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秦國變法當時很多國家都已做過,為何商鞅變法能夠成功?

冰藍夢99


商鞅變法能夠成功而且在商鞅死後秦國沒有像楚國一樣出現人亡政息的情況有一下三點原因:

一: 國內背景

1、 國內貴族實力相對較弱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從鎬京遷都洛邑有功被封為諸侯賜予今陝西岐山的土地自此秦國建立擠身於東周諸侯之列。秦國的建立比其他諸侯國建立晚了兩個多世紀,這就使秦國貴族的勢力沒有如其他諸侯國那麼強勢,在國內盤根錯節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2、 國際地位底下

當時周平王分封秦國的土地,在西戎的勢力範圍內,秦國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奪回封地,但是秦國和西戎人交錯生活,地處西陲,生活方式野蠻,被以文明自居的東方諸國看不起。這就迫使秦國各個階級迫切想改變當時秦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改變“鄙秦”的說法。

3、 秦國之前強大,與現在弱小的對比,使貴族階級對強大的渴望。

公元前659,秦穆公即位,秦穆公知人善用,任用百里奚、騫叔 對晉國作戰 疆域擴展到黃河以西。招攬西戎使臣由余,大敗西戎。穆公死後秦國進入三百年混亂,厲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代亂政國力衰弱。

 二:國外背景

1、各國進入變法時代

進入戰國時期,各國戰爭由春秋時期的點到為止變為侵略吞併。各國為了不被吞併、取得侵略兼併戰爭的勝利,不得不進行進行政治、軍事、經濟變革。魏國任用李悝以《法經》為總綱進行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田氏代齊後齊桓公設立稷門學院招攬天下賢士鄒忌,淳于髡為齊國效力。燕昭王千金買馬谷招攬樂毅、蘇秦。趙孝成王任用平民出身的虞卿,讓他擔任上卿進行變法 。孫臏現在魏國被陷害後逃出魏國,被齊威王任用為軍師後兩次打敗龐涓奠定齊國霸業。楚悼王任用吳起主持楚國變法。變法圖強成為戰國時代的主旋律。

2、魏國侵略秦國有覆滅之危

魏國在李悝變法後農業與軍事發展壯大,公元前5世紀魏國命吳起出兵從秦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並想進一步侵略秦國,此時秦國內部千瘡百孔長期內亂和落後的制度使農業凋敝、經濟蕭條,王權鬥爭使君臣失和,吏治混輪拖沓成風損害國家威信。

三:君主的支持

1、秦孝公渴望變法圖強,不留餘力的支持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登上君位,勵志恢復穆公故地奪回河西之地改變諸侯鄙秦的局面,頒佈求賢令:“有能強秦者 尊官與之分地”。商鞅入秦開始變法,為改變秦國幾百年野蠻風俗,每天殺囚犯千人,國人不服去國都上書反對,秦孝公支持被商鞅把上書的人流放邊界。太子反對變法,故意犯法,商鞅請求懲罰太子的師傅,秦孝公再次予以支持,於是就對太子的兩位師傅實行了黥刑(刺面)和劓刑(割鼻),自此國人無干阻撓變法。而且孝公在位執政24,這樣長的時間支持使商鞅在秦國變現進行的徹底。

2、 秦國自孝公後歷代君王的支持

孝公死後反對變法的舊貴族殺死商鞅,之後秦惠文王把商鞅的屍體運回咸陽實行車裂(五馬分屍),但是商鞅死後惠文王堅決支持變法,沒有像楚國一樣出現人亡政息的局面,在這之後的歷代君主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兄傳弟)—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也堅決支持變法,這才使秦始皇能奮六世之餘烈,掃平六過,統一中國的偉業。





鄉間明月2


商鞅變法能成功主要以下幾個因素:

一:秦孝公的認可和大力支持。商鞅出身衛國貴族,自幼拜李悝為師,好學刑法,有奇才。為圖發展,展其雄才大略,從衛國到魏國沒有國君重用,後聽說秦孝公在全國招賢納士,以繼承穆公霸業,失復失地。這正是商鞅所要的,展現才華的大好機會,決然來到秦國,順利見到了秦孝公,通過多次交談,彼此交了心,秦孝公聽到商鞅治囯之策,很是欣賞,商鞅也看到了一個雄才大略的霸主的決心。商鞅也順利進入了秦國的政治中心。

