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唐易127


大家好,我是文史面面觀,一個熱愛歷史的90後,很高興和大家交流這個問題。

''天作之合''出自《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我們知道《大雅》多為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績。而《大明》是其中的一首詩,寫了周王室的一些故事,我們來詳細看看:

歷史背景

商王文丁殺了周族首領季歷以後,商周關係惡化。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後,積極蓄聚兵力,準備為父報仇。

此時,位於商王朝東南的夷方也先後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

帝乙為了避免東西兩方腹背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造成商周兩部落間緊張的關係,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局,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部落之間彼此不計前嫌,親善相處。

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同意與商聯姻。

帝乙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並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

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覺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於好。

後世朝代引用

  • 願意是指幸福美滿的婚姻:

《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那張姑娘方才聽你說來,竟是天作之合的一段姻緣。''

  • 也指自然形成的夥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中就有:''年長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

  • 後世演化為祝人婚姻美滿的話。表示兩人十分般配。

我查閱了後世的一些婚書,並沒有應用這個詞語,而且典籍中也少又出現,多出於小說裡的人物對話中,推測在古代多為口語應用,作為''場面話''沿用至今。

不過現在經常應用於如婚禮開場視頻,結婚照周邊,工藝品上面。

我是文史面面觀,一個熱愛歷史的90後。這是我的一些觀點,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交流哦~


文史面面觀


天作之合是一成語,可是有兩個故事,都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是周文王,是愛情;一個是魯惠公,是天意。

解釋:合:配合。好象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滿的話。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歷史背景:西周初年,周7王聯合西部八個諸侯,興兵討伐荒淫暴虐的商紂王,經牧野決戰,一舉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貴族統治者為了宣揚自己的功德,用詩歌記敘一系列建功立業的大事。《大明》就是這樣一部史詩,其中講到周文王的天作之合。

傳說商代末期,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是姒家的大姑娘,起名叫太姒。人們都說:“天上神仙是什麼樣兒,咱沒見過,可這太姒,卻真正是人間的仙女!”太姒不光長得美,還心靈手巧。遠在西岐的周文王就打發使者來到洽川訪查。使者無論是明查還是暗訪,人人都誇太姒好,沒有一個人說不字。使者回去—彙報,周文王心裡非常高興。但他擔心使者的話裡是不是會有誇大的成分,便決定親自到洽川走—趟。最後兩人互相欣賞,成為了夫妻。人們都認為文王和太姒是再好不過的一對,她們的結合是天意,誇讚他們是“天作之合”。後來人們在喜慶新婚的橫批上總愛寫上“天作之合”,就是從這兒來的。

真正的天作之合應該是後來的一個故事:

《春秋左傳》一開篇,講述的是魯國君主魯惠公晚年一段“天作之合”的姻緣:

魯惠公(前768年-前723年在位)的元配嫡夫人是某位宋國君主的大女兒孟子。孟子沒有生下嫡子就去世了,和她一同來到魯國的陪嫁女聲子做了“繼室”。所謂“繼室”,就是聲子住進孟子的宮室,接替孟子服侍魯惠公、管理後宮,但是她的身份仍然是妾,生的孩子是庶子而不是嫡子。後來,聲子生下了庶長子公子息姑。

然而,就在距離去世沒有幾年的時候,年齡大概已有50多歲的魯惠公幹了一件違背“諸侯不再娶夫人”規定的出格事:他迎娶了宋武公的二女兒仲子作為嫡夫人。按照《左傳》的說法,這段婚姻是神奇的“天作之合”:仲子生下來的時候,掌紋裡能看出字,說這女子長大以後要成為魯國君主的夫人。禮制再大也大不過天命,宋、魯兩國都積極促成這樁“天註定”的姻緣,於是仲子到了適婚年齡就正式嫁到魯國,成為魯惠公的第二位嫡夫人。

