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果诸葛亮当时没有选择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还会灭亡吗?

梓宸涛涛


诸葛亮的失误,不在是不是北伐,或者要不要休养生息。而是能不能选拔人才,选拔各种各样适合岗位的人才,亦或人岗相适合的人才。

先主与关张结拜,桃园结义,是结识英才。发现子龙,凤雏,三顾卧龙,破格提拔重用魏延,是尊重人才。

纵观刘备一生,知人善任,人尽其用,不得不说,是一位招揽人才的人主,不愧枭雄称谓。

反观诸葛亮,见唯一蜀中大将而不得委以重用,死后伏兵马岱杀之。用一姜维,不过是自己门下弟子,任人唯亲,乾刚独断,朝中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如不累死,实属侥幸了。

诸葛短暂一生,天不永年,看似鞠躬尽瘁,实属不会,不能用人。与先主相比,已有天地之别。巴蜀之败,就败在诸葛亮身上。从诸葛亮身上,我们也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伯乐事关成败,伯乐至关重要,而选拔任用千里马,还在其次。


手机用户64148718763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会提前15-20年灭亡。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北伐耗费国力,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历史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

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让我们通过历史的细节,看看假如诸葛亮不北伐,三国的局势会如何演变。


诸葛亮时期,魏国对蜀国、吴国的并没有压倒性优势

我们从三国地图看起来,魏国确实比吴蜀两国强太多了。可是,这只是一个表象。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魏国的兵力为50万,东吴20万左右,西蜀大约10万多。

这个对比看起来悬殊,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

魏国独自承担了中华帝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任务,使得可用于前线兵力并无优势

我们不要忘记,中华帝国在古代,面临的最大的国防威胁,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三国时期,这个威胁是由魏国一家独自承担的。

以第一次北伐时魏国的配置为例。魏国的淮南和荆州两个战区大约驻有20万兵力。在北方防御公孙渊和游牧势力的,大约10多万兵力。实际派出与诸葛亮前线对峙的,大约只有10多万兵力。可以说,此时,蜀国在前线的兵力并没有劣势!

此时,如果吴国蜀国的北伐时机控制得当,多面受敌的魏国,根本抽不出兵力用于进攻。

尤其是辽东的公孙渊。

公孙渊割据辽东,串联了大量的游牧民族军队。魏国为防范他所配置的兵力,并不比防御吴蜀要少。甚至,在山东的青州,都需要配兵防御。

而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国一直都抽不出力气来平定他们。即使公孙渊和孙权眉来眼去期间,魏国也只能”干瞪眼“,有心无力!


在诸葛亮北伐停止到姜维北伐之间的3年,魏国的国力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在诸葛亮逝世和姜维第一次北伐之间,北伐停了3年。

这3年,魏国的国力得到了爆炸式增长!

诸葛亮234年去世,236年,司马懿被召回京城,准备对公孙渊的讨伐。238年,在姜维第一次北伐(小规模北伐)期间,司马懿就平定了公孙渊。

平定公孙渊,极大的缓解了魏国的北方国防局面。使得魏国可以抽出大量兵力用于压制蜀国和吴国。


也正是在平定公孙渊后,司马懿发出了”肃清万里,整齐八荒“的口号。

这可以看成是司马懿发出的进行统一战争的宣言。

这显示出,在解决了北方问题后,魏国已经建立起了绝对优势,可以开始考虑统一问题了!

此后,即使在魏国内部政治混乱期间,魏国也能轻轻松松拿出20多万兵力来压制东吴的进犯。这和当年曹操时,”张八百大战孙十万“的时代比起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的魏国,已经不再需要”八百破十万“的壮举来防守,凭借实力,绝对压制东吴


诸葛亮不北伐,今后不论何人来组织战役,恐怕再无生气。

如题所说,如果诸葛亮一直不北伐,他确实可以在本国休养生息,培养人才。蜀国的经济会得到进一步恢复。

不过,在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再怎么恢复也玩不出花来。本来就没有经过太多战乱的西川之地经济恢复的速度,如何和一个百废待兴的中原之地相比呢?除非,诸葛亮他老人家在家里攀科技树,提前1000多年发起工业革命!


