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明明是新冠肺炎,為何檢測不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周邊有個檢測指標,一測就能明確告訴大家,哪位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哪位不是,非白即黑。但醫學總是讓人很失望,明明看著像新冠病毒肺炎,但特殊檢查結果還是陰性?!據說李文亮醫生的診斷是在第3次檢查時才陽性,還有一位杭州的患者在第7次才出現陽性。

小夥伴們很驚訝,為什麼是新冠病毒肺炎,但為什麼特殊檢查結果還是陰性?


明明是新冠肺炎,為何檢測不出來?

醫學不是非黑即白的東東,其實醫學最難的部分就是,既不白也不黑的灰色區域。我們把它稱為“假陰性信息”,大家知道,一旦是假陰性沒有被歸成病人,就成了“漏網之魚”,放任自由,無人監控,成為傳染源,後果不堪設想。

那小夥伴們就問:新冠病毒感染到底有沒有又靈又準的診斷方法?遺憾地告訴大家,不但現在沒有,將來也不太可能出現。醫學歷史上,這種十全十美的“夢幻檢查方法”至今還沒有出現過。

根據現在看到的文獻,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落網率(靈敏性)只有40%,但特異性在90%左右。這意味著,檢測的特異性雖然夠不到>95%的“極準”,也夠>90%的“很準”了;換句話說,在未感染人群中,90%檢查陰性是對的。可是,核酸檢測非常不靈(靈敏性都還不到一半)。也就是說,在100個感染人中,只有40個人能被檢測出來,60人會被漏診!

造成這種低靈敏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病毒有易感細胞,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也不是每個細胞都有病毒;感染潛伏期或早期,病毒還沒有大量繁殖複製;採集標本的方法或途徑不統一,標本採集並不是在病毒濃度高的地方......。臨床醫學就是那麼複雜。


明明是新冠肺炎,為何檢測不出來?

好在,我們國家衛健委也在不斷修訂新的標準,儘量提高落網率!此外,國家剛剛批准了兩個抗體試劑盒,能夠在患者感染的第7天或發病的第3天檢測出lgM抗體。期待它們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都能在95%,能夠幫助災情的控制。

非黑即白是動物的二次元世界,有灰階的人間才是三次元本來面貌!

(本文圖片均來自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