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進士是什麼官職?

用戶6625393795416


很高興遇到這個問題,我是一個古文歷史文獻資料的收藏家,在我收藏過的一本中國官職科舉一書中曾經提到過,大概是這樣說的

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的稱謂,通過朝廷最後一級考試也就是我前文說的殿試通過者,就可以稱為進士,就單純進士而言,本身是沒有任何官職的,但是作為進士者可以由朝廷考核指派認命官職,但是官職大小不定

因為朝代官職不同,據史書考究,進士本身也分為三等,第一等為進士及第,二等為進士出身,第三等為同進士出身!所以等級不同,朝廷指派官位也會不同!



悲酥清風998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哦。進士其實不是官職哦,進士之前還有一個舉人。這相當於進入官場的準λ證。

只有拿到了進士,你才有可能做官。但是你考上進士還需等待朝廷的審核跟分派任務。而且不是說你考中了進士就一定會有官做,還要看你的排名。有甲上甲中甲下三種類型。第一名被成為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進士,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博士之類的。而且進士不是可以直接考,要先通過秀才考試。

只有秀才才有資格去考進士。科舉考試的歷史要追溯到隋朝。隋文帝設立進士科。隋煬帝楊廣正式開始去科舉考試。兒科舉考試在唐朝又被髮揚光大。增加了更多科目。這也是窮苦人能進入官場的唯一途徑。連英國的學者都忍不住讚歎。這也說明了人以文學來當官,體現了較公平公正。

也為皇上選舉的人才。雖然說後期到了明朝開始了四書五經。導致學生的思想被禁錮。也影響了明朝清朝的發展。但是能考中進士的人都確實挺厲害的。他們是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淘汰,鄉試會試等各種各樣的考試。謝謝大家的觀看,希望大家多多點贊評論關注,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在明、清科舉可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分為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分甲承襲的宋朝的制度:

宋太祖太平興國二年正月,舉行的科舉考試,取進士109 人、諸科207 人,還錄取參加十五次以上科舉考試未被錄取的進士及諸科184 人,最後取考“九經”卻不合格的老年舉子7 人,特賜“三傳出身”,總共錄取507 人。將科舉考試合格的進士及諸科300 多人“賜及第”,而將從考試不合格中錄取的進士及諸科近200 人則“賜出身”,從而表明兩者的區別。而後,宋太宗又命將進士及第者“定其優劣為三等”,這是史上首次將進士分為三等。這一舉措提高了進士入仕的寄祿官及差遣職務,“第一等作監丞,第二等作大理評事,並通判諸州”,“同出身以下免選,注初等幕職判司簿尉”。實際是將所有進士分為三等,一、二等為進士及第,三等為同進士出身。

宋太宗淳化三年將進士分為五等“進士分為五等自此始”,一、二、三等賜進士及第,四、五等賜進士出身。仁宗天聖五年將進士分為六等,後又變回五等,定第一、二甲為“進士及第”,第三甲為“進士出身”,第四、五甲為“同進士出身”,後曾改第五甲為“同學究出身”。南宋孝宗時改為第一、二甲為進士及第,第三、四甲為進士出身,第五甲為同進士出身。

明、清科舉殿試的名次分為一、二、三甲:

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時一般為40或50人),賜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稱“傳臚”,又稱亞元(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三甲若干人(清朝時一般為100-300人),賜同進士出身。

明清取士,除兩朝開創之初外,大概每科取士三百人左右,又因為帝王詔恩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這種屬於特殊情況,不是一塵不變的制度。同進士出身的進士也是正牌進士,不過是名次靠後,三甲進士也可以考庶吉士。會試後決定去留,而殿試需排名次,當時評閱試卷的試卷官的好惡和主考官的君王的心情很大程度上決定殿試的成績及名次。

同進士出身這個名詞是宋朝才出現的,按照宋人習慣的文法,如果想要表示這個人的資格、資歷不足,但由於出於對你能力的認同考慮給與相應身份的話,則應該在頭銜前加“權”一字,表示“臨時”的之意。而身份的頭銜前加“同”一字,則有“一起”之意。故不能望文生義的認為“同進士”是“如同進士”之意。

因此皇帝派大臣主管殿試,而不親自過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進士只是個身份,官職需另賜。就像我們讀書上學晉升一樣高中考上大學我們擁有大學生的身份,卻沒有職位。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高中生能算有學問的人;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可以這樣說,它是一種類似於職稱的說法,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出幾十個;狀元,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


