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时全村老小都跑去看,当时放的什么电视剧?

道13231


先来一段片头曲的旋律,考考大家能不能猜出当年我们全村老小一齐看的是哪一部八九十年代的经典电视剧:“登登等登,凳凳等登,凳凳凳;登凳登凳,凳凳登凳,凳凳凳…”,稍后文中给出答案!

现在咱们从头说来,那还是93年左右的事了,点点滴滴都是回忆。

我的家乡那时非常穷,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里才普及电视机。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村里都没电视看,只有两种“特殊“的方式来解馋:

第一个就是靠居委会每隔两三个月时间请电影队的人过来,到村口搭个幕布,给全村人一次性放两部片,间隔性地满足一下大家的“精神文明需求”。这一天村里会像过节一样,不管大人小孩都奔走相告,以至于往往天还没黑,空地上就挤满了自带桌椅板凳占地的人。



第二个就是趁着去镇上赶集的机会,大家路过城里人的店面时,会可怜巴巴地停下来偷看一会儿他们的电视,如果感觉这家老板要赶人了,赶紧识趣地换下一家。为此没少被人嫌弃,那种感觉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直到后来我舅舅结婚了,家住镇上的舅妈娘家陪嫁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从此全村精神旧貌换新颜:叔伯婶子们白天在田里辛苦地耕作有了个晚上能有电视看的盼头;小孩们也不再到放学路上捉蛤蟆打玻璃弹子了,而是每天赶着回家写作业,当然也是为了有时间看6点后的动画片和8点后的电视剧啦!

当时我们农村不像城里,就算有了电视也没有闭路信号,只有那种通用的自带信号,一般只能看两三个台,而且要到下午5点半以后才能看,白天是没有信号的。所以那个稀罕劲 啊,到了天黑,舅舅家就像杀猪办酒般热闹,经常一来几十号人,屋子里坐不下了,不得不把电视机搬到屋外给大家看露天式的。而那时小小的我发现个现象:每隔段时间都会有某部经典电视剧播放,这期间如果不早点吃完饭赶过去,到了晚上可能屋外的整块坪都会挤不到一个踮脚的位置。



相信很多人已经顺着开篇的音律猜出来了吧?没错,这就是以文章开头“登登等登,凳凳等登,凳凳凳“的《云宫讯音》为片头曲的86版《西游记》啦!



《西游记》当时在村里的播出真是轰动一时,只要片头曲一响起,不少人都会叫好起哄,那时虽都是农民没见过什么世面,但神奇的是都知道孙悟空和猪八戒!里面的神仙菩萨、妖魔鬼怪引发了大家莫大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我甚至记得某次有几位长辈还在偷偷交流:“原来神仙也长得和人差不多”。

看《西游记》时就像过节中的过节,大伙高兴,即便物资匮乏,有时还会把自家地里收获的南瓜子、花生拿来相互分享,边看边吃。这种全村老小一起看电视的“集体活动”甚至间接促进了邻里关系的提升!

这种盛况大概持续了两三年,直到后来的电视普及!如今昔日光景虽已不再,但那种特殊年代的记忆却一直留存,我们这代人可能一辈子也忘不掉。


熬夜的粉提莫


记不得是哪一年了。二伯父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应该是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了。因为他在县城工作,条件比较好。



那时的电视机,单调的色彩不说。信号还特别差。看一会儿就要移动天线,不然画面上都是雪花。人们刚开始也是好奇几天,就不愿意看了。可惜,我真的记不清看的什么了。可能是一个外国的连续剧吧。

曾记得,集镇的礼堂里买了一台大屏幕黑白电视机。画面非常清晰。公开卖票。几乎附近的村民都曾经看过。应该演的是热剧《霍元甲》。票价大概一两毛钱。初一初二贵一些。过去的晚了,只能坐在后面,只看见电视屏幕上的人晃来晃去,根本看不清也听不清他们在表演什么,只是在唱主题曲的时候才知道本集结束了。即便买了票,喜欢看的就看一会,不断的有人过来,又不断的有人离开。好像几个小时就这样循环下去了。



大概90年左右,我家买了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福日”牌的,十四英寸。父亲托一个大城市里的亲戚捎回来的。画质音质特别好。刚买回来的时候几乎全村的人都来观看了。正好是夏天吧,天比较长,闷热,又没有多少农活。人们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了。毕竟,彩色电视的视觉效果绝对比黑白的好太多。人们当然争先恐后的欣赏节目了。每天,刚近傍晚,一些小孩子就早早的来我家等待着了。



