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每天读名著


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神仙的气息把我给震撼。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在何方?

天地视万物为卑微的草,天地如同风箱,动而欲出,虚而不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万物如同卑微的草,所以心是包容在稻草里,所以人心好像稻草心。

稻草心随风飘逸,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如蹈草人安静站在原地,家乡的味道。

吾乡是童年的家乡,家乡在童年的印象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鲁迅先生的家乡和童年闰土产生的灵性是光明和快乐的。此心安处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此心家乡的景物描写:恍恍惚惚,其中有像,其中有物。深远呀,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义。

只所以是吾乡,童年时代孩子快乐无忧的,挡住黑暗的父母亲,此心安处是吾乡其实是动荡不安的内心再加上可怜天下父母心。

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在哪呢?自己坐看天空,心结解了,那一时间坐着的地方全身飘荡声音,就是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意思。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苏东坡不仅是北宋朝的翰林学士和资政殿学士,而且还是一位佛教居士。这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有很深的禅意境界,教人于此中安的不是人心,而是道心。此等境界,非有返观内照之能,不足以窥其微妙。所谓人心者,欲观人先观我,观见我后起纷飞意念,分别有是非人我,即知此非菩提心,是人心也。若观见我本来清净觉性,即知此是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道心耳!

佛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肇法师曰:“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造化,无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实故。心无边际,非限量故。心无取舍,非善恶故。心无转动,非生灭故。心等虚空,无障碍故。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

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圆悟禅师颂曰:“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棹,骑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凡尘里,只要用平常心悟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飞龙在天231272723


我是万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应该是苏轼问柔奴,岭南应该是不太好?(岭南在中原人心目当中还是未开发地区)柔奴的回答。

岭南到开封四千多里地,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乃蛮荒之地,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如此豁达之语。

读了这一句,我们很想能如此”豁达”。能真正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但现实是生硬和冰冷的,我不到十八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离家二百里之遥的瑞昌,一混二十多年,也真正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到两千年,到深圳打工,却很难有此心安处是故乡的感觉!为什么?在外打工的常有的一句话"进厂打工,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里。”就没得你心安,又如何是吾乡?年龄大了还得回真正的吾乡九江。

中国的城市何时才能让打工仔心安?中国的老板在高叫要员工以厂为家时,又几时让员工此心安处是吾家?


我是万方,热爱诗词以及人生哲理。读过我的文章请赐评、讨论、点赞和关注!(如有想互关的朋友请私信与我)


万方谈人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王定国,即王巩。当年因为“乌台诗案”,王巩被贬出京,到了遥远的岭南宾州,歌妓柔奴一路随行,苏轼在这首词里写道: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岭南宾州,偏僻之地,跟着王巩来此,柔奴可适应当地的风土吗?但在苏轼问到之时,柔奴只回: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可见,在柔奴心里,原生故土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心有所安定,便能归于安宁。

此句由柔奴说出,但熟悉苏轼生平与人生的人,也知道,这种随性自然、达观其实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浮浮沉沉几十年,从家乡眉山出发,苏轼到过杭州、密州、徐州,也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此后起起落落落落,一路到了惠州,最后还到了真的是荒芜的海南儋州…

但即使如此,他的诗词里,也并不见消沉,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所以,通过这一句诗,再结合苏轼本身的生平,真的能得到很大的感动。用他的诗词来回复,恰如其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很多事,只能坦然面对,淡然处之,这样,或许更能品味生活的快乐滋味吧。


读书灯下


“此心安处是吾乡”,说这话的是宋代大词人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大才子,但命运多舛,一生数次被贬谪,但“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所以,无论遭受什么磨难,被贬到多么偏远的地方,他都能心存乐观,随遇而安,该干嘛干嘛,该吃啥吃啥。这句词,就是苏东坡真性情的流露。

