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孟達?

Paul527


我想說,諸葛亮為什麼要救孟達?心有餘力不足!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破壞北伐大業!所以;在勁敵阻擊時,就沒有血戰到底。

近代名人在"慣於長夜過春時"中寫到"城頭變幻大王旗"。這句詩詞描繪出地方諸侯或割據武裝酣戰中,江山更迭比較頻繁的一個真實縮影

漢末三國亂世時期,八方諸侯、大小軍閥戰禍不斷,或多或少會有人投敵變節,乞降背叛。地盤今天姓孫,明天就有可能姓劉,轉眼間又統統姓魏了。<strong>

三國鼎立的戰爭年代,城池易主異常頻繁。而處於封建社會統治時期,無論文官或是武將,基本上來說都沒什麼氣節可言,臨陣倒戈、獻城投敵簡直就如穿衣吃飯那麼簡單。

三國時期的三姓家奴"呂布"是這樣的一種人,而三降三反的"孟達"也是這樣的一種人。還有先叛東魏,再叛西魏,後背叛南梁,狡猾奸偽的"侯景"更是這樣一種人。

而在明末清初時期,遊刃於

明、順、滿清三者之間的"吳三桂"也是這種人。這種頻仍反叛的人,縱然在濁世,也僅僅是夜空中的流星,雖耀眼、但轉瞬即逝,其下場可以說是相當悲涼悽慘

縱觀三國時期,一代將帥之才的"孟達"可以說是一個數一數二的人物。是關中平原地區"扶風派"的豪強代表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兩邊倒人物,更是反覆無常

"悲催派"的掌門人。<strong>

孟達本是劉璋的手下,先是,引狼入室、認敵為友。又因瀆職臨陣叛變,最後,不知為何,又向蜀漢投誠,和昔日主子誓死不相往來。以至於讓司馬仲達率兵彈壓而亡。孟達一生"三次反水",可以稱之為"三反四覆"之輩。

西漢末期,地方諸侯之一的西漢後裔"劉焉"在武力盤踞益州之後,掃平了地方豪強武裝,將益州獨立出來成了自己的根據地。劉焉死後其子劉璋接替執政。

劉璋執政時期,由於自身的軟弱平庸從而導致了,以法正、孟達、射援、上官勝等人為代表的本土豪強勢力一直左右著益州局勢走向。

劉璋的統治手段遠不及其老子執政時期那麼果斷剛烈,以至於,益州的時局又迴歸到了由本土豪強們掌控的局面。而法正、孟達不知是出於何種目的竟獻出引狼入室之策。

劉璋採納引狼入室之策後,以至於,導致了益州"改姓易代"的後果。

而法正和孟達也因此受到劉備的格外器重。這是孟達倒戈處女座,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劉璋手下謀事時長期被雪藏,而劉璋又不是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主子。

所以孟達的第一次反水,大家可以說是誰都能夠理解或體諒。孟達"歸降"劉皇叔之後,奉命駐守宜都郡(湖北宜都)。趙劉果兒原創文章.請勿盜發.轉發請標明出處!

公元 219年,劉備命孟達攻房陵郡(湖北房縣)。不日孟達就攻克了房陵,交戰中殺死了郡守將蒯祺,也就是諸葛孔明的親姐夫。

(此舉留下了禍根,多年以後,諸葛亮借刀殺人為姐姐報了此仇)之後為不讓敵人有喘息之機又乘勝逐北,一路率兵追殺,不日就進攻到了上庸郡(湖北竹山)。

上庸地勢險要,攻難守易,歷來是兵家爭奪的焦點。古代時期"上庸"經濟相對落後,但地理位置關係非常重大。孟達攻陷上庸後,讓劉備頓生顧慮,隨即一紙調令,劉封空降上庸。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晉書》: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將舉兵。


《晉書》: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孟達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關羽圍樊城、襄陽時因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孟達因為與申儀不睦,想反叛曹魏,直到孟達被抓,諸葛亮都沒有幫他也沒有救他,這是為什麼呢?