尤其到八点左右电视剧开始的时候,屋里,院子里都是人。板凳都不够用呢。更不要说屋子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些人不好意思打扰,就在门口脱掉一只鞋子坐在上面。边看边裹着旱烟,俨然很享受的样子。父亲还定了一些矮矮的长长的木板凳。人特别多的时候还是不够坐。有些人来的迟了,只好站在窗户外边观看。比唱大戏都热闹。

记得那时候看的是《篱笆,女人和狗》,《唐明皇》等等一些比较长的连续集,人们都特别喜欢。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头看到尾。记得演《杨乃武与小白菜》时。演到小白菜受酷刑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抹眼泪。那时的电视连续剧大概是从八点演到十点左右吧。除了开头和结尾曲,中间也不加广告,看得真过瘾呀!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不知演的什么节目,画面上很多好吃的东西。邻居刚刚五六岁的小女孩看的直眼馋。一个劲的吵着要吃。伸着小手。都哭起来了!大家都不住的逗她。她哭的越发厉害了!她的爸爸妈妈怎么也哄不住。直到看不见那些诱人的画面,小女孩才慢慢止住了哭闹。

一直持续到天冷了,人流才慢慢地减少。后来,村子里陆续增加了好些彩电。人们的兴致才降低一些,家里才不会那样热闹了。



不过,那些挤一屋子人看电视剧的情景,真的让人怀念呀!浓浓的亲情,浓浓的乡音,浓浓的,淳朴的民风是值得一辈子怀念的!


今夕月映


记得75年的时候,邻村大队集体买了一台特大电视机(24英寸,当时最大的,)据说5千多块钱,比一台12马力的拖拉机还值钱,一般小村没这个实为,只有大村才买得起。

每天晚上7点,大队派的专业播放员会准时在大队广场上摆好,下了工的社员顾不得吃饭,给家里人打声招呼:看完电视节目回来吃,把剩饭先放锅里。然后迫不急待的朝大队院跑去,害怕占不好位置。

也是如此,不像电影幕高高的挂在两树中间,可容纳上万人,电视就不同了,屏幕小,看的人多,如果前边有站着的人,后边个子矮的根本看不到。后来有人就想了办法,拿着木板凳,木杌子站在上边,就解决了看不到的问题。我说的这个时间,属于电视机的最早期,一般的家庭还买不起,所说的:射雕英雄传、陈真、霍元甲等等连续剧都是后来80年代的事情,播放这些电视剧的时候,已经到了极少数家庭能买得起的年代

记得当时邻村买的这台24寸的电视机,特别的大,两个壮劳力往外抬,还有点吃力,那个时候的电子元件与现在完全不同,电子技术还比较落后,国家还没有这种产品,是从日本进口的,外科都是木板制作,外壳比荧光屏都大,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了。

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的男播音员是赵忠祥老师,女播音员是沈力老师,那个时候我国的电视制作没有现在繁荣,大多播放的是外国翻译影片,开头播放一些国内新闻,或者老一届相声演员的节目,这在当时的老百姓已经认为够享受的了,用老百姓的话说,无论是什么节目,只要播放就行。


农人心田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了一台电视机,那是我村的一个在部队任营级军官,通过关系搞到的,听说费了好大劲。

人们听说后,一到晚上便拿着凳子不约而同地赶往他家去占位子;唯恐迟了连站的地儿也没有了。

那年好像十来岁吧,记得看的第一个电视是美国片《加里森敢死队》。

你没有见那场面,那才叫人挨人、人挤人,真正的水泄不通啊。

屋里太小,没办法只好把电视挪到院里,把正屋的方桌抬出来,电视放上面;这样才勉强都能看上‘看眼’。

我人小就钻过大人的缝隙,挤到最前面,只到电视上出现了雪花,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

最早放的国产电视剧好像是《敌营十八年》,港剧是《霍元甲》……

以后电视慢慢地就普及了,也就没啥当初的新鲜感了。


柔情似水书梦人


那年的一天,咱大院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老林家从香港带回一台电视。那年,认识了心中的英雄“加里森、酋长、卡西诺、戏子、高尼夫”

老林家在香港有亲戚,时不时就去一趟,带回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突然有一天,竟然带回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我们大院上百户人家,光听说过有种小电影叫电视,谁也没看见过。

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傍晚,先是邻居孩子们呜呜嗷嗷闯进老林家,后来大院里其他孩子们也闯进屋。再后来大人们也来了,人越来越多,把老林家要撑爆了。而且,楼下还有很多人都想看看新奇玩应。