“此心安处是吾乡”,字面意思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80年代初,我在一乡镇中学读书,有一位物理老师,上海人,60年代复旦大学毕业生,“文革”中下放农村,最先在村小学教书,后调到乡中学教书,是全县学历最好的老师。恢复高考后,县里的中学就要他去,他不去;后来有了政策,他可以返回上海,他没有回去;90年代,他的一位同班同学调到县里任县委书记,当时县里人才奇缺,动员他当县教育局长,他也坚决拒绝。一直在教师岗位上教书育人,直至退休。他娶的是当地一位农村女孩,生了2男1女。他从一个大都市的“娇子”,变成一个乡村普通教师,落差应该很大,委屈一定不少。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他数十年给人的感觉都是心满意足,少有怨言。他是真正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说实话,现在像我这位老师这种人已经少见。有的人只是变动了一下工作岗位就心燥不安,牢骚满腹,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亏待了他,以致意志消沉,怨天尤人,搞得上下关系紧张,自己也整天闷闷不乐。结果工作做不好,又影响了身体。

重读“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认为人生短短一辈子,也可以说是“牛短熊长”,苏东坡的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蓝色杨宗海


首先说明“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的来历,苏轼和朝廷中诸多新党派政见不和,一些人想要陷害苏轼,便上奏苏轼的诗有诽谤朝廷之意。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好友王巩也收到牵连被贬,苏轼得知后为旧友北归接风。

两人饮酒之时王巩的爱妾柔奴唱歌助兴,苏轼为柔奴的歌声打动,唱闭,苏轼问柔奴从岭南来到穷乡僻壤是否习惯,柔奴回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让苏轼对眼前这个女子极为佩服,同时也触动了苏轼的内心,所以,他当即为柔奴提诗一首: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正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升华了全诗,而从这一句,读者也能受益匪浅。

心灵的回归

“乡”指的是每个人的归宿,对于柔奴来说,有王巩的地方便是归宿,而苏轼一生辗转,居无定所,但无论被贬谪到哪里,他总能随遇而安,因为他的归宿,永远是自己的内心。

苏轼一身的官位曾仅次于丞相,当然,他也当过农民,在自己的五十亩东坡田地里耕耘。

不同于陶渊明的寻一处桃园的归隐心态,也不像李白仗剑走天涯的潇洒,更没有很多书生一生只为为官的渴望,苏轼一生都处于那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入世与出世的重复之中,面对人生的起起降降,作为乐天派的苏轼却绝不可能被打垮,他总能平衡古往今来文人所面对的那种内心的仕隐矛盾。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自己处于何境地,苏轼总会让自己回归内心,身在庙堂,他仍然不屈从于奸佞小人,身在江湖,他也可以抛下自己曾经的荣华富贵,与农民打成一片,这便是苏轼!

多种思想的熏陶

从“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苏轼也曾渴望做官,所以,他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但是,从他的很多行为,作品都可以看出他思想绝不只限于儒家思想。

苏轼一生与很多佛家人交好,长期的相处交谈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除了我们所说的这句,他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也有看淡一切世事的意味。同时,他又希望回归自然,追求自由,这也符合庄子的思想境界,但是,他也不会像庄子一样过度相信所谓的“天命”。

生活的无限动力

苏轼一生四次被贬,两次乞外任,正是由于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才使得他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的阻挠,作这首诗之时,苏轼仅仅是受到新党的打压,而当他再一次进入官场却陷入了夹在新旧党中两年为难的境地。

但每当失意徊惶之际,苏轼总能从中摆脱,即使再次进入朝廷坐上了万人仰慕的官位,他仍可以毫无顾虑地抛弃一切高官厚禄去作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在别人看来极其愚蠢的选择却恰恰体现了苏轼的生智慧。

“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苏东坡在黄州写下的诗句,因为黄州,世上从此多了一个“东坡居士”,都说苏轼被贬黄州,是他政治上所遭遇到的最大打击。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在黄州的生活,才成就了后来的他,黄州这片贫瘠的土地,因为有了苏东坡这样有趣的灵魂而绽放光彩,苏轼也因为被贬黄州的生活,拓宽了他的人生经历,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黄州的生活虽苦,但是在那里他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期。

而从苏轼的诗中,我们也能学到他的处世态度,他超越世俗羁绊的思想。


青汐


一、此句的出处

苏轼的人生中,有一道坎坷。

就是乌台诗案!

