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文观止︱《报任安书》,徐图身报国,衷信堪回首?(二)


古文观止︱《报任安书》,徐图身报国,衷信堪回首?(二)

《报任安书》原文(8)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锄扬轩白话译文

况且,事情的本末缘由、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年少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没有被举为孝廉什么的官职,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于宫廷禁卫之中。

我认为头上如果顶个盆子就看不到到天空的寥廓,所以就主动断绝了与故交好友的往来,放弃了家室事务的繁琐,日日夜夜都在殚精竭虑思考着,把自己全部的微不足道的能力贡献出来,尽职尽责一心扑在工作上,以求得到皇上的信任和宠幸。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自己的初衷,却太过违背,差别太大了,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实在是一言难尽……

乡曲,这里应该泛指举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汉文帝为了询访自己治理天下的得失,诏令各地“举贤良方正能直言切谏者”,亦即有乡曲之誉者,考察合格后即可做官。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1人,逐渐形成了“举孝廉”的观制。这里说明,司马迁未能通过“举孝廉”的途径入仕,而是子承父业。

《报任安书》原文(9)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锄扬轩白话译文

唉,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一向以来,并没有多少交往,基本没什么交集。我们志趣也不相同,各自的爱好与憎恶、追求与不屑也不一样,从未曾在一起举杯相谈、饮酒甚欢、引为知己,互表友好感情。

然而,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他奉事父母讲孝道,交往同友讲信用,面对钱财守廉洁,取舍得当遵道义,对长幼尊卑能分别对待、恭谦有据,对家仆下人能以礼待之、从不傲慢。他总是考虑着怎么样奋不顾身、驱身现场,去化解国家的急难。他长久以来积累的品德,我认为国士风范也莫过于此罢。

唉,我们做人臣的,如果能够做到九死一生、万死不辞,不顾自己身家性命,也要矢志奔赴家国天下的危难,即可堪称奇异,是人世间很少见的现象了。然而,李陵在内外交困下行事一旦不当,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儿的惶惶臣子们,便随意挑拨是非、主观臆测、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从内心感到无比沉痛。人心不古,一声长叹,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述说清楚?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本文中的任安,也是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将领、文学家,

飞将军李广长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得知汉武帝夷灭三族,将太史令司马迁处以腐刑的消息,心灰意冷,投降匈奴鞮侯单于,迎娶公主为妻,封为右校王,管理坚昆地区。汉昭帝即位后,拒绝大司马霍光迎接回国计划。元平元年(前74年),老死于匈奴。司马迁与李陵曾同在“侍中曹”(官署名)担任侍中(官职)。

李陵出生名门将后,祖父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生传奇但也郁郁不得志的飞将军李广。李陵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自古以来对他的评价难以两全。杀伐无常的汉武帝和靠着妹妹充任将军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此人,后亦投降匈奴)是导致李陵不幸的直接责任者。太史公司马迁是受其牵连的受害者。

2000多年前,在空旷的戈壁草原上,汉匈酣战,金戈铁马,旌旗北指,所向披靡,多少英雄豪杰成名于此,封侯拜相;也有多少英雄豪杰孤愤抑郁,独留青冢向黄昏。只能说一言难尽,任后人凭吊……

《报任安书》原文(10)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锄扬轩白话译文

我们都知道,李陵率领的兵卒不到5000人,在大漠孤烟上,深入到了敌人要塞,到达匈奴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杀敌建功的愿望,驱使他向马肥兵精的胡人四面冲杀。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匈奴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而四散逃奔。匈奴单于内心感到了震惊和恐怖,便征调左、右贤王这两支强大的主力,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军队和平民,举全匈奴之力,来共同抗击李陵,终于形成了包围之势。李陵率军杀出重围,孤军奋战,转战千里,但携带的箭矢都用完了,粮草已经断绝了,攻击和撤退的路线都被封堵了,然而援军却迟迟看不见踪影,仅有的5000兵卒,却死伤成堆,所剩无几,不可不谓英雄末路啊。然而,当李陵振臂一呼,嘶声力竭鼓舞大家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满眼杀敌报国的热泪,满目血丝崩裂的英气,满脸带血负伤的苍凉,擦干泪水,强忍悲泣,拉响没有箭矢的的弓弦,冒着敌人白光闪闪的刀锋,奋勇无前,仍然拼命向北冲击,试图冲开一条血路。

