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讓你領悟了什麼?

每天讀名著


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神仙的氣息把我給震撼。

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在何方?

天地視萬物為卑微的草,天地如同風箱,動而欲出,虛而不屈,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萬物如同卑微的草,所以心是包容在稻草裡,所以人心好像稻草心。

稻草心隨風飄逸,動而欲出,多言數窮,不如蹈草人安靜站在原地,家鄉的味道。

吾鄉是童年的家鄉,家鄉在童年的印象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魯迅先生的家鄉和童年閏土產生的靈性是光明和快樂的。此心安處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此心家鄉的景物描寫:恍恍惚惚,其中有像,其中有物。深遠呀,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義。

只所以是吾鄉,童年時代孩子快樂無憂的,擋住黑暗的父母親,此心安處是吾鄉其實是動盪不安的內心再加上可憐天下父母心。

此心安處是吾鄉,吾鄉在哪呢?自己坐看天空,心結解了,那一時間坐著的地方全身飄蕩聲音,就是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意思。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蘇東坡不僅是北宋朝的翰林學士和資政殿學士,而且還是一位佛教居士。這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有很深的禪意境界,教人於此中安的不是人心,而是道心。此等境界,非有返觀內照之能,不足以窺其微妙。所謂人心者,欲觀人先觀我,觀見我後起紛飛意念,分別有是非人我,即知此非菩提心,是人心也。若觀見我本來清淨覺性,即知此是菩提心,也就是所謂的道心耳!

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肇法師曰:“聞說諸心,謂有實心。故須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論雲:“過去已滅,未來未起,現在虛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心無所住,不在內外中間。心無色相,非青黃赤白。心無造化,無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實故。心無邊際,非限量故。心無取捨,非善惡故。心無轉動,非生滅故。心等虛空,無障礙故。心非染淨,離一切數故。於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諸法性。諸法性空,即真實性。

趙州問南泉雲:“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圓悟禪師頌曰:“欲識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舉棹,騎馬即加鞭。若遇飢來飯,還應困即眠。盡從緣所得,所得亦非緣。”西方極樂世界就在凡塵裡,只要用平常心悟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飛龍在天231272723


我是萬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詞作《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應該是蘇軾問柔奴,嶺南應該是不太好?(嶺南在中原人心目當中還是未開發地區)柔奴的回答。

嶺南到開封四千多里地,在當時中原人心目中乃蠻荒之地,沒想到如此一個柔弱女子竟能脫口說出如此豁達之語。

讀了這一句,我們很想能如此”豁達”。能真正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


但現實是生硬和冰冷的,我不到十八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一直在離家二百里之遙的瑞昌,一混二十多年,也真正做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到兩千年,到深圳打工,卻很難有此心安處是故鄉的感覺!為什麼?在外打工的常有的一句話"進廠打工,一腳在門外,一腳在門裡。”就沒得你心安,又如何是吾鄉?年齡大了還得回真正的吾鄉九江。

中國的城市何時才能讓打工仔心安?中國的老闆在高叫要員工以廠為家時,又幾時讓員工此心安處是吾家?


我是萬方,熱愛詩詞以及人生哲理。讀過我的文章請賜評、討論、點贊和關注!(如有想互關的朋友請私信與我)


萬方談人生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王定國,即王鞏。當年因為“烏臺詩案”,王鞏被貶出京,到了遙遠的嶺南賓州,歌妓柔奴一路隨行,蘇軾在這首詞裡寫道: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嶺南賓州,偏僻之地,跟著王鞏來此,柔奴可適應當地的風土嗎?但在蘇軾問到之時,柔奴只回: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可見,在柔奴心裡,原生故土在哪裡並不重要,只要心有所安定,便能歸於安寧。

此句由柔奴說出,但熟悉蘇軾生平與人生的人,也知道,這種隨性自然、達觀其實也代表了蘇軾的人生態度。浮浮沉沉幾十年,從家鄉眉山出發,蘇軾到過杭州、密州、徐州,也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此後起起落落落落,一路到了惠州,最後還到了真的是荒蕪的海南儋州…

但即使如此,他的詩詞裡,也並不見消沉,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所以,通過這一句詩,再結合蘇軾本身的生平,真的能得到很大的感動。用他的詩詞來回復,恰如其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很多事,只能坦然面對,淡然處之,這樣,或許更能品味生活的快樂滋味吧。


讀書燈下


“此心安處是吾鄉”,說這話的是宋代大詞人蘇東坡。蘇東坡是個大才子,但命運多舛,一生數次被貶謫,但“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林語堂語)。所以,無論遭受什麼磨難,被貶到多麼偏遠的地方,他都能心存樂觀,隨遇而安,該幹嘛幹嘛,該吃啥吃啥。這句詞,就是蘇東坡真性情的流露。

