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职业诗人吗?诗人的收入咋样?

触摸深蓝739


中国有职业诗人。至于诗人的收入嘛,也有着天壤之别。

下面来详细谈谈。

从古到今,真正算得上职业诗人的,其实是非常少的。

职业,就是指一个人谋生的手段,他要从这个职业中获得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职业诗人,就是以写诗来为职业的人,单纯地靠写诗,或者与写诗强相关的工作(例如诗歌教学、演讲和编辑)来谋生。

严格地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不能算是职业诗人,因为他们单纯靠写诗并不能养活自己。李白、杜甫为了生计都当过幕僚,杜甫还当过小官,而白居易则是高官。

再说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也是同样,他们的职业都是官员。至于写诗(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收入,这个不好说。可以肯定的是,单纯地写诗,也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甚至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还差点把命搭进去了。

还有一些诗人,虽然很有名气,但通过写诗带来的收入并不多,都不能算是职业诗人。

再说现代的诗人徐志摩,他在大学学的是经济学,后来的职业是教授,他写诗,也当过文学编辑。至于他算不算职业诗人?我觉得也不能完全算,但是写诗和相关的工作也给他带来了较高的收入。

还有前些年比较火的一位诗人汪国真,他也有着多重身份——诗人、书画家、作曲家。至少他的诗集非常畅销,他应该算得上是职业诗人了。

还有近几年来比较火的争议很大的一位女诗人,出了三本诗集,版税收入相当高,绝对是职业诗人。

我不想评论她的诗,只能说,像她这样的在经济上成功的诗人,少之又少。

从全国来看,写诗的人真的很多。但是大多数只是兴趣爱好,并不能从中获得收入。有的人参加一些诗歌比赛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作品,能挣取一些奖金和稿费。但是单纯地靠写诗来养家糊口,那是非常困难的。


黄铜骑士


我可能算得上一个没有收入的职业诗人,因为我从事诗歌创作,前后断续有几十年了。

喜欢上诗歌,纯粹是一个偶然的机缘。

那还是我很小的时候,妈妈病了,在小县城得不到治疗,于是爸爸带着妈妈去了市里。一去就是几个月,家里只有我和哥哥姐姐。哥哥忙着挣钱,都䤝足了劲,有钱就给父亲送去。我呢,平日里就负责给哥哥姐姐做饭。

记得是当知青的三哥,从外地回来,带回来一本他从地摊上买的书。是孙用翻译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集。吃过晚饭,我思念病中的妈妈,不能自已,一个人悄悄抹泪。而后捡起这本书,随便地看起来。突然我看到这样一首诗,是诗人形容他从远方将要回到家乡,想象见到母亲时亲吻母亲的心情,诗人把那一刻的甜蜜形容为~象一枚葡萄,挂在枝头

那一刻,就象有一道闪电击中了我。我不能克制,放下书,跑到大街上,风中呜咽。直到月挂中天,我才回到家里。

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诗歌。

从裴多菲到泰戈尔,从诗经到汉魏诗,结合着论语,我理解着这个世界,解读着我的所见所闻。

从懵懂少年,到垂垂老矣。人生离聚,风云际会。不管是天涯还是海角,我都从来没有再离开过诗歌。重要的是,慢慢的,还养成了诗歌的思维习惯,但有平常之事,只要在我眼里有灵光的一闪,心中便有诗歌跃跃欲出,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就会安静地坐下来,把它从心中摘出,放在文字里,放入我生命岁月的某一天。

诗歌是美的,但更美的,是生活。诗歌是记录生活的最好工具之一,我爱诗歌,几十年来,它几乎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是我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眼睛的感光之外,在耳朵的感音之外,在鼻舌的感味之外,我用诗歌,感受灵魂的欢乐和痛苦。

诗歌,永远不会消失的美,对我来说 ,它来自优雅的心灵,来自丰沛的生活,来自神性……



明月汪汪


问题:中国有职业诗人吗?诗人的收入咋样?


前言

不知道题主问的是古人还是现代人。

诗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业余爱好,靠作诗养活自己比较难,不过也的确有人靠诗歌能够换饭吃。

一、现代职业诗人

青岛有一个农民诗人,原谅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写的是现代诗。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他的事迹。他从小喜欢诗歌,一边种地一边写诗,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好像是去年,看到过一篇报道,说是被某一个刊物聘为编辑,算是靠写诗换来了一份工作。

青岛还有一位出身于青岛卷烟厂的工人苏积玉。他在1980年写过一首《风流歌》, 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在哪个时代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位天皇巨星。

风流哟,风流,什么是风流?  我心中的情丝象三春的绿柳;  风流哟,风流,谁不爱风流?  我思索的果实象仲秋的石榴。  我是一个人,有肉,有血,  我有一颗心,会喜,会愁;  我要人的尊严,要心的颖秀...........

