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孟达?

Paul527


我想说,诸葛亮为什么要救孟达?心有余力不足!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破坏北伐大业!所以;在劲敌阻击时,就没有血战到底。

近代名人在"惯于长夜过春时"中写到"城头变幻大王旗"。这句诗词描绘出地方诸侯或割据武装酣战中,江山更迭比较频繁的一个真实缩影

汉末三国乱世时期,八方诸侯、大小军阀战祸不断,或多或少会有人投敌变节,乞降背叛。地盘今天姓孙,明天就有可能姓刘,转眼间又统统姓魏了。<strong>

三国鼎立的战争年代,城池易主异常频繁。而处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无论文官或是武将,基本上来说都没什么气节可言,临阵倒戈、献城投敌简直就如穿衣吃饭那么简单。

三国时期的三姓家奴"吕布"是这样的一种人,而三降三反的"孟达"也是这样的一种人。还有先叛东魏,再叛西魏,后背叛南梁,狡猾奸伪的"侯景"更是这样一种人。

而在明末清初时期,游刃于

明、顺、满清三者之间的"吴三桂"也是这种人。这种频仍反叛的人,纵然在浊世,也仅仅是夜空中的流星,虽耀眼、但转瞬即逝,其下场可以说是相当悲凉凄惨

纵观三国时期,一代将帅之才的"孟达"可以说是一个数一数二的人物。是关中平原地区"扶风派"的豪强代表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两边倒人物,更是反复无常

"悲催派"的掌门人。<strong>

孟达本是刘璋的手下,先是,引狼入室、认敌为友。又因渎职临阵叛变,最后,不知为何,又向蜀汉投诚,和昔日主子誓死不相往来。以至于让司马仲达率兵弹压而亡。孟达一生"三次反水",可以称之为"三反四覆"之辈。

西汉末期,地方诸侯之一的西汉后裔"刘焉"在武力盘踞益州之后,扫平了地方豪强武装,将益州独立出来成了自己的根据地。刘焉死后其子刘璋接替执政。

刘璋执政时期,由于自身的软弱平庸从而导致了,以法正、孟达、射援、上官胜等人为代表的本土豪强势力一直左右着益州局势走向。

刘璋的统治手段远不及其老子执政时期那么果断刚烈,以至于,益州的时局又回归到了由本土豪强们掌控的局面。而法正、孟达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竟献出引狼入室之策。

刘璋采纳引狼入室之策后,以至于,导致了益州"改姓易代"的后果。

而法正和孟达也因此受到刘备的格外器重。这是孟达倒戈处女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刘璋手下谋事时长期被雪藏,而刘璋又不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主子。

所以孟达的第一次反水,大家可以说是谁都能够理解或体谅。孟达"归降"刘皇叔之后,奉命驻守宜都郡(湖北宜都)。赵刘果儿原创文章.请勿盗发.转发请标明出处!

公元 219年,刘备命孟达攻房陵郡(湖北房县)。不日孟达就攻克了房陵,交战中杀死了郡守将蒯祺,也就是诸葛孔明的亲姐夫。

(此举留下了祸根,多年以后,诸葛亮借刀杀人为姐姐报了此仇)之后为不让敌人有喘息之机又乘胜逐北,一路率兵追杀,不日就进攻到了上庸郡(湖北竹山)。

上庸地势险要,攻难守易,历来是兵家争夺的焦点。古代时期"上庸"经济相对落后,但地理位置关系非常重大。孟达攻陷上庸后,让刘备顿生顾虑,随即一纸调令,刘封空降上庸。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晋书》: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


《晋书》: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孟达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孟达因为与申仪不睦,想反叛曹魏,直到孟达被抓,诸葛亮都没有帮他也没有救他,这是为什么呢?