《报任安书》原文(11)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锄扬轩白话译文

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我们大汉朝的公卿王侯都举杯庆贺,纷纷上书向皇上表达胜利喜悦。然后,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消息传来后,皇上为此饭都不想吃、觉都睡不好了,上朝时也是心不在焉,对朝政大事满脸充满怨气。大臣们既感到忧虑,又充满害怕,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我自认为自己地位卑贱,但见皇上无精打采、悲伤痛苦、凄惨哀怨,内心实在不忍,便想着能为皇上排忧解难,尽一点我发自内心的报效国家之情。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有了奖赏都会分给大家,有了困难自己一个人扛着,所以才能获得士兵们的拥戴,能够换来大家拼死杀敌的效命。即使古之名将也莫过于此。

李陵虽然身陷重围,箭尽粮绝,被迫兵败投降,但我凭我素来观察,他的本意应该是委曲求全、假意投降,还是想寻找机会,再回来报效我们大汉朝的。尽管事情成了当时那样无可奈何、难以挽回的地步,但毕竟,李陵千里奔袭、攻城杀敌、勇挫敌军、让单于骇然惊惧的事实摆在那里,就凭这一点,也是功勋卓著,足以告示天下人了!

《报任安书》原文(12)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锄扬轩白话译文

我内心盘算着抽空向皇上说一下我的这些看法,但一直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正好有一次皇上因为别的事情召见我,说起了李陵的事情,并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把内心的想法全盘托出,说明李陵奋勇杀敌,是建立了很大功勋的。本来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纾解胸中郁闷,并把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克制打压下去。然而,我还没有完全说清楚我的意思,我们圣明的君主不愿或者也不想去不深入分析和了解,便认定我是通过借口攻击贰师将军李广利,而为李陵辩解辩护,直接就将我下狱,交由狱官处理了。

我拳拳报国的心志的忠君奉主的热血,再也没有机会陈述,始终未能再说明白。我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最终也同意了判决。

我家境贫寒,微薄的工资收入拿出来根本不够用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愿意出面营救,皇上身边的大臣们也不肯替我说一句话。可怜我血肉之躯,不得不接受宫刑也这样的残酷,被重重关闭在了牢狱之中,我能够向谁去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呢?

这些事情和过程,少卿您是亲眼所见的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显赫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囚禁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叹啊!可怜啊!

这些事情有些是难以启齿的,有些细枝末节,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向世人说清楚的,也是很难说清楚的。

注:蚕室,古时候温暖密封的房子,就像养蚕的房子,所以叫蚕室。初受腐刑的人怕风,故须住此。

古代实行赎邢制度,缴纳相应的黄金或者折合成的铜钱,可以财物赎罪。李陵的祖父李广也曾获罪,但无钱缴纳,据说是淮南王主动帮助缴纳的。

这部分讲述的是司马迁因李陵获罪下狱的过程,读来催人泪下,感慨万千,久不能言。阳刚之躯,身罹巨祸,奇耻大辱,任谁,都会愤愤难郁。

关于李陵,后世多有极高评价。著名的杨家将,杨继业兵败金沙滩后,最后头撞李陵碑自杀殉国。折射的其实也是李陵的崇高的人格。英明的汉武大帝如果不杀人家全族家人,李陵也不会真心投降匈奴。刘彻杀伐任性、喜怒无常,堪称暴君。如果单看这件事,与商纣王何异?

拳拳报国心,凄凄汉武意,惨惨人生路,煌煌太史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