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作者 l 夏洛克仙人


想必熟讀《三國演義》的客官,想必會對書中描述的一些經典單挑場景如數家珍,例如劉關張三英戰呂布、張飛挑燈夜戰馬超、孫策太史慈神亭嶺酣戰等等。

但演義總歸是小說,根據史實,三國時期真實的單挑場景寥寥無幾,反倒是各類攻城戰、夜襲戰、埋伏戰等大大小小的戰役在三國戰場上此起彼伏。

在大規模的戰爭中,決定勝負的因素除了雙方軍馬數量多寡、士兵素質強弱、主將行軍佈陣誰更精妙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雙方對於戰術、戰略的運用是否合理。

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謀,指的是以己方之謀略挫敗敵方,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兵”,是最好的戰爭手段。

為主公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的人,可稱為謀士,而其中出類拔萃、經天緯地的佼佼者,便稱為——

頂級謀士

一、頂級謀士可萬人敵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有時候,交戰雙方打著打著會發現陷入僵持狀態——論兵力,不分上下;論武將戰力,似乎也平分秋色,這時候要打破僵局,唯有看己方的謀士是否能想出妙計,幫助自己以最少的代價擊敗敵人。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詡以為可偽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詡謀。語在《武紀》。卒破遂、超,詡本謀也。——《三國志》

曹操與馬超、韓遂聯軍於渭南交戰,初時曹操方處於劣勢,一敗再敗,後來他秘密讓徐晃、朱靈率兵渡過渭河到西邊結營,對馬超軍隊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馬超軍陷入不利局面,於是向曹操提出割地請和的要求,並以嗣子作為人質。

曹操詢問賈詡有何意見,這位素以“奇謀百出、算無遺策”著稱的謀士便認為,可以假意答應他們,令對方麻痺大意,而己方卻積極準備,伺機殲敵。曹操又問賈詡該如何破敵,賈詡說:“離間他們。”

曹操採用他的計謀,先是在兩軍陣前,故意以敘舊的名義與韓遂親密交談約一個時辰,令馬超生疑;後來更是寄一封有多處塗改痕跡的信給韓遂,加深馬超對他的猜忌;最後買通韓遂的一個下屬,讓其勸服韓遂投降,並在韓遂來投時對其許下豐厚報酬。

馬超得知韓遂已與敵人勾結後,怒不可遏,率先撕破盟約攻擊韓遂一方,韓遂不得已只好還擊,見馬、韓雙方自相殘殺、陷入混戰,曹操抓緊時機,主動對關中軍發起進攻,最後大勝而歸。

在戰局僵持的情況下,曹操憑藉賈詡的連環反間計,使得馬超、韓遂內亂,最後取得勝利,由此可見,擁有頂級謀士出謀相助,往往可以用最少的代價贏得戰事的勝利。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能以一當十者,可為武將,以一當百者,堪稱猛將,而有的時候,絕頂謀士看似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卻可以一當萬,勝過千軍萬馬。

二、頂級謀士需以國士相待,方可百謀百勝

有道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對於普通謀士來說,能遇到一個可以讓他謀生活的主公就滿足了,但對於頂級謀士來說,他們更在乎的是所追隨的主公是否能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讓他們的天分才華發揮無遺。

若主公是任人唯賢、從諫如流的明公,那他得到頂級謀士,就是如虎添翼,事業壯大指日可待。

倘若主公是任人唯親、獨斷專橫的庸主,那麼就算再給他十個絕頂謀士,也起不來作用,甚至會造成謀士之間內鬥不斷的混亂局面。

以官渡之戰為例,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主角是曹操與袁紹。

論麾下文臣武將,雙方皆是平分秋色——曹操有四子良將(張郃尚在袁紹麾下)加夏侯兄弟盡出,袁紹也有河北四庭柱針鋒相對;曹操有頂級謀臣賈詡、郭嘉、荀彧等相助,袁紹手下的沮授、田豐、許攸也不差。

但是一看雙方兵力配置,不算防守兵力,曹操可戰士兵只有2萬餘人,而袁紹總兵力卻達12萬以上,其中光騎兵都有2萬人。

光從牌面實力來看,一開始,勝利的天平就已經往袁紹這邊傾斜了。但最後結果如何?經過一年多的對峙,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袁軍傷亡達十萬。

講到這場戰役勝負的關鍵,不得不提三位謀士之名:荀彧、荀攸、許攸。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01.荀彧荀攸叔侄屢獻奇謀,逆轉劣勢

袁紹率大軍南下黎陽與曹操對峙,又派遣前鋒顏良包圍曹操最前方的戰略要地——白馬,如果白馬被攻陷,勢必影響軍心,雪上加霜。

為解白馬之危,荀攸獻調虎離山之計,讓曹操派兵佯裝準備在延津渡過黃河,作兵指袁紹大後方之勢,等袁紹中計調動大軍離開後,曹操立馬率領大軍前往白馬解圍,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袁紹得知中計,派文丑和劉備追擊曹操,荀攸又再次獻策,讓曹操將輜重物資扔到路邊,所有騎兵下馬示敵以弱,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文丑。

