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寶媽帶娃出門玩耍,盡顯百態,最好的教育及最差的教育都來自左右

寶媽帶娃出門玩耍,盡顯百態,最好的教育及最差的教育都來自左右

年前有段時間,因為婆婆有事情提前回了老家,赫媽就休息了一陣,專心的在家帶寶寶。這段時間雖然不能上班掙錢,但最終的收穫還是比較大的,也讓我有了不少的感悟。


案例一


赫媽每天都會帶寶寶下樓溜達,我們小區內部小孩子也特別多,幾個月至七歲的應有盡有,一般小孩5歲,身邊就沒有大人陪伴著了,還有些孩子因為呆在家裡太過吵鬧,直接被家長攆出來自己玩了。

靠近年前,很多媽媽都休息了,也帶著孩子出來溜達。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各種媽媽,各種哭鬧。總體而言, 有孩子的地方就少不了爭吵。

在小區正中央的花園處赫媽就看到了這樣一則場面,一位媽媽和奶奶帶著8個月的女寶寶在用學步車學習走路,旁邊有一個不到2歲的男孩子,手裡拿著泡泡機。

寶媽帶娃出門玩耍,盡顯百態,最好的教育及最差的教育都來自左右

小妹妹看到後想要玩,男孩子就給妹妹玩了一會。

過了一會,男孩就想要收回了,可是妹妹不願意,不停的哭鬧,和其他溺愛孩子的媽媽們不同,小女孩的媽媽直接從孩子手裡把泡泡機搶奪過來,還給了小男孩,並幫女兒說了聲:“謝謝小哥哥。”。

泡泡機被搶奪之後,小女孩就開始哭。

小男孩的媽媽在一旁說:“沒關係,給你家寶寶玩會吧,我們還有其他玩具。”小男孩和小男孩的媽媽都鬆口了。

寶媽帶娃出門玩耍,盡顯百態,最好的教育及最差的教育都來自左右

可是小妹妹的媽媽卻說:“出來就要立規矩,借玩的東西就要還給別人,不能由著她的性子,否則以後長大更難管。”

於是這位媽媽就把女孩抱起來,任由女孩在懷裡哭泣。不過沒過太久,孩子就停止喊叫了,孩子的奶奶在一旁也是一聲不吭,看來教育大全是全權交給孩子的媽媽了,這樣和諧的家庭也是少見。


這位媽媽的教育可謂是防患於未然,盡顯教養


在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媽媽都可以做到如此。所謂關心則亂,當孩子一哭泣,媽媽們就束手無策,從未想過勉強自己家孩子,而是從別人家孩子身上找突破口,像教育觀點如此之正的並不多見。

1)立規矩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立規矩也沒有用。

所謂的規矩是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是一種習慣,當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那麼就成為

約定俗成的事情,後期的教育會更為簡單。

寶媽帶娃出門玩耍,盡顯百態,最好的教育及最差的教育都來自左右

早期立規矩其實較為簡單,因為孩子的性子並沒有那麼倔強,只是先試探,持續力也差,只要父母當時能夠狠下心,過一會孩子就發現掙扎無望,然後主動放棄。

讓孩子提前在腦海中有這樣一個基本的定位,孩子出門之後就會

遵守規則,也避免了不少的麻煩和爭吵。

2)讓孩子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佔有

兩歲至三歲的寶寶才開始出現物權意識,例如:“這是我的小汽車,你不可以玩。”而這也是自發的一種意識。

8個月的寶寶是沒有這種意識的,所以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想要佔有。

寶媽帶娃出門玩耍,盡顯百態,最好的教育及最差的教育都來自左右

媽媽的這個做法也能夠讓孩子提前明白,借了別人的東西就要還,不能隨意的佔有,為後期和小朋友在一起相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父母的修養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說過如果一個有才能的人想迅速地幸運地發展起來,就需要有一種很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養在他那個民族裡得到普及。

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養在孩子的世界裡就是父母的修養,其教育孩子的方式,這些終將決定孩子未來的模樣,如果孩子暴躁、自私、貪婪,那麼大部分因素都來源於父母這個“因”。


案例二


媽媽一:“你就給我們家妹妹玩會嗎?你是大哥哥了”。

孩子二:“我不要”。

孩子一:“哇哇哇……”。

媽媽二:“孩子不願意就不要勉強了。”

媽媽一:“一家都這麼小氣”。


分析


這是在小區內發生的另外一個畫面。小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出現爭搶發生矛盾是必然,如果面對熊孩子,父母還要推波助瀾,那麼這樣的孩子日後也難有大出息。

而上面這位媽媽也盡顯自私,明明就是孩子二的玩具,孩子二完全有權利決定玩具的歸屬問題,而媽媽一在聽到他人的拒絕後,內心還憤憤不平,甚至覺得他人小氣。

寶媽帶娃出門玩耍,盡顯百態,最好的教育及最差的教育都來自左右

從未考慮其他孩子的想法,這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長大後的自私度可想而知。

馬克吐溫說過:桃子從前本是一種苦味的扁桃;捲心菜只是受大學教育的黃芽罷了,教養決定一切。

父母想讓孩子變得優秀,就必須努力提升自己,樹立自我正確的三觀,才能夠將優秀的德行傳遞給下一代。

赫赫媽媽育兒日記:歡迎大家一起在屏幕下方提出問題,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科學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