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音樂家的故事之三:樂聖——貝多芬


音樂家的故事之三:樂聖——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和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貝多芬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都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他一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風格較為輕快流暢;中期作品體現出了他自己所特有的音樂風格,他一生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複雜,同時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因素。

(一)沒有音樂神童光環的童年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在萊茵河畔離法國不遠的小城市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隊的樂長,父親是合唱隊的歌手。貝多芬從小就具有十分敏銳的音樂感覺,他的父親發現這一點後,決心把他培養成第二個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但貝多芬不具備莫扎特那樣的演奏天賦,他是在父親的棍棒下學會音樂的。

小貝多芬經常被父親鎖在屋裡,從早到晚地彈奏鋼琴和拉小提琴,經常強忍著痛苦和委屈在鋼琴上一遍遍地練習著。貝多芬8歲公開舉行了演奏會,10歲開始作曲,12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還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的助手。在貝多芬早年的音樂老師中,只有他的第一個老師聶費使年輕的貝多芬真正擴大了藝術的視野,並瞭解到巴赫父子的一些優秀鋼琴作品。此外,聶費還設法引導他到維也納求教於莫扎特。

貝多芬在維也納先後跟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為時雖然很短,但都給老師留下很深印象。莫扎特聽過他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海頓也一下子就覺察到了貝多芬那與眾不同的獨立性格和見解。


音樂家的故事之三:樂聖——貝多芬

貝多芬珍貴手稿


(二)英雄主義

年輕的貝多芬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一直密切關注著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渴望接受先進的思想,並努力追求個性的獨立,貝多芬的生活和創作也深深刻著時代的烙印。當時貝多芬創作了他的《第三交響曲》,原本是他打算獻給拿破崙的禮物,當時貝多芬對拿破崙的仰慕幾乎達到了偶像崇拜的地步,且曲子最初是以拿破崙的名字命名的。當拿破崙在1804年5月18日稱帝時,貝多芬和很多同時代的傑出人士一樣,感到既受了背叛又異常憤慨。他:“即使稱帝他也只是個庸俗的凡人。他將踐踏人權,放縱自己的野心。他會像所有其他人一樣把自己置身於權力的頂峰,變成一個暴君!”貝多芬一邊說著這些話,一邊跨到他的桌子旁,從桌面上抓起標題頁,撕得粉碎,扔到地上。當人們再看到標題頁時,這部作品已經改名為《英雄交響曲》。

至今,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展出的貝多芬手稿上還能看到,拿破崙的名字被用力擦得紙都擦破了。或許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描寫的英雄主題,其真正英雄從來都不是指拿破崙回或者貝多芬自己,而是英雄主義本身,並非任何個人英雄,正如貝多芬從自己個人經歷中所感悟到的一樣。

《英雄交響曲》不僅是貝多芬人生中的主要里程碑,而且是音樂史上的里程碑。在這之前,音樂的創作從未如此需要個人經歷來體現,也從未採用過如此史詩般的鴻篇鉅著,這部交響樂的第一樂章就和18世紀的許多完整的交響樂一樣長。那些貝多芬從緩慢而費力地探索真理和英雄力量之路的創作,本身就是英雄品質的證明。

儘管貝多芬擁有巨大的音樂創作天賦,但他最終沒有成為莫扎特和舒伯特一樣的作曲家,讓無盡的靈感在自由暢快地流淌。從一開始,貝多芬就是一個鬥士,深諳想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具備失敗的勇氣。對於貝多芬而言,創作和鬥爭幾乎是同義詞。使《英雄交響曲》富有英雄氣概的實質在於,它揭示了人類不屈不撓、追求勝利的堅強意志。

一位改變音樂歷史進程的作曲家,註定會遭遇強烈的反對,正是由於《英雄交響曲》,貝多芬當時忠實熱情的聽眾們開始動搖了。僅僅因為這部作品的長度和難度,就使很多本可以與之產生共鳴的聽眾望而卻步。然而,貝多芬一直竭盡全力追求的是改革創新,超越音樂的已知前言,推動音樂發展的步伐。

音樂家的故事之三:樂聖——貝多芬

(三)樂聖境界

欣然忘食。貝多芬有一次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侍者看到貝多芬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侍者來到貝多芬跟前問道:“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賬。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說:“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飯了。”不管侍者如伺解釋,貝多芬根本聽不進去。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他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衝出了飯館。

日有精進。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麼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後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活,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

早在1816年貝多芬的耳朵就已經全聾,後來的健康狀況又顯著惡化。再加上他的侄兒帶給他無窮無盡的麻煩和折磨,肝臟病也讓他痛苦不堪。1827年3月26,貝多芬在維也納辭世。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他死後按照親王之禮厚葬,同埋於公墓且無人送葬的莫扎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貝多芬的壽命比莫扎特高出20餘年,然而作品數量卻遠遠不及莫扎特,一生僅僅創作了1部歌劇、9部交響曲、16部絃樂四重奏、32首鋼琴奏鳴曲、2首彌撒曲、1部清唱劇,以及部分歌曲、協奏曲和室內樂等。可以說,其作品數量少於此前任何一位音樂大師。但是,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具一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