这就是著名的诗人纪宇,后来担任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为青岛市、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也算是一位职业诗人吧。当然,其工作不仅仅是写诗,还要承担其他的工作任务。

以前的作协、和诗词协会渐渐成了民间机构,国家不在拨款。倚靠写诗来养家糊口越来越难。

余秀华如今算是凤毛麟角的可以靠作诗生活的人吧,不过不知道能持续多久。诗人总是不如编剧、小说作者的收入多。

不过,我以为很多歌曲作词作曲者也算是诗人,但是他们的诗如果不能歌唱并流行的话也很难换饭吃。

二、古代的职业诗人

古代有不少布衣诗人,例如到处打秋风的南宋词人姜夔,两首暗香与疏影,不但在范成大那里换来饭吃,还换了一个美女回来。

《暗香·旧时月色》[ 宋 ] 姜夔

序: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在北宋末年,宋徽宗专门成立大晟府,招募了周邦彦、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人,由政府发工资,请这些人负责填词作曲,这可谓公务员一类的职业诗人了。

王灼《碧鸡漫志》记载:

崇甯间,建大晟乐府,周美成作提举官,而制撰官又有七。尤俟咏雅言,元诗赋科老手也。三舍法行,不复进取,放意歌酒,自称大梁词隐。每出一章,信宿喧传都下。政和初,召试补官,置大晟乐府制撰之职。新广八十四调,患谱弗传,雅言请以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制词实谱。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自此新谱稍传。时田为不伐亦供职大乐,众谓乐府得人云。

周密《浩然斋雅谈》记载了周邦彦创作词牌《六丑》的情况,据说他曾向宋徽宗奏称:"

此曲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

《六丑·落花》宋代:周邦彦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结束语

最早的诗歌和最早的词都是用来演唱的,皇宫王府里的很多音乐人都可以算得上是职业的诗人, 他们的歌辞往往比文人诗词要浅显粗俗。不过当然也有精品,例如李延年的这首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但是真正的文人们并不甘于以诗歌为职业,他们的理想大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白一生的理想是做个鲁仲连一样的人物,可惜唐玄宗仅仅把他看作一个诗人而已。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中国那里有职业诗人?诗人收入几乎为零,就说我写三个城市第一长诗深圳长诗《深圳只在春天的现场》,由深圳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杨宏海作序,首发《清远日报》副刊头条。中山市的《孙中山》第一长诗被《沈阳日报》人间万象版头条配漫画报道,和东莞第一长诗《新莞人》,由东莞市委原书记刘志庚在东莞市文化会议上批示很快出版。从此南粤大地以杨青云《新莞人》长诗叫响了珠江三角洲。如说职业诗人,现在只有余秀华免强算是一个。



诗豪天


封建社会那时,科举考试,诗是必考的科目,没听说那位进士不会写诗的。现在时代不同了,招聘需要有操作技能的人才,如工程技术人员,医生,泥瓦工,司机,收银员,格斗的保安,能熬夜的守门人等。从未听说招聘诗人的,设想一下,某单位招得一诗人,天天哼哼叽叽,在纸上鬼画符,然后在领导面前摇头晃脑地念诗听,浪漫倒是浪漫,能对生产的帮助吗?说不定干了两天就被开除了,完全是废物一个,既便你有李白的才华,人家也不能白养你吧,就象当年杨贵妃 ,把棒热屁,吃软饭的李白赶走一样。所以说,现在想当职业诗人,借以养家糊口纯属痴人说梦,第一个饿死的必定是职业诗人!诗人想不被饿死,那就去检荒吧!请看:

排律,检荒。

有诗为证:

一杆椽笔写苍桑,

两只铁手聚炎凉。

寒风进门吹残品,

冷月临窗照宝藏。

污发半遮浸睿亮,

脏衣全裹散诗香。

红尘滚滚谈国粹,

白雪皑皑话检荒。

苦雨夹霜蝶梦短,

寒风着露柳枝长!