禮葬籬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張北海國學


謝謝提問!回答問題之前,先介紹一下我們邯鄲永年區的一座進士府。這座進士府當地人也稱“趙家大院”,位於永年區河北鋪村。整組建築坐北朝南,弘大氣派,沿軸線由多進院落組成。現仍完整保存有上馬石、大門、照壁、垂花門、書房、更道、車馬道等。據村裡老人們講,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進京期間,從西安返京途中曾在此小憩,但真假有待考證。進士府現為永年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

接下來正式回答問題。其實進士根本就不是一個官稱,而是古代科舉制度中殿試及第者的一種稱呼,大概相當於如今的博士,雖然你已經有博士的學位,但還不是國家的公務員。

在明清時期,學子們只有通過了朝廷的最後考試,才能稱為進士。其等級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而一、二、三甲都稱進士,所以這其中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不過進士可以由朝廷直接任命為官,官職大小不一定,但是,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一輩子也等不來任命的機會。





廣府明月照洺州


進士不是官職,而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的學階,類似今天的博士,但又不等同於博士。

進士始於隋代,隋朝開進士科,此為進士的由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已經成熟,由地方到中央,分為縣試(在所在地的府城裡考),合格的稱為秀才,通過考試在縣學上學的,稱為縣學生,在國子監上學的叫國學生,都或稱生員,優異的又稱為貢生,貢生又分為拔貢生、廩貢生、歲貢生、優貢生、恩貢生等;省試,秀才在所在地的省裡參加考試,合格的叫舉人,舉人就有做官的身份了;全國的舉人們來到北京參加禮部組織的會試,合格的叫貢士。

貢士們最後再參加皇帝監場的殿試,這裡合格的都是進士,進士又分三等,第一等只有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叫進士及第;第二等,約五六十人,叫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約一二百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這就是進士介紹,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柔城居士



文心雕詩


秀才應當約等於當今985重點院校畢業生,秀才又分好幾種,有廩,增,附之分,從中選取優秀者成為貢生,約等於清華北大研究生學歷,秀才鄉試中式稱為舉人,舉人做官可最低八品,約上於博士生,舉人殿試中式者稱為進士,進士約等於國家縣處級公務員考試得中最低縣令,優異者點翰林,進入中樞秘書系統,約等於社科研究員,中樞儲備在古代前途不可限量[紅臉]



Joe看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最近收集了很多資料,對這個問題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什麼是進士?進士是古代科舉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中試者皆稱進士。進士不是官職,也不完全對應現代的學歷,它是國家通過徵辟來任命官員的一種科舉制度,因為在古代社會,只有具有士的資格的人才有被徵辟的機會。進士之所以叫進士,最初字面意思就是說,一個人通過了國家的統一考試,獲得了士的地位,就有機會被國家徵辟任命為官員了。

進士之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從隋朝605年首次開進士科,到1905年廢除科舉制,歷經1300年的時間,可謂歷史悠久!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元、明、清時,進土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分別為狀元、傍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一般為百人左右,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般為二百人左右。全國也只有300人左右,所以是很不容易的。在1300年的時間中,曾經產生出700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不計其數啦!

為了進一步瞭解進士的來歷,我們還要簡單瞭解一下科舉制度。到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為四級,即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合格後即取得生員(秀才)資格;鄉試在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考試,考後發佈正榜所取的叫舉人;會試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錄取三百名為貢士,貢士就是準進士啦;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者最後分成三甲,一甲頭三名,二甲第四名至第100多名,三甲第100多名至第300名。所以,貢士300名,最後進士也就300名,貢士只是通過殿試後劃分為一甲二甲三甲進士。由此可見,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啦!


平潭老兵曾7089889


進士相當於8O年代以前大學畢業生。新中國成立後大學畢業生包分配,有的進政府機關當幹部,有的去工廠當技術員,有的去農村當農技員,有的當教師,有的當醫生。

進士不是官職,相當大學畢業生,基本包分配。狀元、榜眼、探花一般留京城當官。剩下的有的可能留京城分配各衙門,有的可能到地方當縣令,最差也可得個科長。

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有點近似科舉。錄取以後,可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政府當公務員,也就是古代的官員。

秀才相當初中畢業,舉人相當高中畢業。舉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在地方上,舉人也可能個進入地方政府工作,就像高中生進機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