后来,有人建议把电视放到窗台上,屏幕冲外。老林家是一楼。这样,大家就都能看到电视和里面的节目了。我们孩子能挤,都挤到前排。

那天,看到了痛快淋漓、热血沸腾的《加里森敢死队》。从此,孩子们嘴里哼哼着抑扬顿挫的主题曲,手里木片小刀“嗖嗖”地到处飞。课上,老师教的东西怎么也记不住,那里的“加里森、酋长、卡西诺、戏子、高尼夫”,几十年了都忘不掉。

总之,没记住童年有啥可回忆的。倒是《加里森敢死队》填满了新颖、刺激、兴奋、高亢的童年生活。


0大木瓜0


小时候都很穷,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视机,还是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谁家要是有个电视机,夏天都是搬到堂屋门口,放到吃饭的桌子上,好多人就坐那看,冬天在房子里看电视,屋里面满满的一屋人。当年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我姐去我们村东头晚上看电视,看到很晚了我姐也不说回家,我是瞌睡的坐着就能睡着,也不敢回家睡觉,因为害怕走黑路,回家有一里多远,怕路上有鬼,只能等着看完了跟着一起回家,跟着我也害怕呀,走前面也怕,走后面也怕,一路踉踉跄跄的回都到家里面,因为以前的都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不像现在路平平的,还有路灯,走路不害怕。

慢慢的附近的都买了这样的小电视,也不去那么远看了,就自己去别人家晚上看电视居。离我家有几十米远,还是害怕都是一路跑回家的,到现在我也是不敢走黑路,都是小时候那些大人老是讲鬼故事,所以心里留下的阴影



我是农村人hqj


1978年我家第一台电视机是我父亲自己组装的,12寸黑白电视,木头盒子清漆面,里面密布发光管,屏幕贴着一张红黄蓝三色塑料版,顾名思义,传说中的彩色电视机诞生……信号来自房顶的室外天线,一根能架多高就多高的杆子,偶尔需要转动需要调整信号。每天家里,屋里屋外人满为患,不到十一点信号停止,家里不会少人。那时比较小,有印象的第一部电视剧是《敌营十八年》第一部电影《神秘大佛》。


我的中国心HRB


1979年,我们乡乡政府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候乡不叫乡叫公社,我们乡也不叫文台乡,而叫战旗公社,很有文革特色的名字。我们家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属丘陵地形。遇上天旱,田里收成便低,所以十分缺米。于是省和地区经过反复考证和研究,决定在家乡不远的鲁班乡修建一个大型水库。这项工程十分巨大,搬迁三个乡共十三个村,一万余人。动用三县人工合计一亿多个工,我们公社和大队基本是全体总动员。我们生产队有劳动能力的一百二十人,派去修水库的便达三十余人。经过广大人民群会长达六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79年建好了水库,由于我们公社广大社员群众表现良好,县水库建设指挥部特奖励一台十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年我刚好十岁,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去公社舞台看电视。刚开始,电视上雪花特别多,图像极其模糊,但我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看完的。后来图像清晰了,由于观众太多,公社政府还收线,二分钱看一晚。后来有人去公社找书记主任说理,这电视是我们全公社群众用血汗挣回的奖品,还收费。后来,电视机管理人员干脆把电视搬上了公社戏台,戏台高,前面是半个足球场大的坝子。从此这坝子特别热闹,像看电影一样,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都会汇集几百观众,但大多是青少年。黄元申主演的《霍元甲》和祝延平主演的《武松》便是在这个坝子里一集不剩地看完的。后来哥哥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年我已经上初中三年级了。


来自桃花源


我的邻居土世新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咱也不懂什么几吋的,只觉得似馍盘子大,他是小孟庄的中心校长,有钱。放的《再向佛山行》,大人、孩子挤了一院子。

每天晚上,儿子非拉我去看,不然就闹,真没办法。一集接一集的看,很是有趣,不肯散去,土世新怎好意思关门,天天如此的耗着。

再者说,一个农人,白天干活,够累得了,晚上再看电视,真想早早休息。

后来,又有几家买的,儿子各家都去,我很担心,常听人说有偷小孩的,没办法,买一台吧,省得担心害怕了。


欣赏3O\n


记得我家在90年左右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我上三年级左右吧,刚开始真的很兴奋,因为在那之前我们都是到别人家去看,好多人在一个屋看,那个氛围只有那个年代才有,后面慢慢的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直到现在的超溥电视,可还是怀念以前大家坐在一起的气氛,再也回不到以前了,感慨万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