二,中國古代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社會,權利、財富掌握在王孫貴族手裡,變法維新都會傷及到這些人的利益。東周列國時期,有多少頂尖人物,像管仲、晏子,公孫叔,都勵圖變法,都未成功,只稍微改動了點策略,因為他們知道大動干戈的變法鮮有善終的。變法不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所以阻力重重,冒天下之大不韙,確保新法制定,要取信於君,在理論上打敗那些權貴。商鞅在和秦孝公、權貴人物甘龍、杜摯辯論會上,把二人辯得啞口無言,商鞅說,只要可以使國家強盛,就不必默守成規,只要能使大眾受益,就不必遵古禮教。這和現代人的理念一樣呀。商鞅還說:“治世不能只用一種方法,凡是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制,所以商湯和周武不遵循古制而能統一天下;夏桀與殷紂不革新禮教卻一成了滅國之君,反對古制不應該受責難,遵循舊禮教也不值得多稱讚。”這一席話說到秦孝公心裡了,為以後變法取得王的保駕護航打下了基礎。

三,我們再探討秦新法:百姓五家編為“伍”,十家為“什”,一家犯法,各家連坐有罪。不舉報壞人壞事的處以斬腰極刑;舉報壞人壞事的,與軍人斬敵人首級一樣受賞;窩藏罪犯的,與投敵同罪。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若不分家生產,則加倍徵收賦稅。作戰立功的,按軍功大小封賞受爵。為私利而打鬥的,各按情節輕重,接受不同級別的處罰。致力於農業耕織生產,奉獻穀子布帛多的人,免除本人的搖役。從事工商業者因為懶惰而貧窮的,全部收編為官府奴婢。國君的同姓宗親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皇親貴族名冊,不享受特權。明分尊卑等級,凡爵位俸祿,都依軍功大小而論其高低,而貴族所能擁有的田地,房屋,奴婢,衣服等財物是依其家爵位的等級而定其多少。有軍功的享受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富有也無法令人景仰。

從這法令中可以看出:變法重暴力而輕教化;對低層平民是好的法典,對貴族勢力最大的挑戰。但對當時的任何一個賢能的國君,都希望在他們短暫的當政時能有建樹,名揚天下,富國強民的一種速效大法。

四,新法的實施,必須立信與民,商鞅就想出了:徙木立信,大意是在南門豎立三丈長的木頭,如果誰把那木頭扛到北門就賞十金,民眾不信,沒人敢扛,於是又說,把木頭扛到北門者賞五十金。有一個人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示有令必行不欺騙民眾,也樹立了威信。

在法令實施當中,太子犯了新法,就處罰了太師墨刑,也處罰了太子老師公子虔,後來公子虔又犯新被割鼻,這大大增強法令的效力,提高了民眾奉法守法的自覺性。後來公子虔,原來的太師公孫賈,甘龍,杜摯誣陷商鞅謀反,在逃亡期間,旅店投宿,店主要驗身份證沒有而拒絕,店主說:“商君之法,不許收留無帖之人,犯者並斬。”可見法在當時落實的很到位。

五,商鞅變法的成功,與本人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撓,不怕犧牲,永往直前的精神分不開。制定的法令法規,設置三十一個縣,丈量三秦大地,挖開原有的田路疆界,都是親臨而為;使莊稼增產,公平賦稅,統一度量衡制度,法行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人民富裕,士卒勇於作戰。秦國富強了,軍隊也是最強悍的部隊。

假設秦孝公能聽從商鞅行帝王之道來治理秦國的話,我想商君可能會制定出更好的法典來。

總之,商鞅變法的成功,對秦迅速的掘起,強國,強軍,富民具有深遠影響。


風雲淡


每年高考考生數百萬,有的人考了重本,有的人二專都考不上。原因何在呢,因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戰國七雄都先後變法,最終只有秦國變法取得正果,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秦國變法成功,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全佔齊了。

戰國時代,群雄相爭,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爭奪霸權,而是為了統一天下。魏國、齊國、秦國、趙國皆有統一天下之志,要統一天下就必須變法。變法說白了就是改革,戰國時代的改革是什麼呢?就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貴族奴隸經濟向小地主經濟轉變,青銅工具向鐵質工具轉變。秦國不是第一個變法的國家,也不是最後一個變法的國家,但卻是變法最深徹的一個國家。秦國的變法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秦國得天獨厚,關中四面環山,易守難攻,西方、南方無強敵,北方的匈奴不足以全面威脅秦國,東方六國才是秦國的主攻方向。也就是秦國可攻可守,進退自如,打著贏就出關擊敵,打不贏就閉關自守。山東六國則沒有秦國這樣優越的地理條件 ,三晉(韓、趙、魏)處在四戰之國的位置,齊國三面有敵,楚燕則是兩面受敵。變法需要時間,在戰爭中擠時間需要地利,而秦國擁有這樣的地利。