而且,自古有”少莫入川“的说法。四川很养人,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调动,统治者很可能安逸下去。

川中气候怡人,美女如云,人很容易安逸

在两汉交际之期。公孙述在割据西川以后,就没有及时组织扩张。直到他认为有时机了,要调兵之时,所有人全部强烈反对,以至于当时的进军根本组织不起来!

可以想见,如果诸葛亮不及时组织北伐。偏安于西川的蜀汉政权,可能颓废的速度比魏国、吴国都要快。


物质上增长比别人慢,精神上颓废得比别人快,在别人在解决后顾之忧后,胜负就已经决出了。


我认为魏国会提前15-20年灭蜀。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尚在,我认为他应该有办法自守。否则,蜀国的灭亡时间可能会更快!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无论诸葛亮是否北伐都不可改变这一历史趋势。

诸葛亮北伐屡遭非议,是因为蜀汉已经国疲民敝,急需休养生息,而诸葛亮不顾这一事实,依然劳民伤财,年年北伐,致使蜀汉朝野怨声载道。

究竟北伐是在延缓蜀汉灭亡的进程,还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这是问题的核心。

01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北伐是否有这个必要。

豹眼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策略。诸葛亮清楚,匡扶汉室本就是一句空话,刘备死后,这句空话更是一个幌子,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诸葛亮以刘备遗志为幌子,不过是为了使北伐更有号召力。他不采用魏延子午谷奇谋,也不出武功与司马懿决战,就是以进攻作为积极防御的手段,使整个蜀汉永远保持在战时状态,给蜀汉内外的敌对势力以高压,求得政权的稳固。

这的确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因为延误了粮草供给被贬为庶民,最终郁闷而死。诸葛亮以这个手段,成功铲除了政敌,实现了自己独掌朝政的目的。

第二,以刘备匡扶汉室的遗志作为幌子,就可以逼迫刘禅及臣僚永远服从于诸葛亮的意志,否则,刘禅也可能被废除。这是诸葛亮的上方宝剑,威力无比。

第三,荆州派系没有本土利益,无论军士还是官吏,战争是最直接立功受爵的好机会,他们更希望战争永不停息。

第四,北伐客观上,维系着孙刘联盟的存在,借助孙吴的势力增强对曹魏的战略压力,延缓蜀汉生存的空间。

总之,诸葛亮北伐对于维系蜀汉的存在是很高明的策略,但是否完全必要呢?

02

休养生息,并没有令蜀汉更加危险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军政。同时,刘禅命令蒋琬利用曹魏司马懿出征辽东的机会,屯兵汉中,伺机北伐。

蒋琬大造舟船,制定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刘禅批准。蒋琬屯兵汉中六年,曹魏没有来犯。其间,蒋琬多次命令姜维率领小股部队西进骚扰曹魏境内,采取一种进攻的态势,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不大。

直至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在其执政十二年的时间里,没有进行一次正儿八经的北伐。

蒋琬改变诸葛亮陆路北伐的战略,制定水路伐魏,更像是一种策略,其意图也是保持北伐的态势,以此确保其执政地位的稳固。

蒋琬病逝后,费祎接替蒋琬总揽朝政。

从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就开始接替蒋琬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次年,魏大将军曹爽不听司马懿劝阻,亲自率军与征西将军夏侯玄等进攻汉中。由于费祎抢先一步进兵据守山岭,曹爽无法前进。费祎又截断曹爽退路,曹爽死战才得以解脱。曹军死伤惨重,这次伐蜀以失败告终。之后,曹魏再无主动伐蜀之事。

延熙十一年(248年)费祎出屯汉中。姜维屡屡以通练西凉风俗,兼负其才武,策划西北诸羌、胡为羽翼,谋略陇西。每欲兴军大举,费祎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足万人,致使姜维无法大规模伐魏。