‖孟達為人不足以信任,三心二意


孟達原本是劉璋的手下,和法正一起投奔了劉備,在劉備入川的過程中起到了作用,這就是背叛前主,之後和劉封一起佔據東三郡之後,更是勸劉封不要救援關羽,劉封被殺後,他直接帶領東三郡投降了曹魏,曹丕沒有對他動手。但是曹丕去世後,曹魏政權沒那麼重視他,他又想投靠諸葛亮,這種兩面三刀,三心二意之人,必然不會被諸葛亮信任,救援他更是不可能。

‖東三郡遠離益州,不利於救援


三國時期,東三郡指的是:房陵,上庸,西城。東三郡地勢險惡,重山疊嶂(從東到西有秦嶺、大巴山,武當山,巫山),北境有沔水相通,西城在沔水邊,上庸和房陵在沔水南,分別以堵水和南河連通沔水。漢中與東三郡主要倚賴沔水連通,而沔水水量和水勢無常,船順流較 易,逆流則很困難,交通並不便利。東三郡東西跨度長,即使屬於漢中管轄是也鞭 長莫及。東三郡叢山環抱,四塞險要,在地理上自成一體,內部往來頻繁,對外則是封閉狀態,長期與世隔絕。這種情況下,即使諸葛亮有心救援,也是有心無力。

‖諸葛亮與孟達的私人恩怨


昔日張魯佔據漢中時,東三郡地事實上已與益州主體脫離。不得不各自為政。後 劉表入主荊州,治所在襄陽,幾乎接近益州地界。東三郡無疑成為了兩州的緩衝區。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孟達” 從秭歸被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通鑑》認為,此郡為劉表所置,使蒯憩 守之,蒯姓為荊州大姓,與劉表關係密切,蒯琪與諸葛亮關係匪淺,孟達殺了蒯琪,諸葛亮不容於孟達,也是有其原因的。

‖孟達與李嚴有舊,如果回來不利於諸葛亮


蜀漢集團有兩個大的政治團隊和一個小的中立團隊,大的團隊是:荊州派和益州派,小的團隊是:東州派。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諸葛亮和李嚴都是“託孤大臣”,但是李嚴是益州本地人,他一直對諸葛亮執掌權利諸多不滿,孟達也是土生土長的益州人士,假使孟達迴歸,必然加強了益州人士的實力,這對於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並不是好事,諸葛亮和李嚴互不相容,必然不會讓孟達如願以償,不救援孟達也是必然的。


源稚生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漢臣相諸葛亮率軍南征,當年秋天平定南蠻。可是直到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才獻上《出師表》,誓師北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明已經表現出北伐迫在眉睫、時不我待的思想,那麼,諸葛亮為何沉寂了整整三年才發動北伐呢?

孟達其人

早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魏國新城太守孟達就暗中寫信給諸葛亮,表示願意“棄暗投明”,獻上新城,投靠蜀漢。有人會說,一個小小的郡守,投降不投降無關痛癢,那就錯了。新城地盤可不小,是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的結合,是魏國西南部重鎮。孟達原本是益州劉璋的部下,劉備入川之時,和張松、法正一同密謀投靠劉備。劉備取得益州以後,法正被任命為宜都太守,奉命奪取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目的在於全據漢水,加強荊州益州之間的聯繫。後來關羽北伐也是這目的,如果奪取樊城、襄陽,整個漢水就全部處於劉備集團掌控之下,荊州益州將連成一片。而且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距離長安很近,能夠對魏國照成直接的威脅。所以說,新城的戰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當關羽北伐之時,要求孟達協助出兵,孟達卻以三郡戰略位置重要,必須重兵把守為理由拒絕出兵,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關羽敗走麥城,孟達又拒絕出兵救援關羽。關羽被呂蒙擒斬以後,孟達害怕劉備怪罪,勸說劉封同他一起投降曹丕,被劉封拒絕以後。獨自投降曹操,又夥同魏國夏侯尚攻擊劉封,將劉封趕走。東三郡從此劃入魏國版圖。孟達在曹丕時期受到重用,曹丕把東三郡合併為新城,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建武將軍,並且授予孟達兵權,委以西南重任。可是曹丕去世以後,孟達被繼任的魏明帝曹睿冷落。曹睿瞧不起孟達,認為他是三姓家奴,自然沒有給他好臉色。於是孟達內心不安,又準備投奔蜀漢。因此秘密與諸葛亮多有書信往來,表示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投靠魏國實屬情非得已。

諸葛亮策反孟達

蜀漢失去荊州以後,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戰略構想已經無法實現。而蜀漢如果得到新城,以為者北伐出現第二條路。新城可以取代荊州在隆中對之中起的作用。即諸葛亮從益州出兵進擊秦川,孟達從新城出兵牽制魏軍。新城對於蜀漢來說,還是有很大戰略意義的。然而諸葛亮得知孟達反意,卻表現的不動聲色。雖和孟達之間一直書信聯繫,表示對魏國不能重用孟達的惋惜,但是一直沒有要求孟達起兵。直到諸葛亮北伐前夕,才寫信了一封言辭誠懇的信給孟達,希望策反孟達。