“此心安處是吾鄉”,字面意思誰都能理解,關鍵是能不能達到這種境界。

80年代初,我在一鄉鎮中學讀書,有一位物理老師,上海人,60年代復旦大學畢業生,“文革”中下放農村,最先在村小學教書,後調到鄉中學教書,是全縣學歷最好的老師。恢復高考後,縣裡的中學就要他去,他不去;後來有了政策,他可以返回上海,他沒有回去;90年代,他的一位同班同學調到縣裡任縣委書記,當時縣裡人才奇缺,動員他當縣教育局長,他也堅決拒絕。一直在教師崗位上教書育人,直至退休。他娶的是當地一位農村女孩,生了2男1女。他從一個大都市的“嬌子”,變成一個鄉村普通教師,落差應該很大,委屈一定不少。難能可貴的是,無論何時何地,他數十年給人的感覺都是心滿意足,少有怨言。他是真正做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說實話,現在像我這位老師這種人已經少見。有的人只是變動了一下工作崗位就心燥不安,牢騷滿腹,覺得全世界的人都虧待了他,以致意志消沉,怨天尤人,搞得上下關係緊張,自己也整天悶悶不樂。結果工作做不好,又影響了身體。

重讀“此心安處是吾鄉”,我認為人生短短一輩子,也可以說是“牛短熊長”,蘇東坡的胸襟確實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藍色楊宗海


首先說明“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詩的來歷,蘇軾和朝廷中諸多新黨派政見不和,一些人想要陷害蘇軾,便上奏蘇軾的詩有誹謗朝廷之意。蘇軾被貶黃州後,他的好友王鞏也收到牽連被貶,蘇軾得知後為舊友北歸接風。

兩人飲酒之時王鞏的愛妾柔奴唱歌助興,蘇軾為柔奴的歌聲打動,唱閉,蘇軾問柔奴從嶺南來到窮鄉僻壤是否習慣,柔奴回答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句話讓蘇軾對眼前這個女子極為佩服,同時也觸動了蘇軾的內心,所以,他當即為柔奴提詩一首: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正是“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昇華了全詩,而從這一句,讀者也能受益匪淺。

心靈的迴歸

“鄉”指的是每個人的歸宿,對於柔奴來說,有王鞏的地方便是歸宿,而蘇軾一生輾轉,居無定所,但無論被貶謫到哪裡,他總能隨遇而安,因為他的歸宿,永遠是自己的內心。

蘇軾一身的官位曾僅次於丞相,當然,他也當過農民,在自己的五十畝東坡田地裡耕耘。

不同於陶淵明的尋一處桃園的歸隱心態,也不像李白仗劍走天涯的瀟灑,更沒有很多書生一生只為為官的渴望,蘇軾一生都處於那種“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入世與出世的重複之中,面對人生的起起降降,作為樂天派的蘇軾卻絕不可能被打垮,他總能平衡古往今來文人所面對的那種內心的仕隱矛盾。

因為無論何時何地,自己處於何境地,蘇軾總會讓自己迴歸內心,身在廟堂,他仍然不屈從於奸佞小人,身在江湖,他也可以拋下自己曾經的榮華富貴,與農民打成一片,這便是蘇軾!

多種思想的薰陶

從“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蘇軾也曾渴望做官,所以,他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但是,從他的很多行為,作品都可以看出他思想絕不只限於儒家思想。

蘇軾一生與很多佛家人交好,長期的相處交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除了我們所說的這句,他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也有看淡一切世事的意味。同時,他又希望迴歸自然,追求自由,這也符合莊子的思想境界,但是,他也不會像莊子一樣過度相信所謂的“天命”。

生活的無限動力

蘇軾一生四次被貶,兩次乞外任,正是由於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心態,才使得他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活的阻撓,作這首詩之時,蘇軾僅僅是受到新黨的打壓,而當他再一次進入官場卻陷入了夾在新舊黨中兩年為難的境地。

但每當失意徊惶之際,蘇軾總能從中擺脫,即使再次進入朝廷坐上了萬人仰慕的官位,他仍可以毫無顧慮地拋棄一切高官厚祿去作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在別人看來極其愚蠢的選擇卻恰恰體現了蘇軾的生智慧。

“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蘇東坡在黃州寫下的詩句,因為黃州,世上從此多了一個“東坡居士”,都說蘇軾被貶黃州,是他政治上所遭遇到的最大打擊。但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在黃州的生活,才成就了後來的他,黃州這片貧瘠的土地,因為有了蘇東坡這樣有趣的靈魂而綻放光彩,蘇軾也因為被貶黃州的生活,拓寬了他的人生經歷,為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黃州的生活雖苦,但是在那裡他迎來了自己創作的高峰期。

而從蘇軾的詩中,我們也能學到他的處世態度,他超越世俗羈絆的思想。


青汐


一、此句的出處

蘇軾的人生中,有一道坎坷。

就是烏臺詩案!