费祎对姜维说: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诸葛丞相都做不到的事,我们就别瞎忙活了。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在蜀汉岁首大会上,被魏降人郭循手持刀刃杀死。

从诸葛亮病逝到费祎被杀,前后近二十年,蜀汉没有一次正式大规模的北伐。曹魏唯一的一次伐蜀也被费祎打败。

由此看来,北伐并非是唯一的策略,休养生息并不必然带来蜀汉的灭亡。

费祎之后,姜维逐步掌握大权,坚定继承诸葛亮的衣钵,重操北伐事业,折腾来折腾去,除了劳民伤财,别无收获,也就不必多说了。

总之,蜀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限的经济、军事实力,决定了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休养生息,并不必然带来蜀汉的灭亡,蒋琬、费祎主政近二十年,既是佐证。

蒋琬、费祎屯兵汉中,引而不发,只保持对曹魏足够的威胁,而不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这一战略似乎更加可取,起码对蜀汉百姓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在豹眼看来,休养生息并不能保证蜀汉能够摆脱灭亡的命运,但也不至于促使蜀汉更快的灭亡,但起码对百姓、对蜀汉本地经济有利而无弊。


豹眼看历史


诸葛亮的北伐,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极有必要的举措,为大家试析之。

四川山川形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自古以来每逢战乱川地必割据。秦末有刘邦,汉末先有刘焉、刘璋父子,后有蜀汉;两晋南北朝先后有成汉,谯纵,萧纪,王谦;五代十国有前蜀、后蜀;明末有张献忠,民国还有刘湘、刘文辉等等。

纵观四川的割据政权,你会发现,其中积极进取,有统一天下之志的政权只有两个,即刘邦和蜀汉,除了它们,其它四川政权几乎都不思进取,以为地势险要就高枕无忧。可惜只要有一个势力统一中原,四川割据势力往往就是第一个被拿下的,没有例外。甚至没有一个四川的割据政权寿命能比得上蜀汉,更不用说跟汉高祖比了。 所以,诸葛亮北伐,积极进取成功率可能有50%,而守着四川等死,失败率100%。所谓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罔顾民生的说法,在历史上已经被打脸过一万次了。

再看当时的天下大势,刘备得蜀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整个天下,魏占其半,剩下的地方,吴国又占了大半。人口方面曹魏是蜀国的近六倍,吴国少点,也有蜀汉三倍左右,其他什么财政收入、军队、耕地面积那更是比都不要比了。更不用说刘备夷陵之败,蜀汉精锐几乎被一扫而光。


敌我差距如此悬殊而且双方没有战乱的情况下,让蜀汉和曹魏关起门来比发展?怕不是石乐志。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不就食于敌,不通过北伐练兵,不去努力破坏当时是全中国最大产粮基地的关中地区,而想着跟曹魏比和平发展,恐怕无需等到邓艾偷袭阴平,曹真第一次伐蜀时就已经亡国了。

孔明北伐的目的很明确,不停的在关中、西凉地区制造紧张,削弱曹魏对关中地区控制力,最终拿下关中这个真帝王基业。此外,从秦代开始一直到唐朝,关中地区一直是天下第一粮仓,而诸葛亮对关中地区发动的连年战争,让这个最大的粮仓不仅无法给魏国产粮,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魏略》甚至称诸葛亮北伐导致魏国人民“面有菜色”。

此外,《隆中对》里诸葛亮所言“天下有变”也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你“天下无变”,我就给你打出一个变来。曹魏得国不正,统治基础本就不牢,在诸葛亮连年北伐下,司马懿通过抵御蜀汉掌握兵权,逐渐进化为权臣,最终谋朝篡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因为他知道蜀国赌不起。强行弄险的赌博魏晋可以玩,但蜀国手里资本太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历次北伐都是如此,无论胜败,除了第一次马谡失街亭有一些损失,其他几次北伐蜀国损失都非常小。诸葛亮是自古军事家中最善于计算得失的,亏本生意绝对不做,他北伐的战略一句话概括:“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可惜他的继任者并没有很好的坚持他的战略(要么如蒋琬、费祎基本放弃北伐,要么如姜维九伐中原却不知计算得失),如果继承者们有能力理解诸葛亮的格局,在魏晋政权更迭,局势动荡之时蜀国还真是大有机会。