商鞅是天生的執政大臣,秦孝公是天生的帝王,明君強臣的結合可遇而不可求,很多國家的變法就是因為明君與強臣二者不可兼得而失敗。秦孝公有強秦之志,商鞅有施展才學之志,兩者的結合讓秦國變法最為深徹與持久。另外秦國本來就是破罐子,商鞅跟秦孝公直接將破罐子摔碎,破而後立,再建立新的罐子。山東六國則不是破罐子,他們是在好破罐子上裝修點綴,因此外表看起新,其實內部還是舊。


大秦鐵鷹劍士


  •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為何秦國的商鞅可以變法成功?

秦國貴族專權內亂不斷,國君朝不保夕

贏渠梁之前四十年,一個國君被迫自殺,一個太子不能即位,一個國君及其母被沉屍深淵。貴族專權內亂不斷,國君朝不保夕。戰國七雄,秦人出生最為卑微,山東六國一直視秦國為蠻夷,甚至不願與秦國結交。

劇照

魏國率先變法成為霸主,秦國岌岌可危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去世,太子贏渠梁繼位,此時正值戰國早期,魏國因為率先變法而成為霸主。在魏國的打擊下,秦國岌岌可危。

贏渠梁認為秦國急迫期待變法

贏渠梁說贏氏子孫再也不能互相殘殺了,軍臣一心,上下有序,六國才能看得起秦國。贏渠梁開始徵聘賢才,無論是秦人還是山東之人,只要有謀略,使秦國強大,委其高位,封其土地。

網絡圖片贏渠梁

秦孝公贏渠梁識人善用

公元前359年,魏國士人公孫鞅來到秦國,公孫鞅心懷大志。秦孝公贏渠梁渴望一個扭轉乾坤的大才,任公孫鞅為左庶長,舉國變法。贏渠梁說反對公孫鞅者如同反對他,這可是全力支持公孫鞅變法。秦孝公在位期間公孫鞅官至大良造。

網絡圖片公孫鞅

由春秋到戰國,中國進入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亡國滅種,隨時都可能發生,變法勢在必行。

公孫鞅變法

公孫鞅的眼光瞄準了最為龐大的庶民階層,國家要強大,必須要依靠人民,變法的第一步取得人民的信任。令必行,法必依。

網絡圖片

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貴族犯法與庶民同罪。七國之中秦國的貴族傳統本來就弱,再加上國君義無反顧的支持,公孫鞅的新法首先消滅了秦國的貴族階層。

國家要富強只需要耕和戰,人民只有兩種職業,農夫和戰士。平時種田,戰時打仗。耕戰是人民唯一的獲利途徑,唯一的上升通道。秦國就這樣變成了一座大兵營,一家大農場。

網絡圖片練兵

戰國縱橫家張儀說,“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變法第十五年,公孫鞅率領秦軍大敗魏軍,魏國從此不敢欺凌秦國。

秦人獲得名利最主要的通道是軍功,軍功以斬殺敵人的首級數量而定。高壓之下必有良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公孫鞅的希望是,民之見戰如餓狼之見肉,這樣的虎狼之師,哪裡還有對手呢!經過公孫鞅的變法,古老的秦國煥然一新。

網絡圖片秦軍

  • 綜上所述:公孫鞅能變法成功有了秦孝公贏渠梁的支持,加上公孫鞅變法內容可以使秦國煥然一新,公孫鞅本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鐵血人物,其心腸之硬,手段之酷,對中國歷史影響之大,都很難找到相似之人。自然公孫鞅可以變法成功。


歷史愛好者LING公主


商鞅變法從頭到尾就是一齣戲。導演:秦孝公。主演:商鞅。觀眾:整個天下人,後世之人,包括現在的我們。

世人談到變法,都想到商鞅、吳起,想到王安石、張居正等,彷彿這些人都是變法的設計者、主導者,但這只是概念覆蓋灌輸的結果,實際上歷史上的任何大變法都是起於最高統治權力的意志,商鞅等人只是代言人,概念灌輸就是"三人成虎"的含義,說多了,就成為理所當然,但一深究,就會發現另有玄機。