仲子嫁給魯惠公之後,肚子非常爭氣,不久就生下了嫡長子公子允,此時庶長子公子息姑已經40多歲了。前723年,魯惠公去世。當時太子允還是幼兒,無法行使國君職能,於是公子息姑擔任攝政君(也就是魯隱公),而尊奉太子允為儲君,等待太子允成年後再將政權交還給他。因為魯隱公不是真國君,所以前722年正式即位時沒有舉行即位典禮,魯史《春秋》中也沒有記載。


陽高快樂


一、歷史事實

天作之合出處是《詩經·大雅·大明》裡的記載:“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商朝第二十九代君主文丁(商紂王的爺爺)忌憚於周部落的強大,尤其是周侯季歷(周文王的老爸),用現在的話說,季歷有一種功高震主的意思,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說,這樣的人要麼反,要麼歸隱,要麼死。尤其是季歷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文丁看不下去了,下詔命令季歷到國都受封"牧師",成為西方諸侯之長,同時也把他軟禁了。季歷還是比較有骨氣的,直接絕食死。

季歷之子姬昌在家等著老爸升官的好消息呢,誰料傳來的卻是噩耗。這個樑子結得深了,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至此商周關係惡化。姬昌開始積極蓄聚兵力,準備為父報仇。

此時,位於商王朝東南的夷方也先後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商朝可謂是腹背受敵。

此時即位的帝乙(商紂王的老爸)為了避免東西兩方腹背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造成商周兩部落間緊張的關係,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局,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部落之間彼此不計前嫌,親善相處。

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只能把殺父之仇暫且忍下(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大丈夫能屈能伸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姬昌後來才能滅商成立周王朝),同意與商聯姻。

此時帝乙的姿態放的很低,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並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

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成了大舅子和妹夫,時人覺得是“天作之合”。此事史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於好。同時也為商朝的覆滅往後推遲了一段時間。

二、引用情況

後面歷朝歷代引用天作之合的意思如下:好像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那時還不分男女,如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年長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尋常同年弟兄”

三、現在最常用法

現代多用於祝人婚姻美滿的話,如:今天婚禮上的新人真是郎才女貌,是天作之合的一對。


如虎天翼


《詩.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毛傳:“合,配也。”意謂文王之妻太姒,乃天為之配合。後世遂以“天作之合”為締結婚姻的賀辭。

明 朱鼎 《玉鏡臺記·下鏡》:“以表妹之貌,配 溫嶠 之才,真為天作之合。”《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竟是天作之合的一段好姻緣。”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五:“他覺得這個婚姻實在是天作之合,不可錯過。”


一朵木棉


天作之合出自《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典故;

西周初年,周武王聯合西部八個諸侯,興兵討伐荒淫暴虐的商紂王,牧野決戰,一舉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貴族統治者為了宣揚自已的功德,用詩歌記敘一系列建功立業的大事。《大明》就是這樣一部史詩。其中講到周文王的“天作之合”。

周朝的時候,莘國有一位女子叫太姒,美麗俊俏,賢慧簡樸,其美麗與賢德的名字傳到了周文王的耳裡,周文王十分傾慕,二人在渭水之濱一見鍾情。迎娶太姒時,據說當時渭水上沒有橋,於是周文王用船的首尾相連搭起了一座浮橋,將太姒迎娶回西岐。周文王與太姒婚後相愛至深,太姒賢良淑德,管理著內宮,姬昌管理朝野,兩個人都獲得了百姓的讚譽和擁戴。太姒美好的德行被尊稱為“文母”成為人們爭相效仿的對象。周文王姬昌與太姒一共生育了十個兒子,都在太姒的教育下,從來沒有做過任何錯事。特別是姬昌成為一代名君,周公旦成為了後代爭相效仿的賢臣。後人把周文王和太姒二人的婚姻,稱譽為“天作人合”。

成語;天作人合。解釋:天作。上天做了安排。合,配合。寓意好像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古往今來,其解釋一直都象徵著美好,美滿,稱讚婚姻婚配的美好幸福。

