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種病?NO!它只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這個假期宅在家裡,孩子基本可以自行完成學習任務。我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但是,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發現一些好玩的現象:

  • 前幾天“守株待兔”,一個人在那自言自語。這個農夫真的笨死了,像這樣早就要餓死了。今天的英語單詞好難呀,我要不要找媽媽呢?算了吧,我還是自己完成吧。

我想很多寶媽也經歷過寶寶自言自語的階段。特別是3-6歲的孩子,都會自言自語,還會和自己虛擬的朋友對話,有的孩子比較大聲,有些只是小聲嘀咕。不仔細聆聽是不會發現的。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種病?NO!它只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01自言自語正常嗎?

孩子的自言自語多出現在幻想性遊戲、需要做的事情、待解決的問題、或者遇到的困難時。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來說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自己的懷疑、困惑。

比如玩火車,孩子可能會說:“火車要進站了,哪些人需要下車呢?我要去某某站,需要買票啊,買票多少錢呢?

孩子對著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說話,這是正常的嗎?當你的孩子一個人自然自語時,你是否擔心,焦慮呢?

其實,我們大人也喜歡自言自語,只不過我們不喜歡發出聲音。比如,上臺前自己很緊張,你會在心裡給自己打氣。

孩子和我們不同,他們需要藉助“說出來”這種形式。

據研究表明:“3歲左右的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5歲達到高峰。到8、9歲基本就不自言自語了。”

而3歲左右的孩子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他的語言也是從自我出發。由於認知水平、邏輯思維、自控能力的原因。這就需要他把內心的想法“講出來”。這也是孩子一種自我調整的過程。

所以,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極為正常的現象。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種病?NO!它只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02聰明的孩子更喜歡自言自語

人的語言可以分為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幼兒的自言自語正是從外部語言走向內部語言的一種過渡。在這過程中,它對孩子的記憶、信心、專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了許多方面的促進。

★自言自語是在專注解決問題

在2-5歲的孩子中,自言自語是一種健全的行為,研究表明幼兒在自言自語時頭腦更有條理。

那是因為自言自語讓孩子的視覺和聽覺都專注於問題上面了。

舉個例子:幼兒在搭積木時遇到了困難,ta便會自言自語。

“積木怎麼倒了呀?我看看。哦!原來是我沒對齊。城堡怎麼搭來著?我想想,媽媽好像這樣搭的,對的!是這樣搭的。”

自言自語讓寶寶全身心的投入,讓情緒更平靜,專注於問題的解決,這也是鍛鍊孩子獨立問題的一個好機會。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種病?NO!它只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幼兒時期,思維和語言緊密聯繫。他們常常在與玩具的互動中,用語言進行思考,一旦終止了互動,思維活動就停止了。

心理學家認為,自言自語是幼兒重要的認知工具,是一種說出聲的思維。

  • 有一次,小侄子自己拿了一個玩具娃娃,然後自己在那嘟囔:“小朋友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病就好了。不打針會一直生病。小朋友我告訴你哦,打針很快的,我很勇敢,沒有哭。你也不能哭哦。”
  • 這是一個4歲的男子的一段自我對話。目的就是表現自己長大了,是個勇敢的孩子了。當聽到這時候,我走過去給了他很大的誇獎,他高興極了。

所以,孩子的自言自語只是在用語言傳遞自己內心的想法。

作為家長不能嫌棄孩子的嘮嘮叨叨,呵斥孩子的自言自語,要求孩子保持安靜。這樣的教導反而阻礙孩子的大腦發育。

自言自語的孩子更聰明!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種病?NO!它只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03身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

自言自語是幼兒的一種常見行為。對待它,父母既不能阻止,也不能忽視。需要這樣做:

適當的關注,瞭解孩子的內心

溫斯勒說:“年輕的孩子在日常活動中經常談到自己,父母和老師不應該把這看成是怪異的行為。相反,他們應該多多聽取孩子說了什麼,這是瞭解兒童思維的一個奇妙的窗口。”

當孩子一個人在那碎碎唸的時候,阻止孩子是一個錯誤的做法。

“閉嘴,保持安靜。你不能安靜一會嗎?說什麼呢?”

這樣的語言傳遞給孩子的是一種厭惡的情緒,孩子會認為大人反感他們的這種行為。長此以往,孩子會封閉自己的想法,語言能力也會受到壓制。甚至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社會能力。

和阻止相反的是對孩子的自言自語完全的忽視。這樣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說出來的話可能就得好玩,其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什麼。這樣做又失去了瞭解孩子的內心的時機。

比如:當孩子自言自語的說:“我明天不想去上幼兒園了,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我被小貝欺負了。”

如果家長能聽見孩子的這些話,就能及時安慰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所以,父母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自言自語。單純的打斷與禁止孩子自言自語不同。一個表達關懷一個簡單粗暴,孩子區分得了是阻止還是關心。

孩子高興時,可以等他說完了插一句:“今天寶寶玩的真開心呀。”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表達難過時。說一句:“寶寶不開心了呀,媽媽來看看呢!”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種病?NO!它只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用自言自語促進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家指出:自言自語其實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法,其本質是“自我對話”。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自言自語最終會基本消失,內部語言會迅速的發展起來。而內部語言有相當一部分是我們的“自我對話。”

自我對話對思維方式至關重要。舉個例子:

  • 明天你要參加一個比賽了。對手的實力很強。那麼在比賽前,你的腦袋裡基本會有這樣兩種想法:
  • 第一種:他太厲害了,一直都是第一名,我沒有辦法打敗他,如果我失敗了一定很丟人。
  • 第二種:誰能一直是第一名呢?我也很努力,下面在加倍努力,我肯定可以能戰勝他。

這兩種不同的“自我對話”實際反應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所以,才要及早的關注孩子的自言自語,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意識到除了沮喪、懊惱之外,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修正自己的固定型思維。

總之,對待孩子的自言自語,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不要一發現就覺得孩子有問題。同時也要適時關注,以便更好的幫助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