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门源:30天,这些人都干了什么?

己亥岁末、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戛然而止。

信念坚定、冲锋在前,全镇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行动迅速,奋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30天、16个堡垒、482面旗帜,党群齐心,共同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

场景一:

1月23日,正值腊月二十九,东川镇党委、政府紧急召开全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有二十年村干部工作经验的尕牧龙下村党支部书记曹占元从会议中攫取到关键信息:病毒、肺炎、传染、防控,会议结束后,他第一时间在村“两委”微信群中发送语音“大家马上到党员活动室,待会开会”。

“疫情防控不能马虎大意,排查登记、宣传引导都要做好,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我和主任明天后天入户开展工作,你们把家里的事安排一下,马上回来一起摸排。”曹占元开门见山。

党员活动室一片安静,只有火炉上的水壶滋滋冒响。

“书记,你们两个人怎么忙得过来,我们大家两班倒,明天后天也不能白白浪费”,心直口快的村妇联主任李成存开了口。

马上,所有人都异口同声。

场景二:

“书记,我看别的地方也设置了劝返点,我们村条件允许,我们也可以设置”。

“书记,村里很多人还对这一次的肺炎疫情没有概念,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微信群里多发送相关的信息”。

1月27日一大早,尕牧龙上村党员活动室里已经集结了村里所有在家的党员,党支部书记赵明普埋头记录着党员们提出的疫情防控意见建议。

“要设劝返点,就要排出一个值班表,值班人员一定要尽职尽责,守好村口。”赵明普提出劝返点的值班问题。

“我愿意值班,在家里坐着还不如给村里干点事情”。

“我也愿意,村干部们忙不过来,党员必须顶上去”。

几位较年轻的党员积极报名。

“我也请求值班站岗”,角落里,67岁的老党员张延忠出了声。天寒地冻,老爷子却没有缺席会议。

一片鸦雀无声,赵明普点了点头,在本上记下老党员的名字。

场景三:

已经入夜,浩门镇东秀水小区的一户房门被敲响,来人是孔家庄社区居委会主任兰芳远。

过了许久,房门才被主人推开,身患残疾的户主梁廷成一下子认出了兰芳远:“兰主任,这么晚了你怎么过来了”。

“最近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我们到各社区看看我们社区居民的情况。你身体不方便,最近就不要外出了,如果有需要就给我们打电话,如果确需外出,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好的兰主任,你们自己也注意防护,辛苦你们了”。

没等梁廷成再多说几句感谢的话,兰芳远已经道了别,急匆匆走了。

面对这场不期而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镇各党支部切实履行职责,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疫情防控。各村(社区)党支部全面动员,实行力量下沉,扎实抓好返乡人员排查登记、重点人员居家隔离、设置劝返点、公共区域消毒、防疫宣传等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实行更加精准严密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疫情传播,筑牢了疫情防控坚强的基层组织堡垒。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场景一:

“作为一名党员,因疫情隔离原因,为党组织做不了其它贡献。为此,我个人尽绵薄之力,缴纳特殊党费1万元,助力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们,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有义务为抗击疫情做点贡献。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2月7日一大早,塔龙滩村党支部就收到这样一封令人动容的信,落款是塔龙滩村农牧民党员马德义。

春节期间,原本在外旅游的马德义因有武汉暂留史,返乡后被采取了居家隔离措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了力量。

场景二:

春寒料峭,却藏村的劝返点上却暖意十足。几乎每日,却藏村卸任党支部书记王世庆和阿玉仁都会给劝返点上的值班人员送水送饭。

“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总要解决,我俩趁着值班间隙回去弄点粗茶淡饭,大家吃饱了才不会冷”,两位老书记总是用类似的话回应着大家的感谢。

连日来,却藏村的劝返点上每天都有这几位老支书健朗的身影,不分昼夜地为疫情防控忙前忙后。

场景三:

“丁书记,我家的米面都完了,还需要蔬菜和食用油,得麻烦你帮忙买一下,钱我转给你。”“好的,还需要什么跟我说。”

近日,香卡村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需求总是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这得益于党员、驻村干部、网格员参与的“1+1+1”居家隔离管控模式,只需要在微信群中提出需求,管控责任人就会及时将所需物品送到居家隔离人员家门口。