代言人還有另一個身份:背鍋俠。背鍋俠的結局怎麼安排,由導演根據變法效果、變法影響、反撲力度、導演對變法之後形勢的掌控力而定。最後背鍋俠是死是活,完全根據"穩定"的需要來安排劇本,如果最後變法之後社會動盪,那就需要背鍋俠背上罪名和罵名,天下共擊之,永遠沒有刷洗冤屈之日。這樣還不行就以死謝天下,意下之意:好了好了,始作俑者已以死謝罪,大家回家吃飯吧,有啥想不通的就罵他,隨便罵,但別鬧事哦,這事就算過去了。這時變法已成定局,統治者對天下也有了交待。背鍋俠那麼傻?看不出參與變法的風險?甘願做這個千古冤大頭?非也,非也!背鍋俠都是人中之龍,聰明絕頂,不會連這點小聰明都沒有。實際上背鍋俠對於可能的結局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對於導演的打算事先就心知肚明,不會埋怨導演,而導演也不會對他們隱瞞劇情,也就是說,演員本身也是參與編劇的。

很荒謬是不是?一點不荒謬。在智者眼裡,身家性命在天下人安居樂業的大業面前不值一提。常人理解不了這種情懷,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能理解這種情懷的人任何時代都有,能理解商君、也願意成為商君的大有人在。歷代文人(基本都是儒家)異口同聲紛紛批判商君,卻對孝公不置一辭,口徑出奇地一致,不是後人都傻,而是所有智者都明白,要維護天下穩定的秩序,就必須認同那出戏的結論——一切都是商君的錯。當然批判者中不乏腦殘腐儒,對"商鞅之害"信以為真,玩命批判,這些人之所言無足重輕,都在智者的掌控之中,不必在意,自泯然眾人。能站在統治權力最高層的智者不會不知商君之冤,明知商君之冤也明知商君的貢獻,卻都默契地保持沉默,不替他發聲辯白。這不是無情,而是對商君與孝公的敬重,捨身、背萬世汙名本就是商君之願。後世王莽、王安石、張居正等欲效商君,然而沒有商君"後其身而身先"的境界,而是在"執身則不可執天下"的層次,所以不得其法,手段流於粗暴、表面化,只有商君變法之表而無其實,變法有百害而無一利。

商鞅變法嚴格來說也不算成功,但變法撬動了腐朽的舊階級秩序,為秦國扶持了一批有力量的新生階級,大大抵消了舊貴族蛀蟲啃食國家根基的危害,使秦國比他國多了一份公平競爭的種子,煥發生機,這份生機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本錢!

商君之功如錦衣夜行,無法光明正大地現之於世,後世智者對商君口誅筆伐,貌似深惡痛絕,毫不容情,暗裡卻對商君敬重有加,讚歎不已。心嚮往之,恨不能替之耳。大笑之!


旁敲側擊991


商鞅的變法,在秦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們更深層次的看,商鞅的變法為什麼會在秦國獲得成功?李悝的變法,幫助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大牛。吳起在逃離魏國後,在楚國也依樣畫葫蘆的搞了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但都僅僅是短時間內使國力得到了有限的提高,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法的效果也越來越有限。只有商鞅的變法越來越強勁,效果越來越大。

細分析下,只能說這是在諸多湊巧中的一系列因緣際會。當時的商鞅,趕上了想出息的秦孝公,這點很重要。每一次改革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領導人慾求變,而且不是三天熱度而是發自內心的,這點就往往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碰上的機會。秦孝公遇到了商鞅,如此的政務型天才,既有與當時情況相適應的綱領,又有執行力,這種大才往往也是幾十年出一個。不過更重要的在於,當時的秦國很落後,這恰恰是變法能夠成功關鍵的關鍵。

為什麼落後者反而能成功呢?因為阻力少。由於中原各國發展較早,國家內部經過數百年的耕耘早已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即便經過了艱難的合併與整合,統治者往往還是難以將資源統一的集中起來。

你變的每一條法,動的都是別人的利益,你擋人家的財路,人家就該斷你的生路了。但秦國因為起步晚,而且一直被當做蠻夷,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都比較落後,沒有什麼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這也是商鞅的鐵腕可以鐵到底的原因。

商鞅之所以能鐵腕,在於秦孝公在後面能站得住臺,而秦孝公能站得住臺,本身也在於能夠威脅到他的利益群體不多,他可以鎮得住,中央之所以能夠大批量的派官員下郡縣去當官,是因為原本那個地方就沒有被分封出去。也可以說,秦國在變法前,就具有成為專制國家的基本條件說到底,秦國一切成功的根源,在於它原本的落後。





