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一個月疫情怎麼會擊垮那麼多公司?

遊樂人間001


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到現在也只有一個月時間,中間還包括了春節假期。為什麼包括西貝餐飲、神舟電腦等很多不錯的公司都在經營上遇到困難,不得不在公眾媒體上發出求助?很多企業都要求員工降薪,甚至已經出現一些企業倒閉。

一、經營槓桿高是主要原因

出現這樣的現象,只能說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長達四十年的高增長後,企業都會未來充滿希望,非常樂觀,因而在經營中槓桿比較高。

一家企業經營槓桿高,意味著負債率高,盲目擴大規模,企業手裡現金較少,這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對企業發展無疑是好的。

但是一旦面對當前的疫情,很多經濟活動陷入停滯,商場關門、餐飲、影視娛樂停業,工廠遲遲不能復工,企業就很容易會因為資金鍊斷裂而破產倒閉。

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說,西貝2萬多員工目前待業,但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工資要繼續發,一個月支出就在1.5億左右。倘若疫情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有效控制,西貝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

神舟電腦董事長吳海軍在微博上公開表示,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存在因現金流斷裂而倒閉的風險。他認為,中小企業現在的困難,主要是因為處於優勢地位的大企業,故意拖欠貨款,同時又很難從銀行貸到款,從而導致資金鍊斷裂。

二、清華北大聯合調查:85%的企業現金最多維持三個月

2月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魏煒等人對995家中小企業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及訴求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維持的時間、成本支付壓力、自身對策及對政府訴求等8個問題。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34%的企業只能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91%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就是說,67.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6個月以上。

由於企業沒有考慮過新冠肺炎疫情這種極端情況,所以在計劃現金流時預留的餘量太少。當經濟停滯,企業自身失去收入,還要支付銀行貸款、應付賬款、土地與商鋪租金、員工工資社保公積金時,就會捉襟見肘。

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說,捱不過三個月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企業必須自救。相信通過這次疫情,中國企業也會考慮降低經營槓桿與負債率。馬雲說,阿里巴巴要做持續發展102年的公司。對一家企業來說,活得越久,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不能為了一時的發展,而冒著破產關門的風險盲目放大經營槓桿,擴大規模。

上林院


目前我從事的貨代行業所接觸的行業有外貿公司/報關行/拖車行/包包工廠/傢俱工廠,傢俱商店等……

也找他們其中一些供應商聊過,說是資金運營有點緊張,但是還是能勉強可以熬過去……

沒有提問者說的這樣,那麼多公司倒閉……

不過

生活中確實也有倒閉的,可能只是我沒有遇到吧,至於疫情來了待業一個月公司就倒閉了,想必應該也是公司是才創立不久的,沒有遇過此類危機,風險來了措手不及/資金運行跟不上,應該是缺泛了把控風險的能力。很多公司表面你看著運行正常,其實都是環環相扣,一邊進賬一邊出賬,資金鍊跟得太近。以至於疫情來了,防不勝防,從而導致這幾年剛創立的公司倒閉!



貨代說


財務上有個名詞叫做:“現金為王”,一家企業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利潤,而是其現金流,如果單單看利潤,京東前幾年就是一個爛企業,因為一直在虧損,但是一看京東的現金流,你就知道它的價值在那裡。為什麼短短一個月的疫情就會擊垮不少公司呢?迫使這些公司降薪減效甚至直接申請破產倒閉。這一切都歸根於企業缺少現金流入,資金鍊出現斷裂(恆大為什麼要搞75折促銷,就是為了回籠現金流,當然恆大其實還沒緊張到這個程度,帶有一定的套路)。

我們以恆大集團為例:截止2019年6月,恆大集團合併報表總資產17629億元,總負債14008億元,淨資產為3621億元。也就說如果不考慮品牌價值不考慮其他因素,現在把恆大變現,恆大還有3621億元,在怎麼的與破產也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恆大的3621億元它並非都是現金,它可能是投入在建工程,投入固定資產,投入了廣告,企業銀行賬戶上可能就一千億元的現金。