“只要居家留观的人员有需求,我们一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隔离不隔心,这也是党群一条心的体现,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香卡村党支部书记丁先邦说。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个特殊时期,全镇广大党员始终冲锋在第一线,用党性筑堡垒,用坚守换平安。他们勇于奉献,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农牧民群众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他们以身作则,弘扬正能量,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聚集。还有一些党员,他们可能身在外地,无法加入战役,但却时刻心牵一线;他们可能正在冲锋陷阵,但总感觉这还不够;他们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想为前线的战士们做点什么。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共产党员炙热忠诚的赤子之心。

一份理解 一份力量

场景一:

“根据目前的疫情情况,原定于正月初六举办的婚礼取消,还望亲戚朋友谅解!对亲戚朋友负责,也对自己负责,不给国家添乱。”疫情期间,这一条特殊的微信得到无数人点赞。

1月30日,原本是孔家庄村群众孔繁德的婚期,按照风俗习惯,应准备婚宴邀请亲朋,但眼下正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如果放任亲友进村,势必造成隐患。

孔家庄村“两委”干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积极做好宣传引导,争取理解配合,服从疫情防控大局。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宣传引导,孔繁德及其家人立即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及时与女方沟通推迟了婚期。

场景二:

“书记,你说得没错,保护大家就是保护自己。我马上通知在外的亲戚朋友,让他们不要回来,他们的心意我们都领了,村里来祭奠的庄员我也让他们不要久留。”

大年初一,寺尔沟村群众刘单坛的母亲80多岁高龄去世,刘家原本打算打电话通知亲戚朋友到家中举办丧礼并置办酒席,寺尔沟村“两委”干部了解情况后,立即到逝者家中慰问,并进一步宣传疫情防控工作中丧事简办的规定。起初逝者家属有些不理解,村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逝者家属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后果严重性,同时将“移风易俗”的相关要求告知家属。在村干部的努力劝说下,身带“重孝”的逝者家属同意不再通知亲戚朋友前来祭奠,只由自家人简单祭拜后,以最快速度安葬,不办集体宴席,最大程度减少人群集聚带来的传播风险。

疫情防控期间,全镇农牧民群众积极配合镇村两级开展工作,全镇上下形成了不出门、不扎堆、不聚餐的良好氛围,延迟婚嫁、简办丧事成为了疫情期间移风易俗新风尚,群众的广泛理解与支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力量。

一份援助 一丝温情

场景一: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2月7日,尕牧龙下村贫困户谢有芳将1000元捐款拿到镇政府。

“这点钱微不足道,但是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这是我们贫困户的一点心意,请政府代为转达我们对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党员干部最暖心的问候,为他们加油打气。”谢有芳对镇政府工作人员说。

场景二:

疫情防控正处关键期,巴哈村“致富女能手”孔庆存联系镇妇联工作人员,想要为疫情防控捐款出力,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孔庆存通过青海省红十字会捐款平台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勇士们捐助爱心1000元。

“党的好政策让我这样的农村妇女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了好日子,现在疫情形势严峻,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用这种办法帮点忙”,孔庆存说。

2月12日,孔庆存又向东川镇政府捐赠1000元,助力全镇疫情防控工作。

场景三:

“孔书记,我申请到劝返点站岗执勤。”

排查间隙,寺尔沟村党支部书记孔庆银收到一条微信。

“好,谢谢你 ,我们马上安排。”

春节期间,疫情动态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寺尔沟村返乡大学生孔祥东返乡过春节,因为疫情只能整天“宅”在家中。当听说村里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他第一个报了名,在劝返点值守、给村里老人宣传防护知识、清扫道路积雪,他忙得不亦乐乎,他还积极动员身边的同伴加入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抗击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一线的身影,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总有一种感动叫温暖同行,面对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镇各族农牧民群众积极行动,以各种形式支援抗疫一线。同胞之间的守望相助,面对困难的团结一心,点亮了疫情防控的丝丝烛火,传递出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让这个冬天变得格外温暖。

再小的火光,也能照见山河;再小的力量,都是一种支持。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东川镇党群同心、携手并进、众志成城、共抗疫情,每一个人的绵薄之力凝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为抗击疫情添火加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