这次打击,不仅差点让苏轼本人丢了性命,还牵连了很多朋友。

其中有一个人叫王巩,他被贬到了岭南。他的一个侍女寓娘对他不离不弃,一直跟随他,在岭南生活了好些年。

王巩此人擅长养生,保养得益,虽身处岭南,一点儿没有风尘之色,脸色红润有光泽。

1083年,王巩北归,苏轼宴请他,席上苏轼略带歉疚,问他们:“在岭南,日子过的很苦吧?”

谁知他俩只是笑了笑,寓娘更是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句话深深震动了苏轼,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不正是他内心里的话吗?却能从别人口中听到。

有感于此,他挥笔写下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女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个人如果心安,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岭南条件虽苦,然而有我家人。

这是寓娘的回答。

二、我的感触

有一段时间,我很消沉。工作不顺利,爱情也遇到了挫折。

我是个喜欢独处的人,各种苦闷无法诉说,就常常跑到海边,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海浪的声音,看着别人嬉笑打闹,心很容易安静下来。

焦躁、苦闷的情绪会慢慢被抚平。

此心安处是吾乡,重点是心安二字。

什么是心安?

高兴时,有家人分享快乐;伤心时,有朋友互相安慰;独处时,有东西可以寄托。

不彷徨、不焦躁,内心安宁。

心安可以有很多方法,对我而言,那段时间,海浪声可以让我心安。

我不信佛,不信教。

以前,我对那些烧香拜佛、作礼拜的人感到很不可思议。

泥胎塑像有什么好拜的?

后来,我意识到,他们求佛,求的不过就是心安二字。

他们不知道那些佛像就是石头,泥巴吗?他们知道,他们还是愿意虔诚下跪,再三叩拜。

只求心安!

我突然羡慕起了他们。

历史上,很多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最后都皈依了宗教。

是他们学问不行吗?江郎才尽了吗?

我想,他们求的,也是心安二字。

三、流浪大师

看到这句突然想起了最近网上很火的“流浪大师”沈巍。

大学生、公务员、流浪汉,都是他的身份标签。

一个公务员,仅仅是因为喜欢捡垃圾,就被人当成了精神病,流浪了26年。

他对此并不后悔!

原因就在于心安。

他喜欢看书,捡垃圾卖的钱就拿来买书,所以他能给路人解说《尚书》、《左传》。

人们对于流浪汉,通常觉得很苦,然而沈巍却活的很快乐。

他很好地诠释了一点。

身在流浪,心不能流浪。

这是心安的真谛。


莫逆Moni


一、“此处安心是吾乡”的出处

“此处安心是吾乡”出自于哪里出自苏轼词《定风波》:序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二、“此处安心是吾乡”作者所表达的寓意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三、“此处安心是吾乡”的个人感受

自己深有同感,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年少轻狂梦想自己可以平步青云攀登事业高峰,受过很多挫折后,回到家乡,把自己的事业安放在这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把家族六代传承下来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老旗袍及其配饰成立了“老旗袍珍藏馆”,被市政府授予“旗袍文化产业基地”及“AAA风景区”!

感悟:

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自己的家乡才可以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走到那里都是流浪...…

愿我们每个人活成自己最美好的样子,若是美好叫经常,若是糟糕叫经历,共勉之🌹☕️








非遗旗袍传承人收藏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源出处。

说到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不得不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其实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国歌妓寓娘,苏轼感同身受,将其引用词中。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这首词,我们不难理解:

我经常羡慕世间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让世界都变得清凉了。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笑容依旧了,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好友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他的歌妓寓娘与之随行。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寓娘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共同感受。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数次被贬,四方奔走,颠沛流离。如此遭际而又奔忙的人生阅历,让他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在他眼中,极为平常的生活内容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娘的“此心安处便是故乡”所领悟和感动。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有拥有共同遭际的人感同身受了,才会产生同样的共鸣。王定国如此,寓娘如此,苏轼同样如此。贬谪并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着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沦,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苏轼也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苏轼四处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说明。其实,我们的一生莫不如此。苏轼还有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安慰和激劢了世间无数躁动不安的心。