‖孟达为人不足以信任,三心二意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和法正一起投奔了刘备,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这就是背叛前主,之后和刘封一起占据东三郡之后,更是劝刘封不要救援关羽,刘封被杀后,他直接带领东三郡投降了曹魏,曹丕没有对他动手。但是曹丕去世后,曹魏政权没那么重视他,他又想投靠诸葛亮,这种两面三刀,三心二意之人,必然不会被诸葛亮信任,救援他更是不可能。

‖东三郡远离益州,不利于救援


三国时期,东三郡指的是:房陵,上庸,西城。东三郡地势险恶,重山叠嶂(从东到西有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北境有沔水相通,西城在沔水边,上庸和房陵在沔水南,分别以堵水和南河连通沔水。汉中与东三郡主要倚赖沔水连通,而沔水水量和水势无常,船顺流较 易,逆流则很困难,交通并不便利。东三郡东西跨度长,即使属于汉中管辖是也鞭 长莫及。东三郡丛山环抱,四塞险要,在地理上自成一体,内部往来频繁,对外则是封闭状态,长期与世隔绝。这种情况下,即使诸葛亮有心救援,也是有心无力。

‖诸葛亮与孟达的私人恩怨


昔日张鲁占据汉中时,东三郡地事实上已与益州主体脱离。不得不各自为政。后 刘表入主荆州,治所在襄阳,几乎接近益州地界。东三郡无疑成为了两州的缓冲区。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孟达” 从秭归被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通鉴》认为,此郡为刘表所置,使蒯憩 守之,蒯姓为荆州大姓,与刘表关系密切,蒯琪与诸葛亮关系匪浅,孟达杀了蒯琪,诸葛亮不容于孟达,也是有其原因的。

‖孟达与李严有旧,如果回来不利于诸葛亮


蜀汉集团有两个大的政治团队和一个小的中立团队,大的团队是:荆州派和益州派,小的团队是:东州派。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都是“托孤大臣”,但是李严是益州本地人,他一直对诸葛亮执掌权利诸多不满,孟达也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士,假使孟达回归,必然加强了益州人士的实力,这对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并不是好事,诸葛亮和李严互不相容,必然不会让孟达如愿以偿,不救援孟达也是必然的。


源稚生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汉臣相诸葛亮率军南征,当年秋天平定南蛮。可是直到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才献上《出师表》,誓师北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明已经表现出北伐迫在眉睫、时不我待的思想,那么,诸葛亮为何沉寂了整整三年才发动北伐呢?

孟达其人

早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就暗中写信给诸葛亮,表示愿意“弃暗投明”,献上新城,投靠蜀汉。有人会说,一个小小的郡守,投降不投降无关痛痒,那就错了。新城地盘可不小,是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的结合,是魏国西南部重镇。孟达原本是益州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之时,和张松、法正一同密谋投靠刘备。刘备取得益州以后,法正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奉命夺取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目的在于全据汉水,加强荆州益州之间的联系。后来关羽北伐也是这目的,如果夺取樊城、襄阳,整个汉水就全部处于刘备集团掌控之下,荆州益州将连成一片。而且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距离长安很近,能够对魏国照成直接的威胁。所以说,新城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当关羽北伐之时,要求孟达协助出兵,孟达却以三郡战略位置重要,必须重兵把守为理由拒绝出兵,吕蒙白衣渡江袭取江陵,关羽败走麦城,孟达又拒绝出兵救援关羽。关羽被吕蒙擒斩以后,孟达害怕刘备怪罪,劝说刘封同他一起投降曹丕,被刘封拒绝以后。独自投降曹操,又伙同魏国夏侯尚攻击刘封,将刘封赶走。东三郡从此划入魏国版图。孟达在曹丕时期受到重用,曹丕把东三郡合并为新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建武将军,并且授予孟达兵权,委以西南重任。可是曹丕去世以后,孟达被继任的魏明帝曹睿冷落。曹睿瞧不起孟达,认为他是三姓家奴,自然没有给他好脸色。于是孟达内心不安,又准备投奔蜀汉。因此秘密与诸葛亮多有书信往来,表示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投靠魏国实属情非得已。

诸葛亮策反孟达

蜀汉失去荆州以后,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构想已经无法实现。而蜀汉如果得到新城,以为者北伐出现第二条路。新城可以取代荆州在隆中对之中起的作用。即诸葛亮从益州出兵进击秦川,孟达从新城出兵牵制魏军。新城对于蜀汉来说,还是有很大战略意义的。然而诸葛亮得知孟达反意,却表现的不动声色。虽和孟达之间一直书信联系,表示对魏国不能重用孟达的惋惜,但是一直没有要求孟达起兵。直到诸葛亮北伐前夕,才写信了一封言辞诚恳的信给孟达,希望策反孟达。