司馬懿日擒孟達

不久以後,孟達終於準備在新城起兵,可是尚未起事便事情敗露,司馬懿一邊寫信安撫孟達,一邊暗中調兵準備討伐孟達。孟達受到司馬懿的安撫信以後,想要待價而沽。即蜀漢和魏國那邊給的好處多就投靠那邊。可是他沒想到,危險正在臨近。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安撫孟達,寫了一封信是給孟達要他小心司馬懿,並且表示自己的援軍正在路上。可是孟達認為就算司馬懿要征討他,也得先請示魏帝,這來回已經耽誤了一個月。這一個月時間自己完全有時間修築防禦工事從容應對司馬懿。可是他沒想到司馬懿居然先斬後奏,直接調集周圍兵馬秘密出發了,而且是在安撫孟達的同時。當孟達收到安撫信的時候,其實司馬懿早就出發了,僅僅8天以後,司馬懿兵臨城下。魏軍包圍新城整整十六天,孟達多次快馬加鞭傳書諸葛亮求援,卻遲遲沒有等到諸葛亮的援軍,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孟達被司馬懿擒斬,因此平定三郡。

借刀殺人

然而問題來了,這段時間諸葛亮究竟在幹什麼?就算司馬懿只用了八天就到了新城,孟達守新城還守了十六天呢,如果不是孤立無援看不到希望,鄧賢、李輔也不至於開城投降。諸葛亮如果真心想救援孟達,這段時間足夠到新城了。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見死不救?先看看諸葛亮究竟在哪。諸葛亮此時還駐軍漢中,當得知司馬懿已經擒斬孟達之時,設疑兵於斜谷,主力卻兵發祁山。結果由於大將軍於曹真在箕谷和趙雲對峙,司馬懿在新城,隴西防守空虛。諸葛亮兵不血刃奪取三郡。原來諸葛亮是以孟達為誘餌,讓魏國分兵,減輕北伐軍的壓力。甚至很有可能,司馬懿能夠那麼快得到消息,是諸葛亮故意透露的。諸葛亮真正的目標並不是長安而是隴西。而且孟達未能反覆無常,關羽又是間接被他所害,之後又背叛劉備,諸葛亮深恨之。所以另可放棄新城也要借刀殺人。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亭殿閣



諸葛亮為何不救孟達?

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孟達,字子度,扶風郡人,建安初年,孟達與法正一起入川投靠劉璋,在川蜀用心輔佐劉璋多年。211年,劉備應劉章的邀請,率荊州軍入川對抗張魯,後來法證認為劉璋昏庸無能,建議劉備入主益州,於是孟達與法證一起投靠劉備,並和劉備一起攻佔益州,孟達因功被封為宜都太守。219年孟達奉命攻佔房陵,繼而攻佔上庸,劉備因擔心孟達有失,或者擁兵自重,故而派遣劉封一起輔助孟達。後來關羽樊城被圍,曾向孟達、劉封請求援兵,然而二人均沒有發兵,致使關羽被殺,孟達因害怕劉備追究責任,反叛投靠曹魏。


孟達降魏後,深受曹丕的賞識和重用,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但司馬懿認為孟達多變且奸詐,不足為信,曾多次建議曹丕除掉孟達,後來曹丕病死,曹氏宗親也看孟達不順眼,又有司馬懿這個死對頭,失去曹丕的庇護,孟達有再次歸順蜀漢的意思。於是派人修書諸葛亮,言明先前反叛,實屬情非得已。諸葛亮又命李嚴修書一封,收納孟達。於是孟達準備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攻取長安以表忠心。不料孟達與諸葛亮的來往書信卻被曹魏截獲,交給司馬懿,當時司馬懿初任大都督,日夜兼行前往長安擒獲孟達,並將其斬殺。孟達降蜀本是件好事,諸葛亮為何走漏消息,致使孟達被殺,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孟達多次背主反叛,左右搖擺,不足為信。孟達雖然答應再次歸順蜀漢,但孟達先後背叛劉璋,歸劉備致使益州易主,後來孟達因害怕劉備追責,反叛劉備歸順曹丕,致使蜀漢新城三郡失守,劉封被殺。而孟達再次願意歸順蜀漢,禮物竟然是助諸葛亮攻取長安。可見孟達是個災星,投靠誰,誰就會倒黴,而孟達每一次的反叛都是因為形式所迫,且不說孟達為何每次都走投無路,只說萬一以後再蜀漢走投無路會不會把成都也獻出去,因此諸葛亮對孟達本人心存疑慮。再者孟達反叛,只是一面之詞,所謂兵不厭詐,如果孟達詐降,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諸葛亮並不是真心想接納孟達。