老夫认为,检荒都比当职业诗人强。


老张335536


有木有职业诗人俺不知道,不过俺写诗。诗歌短小精悍却韵味悠长,曾经邀请两位播者读我写的诗,听得我心潮澎湃,真是一种超级享受。写诗应该有些微利,喜欢写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赋诗一首,我能写,我自豪。



蓝珂儿


中国有职业诗人吗?从古至今,没有这一俗成的职业,惟有以文取士,再到唐朝的以诗取士,诗歌,只能作为一种晋升仕途的途径。唐诗宋词的繁荣,离不开这一仕途经济的助推,天下文人士子,无不以能诗为荣。

历朝历代,诗人这一群体,瀚盖了所有的职业范围,达官显贵,工农学商,僧道娼尼,无所不及,如果他们只依靠写诗求生,恐怕惟有饿死的份了。

在古代,诗人的诗作没有可以发表的刊物,也是不可能变现的。到了近代,有了发行的刊物,才能以诗变现,获取稿酬,进而加入体制之内,以写诗为生。

任何事物,一旦作为商品而兜售,就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也是当代有很大一部分分行的口水诗,泛滥成灾的最根本的原因。

从日常百货到农资机械,甚而从食品到药品所出现的假货成灾的程度看,无节制的分行诗的产生,也就很正常了。国刊《诗刊》从月刊增发到半月刊,屡遭诟病,失去读者,销量锐减也就很正常了,以为好多诗人把诗歌作为商品而兜售。

尘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就诗歌而言,有因热爱而失志不移的人;有为理想而默默耕耘的人;有无节制地分行赚取稿酬的人。但在有着千年文明的诗的古国,诗歌是不会失落的,就像大河流水,有浪峰,也有低谷。

诗言志,职业和言志似乎是不搭边的,所以,当代诗歌不能产生出振聋发聩的力作也就在所难免了。诗歌,一旦出现了以兜售诗歌而谋生的人,首先失去的是诗者那颗纯真的诗心,诗心已死,诗歌创作也就会陷入低谷之中。

古有屈原为理想长歌到死,杜甫为诗半世流离,孟郊为诗心无旁骛,只以他们有一颗鲜活的诗心,没有职业化,所以,或仕途多舛,或穷困潦倒,或疲于奔命,才创作出深入人心的千古绝唱。


黄土情愫


这个问题应该由那些著名诗人来回答。我不知道有没有愿意出来回答的,我也不知道著名诗人有几个。那就容我姑且猜猜看。

无名诗人应该没有收入。拿这个当职业的太难,估计诗人是淘汰率几乎百分之百的职业。再美的情怀,饿着肚子也不可能有好心情写。老婆孩子吃不上饭,还得逼着你去找份差事。如果你愿意爬格子,投稿可能会挣点微薄的收入,但我也不知道他够不够养家糊口。

写诗更多是一种爱好和情怀,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只是看到美的东西去讴歌一下。说白了,几乎都是免费的兼职。

中国经济崛起多年,中国诗坛大家还是寥落辰星。

是时候创造百家争鸣的氛围,让诗坛花开美艳了。

文艺需要复兴,诗坛是先锋。


曾经打马过草原


诗人能够维持生命,能够创作即可,收入另当别论,冲着功利而去,便不会有真正的诗作出现。诗人是痛苦的呐喊人,以真实赢得尊重。即使痛苦,祖国、民族、人民承受的是一个苦海,我的痛苦小得几乎没有份量。我所感到沉重的是:义务和责任一一为祖国分忧,为民族负重,为民生呐喊,振兴中华也振兴自己,创造生活也创造诗的崇高责任。优秀的作品总是因其优秀的人格投放而产生"发扬其高级,摒弃其低级,文以载道,给人以高尚的影响,树起精神的丰碑,让血肉和灵魂游走在使命的轨道上,擎起骨骼与头颅理性睿智而包容有力的人间。

→唯有人文关怀是一面高扬的旗帜。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摘录两段杨牧的诗以飨友友们:

中国哟,古老的国!

也许嚼的古典太多,

才会如此舌钝齿缺?!

中国哟,农民的国!

也许背的包袱太重,

才会这般腰弯背驼?!

千百年来吃的苦头还不够么?

够了!够了!

血泪溅满了一部史册!一一、、、、、

山海关,长城的首,

殷红历史

就这样开了一个头一一

开了一个始皇帝,

一道长城,锁了神州。

一圈围墙,困了江流。

功劳与罪孽筑在一起,

安全与专制筑在一起,

筑在一起,统一和一统,

筑在一起,防御与彊守。

最大的一笔糊涂帐!

最长的一道泥石流!

长长的长长的长城的头啊,

你留给伟大民族的家产,

我们该怎样验收?


文学者277


现在作家,诗人想靠作品生存,非饿死不可!!

我的朋友告诉我,他写一篇小说投稿给X刊物,结果人家说刊登一千字,作者要给刊物编辑2千一3千多元钱才行,而稿费3一4百元。怪不得现在刊物没人买。出版社也同样,想出书要花钱打通社领导,编辑各环节,还要花几万元买书号,最少十万元,,,,,腐败在扼杀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