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又吼又叫,何時娃才能學會自主學習?

因疫情隔離期間,街上看不到一個娃,所有的神獸都變成了困獸!


這一個月下來,上躥下跳早就把家長鬧暈了。


開學遙遙無期,說著停課不停學的老師們,無比負責地佈置了各科網課和作業,家長已經淪為監工,天天捂著心臟,奄奄一息。

有一天,我家6歲的孩子在家學著老師的樣子給姥姥姥爺上課,自言自語地說“誰叫他們整我!你們也要被我整!“


“整”,原來她把學習搞成了權力的遊戲。


晚上孩子睡前吐露心聲說,“我覺得不公平,憑什麼大人們沒有作業,我們這麼多作業!”


無言以對,如果她絲毫感覺不到學習和她的關係,只是一種疲於應付的任務,那我說什麼都無用。

到底怎麼讓學習跟她有關係呢?


我從自己的身上開始想起。追溯來追溯去,人生第一次覺得學習跟我有關,是到了大三的時候。那時候有很多人生困惑,偶爾選了一個好老師的課程解答了我的問題,循著他的指導看了很多書,才發現一個我沒有發現的知識世界。

第一次感到“我跟學習有關”的經歷,讓我發現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多半這種關係的建立要來自個體的偶然覺醒,換句話說,靠幸運!有沒有可能,我的孩子不要靠幸運?

從現今的教育操作來看,就是老師佈置任務,家長監督完成,那不就是上級部門、監工、加一個苦逼長工的搭配嗎?“我們都在為你好”看起來是個謊言,我明明在這個食物鏈底端,感覺更像被欺負,憑什麼?

在各種任務的催逼下, 家長心中的孩子,其實當個機器人最完美,如果可以編程就好了,9點上語文課,10點上英語課,上午做一次眼保健操,下午跳500個繩……寫完了就執行。可是,孩子是神獸,他關在家裡情緒比你還多,老師們對安撫孩子的情緒,有何指導?卻還要求家長完成教學任務!

我們對孩子的腦子有訓練,卻從來沒有跟孩子的情緒和動機“合作”過,甚至沒有正視過其存在!有些家長吐槽自己又吼又叫、心臟病復發的說法其實還很自戀,其實孩子比我們更苦,還說不出來!

更嚴重的是,在此安排之下,學習任務把學習異化了——“學習是要付出辛苦的,要逼著自己去努力,你不自律,就沒有好成績…… ”這也是你在監督孩子學習時,想傳遞的主要內容。

然而,學習是註定辛苦的嗎?


家長大部分都沒意識到自己可能也是這樣認為的!你想獲得好成績,在競爭中佔優,不就是要付出嗎?我們就是這麼想的。


其實也許是自己還沒有幸運地發現過學習的樂趣吧?反正我認識真正的學霸,他們不覺得學習在努力,在自律,只覺得看書、研究就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而已。

我們內在不假思索的潛臺詞,其實也在阻礙孩子和學習形成正確關係,來自我們從同一套教育體制中繼承下來的限制性信念,又再體現在我們的選擇上。

《夏山學校》這本書裡看到過一個有趣的例子,這幾天我和孩子討論了一下。

一個孩子從5歲進入這個學校到17歲離開這個學校,竟然沒有上過一節課。


女兒發出一連串的問題,那他還考大學嗎?那為什麼老師和家長都不督促他上課?


是的,沒有老師要求他上過一節課,家長也放任了,這是一個多麼奇特的學校和家長的組合。


我跟女兒說,你有個問題沒有提,關鍵是他5歲到17歲這段時間他不上課他自己在幹什麼呢?


女兒問,他在幹什麼?