最后,双重标准是不好的。隆美尔失败了被吹成盖世军神,而诸葛亮在敌我强弱悬殊比他更大,战果却比他强的情况下被一大堆人称为不懂军事,令人呵呵呵。

讲道理,中国冷兵器时代,除了孙子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岳飞戚继光等寥寥数人,还有谁有资格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老贝


诸葛亮北伐有利于蜀国发展,还是放弃北伐有利于蜀国发展。对此,多数人曾将目光聚焦在魏、蜀二国地盘大小,人口众寡之上。

因此,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国策,反而会加速蜀国的灭亡。

其一、正所谓:“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真是这样吗

没有了诸葛亮“以攻代守”的北伐国策,蜀国会遭到曹魏的主动攻伐,容易引发蜀国局势的恐慌与不稳。若如此,蜀国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难道真是如此吗?看看曹魏第一次征伐蜀国的经过,就不难发现真实的结果。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上书魏明帝曹叡,言道:蜀国多次以弱小之国侵犯我大魏国边境,应当还以颜色,建议起数路大军,共伐蜀国,以振国威。魏明帝深以为然,同意了曹真所请。

因此,魏国出动三路大军准备伐蜀(其实,后来的司马昭起三路大军灭蜀,应该就是借鉴了此时伐蜀经验)。即:曹真率一路大军从子午道攻入;大将军司马懿率一路大军经汉水进军;郭淮、费曜等部则分别从斜谷、武威等地出征。

谁知,行军途中,由于突然遭逢雨季,通行栈道被雨水冲毁,曹真耗时一月之久,才行完全程的一半,最终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曹魏征伐蜀汉,仅行军都极其困难,更别说已被魏延防御的如同铁壁铜墙般的汉中。就算曹魏大军前来入侵,又岂能对诸葛亮坐镇的稳固蜀汉产生动荡影响。

同时,以汉中易守难攻的地利优势,魏国大军远征的交通不便,当魏、蜀两国大军真正对战起来,对于曹魏的国力消耗,岂不更强于主动北伐(魏守蜀攻)时的消耗。

其二:没有了诸葛亮北伐曹魏,也就无法阻挡曹魏快速休养生息的步伐,当真如此吗

对比强出蜀国数倍的曹魏人口基数和国土面积,同样的休养生息条件下,则存在明显的此消彼长。如此以来,曹魏国力将更强,而蜀汉国力将更弱。

东汉共有十三州及一部,若从魏、吴、蜀三国的辖地区划来看:

魏国拥有荆州(三分)、豫州、兖州、扬州(二分)、徐州、凉州、冀州、幽州、青州、并州、雍州、司隶;

吴国拥有荆州(七分)、扬州(八分)、交州;

蜀国仅拥有益州一隅。

以此来看,蜀汉确实“偏安一隅”。但是,即便如此,难道诸葛亮北伐,就能延缓魏国的休养生息吗?当然不会。

一是曹魏防御蜀汉投入的兵力部署,明显不及防御东吴的兵力数量;

二是曹魏防御蜀汉的军力仅为全国兵力的极少一部分;

三是任何国家无论战时还是平时,都需要加强边防守御。

也就是说,无论诸葛亮北伐还是不进行北伐,曹魏都会在魏蜀边界布下重兵,并进行防御。所以,诸葛亮是否北伐对魏国的休养生息国策影响并不大。

同时,当诸葛亮北伐之时,不也延缓了蜀国的休养生息吗。而以蜀攻、魏守的攻防态势分析,对于蜀国的消耗应该更大才是。更为重要是,由于诸葛亮的屡次北伐,已造成蜀汉国力的匮乏羸弱,而对于魏国视乎并无太大的影响。

此外,蜀汉的灵魂人物,诸葛亮不就被司马懿耗死在了“五丈原”吗?这到底是蜀耗魏,还是魏耗蜀呢?