假設恆大集團每個月的固定支出為800億元(貸款利息、工資、水電、廣告、物業、辦公成本等等),在以往企業一直在營,每個月都有資金回籠,假設平均每個月可回籠1000億元以上,那麼對於恆大而言,固定的800億支出根本不是問題。但是現在受疫情影響,所有營銷中心關閉,旗下的酒店生意也受到影響,每月的資金回籠可能變為了一百億,與固定的800億元支出,還有700個億的差額,第一個月還可以用原來銀行賬戶上的資金支撐,但是第二個月賬戶裡的資金就不夠了,這時候就沒有錢還銀行或者還供應商的欠款了,而你一旦逾期欠款,被爆出來之後,所有的銀行和供應商擔心回收不會來資金,就會一擁而上,紛紛要求你還款,結果肯定是一下子沒辦法拿出來這麼多錢的(當年的樂視就是這樣),因為借來的錢都投在各地的房地產中,而房子還沒賣出去,沒有資金回籠,最終就會被擠兌掛掉。

故而,單單看淨資產,看利潤,可能一家企業還很良好,但是由於沒有經營性現金流入或者經營性現金流入不足以覆蓋企業的每個月的固定支出,且差額較大的,就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財務上很忌諱一家企業瘋狂擴張,特別是盲目的負債擴張,如果一切順風順水,確實可能獲得大步的跨越發展,但一旦遇到困難,短時間內經營性現金流入減少,那麼企業可能就會灰飛煙滅了。所以說現金為王,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結

現實中很多企業確實是效益很好,經營也很不錯,只不過其賬面上並沒有留太多的資金,往年的利潤或分配掉或者再投資了,如果按照正常經營發展,企業的每個月的貨款回籠加上賬戶裡原來留存的金額,足以應對一切,但是沒想到一個疫情,使得企業一下子失去收入來源,而銀行的貸款以及員工的工資、企業的房租,它可不一定都會延期,所以在還款日拿不出錢時,即使企業原來的效益再好,也不得不面臨破產的困境。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企業撐不住1個月。


鯉行者


為什麼僅僅只是一個月,很多公司就倒閉了?很多人難以理解,覺得這麼短的時間,怎麼公司就倒閉了,難道都是皮包公司嗎?

不是的,拋除一些皮包公司,其實這裡大多都是初創業公司,和一些小型公司,他們抗風險能力很弱。

初創業公司,一個或者幾個股東創建公司是為了盈利的,但是運氣不好,一創業就碰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辦?兩個方案,繼續堅持或者直接解散。

大部分人都不用選擇,肯定直接解散,因為初創型公司沒有名氣,公司沒有凝聚力,與其這樣拖著還不如直接解散了,又省錢,到時候還可以重頭來過。

小型公司

這種公司一般也就是幾人最多不超過五十人。

這種老闆比較看中錢,名譽什麼都不重要,一個月損失多大?這樣耗著,乾脆降低損失。直接重組或者解散了。畢竟沒名氣,解散了損失也不大。

所以你看到的所謂倒閉了很多公司的基本都是這兩種但是你聽到過哪些有名氣的公司倒閉了嗎?沒有!


大熊和他的小熊


相信在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有負債的。雖然很多企業表面光鮮,難不難只有自己知道。賬上有錢,不一定真的有錢。

為什麼一個月疫情會擊垮那麼多公司?因為疫情對於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strong>一家企業的正常運營,需要經營住所吧?

企業有經營場所,就要付出相應的租賃費、物業費等費用,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這些都是剛性支出,不得不付。

雖然疫情爆發以來,比如王健林,減免了萬達廣場商戶一個月的租金,免收一個月租金,意味著少收入三四十億,但著實為他贏得了好的口碑。

但是全國有幾個王健林?全國大部分實體,好的房東會給適當降低租賃、物業費用,但是相信大部分房東一分錢也不讓。

有個朋友開了一家餐館,疫情期間需要閉門不能營業,本身自有資金捉襟見肘,想讓房東給點優惠,房東就說了一句話:給你減免租金,我吃什麼?

