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是美国的人才基地摇篮这句话?

镇源弟弟


一、个人价值。在很多领域,美国的科研环境确实优于国内。从实现个人价值角度看,确实需要留在美国。这些领域的人才,如果回国,由于缺乏科研条件,只能事倍功半;而留在美国,由于环境优越,则可以事半功倍。

二、国家需要。“舍小家为大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是每个人都能放弃诱惑毅然归国的,但好在我们有两点优势。

(一)知识方面。只要少部分人能回来,就可以把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带回来,为我们的科研开拓新的领域。

(二)人才方面。

我们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十几亿人口,普及全民教育,而且是全世界最扎实的基础教育之一。每年选拔的人才不计其数,损失的一点人才,不过是九牛一毛。

至于留在美国的人才,也不是就彻底损失了。将来,

必然要有新的“钱学森”归国将来甚至有可能中国人占据整个学术界的半壁江山;而相当一部分人,本来不愿回来,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将来还会哭着喊着回国效力。毕竟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部分人依然是心向祖国的。


新月清寒


清华北大学生那股傲气是:社会宠的,老师捧的,家长惯的,别校仰视的,最后清北学生就变成了追求一流生活,干着一流工作,享受一流自由,选择一流国籍的一流人才。上点爱国主义教育对他们不起作用了。我是普通高校(211)老师,我接触过他们的本人和父母。实际上,上了清北,他们已经把自己摆在神坛上了。


用户5662607500682


中国这四十年,势利集团从上到下已形成一张大网,每个在网上的人都利益相扣,牵一发动全身!局外人任你德才再高也很难进入,比如我本人亲身经历,有个小学同学三年级未毕业,平时考试全鸡蛋,但人家有个当支书的爸:人脉广。在司法所吃了三十年皇粮!而我这些中学生。高中生却打一辈子工


随心所欲178342068


清华北大有两个之最,一是国家给清华北大的拨款最多,是全国国校之最,二是清华北大给国外培养的人才最多,也是全国高校为国外培养人才之最。


银杏树1234


理想,奋斗目标不明确,教育导向有问题,小环境不重视人才,任人为亲,裙带,一部握权者官僚作风严重,什么叫凝聚力,真正的人才如:三钱,李四光,华罗庚等将所学报效祖国,不看重钱财,不贪虚名,万古流芳。


老胡3261


清华的事施一公都说过了。最近北大方正集团宣布破产重组,负债高达3029亿元。须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及光华管理学院是中国顶尖的经济人才培养场所,拥有中国最顶尖的一批经济学教授专家学者。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重要企业和部门。但是他们自家的公司(相当于从前的校办工场)却因为资不抵债而破产重组,这对北京大学这个名称简直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3029亿负债交给任何一个有点商业头脑的人就是想败光都难!可见教书的真是做不成生意!


立早老先生


其实不见得北大清华的人才更了不起,马云和马化腾都不是清北出身,给中国及社会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北大清华很多也只是高级打工仔,其实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孩子心中生出,自己的梦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家庭企业乃至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佛陀说每个人本自巨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别人。像乔布斯,任正非都不是名校毕业🎓都改变了世界。他们得员工都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校,所以不用难过😫清北的学生👨‍🎓最应该自己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成为老美的打工仔[捂脸]


健康天使—馨宜


我们的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到了美国,甚至到了全世界,有什么不好?越多越好,但愿全球的高科技人员出自中国,我们不敢保证他们都会爱国,但是我们希望他们有50%的爱国,这一经够我们国家用的了,再说我们国家的高科技人才和普通的打工人员出国就业对我囯来说越多越好,这样的可以影响世界人口结构,处处红灯笼,遍地红旗招展,年年吃饺子,有啥不好,不要那么纠结了,眼睛放的长一点广一点远一点。


就是好哥


客观地说,这句话虚抬了清华北大的地位——清华北大既成不了美国人才基地摇篮,美国的强大也不是靠清华北大促成的。只是,这一句话确实表达了,大家对清华北大的培养模式,以及所培养的留学生一去不复返的不满。

进入20世纪后,人才交流已经成了国际融合发展的趋势,这对促进文明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拿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来说,除了毛爷爷和朱爷爷没有出过国,其他的大多留过学:又比如科技界的钱学森、邓稼先、竺可桢、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都留过学。所不同的是,他们学成后,都回到了贫穷的祖国,革命也好,科研也罢,硬是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变成了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有人说,别人不回国也不用道德绑架。是的,其实这个世界真的并不是离了谁就不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这没问题,但问题是,当你在成长时期,享受了国家最好的教育资源,留学后一去不复返,甚至加入外籍,把矛头指向国内,这真的是道德底线和人格缺失的体现,是忘了本。

也有人说,人才不回来,是因为国内科研环境不好,留不住人。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这方面确实还需加强,但这并不成为数典忘祖的理由。俗话说,狗不嫌家穷,儿不嫌母丑。如果说现在环境不好,难道还比20世纪初的环境更差?还比三年困难时期更困难?钱学森回国时,正是国家最穷的时候,连合格的钢铁都造不出来,最后还不是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如果没有这些核武震慑,那些欺软怕硬的洋鬼子会有现在这么好说话?显然不可能,大家看看如今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就知道了。

中国人历来不缺智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名族之一。出国取经固然好,不出国也能亮瞎世界的眼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没出过国吧,一辈子当“农民”,解决了几十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就是中华大地孕育的“农民之子”。要说荣誉和地位,又有几人堪比?但时至今日,仍住着简陋的房屋,理着20元一次的头发。这样的榜样,说是民族之魂也不为过。留学不回的清北学子,都是在智商尖儿上跳舞的角色,不是不知道这些,只是在名利和物欲面前,他们选择了失忆。

话说回来,世界是现实的,人也是现实的。没有栽好梧桐树,就留不住金凤凰!要想人才不外流,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优化制度、净化环境,光讲感情,是没有用的。谁叫人家是“人才“,而我只是“人材”呢?

关注“豆爸侃教育”——说教育事,解教育规,做教育人!

豆爸侃教育


清华北大可能就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安排,有的是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去美国,才是他们的荣耀所在,如果是这样,国家在不要投钱了,我们要的是为我们国家培养人才,不是为外国培养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