所以说,若是紧盯蜀、魏二国地盘、人口来判断相互实力的强弱,则有点弃本逐末之嫌。那有国与国之战,便是人口与人口、地盘与地盘之战一说这么简单。

君不见,战国七雄垫底的秦国是如何发展并统一六国的?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为何能灭亡强大的辽国和北宋帝国?还有后世的弹丸岛国日本为何敢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由此可见,蜀国的存亡,并不干诸葛亮北伐或者放弃北伐之事。而是,取决于一国的治国理念、发展快慢、强盛程度、君主英明等。

所以说,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蜀国如何修养生息,才是关乎蜀汉未来的关键。

其三:富国强民,巩固国防,在防守中寻机反攻,才是蜀汉固国之基,强国之本

为何,曾经弱小的秦国会坐上战国霸主的宝座,最后统一天下?不就是因为商鞅变法带来的变化吗。为何,曾经弱小的日本敢于侵略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变法带来的强大吗。

而对魏、吴、蜀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来说,想要维护蜀汉的生命更长更久,在其未强大起来之前,应当立足根本,“高筑墙、广集粮”,去研究更加适合自身腾飞的全新治国策略,在休养生息中强本固基,富国殷民、精兵强将,“待天下有变”(而不是为魏、吴两国创造“待天下有变”的机会。如:姜维避祸沓中屯田,就给了司马昭“待天下有变”的绝好良机,并一举灭亡蜀汉。)再行出兵曹魏,必将如虎出囚笼,扬威魏地,先主遗志便不难实现了。

例如:蜀汉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魏国发生的“高平陵之变”,因此又引发出“淮南三叛”,这不就是最好的“待天下有变”的绝佳良机吗?可惜,诸葛亮已被司马懿耗死于五丈原。如果蜀汉处于休养生息之中,诸葛亮又怎么可能累死在五丈原。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蜀汉的屡次北伐,非但没有取得魏国寸土之地,反而成了发展潜力更加巨大的司马家崛起的垫脚石,岂不造化弄人。

其实,以诸葛亮的治国之能,为何会“明知不可为而之”呢?或许,是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才会以“鞠躬精髓,死而后已”精神立志北伐吧,其精神确实令世人赞叹。

然而,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天下大业,蜀汉丞相又怎能急于一时呢。这不明显有违当初“待天下有变”的发展国策吗?同时,也正如后世所言:“落后就会挨打,国弱就会被欺”。所以,修养生息,富国强民,“待天下有变”再行出击,在防守中寻机反攻,“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才是弱小蜀汉最好的发展战略。

所以说,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国策,又能做到“待天下有变”,在防守中择机反攻,不但会令蜀汉国祚无限延长下去,还有可能实现先主遗志。反之,则对蜀汉国祚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祥子谈历史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那么很可能蜀汉撑不了十年就会被魏国灭掉!这是因为国际形态发生了变化。蜀国能够保持政权不会吞并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曹操!由于曹操在撤离汉中的同时迁走了汉中的居民,还将天水雍凉一带的人迁走,制造了500里地的无人区。这本来是曹魏的保卫屏障,结果成了曹魏难以逾越的屏障。

曹操之所以选择迁走居民制造无人区主要是因为刘备当时正在巅峰。刘备在迫降刘璋占领剑阁时候拥兵数量达到14.3万人。而曹操的粮草只能供给五万人在汉中作战。曹操自知不敌,撤走大量人口。

但是曹操没想到刘备这么败家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便被东吴陆逊干掉了9万人。这使得蜀汉帝国的兵力捉襟见肘,汉中也只有两万守军。而曹魏在钟繇时候却把粮草扩编到能供给18万人的规模。也就是说,曹魏实力完全可以碾压蜀汉了,但是却因为那500里的无人区,使得曹魏粮草运不过去。所以,司马懿在公元226年的时候便天水屯田并迁入人口,这是为了建立攻蜀的前沿军事基地。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主因,目的不是攻城夺地,而是破坏曹魏的这些粮仓与军事基地。假如诸葛亮不动手,那么一旦让曹魏抵近到汉中城下,蜀汉被灭国就不远了。