疫情期間大部分實體經濟的老闆被要求閉門謝客,沒有收入來源不說,還要承擔高額的房屋租賃費用。

人工薪資支出壓力大

企業停工,人員工資得發吧,員工的社保也得繳納吧。誰也沒想到,疫情來襲,大部分企業停業停工,員工精簡的企業還好,對於在職員工較多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場災難。

本身賬面資金僅夠維持公司運轉以及人員開支,企業收入來源斷了,耗盡公司運轉資金之後,人員開支也會是壓到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疫情爆發節點

疫情的全面爆發是在春節假期期間,本來這應該是一個生產銷售的旺季。

大部分實體企業在春節前準備下了充足的原材料,也積壓了大部分資金。準備節後大幹一場,怎奈疫情一來,庫存反而成了累贅,沒法營業,沒法生產,商品滯銷,其他費用還得照常開支,企業遲遲無法復工,壓力山大。

企業負債

開篇也說了,大部分企業本身都是有一定負債的,有欠銀行的,有欠上下游企業的,原本企業的生存依賴於銀行貸款以及其他的負債騰挪出來的流動資金。

疫情來了,企業停工,雖然收入來源斷了,但是該還的賬還是要還的。

財務支出成本居高不小,停工停產,極易造成企業資金鍊斷裂,走向破產清算。

北京的K歌之王夜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還未開工,就已走向全體裁員、破產清算的窘境。

總體來看,疫情的爆發確實打了大部分企業一個措手不及。企業延遲開工,經營成本居高不下,資金鍊斷裂,優秀的企業都在苦苦支撐,更不要說眾多處於艱難創業期的小微企業了。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對企業也是一塊試金石,堅持下去了未來可能一馬平川,堅持不住,就可能倒下了。


財富公元


一個多月的疫情,的確對中小企業形成了沉重的打擊,很多企業告急。

之前西貝董事長稱西貝只能維持3個月正常運轉,隨後媒體曝出海底撈日虧損8000萬。造成中小微企業的目前困境的原因疫情是最重要的,但是並不起決定性作用。

25日,管理層再次對湖北地區中小企業出臺措施,鼓勵其快速恢復生產,渡過難關,具體來看主要包括:增加再貼現5000億,加大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復工復產支持,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免徵增值稅3個月等等措施。

這一系列的舉措證明了湖北地區企業的確相當困難。為什麼短短一個月這些中小微企業就扛不住、紛紛破產告急呢?

1、行業屬性決定了中小微企業當前困境

出現問題的企業幾乎都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這些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其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處於探索中,有些甚至沒有辦法轉型升級,只能用傳統的方法經營,即使轉型升級,所花費的成本非中小微企業能夠承擔。例如海底撈的無人餐廳。

2、中小微企業發展艱難,利潤微薄

很多小微企業毛利率和淨利率非常低,大部分企業處於微利和盈虧平衡點附近,中小微企業大多屬於被動經營,咬牙堅持。比如樓下的生鮮水果蔬菜店,毛利80%,淨利潤率40%,投資20萬,一年的收入僅僅8萬,而房租人工水電一個月近3萬,8元利潤僅夠支撐2個月而已。

3、小微企業人力成本太高

很多人認為,老闆每個月不就發了四五千工資嗎?有啥成本呢?這只是表面上,員工能拿到手的、看得見的開支,實際上還有五險一金,這佔到一個勞動力30%成本,換言之員工工資5000元,老闆實際支出6500+。

4、抗風險能力本身就低以及經營思路有問題

很多小微企業沒有危機管理,按部就班的經營下去,從來就沒有想到過危機管理。換言之企業的經營就不盡合理,在危機面前,束手無措這是正常操作。毫不客氣的說,很多企業即使沒有疫情,也撐不了多就,疫情只不過提前暴露不足而已。

總之,中小微企業經營不下去,不單單是疫情影響,還有其它非疫情的因素。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疫情正式公開大約是1月20日,之後是春節陸續放假,然後正常基本是2月上班。那麼與正常時間對比時間延長了十天左右,這些企業連一個月都沒有等完,現在就開始解散。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給了他們幾個人一個退出的理由罷了,一個企業連抵禦一個月風險都沒有?

