍一下我们邯郸永年区的一座进士府。这座进士府当地人也称“赵家大院”,位于永年区河北铺村。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弘大气派,沿轴线由多进院落组成。现仍完整保存有上马石、大门、照壁、垂花门、书房、更道、车马道等。据村里老人们讲,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进京期间,从西安返京途中曾在此小憩,但真假有待考证。进士府现为永年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接下来正式回答问题。其实进士根本就不是一个官称,而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一种称呼,大概相当于如今的博士,虽然你已经有博士的学位,但还不是国家的公务员。

在明清时期,学子们只有通过了朝廷的最后考试,才能称为进士。其等级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而一、二、三甲都称进士,所以这其中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进士可以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官职大小不一定,但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一辈子也等不来任命的机会。





广府明月照洺州


进士不是官职,而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的学阶,类似今天的博士,但又不等同于博士。

进士始于隋代,隋朝开进士科,此为进士的由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已经成熟,由地方到中央,分为县试(在所在地的府城里考),合格的称为秀才,通过考试在县学上学的,称为县学生,在国子监上学的叫国学生,都或称生员,优异的又称为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生、廪贡生、岁贡生、优贡生、恩贡生等;省试,秀才在所在地的省里参加考试,合格的叫举人,举人就有做官的身份了;全国的举人们来到北京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合格的叫贡士。

贡士们最后再参加皇帝监场的殿试,这里合格的都是进士,进士又分三等,第一等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叫进士及第;第二等,约五六十人,叫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约一二百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这就是进士介绍,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柔城居士



文心雕诗


秀才应当约等于当今985重点院校毕业生,秀才又分好几种,有廪,增,附之分,从中选取优秀者成为贡生,约等于清华北大研究生学历,秀才乡试中式称为举人,举人做官可最低八品,约上于博士生,举人殿试中式者称为进士,进士约等于国家县处级公务员考试得中最低县令,优异者点翰林,进入中枢秘书系统,约等于社科研究员,中枢储备在古代前途不可限量[红脸]



Joe看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最近收集了很多资料,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什么是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中试者皆称进士。进士不是官职,也不完全对应现代的学历,它是国家通过征辟来任命官员的一种科举制度,因为在古代社会,只有具有士的资格的人才有被征辟的机会。进士之所以叫进士,最初字面意思就是说,一个人通过了国家的统一考试,获得了士的地位,就有机会被国家征辟任命为官员了。

进士之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从隋朝605年首次开进士科,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历经1300年的时间,可谓历史悠久!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元、明、清时,进土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傍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一般为百人左右,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般为二百人左右。全国也只有300人左右,所以是很不容易的。在1300年的时间中,曾经产生出700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不计其数啦!

为了进一步了解进士的来历,我们还要简单了解一下科举制度。到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合格后即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乡试在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考后发布正榜所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贡士就是准进士啦;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者最后分成三甲,一甲头三名,二甲第四名至第100多名,三甲第100多名至第300名。所以,贡士300名,最后进士也就300名,贡士只是通过殿试后划分为一甲二甲三甲进士。由此可见,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啦!


平潭老兵曾7089889


進士相当于8O年代以前大学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毕业生包分配,有的進政府机关当干部,有的去工厂当技术员,有的去农村当农技员,有的当教师,有的当医生。

進士不是官职,相当大学毕业生,基本包分配。状元、榜眼、探花一般留京城当官。剩下的有的可能留京城分配各衙门,有的可能到地方当县令,最差也可得个科长。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有点近似科举。录取以后,可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当公务员,也就是古代的官员。

秀才相当初中毕业,举人相当高中毕业。举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在地方上,举人也可能个進入地方政府工作,就像高中生進机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