這個孩子一直在做手工藝品。他把自己關在手工勞動室,日復一日地勞動。他在15歲那年忽然覺得想學更多技術,自己學會了認字、閱讀不同的工具書。離校後,他沒有考大學,他成了成功的手工業者,不但自己造了自己住的房子還開了公司,成為一個很有技術的創業者,娶妻生子,生活得並不比別人差。

我知道畢竟我們不是在夏山學校,但是這個例子,依然是一個實驗性探索,它描述了一種人類心智的真相,就是:沒有一個孩子不愛學習,沒有一個孩子不知道自己興趣和天分所在,關鍵是他們有沒有一個內在發展的空間和可能,讓他們探索自己。

學習,我們一直理解得太狹義和短視了。它不是我們所謂的科學訓練任務,學習不是量化的指標,學習也不是千人一律,而是我想用什麼方式認識世界。


那孩子對學習究竟有沒有自我決定的權利呢?


這涉及到我們一個底層認知,我們真的信任孩子是天生佔有天賦的生物,那我們就只要提供空間喚醒他們?相反,如果認為他們是需要我們捏造的橡皮泥,不捏不成形?那我們就要變成一個監工,不監督不行。

也許多數老師家長,包括我自己也被體制催眠了,自己的內在生命就沒有被開啟過,所以對孩子的要求,自動是外部化的,標準化的。

當然,我們偶爾也說“學習是愉快的”,但這是一個口號。沒有深究的意義。


相反,我們還做了很多刻意的證明,去掩飾自己的不相信。比如開發了很多寓教於樂的內容,老師用各種誇張的卡通聲音說話,但是這種課本質是用遊戲包裹著學習的苦澀,騙孩子學習,潛臺詞是“學習本身很枯燥,不包裹著糖衣,我怕你不學習”。

家長自己也很矛盾,小時候自己就痛恨考試,但是我們又希望孩子真心自主學習,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相信有些人鼓吹的快樂素質教育,但是一看到孩子成績落後,又止不住焦慮。

對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一樣。我是真心喜歡看專業書,不是因為考職稱而看嗎?每當覺得讀書重要,但偶爾在打開一本書的時候,也要下很大決心,看了沒幾分鐘又拿起手機…… 我們自己也是矛盾的,沒有找到“感覺”。

說出起來倒不是批評大人。是說大家又吼又叫的困惑後面,其實沒有深究。我們要看下我們理想的教育目標和我們每天實質上的行為之間,本質上差距有多大。

強調權威、服從、遵守的學習是權力的遊戲,所以,逼孩子學習是一個死循環,孩子沒學會真正的學習,但很快會學會這個關係本質,會把他用到和家長的關係中。

這樣的情況中,每天讓他們抄幾個單詞、列幾個算式到底多有意義呢?今天任務完成與否,計較了有什麼用?

說到這裡,你要問,那你的意思就是讓我不要管他的學習了?老師的任務也不要完成了?我一放手,娃還不上天啊?

嗯,你看,讓你承擔失控的焦慮,你忍不了。只要這麼一假設,你都要崩潰。由此你也可以看到過去一個月,你把多少焦慮都傾瀉給了孩子。

控制慾如果一定要有,要在自己身上,自己的人生會更輕鬆點。孩子成為焦慮犧牲者的可能就多一點。而作為“監工”,你對這個角色的正義感少一點,那麼你對孩子的傾聽和理解就會多一點!

現行體制下,你不可能讓孩子脫離主流教育環境,你也不可能讓孩子到15歲才開始認字,但是你可以試著開啟一個新的反思方向:

如何讓自由和紀律並存?


如果學習不會是因為想要得到誰的認可而去做,


如果學習是因為強烈地被某事所吸引而去做,那就沒有紀律,沒有學習,只有你的全神貫注了……

蔣方舟曾經深有體會地說過,據他觀察,一個班級裡,最自由的孩子就是最不引起老師注意的孩子,成績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介於看得到和看不到之間。


這個發現,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

傳達生活態度是嚴肅的,我們不僅要在病毒中身體健康,更要精神強壯,家庭和諧!哈,別雞飛狗跳,這也需要一點獨立思考。


共勉!


“再不開學老母親就瘋了”|又吼又叫,何時娃才能學會自主學習?


本文轉自:Miss蘑菇姑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