优己


荆州丢失以后,天下大势已定,魏蜀吴三国形成,魏国最强,占九个州,吴国占三个州,蜀汉只有一个州。这时的诸葛亮已明白,恢复汉室,还于旧都已基本成了一句空话。但诸葛亮之所以北伐,是有他的战略打算的。

首先从历史上看,当中原已定,巴蜀之地一般都难以与中原王朝抗衡,只有被征服的份,很难有大的作为。要想不被征服,就得把中原搅乱,只有中原王朝乱起来了,蜀汉才能有所作为。因此他一再起兵北伐曹魏,目的就是在通过外因,促使曹魏内部发生变化,一个是让那些心中有汉的大臣及忠汉之民知道,大汉未灭,依然在努力,好让他们更坚定恢复汉室信念,从而分化曹魏朝臣,发生内乱。另一个是通过北伐,让曹魏不能安心国内生产建设,不能安心让民休养生息,阻滞其经济发展,促使其国力疲惫。很明显,如果对曹魏不加干预,以曹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才济济,用不了几年,就能远远把蜀汉、孙吴甩开。到那时蜀汉也只有被曹魏吊打灭国的份。其次以攻代守,让蜀汉臣民不致于意志消沉,有安不忘危之感,凝聚人心,避免派系之争,同心协力对敌。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规模不大,粮尽而退,兵士也无大损失,以此自励,锻炼蜀汉臣民战斗力,以备关键时刻办大事。再次诸葛亮北伐真假具存。在不大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组织北伐,也有在北伐中寻找机遇之意。一旦曹魏国内发生了重大变故,在曹魏边界的蜀汉军队,就能不失时机地掌控局势,直接进取长安洛阳,达到复汉目的。其四诸葛亮北伐是蜀汉实现复兴之梦的需要,也是实现刘备遗愿和诸葛亮之志的需要。可以说北伐曹魏是蜀汉既定国策,从它立国之日起,就赋予了这项使命。建立蜀汉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大汉的统治,是蜀汉立国的根本所在。诸葛亮之所以接受刘备三顾茅庐,甘心为蜀汉做事,其根本也在于诸葛亮有忠于汉室、恢复大汉辉煌之志。怎奈天时地利人和不遂,最终为恢复大汉事业鞠躬尽瘁,累死于任所。

由于以上几点原因,想要阻止诸葛亮北伐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选择休养生息,蜀汉未来会怎么样呢?如果这样,也许蜀汉经济会得到很大发展,但就其一州之地,尽其力发展,又能有多大发展头呢?其结果只能是曹魏、孙吴远远甩开蜀汉,蜀汉难匹他国,自信心渐消,官贵享乐并勾心斗角,兵无斗志战斗力大减,民无忧患而安逸松散,过不了多少年,自会被雄起的曹魏所灭,刘备、诸葛亮建立的弱汉,也只能成为历史的笑话。三国文化也许就堙没于历史的大潮中,决不会像今天这样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了。


sunjin72976689


对于蜀国采取生养休息,蜀国未来会怎么样?对于这个问题,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蜀国采取休养生息,蜀国在诸葛亮有生之年不会灭亡,蜀国完全可以利用蜀国的地理优势守住蜀国,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必将快速灭亡,因为蜀国后期只有诸葛亮一人承担政治家、军事家、治军家。诸葛亮一旦去世,蜀国在治军、军事、政治方面会大打折扣,再加上蜀国士兵没有实战经验,灭亡必定加速,有人说费袆、蒋琬都是治国能成,他们都只是比较普通的人才,还算不上政治家,姜维是名将,不是治国能臣,蜀国后期没有人才可用,后期都是姜维一个人在苦苦支撑,这样的国家已经名副其实的亡了。