其次孟達反叛後,有可能聯合李嚴,威脅諸葛亮的核心領導地位。孟達本來就在益州為官,和益州的官員們關係很好,劉備入主益州也曾遭到益州人士的反對,但心劉備的勢力龐大,有荊州軍在,自然能鎮住益州本土勢力。但劉備夷陵之戰,已經將領荊州軍消耗殆盡,再加上諸葛亮數次率軍北伐,消耗了大將的兵力、軍糧和益州的財產,因此以李嚴為首的益州人士,偏暗於一寓,並不想北伐,尤其不想當蜀漢的炮灰。

孟達若反叛,諸葛亮很擔心孟達和李嚴很有可能會打成一片,尤其是當時李嚴已經屯兵重慶,意圖與諸葛亮對抗。假如孟達反叛,不支持諸葛亮,李嚴將會如虎添翼,諸葛亮很有可能會輸掉這場政治鬥爭,因此諸葛亮也害怕孟達歸順蜀漢。


再次諸葛亮與孟達曾經有私人恩怨。據相關資料記載,諸葛亮劉備功伐荊州的時候,孟達曾經斬殺諸葛亮的姐夫,之因諸葛亮和其姐姐關係很好,因此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孟達之間是有怨恨的。也有人推測,以諸葛亮的才智,怎麼可能輕易洩露他與孟達的來往書信,做事如此不秘,並據此判斷諸葛亮是有意不放過孟達。


最後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救孟達是因為事發突然,諸葛亮根本來不及,從孟達出師到被斬今人措手不及。孟達來往書信被魏軍截獲,很快就呈遞給司馬懿,而司馬懿做事更是一絲不漏,連夜飛奔到長安,擒拿孟達,並即可將其斬殺,將人頭呈遞給曹睿。諸葛亮知道孟達被殺後懊悔不及,可見孟達被殺,事發突然,諸葛亮根本來不及想辦法,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不救孟達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孟達?為什麼會有如此一問?我想原因大概是這樣,有些三國迷的朋友認為,諸葛亮是故意不救孟達的,結果孟達死於司馬,諸葛的共力。可是諸葛亮為什麼故意不救孟達呢?難道連接著蜀漢,曹魏,東吳的東三郡不重要,諸葛亮看不上嗎?

(東三郡)

那就得分析下孟達反覆背叛的脈絡,以及當中發生的“怪事”。孟達和法正是一起進入蜀中,投奔劉璋的“東州集團”的人物,後來受劉璋的派遣,和法正一起去迎接劉備,劉備讓他留守江陵,可見此時孟達和法正一樣,心儀劉備了。劉備入主益州後,法正,孟達,李嚴(綿竹投降)自然成了劉備最信賴的“東州集團”的核心人物。隨後,孟達攻下上庸門戶房陵港,部下殺死了太守蒯祺。此時,發生了件怪事,劉備趕緊派劉封,李平(應該是李嚴,改名李平)從漢中水路趕到房陵,統率孟達軍隊。

劉備是懷疑孟達會不忠嗎?還是害怕孟達坐大?感覺都不像,根據法正,孟達和劉備之間的關係,都是很親近(孟達背叛,還給劉備寫了封“耐人尋味”的信),這兩點應該不成立。《三國志》記載是,劉備怕孟達難於獨任,所以讓劉封來統管孟達部,這還是孟達打勝的情況下,一樣說不通。因為,孟達不但有軍事能力,而且上庸不難打,蜀漢軍隊一到,上庸太守申耽很“識時務”的投降了。因此,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蒯祺的死,給孟達帶來大麻煩。

(蒯祺是諸葛亮的姐夫,不過不代表諸葛亮會“因私廢公”)