這次打擊,不僅差點讓蘇軾本人丟了性命,還牽連了很多朋友。

其中有一個人叫王鞏,他被貶到了嶺南。他的一個侍女寓娘對他不離不棄,一直跟隨他,在嶺南生活了好些年。

王鞏此人擅長養生,保養得益,雖身處嶺南,一點兒沒有風塵之色,臉色紅潤有光澤。

1083年,王鞏北歸,蘇軾宴請他,席上蘇軾略帶歉疚,問他們:“在嶺南,日子過的很苦吧?”

誰知他倆只是笑了笑,寓娘更是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這句話深深震動了蘇軾,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不正是他內心裡的話嗎?卻能從別人口中聽到。

有感於此,他揮筆寫下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個人如果心安,在哪裡又有什麼區別呢?嶺南條件雖苦,然而有我家人。

這是寓孃的回答。

二、我的感觸

有一段時間,我很消沉。工作不順利,愛情也遇到了挫折。

我是個喜歡獨處的人,各種苦悶無法訴說,就常常跑到海邊,靜靜地坐在那裡,聽著海浪的聲音,看著別人嬉笑打鬧,心很容易安靜下來。

焦躁、苦悶的情緒會慢慢被撫平。

此心安處是吾鄉,重點是心安二字。

什麼是心安?

高興時,有家人分享快樂;傷心時,有朋友互相安慰;獨處時,有東西可以寄託。

不彷徨、不焦躁,內心安寧。

心安可以有很多方法,對我而言,那段時間,海浪聲可以讓我心安。

我不信佛,不信教。

以前,我對那些燒香拜佛、作禮拜的人感到很不可思議。

泥胎塑像有什麼好拜的?

後來,我意識到,他們求佛,求的不過就是心安二字。

他們不知道那些佛像就是石頭,泥巴嗎?他們知道,他們還是願意虔誠下跪,再三叩拜。

只求心安!

我突然羨慕起了他們。

歷史上,很多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最後都皈依了宗教。

是他們學問不行嗎?江郎才盡了嗎?

我想,他們求的,也是心安二字。

三、流浪大師

看到這句突然想起了最近網上很火的“流浪大師”沈巍。

大學生、公務員、流浪漢,都是他的身份標籤。

一個公務員,僅僅是因為喜歡撿垃圾,就被人當成了精神病,流浪了26年。

他對此並不後悔!

原因就在於心安。

他喜歡看書,撿垃圾賣的錢就拿來買書,所以他能給路人解說《尚書》、《左傳》。

人們對於流浪漢,通常覺得很苦,然而沈巍卻活的很快樂。

他很好地詮釋了一點。

身在流浪,心不能流浪。

這是心安的真諦。


莫逆Moni


一、“此處安心是吾鄉”的出處

“此處安心是吾鄉”出自於哪裡出自蘇軾詞《定風波》:序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時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二、“此處安心是吾鄉”作者所表達的寓意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三、“此處安心是吾鄉”的個人感受

自己深有同感,也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年少輕狂夢想自己可以平步青雲攀登事業高峰,受過很多挫折後,回到家鄉,把自己的事業安放在這裡,通過自己的努力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把家族六代傳承下來的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老旗袍及其配飾成立了“老旗袍珍藏館”,被市政府授予“旗袍文化產業基地”及“AAA風景區”!

感悟:

此心安處是吾鄉,只有自己的家鄉才可以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走到那裡都是流浪...…

願我們每個人活成自己最美好的樣子,若是美好叫經常,若是糟糕叫經歷,共勉之🌹☕️








非遺旗袍傳承人收藏


我是鈺姐,我來回答。

一、“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來源出處。

說到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不得不引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實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國歌妓寓娘,蘇軾感同身受,將其引用詞中。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這首詞,我們不難理解:

我經常羨慕世間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讓世界都變得清涼了。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笑容依舊了,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蘇軾好友王定國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他的歌妓寓娘與之隨行。元豐六年,王定國北歸,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寓娘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二、“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共同感受。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數次被貶,四方奔走,顛沛流離。如此遭際而又奔忙的人生閱歷,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找出規律。在他眼中,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孃的“此心安處便是故鄉”所領悟和感動。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有擁有共同遭際的人感同身受了,才會產生同樣的共鳴。王定國如此,寓娘如此,蘇軾同樣如此。貶謫並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著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淪,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蘇軾也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蘇軾四處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說明。其實,我們的一生莫不如此。蘇軾還有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同樣安慰和激勱了世間無數躁動不安的心。