歷史任人打扮的小娘子


商鞅變法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1.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國力最弱。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主張變法圖強。

2. 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變法觸犯秦國保守派貴族的利益,變法遭到其強烈反對,太子駟的老師公孫度和公孫賈故意唆使太子犯法,後公孫度被割鼻,公孫賈臉上被刺字,從此保守派貴族不敢公開破壞變法,新法順利推行。

3. 商鞅立木為信。商鞅變法的法令準備就緒時,商鞅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奇怪是沒有人敢來搬,商鞅立即將賞金增加到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通過這件事商鞅讓秦國人相信自己是最講信用的,商鞅看見時機成熟,便立即公佈了變法法令。

4. 第一次變法:頒佈墾草令。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一次變法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 第二次變法:

一、規定“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強令成年之後的男子必須獨立居住。通過這一辦法,迫使好逸惡勞、靠吃大鍋飯的懶惰成年男子,必須獨立勤奮耕種才能養活自己。這就間接提高了糧食產量,從而提高了國家的稅賦收入。

二、就是規定“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全國共設31個縣。加強對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和管理,有利於封建制的孕育和發展。

三、“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廢除奴隸制時代土地國有的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化,並按照統一的標準、根據田畝數量徵收稅賦。

四、“平鬥桶權衡丈尺”。統一量具標準,確保買賣和徵收糧食、布匹公平無欺。這有利於社會商品的流通、生產和社會財富的積累。

五、“初為賦”(公元前348年頒行)。此時所謂的“賦”,已經不是先前意義上的田租,而是一種名為“口賦”的人頭稅。這一法令,應當是對第一條法令的補充。新法再施行5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從此,“諸侯卑秦”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狙擊之王


依我之見,原因是:

1.統治者的支持

首先,其它國家失敗或者沒有變法是因為統治者沒有意識到或者認為不需要,又或者是不支持,總的來說是統治者缺乏戰略眼光。

2.統治者懂得策略,轉嫁矛盾,改革阻力小

商鞅之死也很耐人尋味,一方面與他本人的偏執有一定關係,“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使得商鞅在朝廷四面樹敵;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奴隸主階層的勢力依然比較強大,代表地主階層利益的變法顯然不會為他們接受。商鞅最終被車裂反映了大家高中課本背得滾瓜爛熟的一句話:“舊勢力是不會立刻滅亡滴”!)

所以,唯一的原因是他被當時的秦穆公賣了,用他擋住反對改革的人的反撲,商鞅的死本來就不單純。

3.對外戰爭的勝利

變法是否成功,是否能夠獲得百姓的支持,說的再好也沒用,甚至百姓生活的再好也沒用。就如同唐太宗,如果“貞觀之治”只是百姓豐衣足食,而沒有對外滅掉突厥,稱霸西域的武功,那麼後世所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他玄武門的那次手足相殘了。

所以,商鞅證明他的變法是成功的也必須用戰場上的勝利來給秦國人看,給六國之人看,所以就有了商鞅用陰謀騙取曾經的朋友魏國領軍人物公子卯,使得群龍無首,最終打贏了戰爭。迫使魏國割地求和,遷都大梁。

但是不可否認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開始了以法家思想治國的發展模式,此後的李斯、尉繚、韓非,無不將法家的思想繼承併發揚下去。

4.培育出了新的利益集團

商鞅的變法可以說打破了世族的繼承製,但是新的軍功集團卻被他培養了出來。還是三中的條文,他的實行使得人民畏懼私鬥,而勇於公戰。畢竟好戰因子被一時壓制住了,但是卻依然存在於秦人的血液中,所以對外戰爭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傾瀉口。

商鞅之法,做到了“軍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還猶有過之,這已經遠遠的超出了那個時代。所以,王室貴族也被處罰,真正使人信服。

通過戰爭,第一批的軍功集團就初具雛形。人們從戰爭中得利 自然擁護新法。這就是應對老勢力的新勢力。

綜上,商鞅變法理應成功!






