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作者 l 夏洛克仙人


想必熟读《三国演义》的客官,想必会对书中描述的一些经典单挑场景如数家珍,例如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张飞挑灯夜战马超、孙策太史慈神亭岭酣战等等。

但演义总归是小说,根据史实,三国时期真实的单挑场景寥寥无几,反倒是各类攻城战、夜袭战、埋伏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在三国战场上此起彼伏。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因素除了双方军马数量多寡、士兵素质强弱、主将行军布阵谁更精妙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双方对于战术、战略的运用是否合理。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指的是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

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人,可称为谋士,而其中出类拔萃、经天纬地的佼佼者,便称为——

顶级谋士

一、顶级谋士可万人敌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有时候,交战双方打着打着会发现陷入僵持状态——论兵力,不分上下;论武将战力,似乎也平分秋色,这时候要打破僵局,唯有看己方的谋士是否能想出妙计,帮助自己以最少的代价击败敌人。

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三国志》

曹操与马超、韩遂联军于渭南交战,初时曹操方处于劣势,一败再败,后来他秘密让徐晃、朱灵率兵渡过渭河到西边结营,对马超军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马超军陷入不利局面,于是向曹操提出割地请和的要求,并以嗣子作为人质。

曹操询问贾诩有何意见,这位素以“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著称的谋士便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令对方麻痹大意,而己方却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该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

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先是在两军阵前,故意以叙旧的名义与韩遂亲密交谈约一个时辰,令马超生疑;后来更是寄一封有多处涂改痕迹的信给韩遂,加深马超对他的猜忌;最后买通韩遂的一个下属,让其劝服韩遂投降,并在韩遂来投时对其许下丰厚报酬。

马超得知韩遂已与敌人勾结后,怒不可遏,率先撕破盟约攻击韩遂一方,韩遂不得已只好还击,见马、韩双方自相残杀、陷入混战,曹操抓紧时机,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最后大胜而归。

在战局僵持的情况下,曹操凭借贾诩的连环反间计,使得马超、韩遂内乱,最后取得胜利,由此可见,拥有顶级谋士出谋相助,往往可以用最少的代价赢得战事的胜利。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能以一当十者,可为武将,以一当百者,堪称猛将,而有的时候,绝顶谋士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可以一当万,胜过千军万马。

二、顶级谋士需以国士相待,方可百谋百胜

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于普通谋士来说,能遇到一个可以让他谋生活的主公就满足了,但对于顶级谋士来说,他们更在乎的是所追随的主公是否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的天分才华发挥无遗。

若主公是任人唯贤、从谏如流的明公,那他得到顶级谋士,就是如虎添翼,事业壮大指日可待。

倘若主公是任人唯亲、独断专横的庸主,那么就算再给他十个绝顶谋士,也起不来作用,甚至会造成谋士之间内斗不断的混乱局面。

以官渡之战为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主角是曹操与袁绍。

论麾下文臣武将,双方皆是平分秋色——曹操有四子良将(张郃尚在袁绍麾下)加夏侯兄弟尽出,袁绍也有河北四庭柱针锋相对;曹操有顶级谋臣贾诩、郭嘉、荀彧等相助,袁绍手下的沮授、田丰、许攸也不差。

但是一看双方兵力配置,不算防守兵力,曹操可战士兵只有2万余人,而袁绍总兵力却达12万以上,其中光骑兵都有2万人。

光从牌面实力来看,一开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往袁绍这边倾斜了。但最后结果如何?经过一年多的对峙,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袁军伤亡达十万。

讲到这场战役胜负的关键,不得不提三位谋士之名:荀彧、荀攸、许攸。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01.荀彧荀攸叔侄屡献奇谋,逆转劣势

袁绍率大军南下黎阳与曹操对峙,又派遣前锋颜良包围曹操最前方的战略要地——白马,如果白马被攻陷,势必影响军心,雪上加霜。

为解白马之危,荀攸献调虎离山之计,让曹操派兵佯装准备在延津渡过黄河,作兵指袁绍大后方之势,等袁绍中计调动大军离开后,曹操立马率领大军前往白马解围,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袁绍得知中计,派文丑和刘备追击曹操,荀攸又再次献策,让曹操将辎重物资扔到路边,所有骑兵下马示敌以弱,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文丑。

曹操和袁绍在再次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己方军粮将尽,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都。荀彧劝曹操务必坚持,他在信中写道,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主公以如此微弱的兵力坚守阵地,已经有半年,敌人旧攻不下,锐气已经枯竭,加上底子已被主公摸清,如今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