司马懿日擒孟达

不久以后,孟达终于准备在新城起兵,可是尚未起事便事情败露,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暗中调兵准备讨伐孟达。孟达受到司马懿的安抚信以后,想要待价而沽。即蜀汉和魏国那边给的好处多就投靠那边。可是他没想到,危险正在临近。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安抚孟达,写了一封信是给孟达要他小心司马懿,并且表示自己的援军正在路上。可是孟达认为就算司马懿要征讨他,也得先请示魏帝,这来回已经耽误了一个月。这一个月时间自己完全有时间修筑防御工事从容应对司马懿。可是他没想到司马懿居然先斩后奏,直接调集周围兵马秘密出发了,而且是在安抚孟达的同时。当孟达收到安抚信的时候,其实司马懿早就出发了,仅仅8天以后,司马懿兵临城下。魏军包围新城整整十六天,孟达多次快马加鞭传书诸葛亮求援,却迟迟没有等到诸葛亮的援军,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司马懿擒斩,因此平定三郡。

借刀杀人

然而问题来了,这段时间诸葛亮究竟在干什么?就算司马懿只用了八天就到了新城,孟达守新城还守了十六天呢,如果不是孤立无援看不到希望,邓贤、李辅也不至于开城投降。诸葛亮如果真心想救援孟达,这段时间足够到新城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见死不救?先看看诸葛亮究竟在哪。诸葛亮此时还驻军汉中,当得知司马懿已经擒斩孟达之时,设疑兵于斜谷,主力却兵发祁山。结果由于大将军于曹真在箕谷和赵云对峙,司马懿在新城,陇西防守空虚。诸葛亮兵不血刃夺取三郡。原来诸葛亮是以孟达为诱饵,让魏国分兵,减轻北伐军的压力。甚至很有可能,司马懿能够那么快得到消息,是诸葛亮故意透露的。诸葛亮真正的目标并不是长安而是陇西。而且孟达未能反复无常,关羽又是间接被他所害,之后又背叛刘备,诸葛亮深恨之。所以另可放弃新城也要借刀杀人。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亭殿阁



诸葛亮为何不救孟达?

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孟达,字子度,扶风郡人,建安初年,孟达与法正一起入川投靠刘璋,在川蜀用心辅佐刘璋多年。211年,刘备应刘章的邀请,率荆州军入川对抗张鲁,后来法证认为刘璋昏庸无能,建议刘备入主益州,于是孟达与法证一起投靠刘备,并和刘备一起攻占益州,孟达因功被封为宜都太守。219年孟达奉命攻占房陵,继而攻占上庸,刘备因担心孟达有失,或者拥兵自重,故而派遣刘封一起辅助孟达。后来关羽樊城被围,曾向孟达、刘封请求援兵,然而二人均没有发兵,致使关羽被杀,孟达因害怕刘备追究责任,反叛投靠曹魏。


孟达降魏后,深受曹丕的赏识和重用,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但司马懿认为孟达多变且奸诈,不足为信,曾多次建议曹丕除掉孟达,后来曹丕病死,曹氏宗亲也看孟达不顺眼,又有司马懿这个死对头,失去曹丕的庇护,孟达有再次归顺蜀汉的意思。于是派人修书诸葛亮,言明先前反叛,实属情非得已。诸葛亮又命李严修书一封,收纳孟达。于是孟达准备在诸葛亮北伐之时,攻取长安以表忠心。不料孟达与诸葛亮的来往书信却被曹魏截获,交给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初任大都督,日夜兼行前往长安擒获孟达,并将其斩杀。孟达降蜀本是件好事,诸葛亮为何走漏消息,致使孟达被杀,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孟达多次背主反叛,左右摇摆,不足为信。孟达虽然答应再次归顺蜀汉,但孟达先后背叛刘璋,归刘备致使益州易主,后来孟达因害怕刘备追责,反叛刘备归顺曹丕,致使蜀汉新城三郡失守,刘封被杀。而孟达再次愿意归顺蜀汉,礼物竟然是助诸葛亮攻取长安。可见孟达是个灾星,投靠谁,谁就会倒霉,而孟达每一次的反叛都是因为形式所迫,且不说孟达为何每次都走投无路,只说万一以后再蜀汉走投无路会不会把成都也献出去,因此诸葛亮对孟达本人心存疑虑。再者孟达反叛,只是一面之词,所谓兵不厌诈,如果孟达诈降,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诸葛亮并不是真心想接纳孟达。