其次,蜀国的人才决定了蜀国不能采取生养休息,因为蜀国根本没有人才,蜀国不是生产人才的地方,中国中原才是人才聚集地。有人说蜀国没有人才是因为诸葛亮限制人才的发展,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诸葛亮是非常会用人的,在蜀国提拔了很多人,使得蜀国的人才最大限度的使用,有用的人才都被提拔上去了,这是蜀国政治制度决定的,不要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就说诸葛亮不会用人,马谡其实并不是演义里面说的那么没用,是非常有才的一个人。对于诸葛亮用人有兴趣可以去看诸葛亮治蜀,会告诉你答案的。时间越久蜀国和魏国的人才差距会越来越大,灭亡就会更快。这就如同十年前的中国和日本相比,再看看现在,一个大国和小国的发展速度。

再其次蜀国的军事力量不允许蜀国休养生息,大家可以看看蜀国后期的军事力量对比,蜀国总兵力也不过12万,能调动的兵力最多也不过10万,诸葛亮北伐基本都是带五万左右,最后一次北伐带动蜀国全部兵力10万,其余的兵力需要守后方和东吴,不能调动。而魏国呢司马懿带领的现成军队就在15万到20万,还能调动边境的40万大军,说明魏国的总兵力超过60万,东吴兵力是超过20万的。在加上蜀国的粮草跟不上,出兵困难,军事力量不足,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如果不以攻为守,显示自己的强大,让其他的国家再发展蜀国灭亡更快。三国后期蜀国的名将只有魏延和姜维,姜维都还是魏国的,而魏国呢,王双,郭淮,曹真,张颌,司马懿等等很多。如果时间再久蜀国领兵打仗的将领可以说是一个人才也没有了!

最后,蜀国如果休养生息,那么时间久了,蜀国将士都没有实战经验,这样的军队到时候守都守不住,蜀国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都被刘备败光了,诸葛亮北伐带的军队都是些新手,如果不是诸葛亮会用兵,这些新兵岂能是魏国军队的对手。蜀国后期,邓艾攻入成都,守城将士直接投降,为什么不打,打不赢还可以守,邓艾粮草跟不上,守个几天邓艾军队就会不攻自破,为什么不守直接投呢?一蜀国内部士兵没有将领会带兵作战,二蜀国内部士兵没有实战经验,三蜀国内部士兵吃喝玩乐惯了,不想白白送死。这样的蜀国军队能打仗吗?说打,诸葛瞻一打全军覆没,一个三十年从未打过仗的人,能打的赢邓艾吗?在这种弱势下应该守,却还要正面打,一看就不会用兵。不北伐蜀国军队将不能打仗。

综合上述蜀国无论如何都得北伐,不说诸葛亮为了国家也好还是为了自己利益也好,还是为了报答刘备也好,蜀国的坏境决定蜀国不能生养休息!


汐水柔情


既然是假如我就以假如为前提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是无奈之举,一是为了实现他的抱负,二也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其实在诸葛亮的内心他比谁都清楚,北伐的成功性很小。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诸葛亮孤注一掷,最终魂断五丈原!

假如诸葛亮放弃北伐,加强蜀国的行政管理,把国内经济搞上去,让人民的生活过得舒适,任人唯贤,惩治腐败,加上边境的防守,诸葛亮把心事用在国家建设上,蜀国一定会非常富裕,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人心也就稳定。社会就不会动荡不安!魏国也没有谁敢轻易去攻打蜀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会一直延续。

假如诸葛亮好好培养人才,选定好未来的栋梁之才,精心去培养,蜀国会一天比一天富强,但这些诸葛亮都没有认真的去处理,而是匆匆的北伐,他常年在外征战,朝政无能人好好打理,宦官把后主刘禅引入歧途,这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所以在他死后,蜀国一天天的衰败,直致灭亡!

我的观点是假如诸葛亮不北伐,好好经营蜀国,三国鼎立至少会延续一百年,晋朝也许就不会在历史上出现!


一本夏


捧不出的刘阿斗。没有用的。天时地利不如人和都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