近義詞;美滿良緣,終身大事,幸福美滿,佳偶天成,珠聯壁合,等


用戶言午澤群


商王文丁殺了周族首領季歷以後,商周關係惡化。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後,積極蓄聚兵力天作之合,準備為父報仇。

此時,位於商王朝東南的夷方也先後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

帝乙為了避免東西兩方腹背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造成商周兩部落間緊張的關係,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採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局,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部落之間彼此不計前嫌,親善相處。

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同意與商聯姻。

帝乙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並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

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覺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於好。


暢志園LJH


“天作之合”這個詞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我認為應該是這樣:周朝晚期,依然是歌舞昇平,男耕女織,一片安寧祥和之景象,周王朝之貴族、為了歌功頌德祖先的偉大功德,所以創作了“大明”一詩,後被收錄進《詩經》,“天作之合”一詞就出自“大明”一詩中。

詩中的“天作之合”,說的是周文王的婚姻,意思是他的婚姻是上天安排的,是不可抗力的結合,是上天的意思讓他和他愛人結合在了一起的。因為文王有德,所以生了有德的武王,最後開疆擴土,伐紂滅商,建立了大周,才有了眼前的一片繁榮景象。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天命所佑啊!


遠方遠方2


“天作之合”只適用於夫妻,但不少人把 它泛用到其他人身上,這樣就會犯用錯對象 的錯誤。 葛非、顧俊兩人配合默契,多次獲得女 子雙打世界冠軍,真是一對天作之合的雙打 組合。


“天作之合”的意思是上天成全的婚姻, 可以理解為天生的一對兒,常用來祝人婚姻 美滿。出自《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比如: “你們倆結為夫妻真是天作之合啊!” 例句中的葛菲和顧俊並非夫妻,只是一 對配合默契的雙打組合,用“天作之合”來 形容她們很不合適,應適當修改。 類似的專門用於夫妻婚姻的詞語還有 “美滿良緣”、“白頭偕老”等。


梅姑姑318


天作之合:意思是上天撮合而成的婚姻,是上天給予安排好的,很完美的配合在一起,這是祝人婚姻美滿的話。語出《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這句話解釋一下就是: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現。就在他年輕的時候,皇天就給他締結好了姻緣,文王迎親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兒渭水河邊。

這裡的文王就是指周文王姬昌,到渭水河邊迎娶的是太姒。相傳,太姒出生在夏朝君主夏禹後代有莘氏的部落,莘國。人長得很漂亮,秀外慧中,心靈手巧,集美貌,善良,智慧,賢德於一身,遠近聞名。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時,就被太姒驚天美貌所傾倒。我們廣為熟知的詩歌《關雎》描寫的就是姬昌和太姒在太姒家鄉倆人遊玩時的情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竅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竅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竅淑女,琴瑟有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竅淑女,鐘鼓樂之。”這首詩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淑女太姒,姬昌好逑。姬昌要娶太姒,但當時渭水無橋,姬昌就大動干戈,造舟為橋,迎娶太姒時,場面極其宏大。結婚後,太姒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歷正妃),勤勞賢慧,以進婦道。姬昌理外,她就治內。《烈女傳》中這樣評價她:“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太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評價甚高,我們現在有些地方尊稱婚後婦女叫太太,就是由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演化而來,是希望他們的品德能直追“三太”

姬昌和太姒的結合被人們稱為天意,是天作之合,他倆結合太完美了,太姒才貌雙全,賢而有德,夫妻恩愛有加,姬昌和太姒共育十子,倆人白首不離。現在我們在婚宴上常能看到對聯的橫批為“天作之合”,就是希望我們的婚姻也能像他們一樣幸福。


大漠慢行者


  • 《詩.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毛傳:“合,配也。”意謂文王之妻太姒,乃天為之配合。後世遂以“天作之合”為締結婚姻的賀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