所以,林語堂曾評價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等等,我認為,更多時候,蘇軾更象是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

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哲學思考。

蘇軾的詩詞常為世人所推崇,含義雋永,耐人尋味,讓人醍醐灌頂,大多是源於蘇軾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這樣便增強了詩詞的哲理意蘊。雖然他深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卻並未因此否定人生、懷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只有讓內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閒下來,真正的安靜下來,感受到來自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般的溫馨和真切,才能讓自己處於超脫的狀態,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擺脫名利誘惑,才能關注那些看似稀鬆平常,實際卻有著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並不是說人至閒花兒才凋落,而是說人真正安下來心,靜下心來,才能關注到花開花落這些稀鬆之事,才能意識到世間之美往往在於心安心靜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間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處是吾鄉",隨遇而安。

西方哲學家諾瓦利斯說過,哲學就是懷著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從莊子那裡,我們知道了這種致命的鄉愁與致命的尋找,諾瓦利斯的哲學無疑是對失去家園的懷念。

不可否認,故鄉之於任何人,都是溫馨又神聖的存在,躺在故鄉的懷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蘇軾所見之寓娘美麗如初,笑容依舊,是把嶺南當成了故鄉,因而容光煥發。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飄零如萍,總在不斷的輾轉奔波,顛沛流離。如果我們總把自己當成異鄉人,難以融入其中,最後的結局終將形容枯槁。而且,入過我們窮盡一生心力,都無法迴歸故鄉,一生都在尋找故鄉,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時,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人總不能一根筋的認為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才是故鄉吧,因為有時我們無法左右我們的棲息之地。蘇軾這裡的“故鄉”,我認為更多是指“心靈的迴歸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鄉。

人最怕的就是心靈的無處安放、飄泊無依,甚至沒有歸宿之地。所以,我認為,這裡的隨遇而安更多的是讓心靈隨遇而安,讓心靈擁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如今,於我們而言,面對任何的改變或變動,譬如升遷、降職、遠調等等,則更要學學老蘇的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和樂觀向上了。唯有這樣,才能笑對人生,無往不勝。

(END)


鈺姐的書齋


謝謝樓主提出這個問題,讓我也跟著梳理清楚了一些思路。

能達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的人,是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

如果不是這樣,那會心隨境轉,外境開心,自己才開心,外境悲慘,自己就難過。這樣的日子必然是情緒波動比較大,人生艱難。

而勇敢的人,永遠可以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心情,自己做主!


源起

蘇軾人生中,“烏臺詩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事件。

這次事件中,他不僅自己被貶,還連累了幾個至交親友。

其中最慘的就是王定國,兩人私交最密,價值觀很契合,書信往來非常頻繁。


王定國被貶到北宋當時最偏遠的地區,廣西賓陽。

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在這個期間,他兩個兒子都病死了。

蘇軾非常慚愧,說:“今定國以餘故得罪,貶海上五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幾病死。餘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

但他還是放心不下,給王定國寫了信,讓他注意健康。

可見兩人關係還是很鐵的,王定國也立刻回了信,說自己信奉道教,一直養生,還寄了特產給蘇軾,蘇軾也就放心了些。


後來王定國回到了中原,與蘇軾見面,介紹了他的知心人,柔奴給蘇軾認識,蘇軾問她:嶺南的日子很苦吧?

誰知柔奴淡淡的回他:此心安處 即是吾鄉。

蘇軾這下是明白了,為啥王定國能在那麼慘的時期,還活的瀟灑。

於是蘇軾,即興寫下了一首詩《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心路歷程

蘇軾如此激動,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英雄所見略同,他自己在困難的時期這個心態他有。

“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

“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古真吾鄉”,(《謫海南,作詩示子由》)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可見蘇軾這一生,也是在顛沛流離中,體會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境界的。


英雄所見略同

像心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類似的表達,白居易也有很多。

身心安處是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吾土》)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初出城留別》)

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種桃杏》)等。


慧可祖師當年無法安心,向達摩求法,

達摩祖師伸出一隻手,問“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心拿來,我替你安。”

慧可想了半天,回“我覓心了不可得。”

摩祖師說:“於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

還有一則公案是慧能祖師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豐子愷也說過: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能安好自己的心的,都是大英雄!


對我的啟示

此心安處是吾鄉,意思是心安了,就是吾鄉。

如果倒過來,那就成了只有在吾鄉,心才安。那就是把命運交給了外部環境,那必然過的很痛苦,因為外部環境總是會改變的。

而真正自己做主的人,是以心轉境,而不會被外境干擾。

願我們都能隨處安心,天涯海角都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