其次孟达反叛后,有可能联合李严,威胁诸葛亮的核心领导地位。孟达本来就在益州为官,和益州的官员们关系很好,刘备入主益州也曾遭到益州人士的反对,但心刘备的势力庞大,有荆州军在,自然能镇住益州本土势力。但刘备夷陵之战,已经将领荆州军消耗殆尽,再加上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消耗了大将的兵力、军粮和益州的财产,因此以李严为首的益州人士,偏暗于一寓,并不想北伐,尤其不想当蜀汉的炮灰。

孟达若反叛,诸葛亮很担心孟达和李严很有可能会打成一片,尤其是当时李严已经屯兵重庆,意图与诸葛亮对抗。假如孟达反叛,不支持诸葛亮,李严将会如虎添翼,诸葛亮很有可能会输掉这场政治斗争,因此诸葛亮也害怕孟达归顺蜀汉。


再次诸葛亮与孟达曾经有私人恩怨。据相关资料记载,诸葛亮刘备功伐荆州的时候,孟达曾经斩杀诸葛亮的姐夫,之因诸葛亮和其姐姐关系很好,因此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孟达之间是有怨恨的。也有人推测,以诸葛亮的才智,怎么可能轻易泄露他与孟达的来往书信,做事如此不秘,并据此判断诸葛亮是有意不放过孟达。


最后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救孟达是因为事发突然,诸葛亮根本来不及,从孟达出师到被斩今人措手不及。孟达来往书信被魏军截获,很快就呈递给司马懿,而司马懿做事更是一丝不漏,连夜飞奔到长安,擒拿孟达,并即可将其斩杀,将人头呈递给曹睿。诸葛亮知道孟达被杀后懊悔不及,可见孟达被杀,事发突然,诸葛亮根本来不及想办法,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不救孟达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孟达?为什么会有如此一问?我想原因大概是这样,有些三国迷的朋友认为,诸葛亮是故意不救孟达的,结果孟达死于司马,诸葛的共力。可是诸葛亮为什么故意不救孟达呢?难道连接着蜀汉,曹魏,东吴的东三郡不重要,诸葛亮看不上吗?

(东三郡)

那就得分析下孟达反复背叛的脉络,以及当中发生的“怪事”。孟达和法正是一起进入蜀中,投奔刘璋的“东州集团”的人物,后来受刘璋的派遣,和法正一起去迎接刘备,刘备让他留守江陵,可见此时孟达和法正一样,心仪刘备了。刘备入主益州后,法正,孟达,李严(绵竹投降)自然成了刘备最信赖的“东州集团”的核心人物。随后,孟达攻下上庸门户房陵港,部下杀死了太守蒯祺。此时,发生了件怪事,刘备赶紧派刘封,李平(应该是李严,改名李平)从汉中水路赶到房陵,统率孟达军队。

刘备是怀疑孟达会不忠吗?还是害怕孟达坐大?感觉都不像,根据法正,孟达和刘备之间的关系,都是很亲近(孟达背叛,还给刘备写了封“耐人寻味”的信),这两点应该不成立。《三国志》记载是,刘备怕孟达难于独任,所以让刘封来统管孟达部,这还是孟达打胜的情况下,一样说不通。因为,孟达不但有军事能力,而且上庸不难打,蜀汉军队一到,上庸太守申耽很“识时务”的投降了。因此,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蒯祺的死,给孟达带来大麻烦。

(蒯祺是诸葛亮的姐夫,不过不代表诸葛亮会“因私废公”)