一些門店、一些工廠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資壓垮,因無法償還債務、貸款而倒閉。一些工人被裁員,被降薪,家庭收入下降。一些家庭收入減少,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導致斷貸、違約。

這說明經濟循環遭受打擊,市場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戰,甚至出現通脹螺旋或債務螺旋。

概括起來,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不是眼前,第一季度、這半年的經濟損失,而是這次疫情是否會打擊正常的經濟循環。

由於這次疫情比非典傳染程度更高,政府封鎖力度更強,疫情期間返程復工、企業復產、經濟復甦的難度更大、週期更長,市場循環可能斷裂。我們需要著重關注兩點:

一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債務危機。企業收入下降、現金流枯竭、債務危機爆發,會引發連鎖效應,經濟衰退,產值下降,債務增加,工人失業。疫情期間企業的壓力包括:租金、工人工資壓力大,物流受阻,違約風險大,客戶流失,負債率上升,資金週轉困難,復工招工難,業績受損波及資本市場,預期不確定性,運營管理難度增加,等等。

既然疫情是短暫的,所以不管是對待現有員工,還是繼續招聘,陳鴻飛都建議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在工作安排、薪酬績效等層面與員工做充分溝通。

比如,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可以借鑑盒做法,缺少渠道的公司也可以依託金柚網等數字化人力資源平臺的能力,來實現人力資源層面的數字化變革。

但更重要,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

不管是否處於疫情,企業都要著重解決勞動力問題,縮減一切不必要開支,找到效率更高、更靈活的用工方式。因為這些才是企業能夠抵禦未知風險的根本保證。

其實有點納悶,賺了幾年的錢居然撐不過一個月?這樣公司存在有什麼意義?才幾天現金流就沒有了,說明問題早就存在了,不要往疫情身上推。

倒閉的大多都是在苟延殘存,並不能代表大多數。資金流緊張,長期虧損是其特點。這次疫情只是讓倒閉的那一天提前到來。只看見眼前利益,不看長久發展,沒有抵抗危機的能力,倒閉是早晚的事。

一個老闆做企業,一環扣一環,原本看上去好好的企業,健健康康地,只要有一環沒注意好,就很可能資金斷鏈,全盤皆輸。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這麼大的企業在這麼短的時間,就去宣佈倒閉,真和疫情有關係嗎?

當然疫情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半數以上的企業和個人現在都是死撐,實力不夠的用不了多久就會垮,止損的辦法只有開工,沒有他法。疫情也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若能維持,誰願意關張!網友說,本來也就是勉強支撐,盼著一年比一年能好,現實卻是一年不如一年,能把員工工資發出來就不錯了。、

一是疫情防控時間越長,返程復工越緩慢,工業復產越艱難,對製造業的打擊越大。疫情先衝擊第三產業,尤其是零售業,然後波及製造業。隨著時間推移,工廠的壓力主要來自廠房租金、員工工資、銀行貸款、無法按時交貨以及壞賬增加。一旦工廠資產負債表惡化,會出現較多的“三角債”。

二是勞動密集型工廠,如服裝、電子,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很可能面臨招工困難。這個跟失業率增加並不矛盾,屬於結構性、短期性問題。

第三點外貿出口型企業,可能面臨交貨困難、違約風險。如果復工復產的時間拖得越久,國際訂單丟失、國際客戶丟失的越多。國際客戶丟失可能加速國際產業轉移。

我們需要了解一個背景,過去幾年,尤其是中國與美國貿易摩擦之後,中國內地成本上升,部分企業如三星電子,轉移到越南等地。如今兩三個月無法交貨,國際客戶很可能就跑到越南去了。承接這一訂單的,很可能也是從中國內地轉移過去的工廠。另外,疫情是否會導致國際客戶降低對中國商品的採購,目前我們還難以估計。