曹操采纳其建议,坚守到底,同时荀攸亦及时献策,让曹操派遣徐晃攻击轻敌的韩猛,劫军粮、烧辎重,暂缓当下危机。

当荀攸妙计屡出、荀彧循循劝导后,曹操又能从善如流,于是曹操军面临的恶劣形势被一点点地扭转过来了。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02.许攸弃暗投明献良策,曹操奇袭乌巢锁大局。

促使曹操一锤定音,锁定胜利战局的人是许攸,许子远,正是他献计于曹操,为曹营锁定胜局。

讽刺的是,许攸本是袁绍手下心腹谋臣,谋略方面颇有造诣。在战局僵持之时,他就曾向袁绍建议,曹操大军被困在在前线不能脱身,主公可派精兵绕过官渡,趁曹操后方空虚,捅他一刀,奇袭许都,如果成功,则到时曹操将陷入前后受敌的危局,但是袁绍一门心思要捉住曹操,不予接纳。

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汉晋春秋》

许攸此人贪财小气,跟随袁绍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丰厚的回报,因为这事他本就心怀怨恨,再加上袁绍食古不化,轻视他的建议,他彻底愤怒了。适逢他的儿子在邺城犯了事被死对头审配给抓了起来,许攸同志表示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

许攸和曹操有旧,两人互为发小,于是一怒之下来投靠曹操。曹操一听到许攸来投,当时便兴奋地出门迎接,连鞋都没穿。

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曹瞒传》

许攸感慨万分,在曹操这里受到的礼遇,是他在袁绍手下那么久都没有得到过的,于是马上献上投名状——

袁绍有大批辎重军粮,由淳于琼领兵万人护送到前线,屯粮在距离袁绍大营数十公里的乌巢。许攸把这一情况告知曹操,让他派兵奇袭此地,于是曹操当机立断,率军轻装奇袭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绝大部分粮草。

这一把火,彻底把袁绍胜利的基础烧没了。

曹操用人向来是唯贤不唯亲,而且从善如流,善于发挥麾下文臣武将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投靠到曹操麾下的谋士只要是有才华、务实能干的,无论是寒门弟子抑或世家弟子,都能得到公平发挥的机会。

袁绍本人善谋寡断,也就是想太多,却始终在拍板决策那一下犹豫不决,而且用人喜好唯亲避贤,对于别人的进谏之言一律不接纳。如果对方再三劝谏,袁绍往往还会给予惩罚,作为主公尚且如此浮夸、不务实,手底下的人又怎会安心本分地为其办事呢?

从官渡一役可以看出,决定胜负的因素往往在于谋略、战术是否运用得当,而作为智谋的载体——谋士,能发挥出多大的才能,取决于主公能给予多大的信赖与支持。

三、顶级谋士当能谋国、谋天下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鬼谷子》

史上著名谋略家、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说的这句话,被后人演绎为谋士的五个境界——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

前三个境界,整合起来就是在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为所效力的阵营所打的每一场仗出谋划策,这是一个谋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而谋国、谋天下,则跳出了谋划普通战事的局限,进入到了对整个国家、天下的战略发展层面,这要求谋士具有远超常人的大局观和看透人心的洞察力。

能否达到谋国、谋天下的境界,是区分普通谋士与顶级谋士的分水岭。

普通谋士限于自身视野、格局、天赋所限,只要他能做到踏踏实实地为主公谋划战事,尽量避免犯被敌人夜袭、中敌人的埋伏等低级失误,以及合理规划行军布阵战术,减少战事中人员和粮草的消耗,已经可以算是在其位进其责了。

而对于顶级谋士,一旦让其遇上明公,得以尽情施展才能,那么其所产生的化学效应足以影响天下大势。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君不见,当年刘皇叔一边走街串巷,嘴上喊着我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一边摇着一面写着“平原刘玄德”的破破烂烂的小旗子,鼓捣了十几年,却一直没闯出什么名堂,好不容易入主了徐州,位子还没有坐热,就挨了曹操的一顿毒打,给赶跑了。

“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但自从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以后,刘备的崛起之路便是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坐稳新野根基,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然后定鼎荆益,壮大实力,扩大版图,最后立足蜀中,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

结语

顶级谋士之所以善谋,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如此之大,除了其出生自带绝顶天赋以外,还在于他们比平常人更善于洞察人心、更善于因地制宜、更善于把握天下大势。

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胜利还会远吗?

上兵伐谋——三国时代,顶级谋士的作用胜过千万兵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