曹操和袁紹在再次官渡形成對峙局勢,己方軍糧將盡,曹操寫信給荀彧,準備退守許都。荀彧勸曹操務必堅持,他在信中寫道,先退的一方必定處於被動,主公以如此微弱的兵力堅守陣地,已經有半年,敵人舊攻不下,銳氣已經枯竭,加上底子已被主公摸清,如今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

曹操採納其建議,堅守到底,同時荀攸亦及時獻策,讓曹操派遣徐晃攻擊輕敵的韓猛,劫軍糧、燒輜重,暫緩當下危機。

當荀攸妙計屢出、荀彧循循勸導後,曹操又能從善如流,於是曹操軍面臨的惡劣形勢被一點點地扭轉過來了。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02.許攸棄暗投明獻良策,曹操奇襲烏巢鎖大局。

促使曹操一錘定音,鎖定勝利戰局的人是許攸,許子遠,正是他獻計於曹操,為曹營鎖定勝局。

諷刺的是,許攸本是袁紹手下心腹謀臣,謀略方面頗有造詣。在戰局僵持之時,他就曾向袁紹建議,曹操大軍被困在在前線不能脫身,主公可派精兵繞過官渡,趁曹操後方空虛,捅他一刀,奇襲許都,如果成功,則到時曹操將陷入前後受敵的危局,但是袁紹一門心思要捉住曹操,不予接納。

許攸說紹曰:“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則事立濟矣。”紹不從,曰:“吾要當先圍取之。”攸怒。——《漢晉春秋》

許攸此人貪財小氣,跟隨袁紹多年,卻一直沒有得到豐厚的回報,因為這事他本就心懷怨恨,再加上袁紹食古不化,輕視他的建議,他徹底憤怒了。適逢他的兒子在鄴城犯了事被死對頭審配給抓了起來,許攸同志表示忍無可忍就無須再忍。

許攸和曹操有舊,兩人互為發小,於是一怒之下來投靠曹操。曹操一聽到許攸來投,當時便興奮地出門迎接,連鞋都沒穿。

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曹瞞傳》

許攸感慨萬分,在曹操這裡受到的禮遇,是他在袁紹手下那麼久都沒有得到過的,於是馬上獻上投名狀——

袁紹有大批輜重軍糧,由淳于瓊領兵萬人護送到前線,屯糧在距離袁紹大營數十公里的烏巢。許攸把這一情況告知曹操,讓他派兵奇襲此地,於是曹操當機立斷,率軍輕裝奇襲烏巢。燒掉了袁紹的絕大部分糧草。

這一把火,徹底把袁紹勝利的基礎燒沒了。

曹操用人向來是唯賢不唯親,而且從善如流,善於發揮麾下文臣武將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投靠到曹操麾下的謀士只要是有才華、務實能幹的,無論是寒門弟子抑或世家弟子,都能得到公平發揮的機會。

袁紹本人善謀寡斷,也就是想太多,卻始終在拍板決策那一下猶豫不決,而且用人喜好唯親避賢,對於別人的進諫之言一律不接納。如果對方再三勸諫,袁紹往往還會給予懲罰,作為主公尚且如此浮誇、不務實,手底下的人又怎會安心本分地為其辦事呢?

從官渡一役可以看出,決定勝負的因素往往在於謀略、戰術是否運用得當,而作為智謀的載體——謀士,能發揮出多大的才能,取決於主公能給予多大的信賴與支持。

三、頂級謀士當能謀國、謀天下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鬼谷子》

史上著名謀略家、縱橫家創始人鬼谷子說的這句話,被後人演繹為謀士的五個境界——謀己、謀人、謀兵、謀國、謀天下。

前三個境界,整合起來就是在保證自身生命安全的情況下,為所效力的陣營所打的每一場仗出謀劃策,這是一個謀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而謀國、謀天下,則跳出了謀劃普通戰事的侷限,進入到了對整個國家、天下的戰略發展層面,這要求謀士具有遠超常人的大局觀和看透人心的洞察力。

能否達到謀國、謀天下的境界,是區分普通謀士與頂級謀士的分水嶺。

普通謀士限於自身視野、格局、天賦所限,只要他能做到踏踏實實地為主公謀劃戰事,儘量避免犯被敵人夜襲、中敵人的埋伏等低級失誤,以及合理規劃行軍佈陣戰術,減少戰事中人員和糧草的消耗,已經可以算是在其位進其責了。

而對於頂級謀士,一旦讓其遇上明公,得以盡情施展才能,那麼其所產生的化學效應足以影響天下大勢。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君不見,當年劉皇叔一邊走街串巷,嘴上喊著我乃“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一邊搖著一面寫著“平原劉玄德”的破破爛爛的小旗子,鼓搗了十幾年,卻一直沒闖出什麼名堂,好不容易入主了徐州,位子還沒有坐熱,就捱了曹操的一頓毒打,給趕跑了。

“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備。”——《後漢書·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但自從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以後,劉備的崛起之路便是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坐穩新野根基,聯吳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然後定鼎荊益,壯大實力,擴大版圖,最後立足蜀中,建立蜀漢政權,三分天下。

結語

頂級謀士之所以善謀,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如此之大,除了其出生自帶絕頂天賦以外,還在於他們比平常人更善於洞察人心、更善於因地制宜、更善於把握天下大勢。

當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一,勝利還會遠嗎?

上兵伐謀——三國時代,頂級謀士的作用勝過千萬兵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