蒯祺是什麼人?他是荊州南郡豪族的人,和蒯良,蒯越是兄弟,還是諸葛亮的姐夫。孟達的部下殺了蒯祺,勢必得罪有著複雜關係網的荊州集團,所以這個事就是人們認為諸葛亮不救孟達的原因。孟達在背叛後寫給劉備的信中也提到“臣委質以來,愆戾山積”,意思是被劉備任用以來,就受到不少朝中的攻擊,極有可能就是因為殺蒯祺一事。劉備當然知道當中內情,所以趕快派劉封統兵,一來是“懲罰”孟達,平息怒火,二來也防止孟達因為此事,不自安而反叛。不過,那時的孟達還是和劉封,李平一起攻下上庸了。後來孟達還是反叛蜀漢了,一個原因是沒有救援關羽,再一次得罪了蜀漢集團重要的人物,還一個原因是和劉封關係惡化,被劉封欺凌。沒有救關羽,主要責任其實在劉封,所以關鍵是被劉封欺負這個緣由。劉封既然統管孟達部,為何還要欺負部下呢?最有可能就是孟達“殺蒯祺”這個前科,被抓到“小辮子”,所以劉封看不起孟達,排斥他。

(明面裡,劉封被殺有兩條罪狀,一條是欺負孟達,一條是不救關羽)

孟達投降後,由於受到魏文帝曹丕的重用,小日子也過得舒坦,還當上新城太守(曹魏合上庸,房陵,新城為新城郡)。不過好日子不長,魏文帝一去世,孟達的日子又難過了,開始“朝三暮四”。先是諸葛亮和李嚴寫信誘降孟達,孟達動了心,但是孟達錯就錯在“朝三暮四”,導致丟了命。因為,孟達不但對蜀漢動心,同時也對東吳動了心。所以,司馬懿突然兵臨城下,蜀漢和東吳都派出偏師來救,結果被司馬懿分兵阻擋,最終孟達城破被殺(《資治通鑑.魏紀二卷,三卷》)。可見,諸葛亮是有派兵支援的。

(孟達反覆背叛,後來又“朝三暮四”)

奇怪的是蜀漢和東吳為何只派偏師救援,特別是諸葛亮方面,為何沒有全力支援?難道“東三郡”地理位置不重要?當然不是。可能是司馬懿“兵貴神速”,一千二百里,八日到達,是因素之一。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孟達是“一女嫁兩夫”,蜀漢和東吳不可能再為這塊地盤翻了臉,所以都有些小心剋制。(《資治通鑑.魏紀二》記載,孟達和漢,吳連通)。第三個因素,還是得怪孟達自己,在蜀漢,曹魏,東吳三面猶豫不決,不但損耗時間,而且無論蜀漢東吳都不可能因為如此反覆,而冒險提前集結大軍來支援。


大飛熊騎士


粗看了一下沒查到諸葛亮不救孟達出自何處。

事實上諸葛亮救了。

《晉書·宣帝紀》:

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

《魏略》:

申儀兄名耽,字義舉。初在西平、上庸間聚眾數千家,後與張魯通,又遣使詣曹公,曹公加其號為將軍,因使領上庸都尉。至建安末,為蜀所攻,以其郡西屬。黃初中,儀復來還,詔即以兄故號加儀,因拜魏興太守,封列侯。太和中,儀與孟達不和,數上言達有貳心於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救不到。達死後,儀詣宛見司馬宣王,宣王勸使來朝。儀至京師,詔轉拜儀樓船將軍,在禮請中。

演義有申耽的事,歷史上申耽這次沒出鏡,很可能已經不在了。

諸葛亮因為主力在北伐,救孟達的軍隊不可能太多,救不出也正常。

《晉書·宣帝紀》:

蜀將姚靜、鄭他等帥其屬七千餘人來降。

這個《資治通鑑》沒采納,姑兩存之。

我覺得主要有爭議的可能是這裡:

《魏略》:

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

《晉書·宣帝紀》: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將舉兵。帝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得書大喜,猶與不決。帝乃潛軍進討。諸將言達與二賊交構,宜觀望而後動。帝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主要是後者給人一種諸葛亮賣了孟達的感覺。事實上,申儀告發孟達和諸葛亮派郭模出賣孟達是可以同時成立的。諸葛亮這麼做的動機就是讓孟達趕緊反,別猶豫了。而司馬懿的策略則是安撫孟達,擺出一副“我相信你,朝廷也相信你,我覺得諸葛亮派郭模意在挑撥”的姿態,麻痺孟達,導致諸葛亮想讓孟達趕緊反的努力告吹,同時自己加緊進軍,並在申儀的配合下分兵擋住吳蜀援軍(《晉書·宣帝紀》: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可見孟達平時和吳蜀都有來往,所以吳國也會聞訊來救),最終給孟達發了盒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