蒯祺是什么人?他是荆州南郡豪族的人,和蒯良,蒯越是兄弟,还是诸葛亮的姐夫。孟达的部下杀了蒯祺,势必得罪有着复杂关系网的荆州集团,所以这个事就是人们认为诸葛亮不救孟达的原因。孟达在背叛后写给刘备的信中也提到“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意思是被刘备任用以来,就受到不少朝中的攻击,极有可能就是因为杀蒯祺一事。刘备当然知道当中内情,所以赶快派刘封统兵,一来是“惩罚”孟达,平息怒火,二来也防止孟达因为此事,不自安而反叛。不过,那时的孟达还是和刘封,李平一起攻下上庸了。后来孟达还是反叛蜀汉了,一个原因是没有救援关羽,再一次得罪了蜀汉集团重要的人物,还一个原因是和刘封关系恶化,被刘封欺凌。没有救关羽,主要责任其实在刘封,所以关键是被刘封欺负这个缘由。刘封既然统管孟达部,为何还要欺负部下呢?最有可能就是孟达“杀蒯祺”这个前科,被抓到“小辫子”,所以刘封看不起孟达,排斥他。

(明面里,刘封被杀有两条罪状,一条是欺负孟达,一条是不救关羽)

孟达投降后,由于受到魏文帝曹丕的重用,小日子也过得舒坦,还当上新城太守(曹魏合上庸,房陵,新城为新城郡)。不过好日子不长,魏文帝一去世,孟达的日子又难过了,开始“朝三暮四”。先是诸葛亮和李严写信诱降孟达,孟达动了心,但是孟达错就错在“朝三暮四”,导致丢了命。因为,孟达不但对蜀汉动心,同时也对东吴动了心。所以,司马懿突然兵临城下,蜀汉和东吴都派出偏师来救,结果被司马懿分兵阻挡,最终孟达城破被杀(《资治通鉴.魏纪二卷,三卷》)。可见,诸葛亮是有派兵支援的。

(孟达反复背叛,后来又“朝三暮四”)

奇怪的是蜀汉和东吴为何只派偏师救援,特别是诸葛亮方面,为何没有全力支援?难道“东三郡”地理位置不重要?当然不是。可能是司马懿“兵贵神速”,一千二百里,八日到达,是因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孟达是“一女嫁两夫”,蜀汉和东吴不可能再为这块地盘翻了脸,所以都有些小心克制。(《资治通鉴.魏纪二》记载,孟达和汉,吴连通)。第三个因素,还是得怪孟达自己,在蜀汉,曹魏,东吴三面犹豫不决,不但损耗时间,而且无论蜀汉东吴都不可能因为如此反复,而冒险提前集结大军来支援。


大飞熊骑士


粗看了一下没查到诸葛亮不救孟达出自何处。

事实上诸葛亮救了。

《晋书·宣帝纪》: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魏略》:

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至建安末,为蜀所攻,以其郡西属。黄初中,仪复来还,诏即以兄故号加仪,因拜魏兴太守,封列侯。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於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达死后,仪诣宛见司马宣王,宣王劝使来朝。仪至京师,诏转拜仪楼船将军,在礼请中。

演义有申耽的事,历史上申耽这次没出镜,很可能已经不在了。

诸葛亮因为主力在北伐,救孟达的军队不可能太多,救不出也正常。

《晋书·宣帝纪》:

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

这个《资治通鉴》没采纳,姑两存之。

我觉得主要有争议的可能是这里:

《魏略》:

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

《晋书·宣帝纪》:

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主要是后者给人一种诸葛亮卖了孟达的感觉。事实上,申仪告发孟达和诸葛亮派郭模出卖孟达是可以同时成立的。诸葛亮这么做的动机就是让孟达赶紧反,别犹豫了。而司马懿的策略则是安抚孟达,摆出一副“我相信你,朝廷也相信你,我觉得诸葛亮派郭模意在挑拨”的姿态,麻痹孟达,导致诸葛亮想让孟达赶紧反的努力告吹,同时自己加紧进军,并在申仪的配合下分兵挡住吴蜀援军(《晋书·宣帝纪》: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可见孟达平时和吴蜀都有来往,所以吴国也会闻讯来救),最终给孟达发了盒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