企業繼續經營著,現金流轉動,尚可抵禦風險,但是一旦停止經營,沒有現金流入,但是各項成本卻在照常支付,企業壓力可想而知,祈禱疫情儘快結束,恢復生產,減少損失。

大城市昂貴的房租,裝修費,員工工資每一筆都是很大一筆開銷,還有很多看不到的無形的費用。不要看到表面風光,近兩年的生意競爭很激烈,越來越難做,很多老闆都是硬扛著。加上疫情,加速了中小投資者做不下去的原因。但凡有能支撐過去,我想他們也不會想把自己好不容易成型的公司,就這麼放棄了,希望疫情早點結束。

活著就是希望,什麼都有從頭再來的機會,生命沒有。人在什麼都可以有,人沒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國家比我們想得更周全,相信祖國,不要亂了陣腳。


奮鬥中的韓先森


很多網友們問同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企業賺了幾年的錢,現在一個月就撐不了了?

這是一種拿著個人的思維來衡量企業。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很多中小型企業撐不了?

疫情發生在特殊時間段——春節

我們先來看看損失最大的是哪些行業?

餐飲等服務業,這些服務行業或許靠著春節這一個時間段把一年的錢給掙了,平常只是維持的狀態。

當這個時間段,全國禁足,那就意味著這些行業這一年算是白乾了。

不僅白乾,而且還有囤積的食材怎麼處理呢?





職場後宮


我感覺可以把一家公司看做是一個家庭。我們不僅僅需要看到表面的信息,更要從本質上去分析一家公司的經營狀況。

以家庭為例:有一些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很富有,有豪車、也有不錯的房子。有時間都會去不錯的餐廳進行消費和飲食,或者使用的各種物品基本都是最好的。但是當意外出現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家庭備用金來抵禦風險。

這種意外情況可能是什麼?某個家人生病了,突然間需要一大筆資金治療疾病。也有可能像今年這種疫情一樣,突然之間爆發,突然之間斷掉了收入來源。有車貸與房貸需要支付,但是手中並沒有存款。

可能部分公司也是類似的,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或者短期內的資金應付員工的工資,以至於一個月沒有進行運轉,會使得公司面臨困境。最後損害的也是這些平凡的普通工作者的利益。降薪或者破產等等。

綜上所述,需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時刻提醒自己努力,因為時代拋棄自己,連一句話都不會說。


毛毛愛理財


其實,不是疫情擊垮那麼多公司,只是沒想到疫情會持續那麼長時間。意想不到的情況,一大把企業沒想到就這樣給破產了。

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是非常嚴重的,同時影響也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次相比03年的非典,嚴重程度不是一個數量級別的。特別受重創的行業,是那些服務行業,比如,餐飲業,酒店賓館,沿街門面店,還有勞動密集的企業都會是影響非常大的。

現在很多公司不管是多少盈利,往往提現盈利是賬面上的,正常的利潤需要資金流。除非非常優秀的企業也就三個月左右的現金流,不少企業資金都需要週轉在滾,一旦無法營業,無直接收入,很容易導致資金流動緊張。

不少企業和公司,都是需要支付租金,都可能有貸款,,需要支付工資,不上班同樣有很多隱形成本需要支出。這些支出都需要支付的。

如果一個公司可以有一個月的資金流,在經過這次疫情,加上春節假期,已經一個多月過去了,現在雖然可以慢慢的復工,但疫情沒有解除,很多企業特別是服務業,就是開工也沒有客戶,怎麼去賺錢?

現在如果有一定的現金流的企業,對他們來說可以挺一陣子,但後面形式會不會變好,還需要看後續進展如何。

希望,這次對企業的影響不要太大,如果產生太多的人失業,太多的企業破產,那就麻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