兔兒臉


提起秦國的強大,我們想到的首先是商鞅,正因為他在秦國實施的變法,使得秦國一躍而起,成為了戰國七雄。然而戰國時期的變法並非是秦國獨家所有,齊國、魏國均實行過變法,也使得這倆國家因變法而強盛過,這也從另一面展現了變法確實能讓國家強盛。

秦國自商代開始,就一直擔任替中原文明抵擋西戎的任務,長期與戎敵的戰爭造就了秦人讓勇武的精神融入到血液裡了。然而到了戰國時期,敢打併不一定能取勝,我們見識過太多牛掰的不要的人,衝上去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比如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五十萬秦軍被五萬魏武卒按在地上摩擦,老秦人用自己的勇武成就了魏武卒的赫赫威名。

當時魏國是秦國的苦主,秦獻公也曾對秦國的軍隊進行了改革,也使得秦軍的戰力有所提升,在公元前362年爆發的少梁之戰中,秦軍終於扳回一城,因為當時韓、趙、魏忙著互相掐架,致使魏國精銳的魏武卒沒有參加少梁之戰。之後的秦軍也沒有繼續跟魏國戰鬥下去的能力了,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後,秦軍的戰鬥力才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商鞅變法的最根本就是他建立的二十級軍功制,在之前秦國的爵位是世襲的,老百姓是沒有獲得爵位的機會。參加戰鬥也只是老百姓的一種義務而已,要不是老秦人骨子裡的尚武精神的支撐,秦國不知道被山東六國滅了多少次了。為了進一步激發秦軍的戰鬥意志,商鞅便建立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任何人想要獲得爵位就必須上陣殺敵,一個腦袋就是一級,於是腦袋瓜子就有了首級這個文雅的稱謂。商鞅制定的爵位還有豐厚的物質獎勵,就拿最低的公士來說,可以獲得一頃的土地,九畝的宅基地,初次之外還有一名僕人,平時負責他的衣食住行,打仗的時候就是他的勤務兵。戰死之後爵位還可以傳給兒子,從而讓人無後顧之憂的上戰場,獎勵到了如此兇殘的地步,秦軍上了戰場能不玩命嗎。

商鞅變法的主要特徵是輕罪重罰,放現在來說就是把闖紅燈按肇事逃逸來處理,這樣一來爵位的另一項好處就體現出來了,因為爵位是可以用來抵罪的。在秦國爵位就成了既保值又實用的東西,擁有戰國時期最豐厚的物質獎勵,在加上最旺盛的戰鬥意志,大秦銳士便成了秦軍的光榮稱號。大秦銳士在英明的君王和將領們的帶領下,踏過了上青天的蜀道,征服了最為遼闊的荊楚、廣有慷慨悲歌的燕趙,甲刃冠絕天下的韓魏,還有那個坐著跟秦平分天下的東齊,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從此統一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主旋律。


貳馬叄石説歷史


道理其實很簡單,只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罷了。

為何商鞅變法只有在秦國才能成功?

因為秦國當時最窮,最弱,最爛。因為當時要是再不改就是等著亡國。

說白了,秦國的改革更多的是被迫而改,是不改就活不下去了。

而其他國家則不一樣。無論是魏國的李悝變法,還是楚國的吳起變法,或者是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其實他們的內容都大同小異,但是,與秦國相反的就是,這些國家之所以要變法,只是覺得自己要更強,而不是說,他們不變就活不下去了。

秦國與之不同的就是,當時的局面,他就只有商鞅變法那一條路可走。

而秦國商鞅變法的經過,也可類比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發展。

當年那群人你以為是真的主動去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嗎?笑話,大家要麼是留洋的高材生,要麼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舊帝國人傑,如果不是因為別的原因,你以為他們腦子有病嗎?去學習一門被當時很多發達國家禁止的思想。

無非就是在當時那個情況下,只有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說白了,他們已經沒有辦法了,他們已經想不出還有別的辦法可以救中國了,所以到最後只能無條件選擇相信馬克思主義。

好,你也可以選擇不信,但事實已經證明了,不信的人都滾去臺灣了。

而那些相信的人們,則已經證明了,他們確實是對的。

如此,秦人當年也是這樣,左右都是一死,不如豁出去了,來個徹底的變革。

當然,其他因素也不可或缺,譬如秦孝公的英明,商鞅的才華,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

畢竟,你不能說吳起和李悝就不如商鞅,你也不能說魏文侯就不如秦孝公,只是他們面對的環境不一樣。

正如秦孝公可以公開說出這樣的話: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史記·秦本紀》

而其他的君主,他們能嗎?他們敢嗎?

或者說,你以為秦孝公就願意說這樣的話嗎?你以為他就願意送人疆土啊?

他也不想,可是他還有其他辦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