所以,林语堂曾评价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等等,我认为,更多时候,苏轼更象是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思考。

苏轼的诗词常为世人所推崇,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让人醍醐灌顶,大多是源于苏轼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这样便增强了诗词的哲理意蕴。虽然他深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却并未因此否定人生、怀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让内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闲下来,真正的安静下来,感受到来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般的温馨和真切,才能让自己处于超脱的状态,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摆脱名利诱惑,才能关注那些看似稀松平常,实际却有着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并不是说人至闲花儿才凋落,而是说人真正安下来心,静下心来,才能关注到花开花落这些稀松之事,才能意识到世间之美往往在于心安心静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间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

西方哲学家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庄子那里,我们知道了这种致命的乡愁与致命的寻找,诺瓦利斯的哲学无疑是对失去家园的怀念。

不可否认,故乡之于任何人,都是温馨又神圣的存在,躺在故乡的怀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苏轼所见之寓娘美丽如初,笑容依旧,是把岭南当成了故乡,因而容光焕发。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飘零如萍,总在不断的辗转奔波,颠沛流离。如果我们总把自己当成异乡人,难以融入其中,最后的结局终将形容枯槁。而且,入过我们穷尽一生心力,都无法回归故乡,一生都在寻找故乡,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时,淡定从容,随遇而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人总不能一根筋的认为只有生于斯长于斯之地才是故乡吧,因为有时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栖息之地。苏轼这里的“故乡”,我认为更多是指“心灵的回归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乡。

人最怕的就是心灵的无处安放、飘泊无依,甚至没有归宿之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随遇而安更多的是让心灵随遇而安,让心灵拥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如今,于我们而言,面对任何的改变或变动,譬如升迁、降职、远调等等,则更要学学老苏的淡定从容、随遇而安和乐观向上了。唯有这样,才能笑对人生,无往不胜。

(END)


钰姐的书斋


谢谢楼主提出这个问题,让我也跟着梳理清楚了一些思路。

能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的人,是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那会心随境转,外境开心,自己才开心,外境悲惨,自己就难过。这样的日子必然是情绪波动比较大,人生艰难。

而勇敢的人,永远可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心情,自己做主!


源起

苏轼人生中,“乌台诗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事件。

这次事件中,他不仅自己被贬,还连累了几个至交亲友。

其中最惨的就是王定国,两人私交最密,价值观很契合,书信往来非常频繁。


王定国被贬到北宋当时最偏远的地区,广西宾阳。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在这个期间,他两个儿子都病死了。

苏轼非常惭愧,说:“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但他还是放心不下,给王定国写了信,让他注意健康。

可见两人关系还是很铁的,王定国也立刻回了信,说自己信奉道教,一直养生,还寄了特产给苏轼,苏轼也就放心了些。


后来王定国回到了中原,与苏轼见面,介绍了他的知心人,柔奴给苏轼认识,苏轼问她:岭南的日子很苦吧?

谁知柔奴淡淡的回他:此心安处 即是吾乡。

苏轼这下是明白了,为啥王定国能在那么惨的时期,还活的潇洒。

于是苏轼,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心路历程

苏轼如此激动,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他自己在困难的时期这个心态他有。

“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谪海南,作诗示子由》)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可见苏轼这一生,也是在颠沛流离中,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境界的。


英雄所见略同

像心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类似的表达,白居易也有很多。

身心安处是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吾土》)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

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杏》)等。


慧可祖师当年无法安心,向达摩求法,

达摩祖师伸出一只手,问“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心拿来,我替你安。”

慧可想了半天,回“我觅心了不可得。”

摩祖师说:“于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

还有一则公案是慧能祖师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丰子恺也说过: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能安好自己的心的,都是大英雄!


对我的启示

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是心安了,就是吾乡。

如果倒过来,那就成了只有在吾乡,心才安。那就是把命运交给了外部环境,那必然过的很痛苦,因为外部环境总是会改变的。

而真正自己做主的人,是以心转境,而不会被外境干扰。

愿我们都能随处安心,天涯海角都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